北大对外汉语答题选

上传人:平*** 文档编号:17676489 上传时间:2017-11-12 格式:DOC 页数:5 大小:28.56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北大对外汉语答题选_第1页
第1页 / 共5页
北大对外汉语答题选_第2页
第2页 / 共5页
北大对外汉语答题选_第3页
第3页 / 共5页
北大对外汉语答题选_第4页
第4页 / 共5页
北大对外汉语答题选_第5页
第5页 / 共5页
亲,该文档总共5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北大对外汉语答题选》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北大对外汉语答题选(5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北大汉院对外汉语考研答题选现代汉语部分一、语音、文字简述上声的变调规律。上声在单念、句中停顿和句末不变。变调具体有以下情形:两个音节相连,前一个音节是上声时,这个上声受到它后面音节声调的影响发生变调。规律是:上声和上声相连时,前一个上声的调值由 214 变为 35。例如:买米、好酒、土改、检举、冷水。上声和非上声相连时,前一个上声的调值由 214 变为 211(半上) 。上声加阴平,例如:语音。 上声加阳平,例如:语言。 上声加去声,例如:买菜。上声在由上声变成的轻声前变为阳平,调值为 35,上声在由非上声变成的轻声前变为阳平,调值为 211;但有两个例外:一是亲属称谓,如:奶奶、姥姥等,二是

2、后缀为“子” ,变为半上 211。三个上声字相连,有两种读法:阳平+阴平+上声,半上+阳平+上声,采用哪一种读法往往和说话的速度、着重点以及字与字之间结合的紧密程度都有关系。二、词汇“,小明渐渐地睡着了。 ”中的“渐渐”能否换成“逐步”?为什么?不能。 “渐渐”强调行为或状态自然而然地发展变化;“逐步”虽也含逐渐意,但更强调行为或状态有目的、有意识的发展变化,睡是一种非自主动作,所以不能换成“逐步” 。“刚才太阳还很好,居然一会儿就下起雨来了。 ”中的“居然”能否换成“果然”?为什么?不能。 “居然”指出乎意料, “果然”指在意料之中;句中的语气明显表示一种出乎意料,故不能替换。有人认为词的意

3、义只是概念意义,有人认为词的意义不仅包括概念意义,还包括附属意义。试从对外汉语教学的角度谈谈这两种观点的优劣得失。词的词汇意义(简称词义) ,指人们对现实现象的反映以及由此带来的人们对现实现象的主观评价,它是语言得以存在的基础。词义反映客观世界,来源于客观现实,是客观现实的反映,但词义的产生又同人们的思维活动密切相关,是客观对象在人们意识中的反映,是人们的认识活动的成果。正因为词义是客观作用于主观的结果,所以词义一方面是以现实为基础,对现实现象作概括的反映,一方面词义是在此基础上带上人们的主观态度,主观评价色彩,即词义包含着人的认识和态度评价。因此词义包括理性意义和附加色彩两个方面。1、理性意

4、义是词义的核心部分,是所有词都具有的,是整个词义的基础。理性意义是以现实现象作基础,不涉及人们的主观态度,也就是所谓的概念义。2、词义的附加色彩(也就是词的附属意义)就是词义中除了理性意义以外的表示人们的主观态度和评价的意义,并非所有的词都具有附加色彩。词义的褒贬、词义的风格等都属于词义的附加色彩。词义的评价色彩虽然有其主观因素,但也具有社会性,不是指个人可以任意赋予一个词义不同的评价色彩,只有在选择运用的时候可以体现你的评价态度。比起理性意义来,附加色彩由于具有十分突出的主观因素,因此其意义容易变化。从对外汉语教学的角度来看,第一种简洁,易于使学生迅速掌握词的核心意义,但词的意义毕竟还包括附

5、属意义,所以如果只教概念意义,就会使其对词语的意义理解不够全面,因此也不能很好的使用所学语言来进行表达。第二种正好相反,对于初级水平的学生来说,要掌握一个词的全部意义有些难度,所以易先教给概念义。待有一定基础后,再指出或渗透附加意,以帮助他更好的选词造句。辨析词语:(1)以至 甚至 (2)本来 原来(1) “以至”有两种用法,一是“直到” ,如:他很喜欢红楼梦 ,看了一遍、两遍以至更多遍。二是表由上文内容所产生的结果,如“社会发展很快,以至有人感到生存压力较大。 ”而“甚至”表递进,如“他不但不理她,甚至有时还打她。 ” (2)本来:一、作形容词,原有的,如“本来面目” ;二、作副词,原先,如

6、“本来我不知道此事,后来她竟坦白了。 ”三、表按道理就该如此。如“她本来就该给你把书送过来。 ”原来:一、时间名词,表示以前某一时期,含有现在已经不是这样的意思,如“原来的计划是郊游,现在改联欢了。 ”、 “原来我并没有打算考研的。 ”,而“本来”不含有现在已经不是这样的意思;二、作副词。表示发现从前不知道的情况,含恍然大悟意。如“我当是谁呢,原来是你呀。 ”“本来”则强调按道理就该如此,而不是说话人恍然大悟。下列词语的释义是否有问题,如果有请指出。(1)掏:用手探取。有问题。 “掏”有两个意思,一个表示“挖” ,如“在墙上掏了一个洞” ;另外一个意思表示取东西,意思是“用手或工具伸进物体的内

7、部,把东西弄出来” ;而“用手探取”的解释并没揭示出“取物的方式” ,没有准确的揭示出的意义;比如“拿”也有“用手探取”之意。(2)画:用笔或类似笔的东西作出图形。有问题,首先, “画”还可以作名词;其次,即使作动词,这里的释义也不准确,“画”主要是一种动作,指“用笔或类似笔的东西作出图形或者线条、标记、符号的动作”(3)进(用在动词后):凹陷。进用在动词后,表示的是一种由外向里的趋势,并非凹陷,凹陷只是它的滋生意义,比如, “陷进”又凹陷意,但是,诸如走进,买进,踢进就没有。三、语法“衣服不干,不能穿。 ”和“衣服没干,不能穿。 ”这两个句子在语义上为什么不同?请再举两个类似的例子。“不”用

8、于主观意愿, “没”用于客观叙述。 “衣服不干,不能穿。 ”指的是主观要求, “衣服没干,不能穿。 ”则是客观叙述。再如,我不去(主观上,我不想或不能去) ,我没去(客观上,去这个动作没有发生)在动词前, “不”否定动作或状态本身, “没”否定动作的发生或状态的出现。如“我不干这种事情”否定“干”这个动作,是一种客观的陈述, “我没干这种事情”则否定“干”动作的出现。在形容词前, “不”否定性状本身, “没”否定性状的变化。 “衣服不干,不能穿。”指的是衣服不处在“干”的状态, “衣服没干,不能穿。 ”指的是衣服还没有从不干变为干。“不”能和所有的能愿动词结合, “没有(没) ”只能和一部分如

9、“能,要,能够、肯、敢”等词结合。在和能愿动词结合时, “不”有五种方式(不能去,能不去,能不能去,能去不能,不能不去) , “没”只有一种方式(没能去) 。改病句并说明理由:这部电影我昨天才看,今天不想再看了。改为“这部电影我昨天才看过,今天不想再看了。 ”“才”用在表示时间的词语后面,如果是用来表示事情再说话前不久发生的,对现在还有影响,不能跟动词的简单形式;否则往往是用来说明事情发生得晚或结束得晚。简述现代汉语中“着”的研究成果并发表你的看法。1、语法意义 作为动态助词, “着”主要表示动作的进行或状态的持续,用于描写。前可接动词、形容词。a 表动作的进行,例:姐妹俩在山坡上愉快的唱着歌

10、。b 表动作的进行,而这持续的动作本身也是一种状态,例:雷锋背着老大娘的包袱,扶她下了车。c 表动作进行后,该物处于某种状态,例:桌上放着收音机。d 非动作动词加着也表示一种持续的状态。例:在你们身上寄托着中国的希望。e 形容词后,表状态的持续,例:屋子里亮着灯。2、用法1)表状态的持续 :a 用于连动的第一个动词后,表进行第二个动作的方式或状态,即伴随的动作。例:我微笑着说。b 用于连动的第一个动词后,也表进行第二个动作的方式或状态,第二个动词(短语)表原因或目的。例:她闹着让我陪她玩。c 用于存现句。例:河上架着一座桥。d,形着数量,穿在身上短着一大截。2)表动作的持续,a 祈使句:你先歇

11、着,我去看看。b 动作持续进行:汽车向前行驶着。 (和“在”不一样, “在”表进行, “着”表持续,重描写:他在唱歌他唱着歌)c 连动句,第一个动词后加“着” ,表示第一个动作持续的同时,发生第二个动作。例:狼说着,就向东郭先生扑去。d 连用两次带“着”的同一动词,表一个动作持续时,另一动作发生了,原来动作因此而停止,有“不知不觉”的意味,例:孩子哭着哭着就睡着了。3)其他用法。a,做某些词的后缀。如“趁着” “沿着” “随着”等。b, “着呢” ,语气词,表程度高,带强烈的感情,有时有夸张意味。例:这个人坏着呢。 3、用“着”的句子结构特点。1)动词带“着”后,只能带宾语,不能带其他动态助词

12、或补语。2)否定式用“没” , “着”保留:A 窗户开着了吗?B 没开着,关着呢。注:一般很少用否定式。4、 “着”常与语气词“呢”连用。语言学理论部分举例简要说明什么是语法组合的递归性。同样的语法结构可以层层嵌套,同一条结构规则可以重复使用而不致造成结构上的混乱,借数学的术语来说,这就是语法规则的“递归性” 。 如:我知道你不知道我知道。在句法组合中,递归性有两种表现:一种是从初始结构开始,自始至终重复运用同一条语法规则;另一种表现是,同一条语法规则可在一个结构上间隔的重复使用。例如 :她身材很好。主谓句,谓语又是主谓结构;不同的语法单位也可套用,如:她觉得这样不好。主谓句,其谓语部分是述宾

13、结构,述宾结构的宾语部分又是主谓结构。语法规则递归性和语法结构的层次性密切相关。语法结构的层次性在相当大的程度上是由递归性造成的,反过来讲,语法结构的层次性也为语法规则的反复使用提供了可能。利用语法组合的递归性,我们可以以简明的语法规则造出复杂的句子来。如:小王来过了(主谓结构)我知道小王来过了(主谓结构)他以为我知道小王来过了(主谓结构),或小王来过了(主谓结构)资料室的小王来过了(主谓结构)资料室那个高高的小王来过了(主谓结构)。语法组合的递归性还表现在语法组合的联合上。有时,语法组合并不是互相套合的关系,而是联合的关系。如:她十五岁,他十八岁,他比她大。这个复句的分句间不存在包容的关系,

14、他们是以联合的关系组合起来的。正是因为有了语法规则递归性,我们才能用有限的规则支配先对有限的词去造出数量上无限多、长度上不受限制的句子;同时也能理解从来没有听说过的话语,从而使语言成为人类最重要的交际工具。外国留学生学习汉语的 b / p、d / t 时会遇到哪些困难?试从发音原理、音位区别的角度分析其原因。外国留学生可能会对 b/p,d/t 出现的语音混淆,发音时分不清楚送气与否,如把“宝贝”说成“跑贝” , “道路”说成“套路”等,或者,发不出送气音,统一发为不送气音;又或者统一发为送气音。这是对汉语音位不清楚而又受其母语发音迁移的结果。送气和不送气是由发音时的气流强弱不同造成的,发音时气

15、流强的叫送气,气流弱的叫不送气。如汉语拼音 p、t 是送气音,b、d 是不送气音;外国学生可能会从其母语出发,发音时气流强弱于普通话的不同,都比较弱的话,就是不送气了,都比较强,则都成了送气音。或者,可能气流的强弱等级划分与汉语不同。在汉语里,b/p,d/t 这四个字母代表四个具有区别词的语音形式从而区别意义的不同音位,b 是双唇不送气清塞音,p 是双唇送气清塞音,d 是舌尖中不送气清塞音,t是舌尖中送气清塞音,而在某些外国留学生的母语里,如英语,送气与否并不起区别意义的作用,在语音环境里 b/p,d/t 是条件变体,可以自由替换。语言符号的意义是怎样获得的?语言符号的形式和意义是怎样结合来表

16、示现实现象的?研究这一问题对第二语言教学有什么意义?一般来说,人们主要是依据自己所属的文化内容来理解语言符号的意义。语言符号的形式和意义之间的关系是任意的,又是约定俗成的。符号和意义之间没有必然的联系,是不可论证的,语言符号的形式(语音)和意义约定俗成为符号来代表现实现象,语音通过意义来副反应显示想象。不过语言符号系统一旦形成之后就对使用这一符号系统的人具有强制性,不允许个人的随意变更。不同的文化中,这种“约定俗成”是不一样的,因此不同文化中的相对应的符号的形式可能表达不同的意义,表达同一意义的符号的形式也不可能完全对应,甚至有些时候找不到对应(例如:英语中ai(I)指“我” ,汉语中则或者指ai(爱) ,或者其它,就是不指“我” ;汉语的“姑姑”英语中并没有专门的词语与之相对应) 。这就要求我们在第二语言教学中要注重研究不同文化的异同和对应关系,根据不同文化之间的符号的形式和意义的不同的“约定俗成”来进行第二语言教学,对那些差异较大的对应或者没有对应关系的符号在教授时更要谨慎,不仅要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试题/考题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