综合实践活动之——中西方节日文化对比

上传人:油条 文档编号:1744582 上传时间:2017-07-12 格式:DOC 页数:6 大小:62.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综合实践活动之——中西方节日文化对比_第1页
第1页 / 共6页
综合实践活动之——中西方节日文化对比_第2页
第2页 / 共6页
综合实践活动之——中西方节日文化对比_第3页
第3页 / 共6页
综合实践活动之——中西方节日文化对比_第4页
第4页 / 共6页
综合实践活动之——中西方节日文化对比_第5页
第5页 / 共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综合实践活动之——中西方节日文化对比》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综合实践活动之——中西方节日文化对比(6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综合实践活动之中西方节日文化对比南皮二中 王海燕一主题提出的背景:“如今在城市中,传统的年俗文化越来越消退,国家应当尽快启动春节申遗工程。 ”1 月中旬,陈竟在中国旅游地理杂志的一个研讨会上如是说。陈竟介绍,2000 年以来,他所领导的民俗艺术研究室每年都对某一项民俗文化的现状进行调查,结果令人吃惊。比如 2005 年春节,在南京对送灶习俗进行调查,结果大部分被访者连灶王爷都不知道。2004 年,就腊八粥进行调查,结果发现相当多的年轻人不知道哪天该吃腊八粥。跟陈竟学习的一位美国学生在一次春节年俗文化研讨会上困惑地说:“我从大洋彼岸来学习了解中国的年俗文化,却发现中国许多年轻人更喜欢过圣诞节。但

2、他们只是凑热闹,并不了解圣诞节的文化内涵。其实中国有自己的好东西,为什么中国的一些年轻人瞧不起自己的文化?” 。09年 12 月 24 日也就是圣诞节前夕,即平安夜。一天时间,我校王校长在校园内截获学生的平安果不下数百个,可见学生对西方节日的高涨热情。 热热闹闹的春节和元宵刚刚落下帷幕,学生对这两大传统节日记忆犹新。在些基础上提出本课题利于学生进行比较,也有利于课题的有效进行。二活动对象:八年级学生三活动的具体目标:1知识目标:进一步让学生掌握东西方文化差异,增强对我国传统节日的了解。2能力目标:通过采访调查及网上知识的查阅,增强学生收集整理、运用资料的能力。提高学生的合作意识及分析解决问题的

3、能力。3情感目标:让学生在调查中收获,在收获中成长,在成长中丰富。同时也培养学生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喜爱和关注,继承与发扬传统文化,激发学生的爱国热情。四活动的阶段安排:本次活动主要是以学生的调查取证与上网查询为主。分四个阶段:第一阶段:活动准备阶段。确立主题。自由结组,确立小组间的具体分工。第二阶段:调查取证阶段。第三阶段:成果展示阶段。第四阶段:汇报总结。计划用时四周。五活动的具体过程:1、活动准备阶段。即确立主题阶段首先,采用提问的方式,激发学生探索的热情;用谈话式的过渡,拉近了师生的距离,为综合实践活动的开展奠定了情感基础。播放有关当地有代表性的年俗活动的幻灯片,简要向学生介绍家乡的民俗风

4、情。 (目的:这种配以图片的介绍,使学生对家乡民风民俗有了一个大致的了解,可以更好的帮助学生制定活动计划。 )接着,引导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特长自由结合,组建第一活动小组。围绕农历年一年的民间习俗来制定活动方案。目的:通过这个过程的开展,可以使学生在注重个性培养的同时,体验集体活动中的相互配合,感受与他人协作交流的乐趣。其次,就学生比较熟知的西方节日为话题展开讨论。包括:各小组介绍自己的课题研究方案,其他小组成员进行评价并提出建议。然后,我针对存在的问题给予相应的指导评价,并对活动中学生可能出现的问题提供几条活动注意事项。结合老师、同学提出的建议,对已确定的课题研究方案进行修改、完善。目

5、的:为了使活动能安全、有效地正常进行。2、 调查取证阶段。 (活动实施阶段)在制定了活动方案后,各组按方案进行实施,小组成员可以根据自己的喜好、智能倾向选择个性化的方法来进行探究。A、实地调查、走访。每组成员按制定的活动方案,利用课余时间,分工协作走访当地村民或长辈,并做好走访记录,拍摄民俗风情照片。写好研究日记、感悟等。B、查找资料。 分两组进行。第一组:按预定的时间利用网络、图书资源等查找民俗资料、收集相关图片,并及时进行整理加工,编写当地民俗资料。教师参与其中,做学生的合作者、协助者和指导者。指导学生有目的地收集材料,在活动中运用观察、调查、访问等方法;指导学生写好研究日记、感悟、及时记

6、录采访内容;指导学生遇到困难时将研究问题引向深入。第二组:上网查询西方国家民俗资料,并收集相关图片。整理加工。3、成果展示阶段 (1)通过上一环节实践活动的开展,同学们都付出了很大的努力。在这个过程中,让他们尽情抒发实践活动中的经历和感受,并及时地给予鼓励。(2)鼓励学生们将自己的活动成果采取合适的方式向全班同学加以展示。例如:各组走访、查阅的内容用图片、照片、或调查报告等方式加以汇报展示。我国主要节日:农历 正月 二月 三月 四月 五月 六月 七月 八月 九月 十月 十一月腊月节日传统风俗西方主要节日:公历 一月 二月 三月 四月 五月 六月 七月 八月 九月 十月 十一月十二月节日传统风俗

7、附表:(学生总结)组别 组长 组员 活动日期 个人经历 感受一组二组三组另附:中国传统节日及来历1) 春节。春节和年的概念,最初的含意来自农业,古时人们把谷的生长周期称为“年” ,说文。禾部:“年,谷熟也:。在夏商时代产生了夏历,以月亮圆缺的周期为月,一年划分为十二个月,每月以不见月亮的那天为朔,正月朔日的子时称为岁首,即一年的开始,也叫年,年的名称是从周朝开始的,至了西汉才正式固定下来,一直延续到今天。但古时的正月初一被称为“元旦” ,直到中国近代胜利后,南京临时政府为了顺应农时和便于统计,规定在民间使用夏历,在政府机关、厂矿、学校和团体中实行公历,以公历的元月一日为元旦,农历的正月初一称春

8、节。 1949 年 9 月 27 日,新中国成立,在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上,通过了使用世界上通用的公历纪元,把公历的元月一日定为元旦,俗称阳历年;农历正月初一通常都在立春前后,因而把农历正月初一定为“春节” ,俗称阴历年。传统意义上的春节是指从腊月初八的腊祭或腊月二十三的祭灶,一直到正月十五,其中以除夕和正月初一为高潮。在春节这一传统节日期间,我国的汉族和大多数少数民族都有要举行各种庆祝活动,这些活动大多以祭祀神佛、祭奠祖先、除旧布新、迎禧接福、祈求丰年为主要内容。活动形式丰富多彩,带有浓郁的民族特色。2) 每年农历的正月十五日,春节刚过,迎来的就是中国的传统节日-元宵节。正月是

9、农历的元月,古人称夜为“宵” ,所以称正月十五为元宵节。正月十五日是一年中第一个月圆之夜,也是一元复始,大地回春的夜晚,人们对此加以庆祝,也是庆贺新春的延续。元宵节又称为“上元节” 。按中国民间的传统,在这天上皓月高悬的夜晚,人们要点起彩灯万盏,以示庆贺。出门赏月、燃灯放焰、喜猜灯谜、共吃元宵,合家团聚、同庆佳节,其乐融融。3) 清明节。是我国传统节日,也是最重要的祭祀节日,是祭祖和扫墓的日子。扫墓俗称上坟,祭祀死者的一种活动。汉族和一些少数民族大多都是在清明节扫墓。按照旧的习俗,扫墓时,人们要携带酒食果品、纸钱等物品到墓地,将食物供祭在亲人墓前,再将纸钱焚化,为坟墓培上新土,折几枝嫩绿的新枝

10、插在坟上,然后叩头行礼祭拜,最后吃掉酒食回家。唐代诗人杜牧的诗清明:“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 ”写出了清明节的特殊气氛。4) 端午节。农历五月初五,是中国民间的传统节日端午节,它是中华民族古老的传统节日之一。端午也称端五,端阳。此外,端午节还有许多别称,如:午日节、重五节,五月节、浴兰节、女儿节,天中节、地腊、诗人节、龙日等等。虽然名称不同,但总体上说,各地人民过节的习俗还是同多于异的。 过端午节,是中国人二千多年来的传统习惯,由于地域广大,民族众多,加上许多故事传说,于是不仅产生了众多相异的节名,而且各地也有着不尽相同的习俗。其内容主要有:女儿回娘家

11、,挂钟馗像,迎鬼船、躲午,帖午叶符,悬挂菖蒲、艾草,游百病,佩香囊,备牲醴,赛龙舟,比武,击球,荡秋千,给小孩涂雄黄,饮用雄黄酒、菖蒲酒,吃五毒饼、咸蛋、粽子和时令鲜果等,除了有迷信色彩的活动渐已消失外,其余至今流传中国各地及邻近诸国。有些活动,如赛龙舟等,已得到新的发展,突破了时间、地域界线,成为了国际性的体育赛事。5) 七夕节。在我国,农历七月初七的夜晚,天气温暖,草木飘香,这就是人们俗称的七夕节,也有人称之为“乞巧节”或“女儿节” ,这是中国传统节日中最具浪漫色彩的一个节日,也是过去姑娘们最为重视的日子。在晴朗的夏秋之夜,天上繁星闪耀,一道白茫茫的银河横贯南北,争河的东西两岸,各有一颗闪

12、亮的星星,隔河相望,遥遥相对,那就是牵牛星和织女星。七夕坐看牵牛织女星,是民间的习俗,相传,在每年的这个夜晚,是天上织女与牛郎在鹊桥相会之时。织女是一个美丽聪明、心灵手巧的仙女,凡间的妇女便在这一天晚上向她乞求智慧和巧艺,也少不了向她求赐美满姻缘,所以七月初七也被称为乞巧节。 人们传说在七夕的夜晚,抬头可以看到牛郎织女的银河相会,或在瓜果架下可偷听到两人在天上相会时的脉脉情话。6) 中秋节。每年农历八月十五日,是传统的中秋佳节。这时是一年秋季的中期,所以被称为中秋。在中国的农历里,一年分为四季,每季又分为孟、仲、季三个部分,因而中秋也称仲秋。八月十五的月亮比其他几个月的满月更圆,更明亮,所以又

13、叫做“月夕” , “八月节” 。此夜,人们仰望天空如玉如盘的朗朗明月,自然会期盼家人团聚。远在他乡的游子,也借此寄托自己对故乡和亲人的思念之情。所以,中秋又称“团圆节” 。 我国人民在古代就有“秋暮夕月”的习俗。夕月,即祭拜月神。到了周代,每逢中秋夜都要举行迎寒和祭月。设大香案,摆上月饼、西瓜、苹果、红枣、李子、葡萄等祭品,其中月饼和西瓜是绝对不能少的。西瓜还要切成莲花状。在月下,将月亮神像放在月亮的那个方向,红烛高燃,全家人依次拜祭月亮,然后由当家主妇切开团圆月饼。切的人预先算好全家共有多少人,在家的,在外地的,都要算在一起,不能切多也不能切少,大小要一样。7) 重阳节。农历九月九日,为传统

14、的重阳节。因为古老的易经中把“六”定为阴数,把“九”定为阳数,九月九日,日月并阳,两九相重,故而叫重阳,也叫重九,古人认为是个值得庆贺的吉利日子,并且从很早就开始过此节日。庆祝重阳节的活动多彩浪漫,一般包括出游赏景、登高远眺、观赏菊花、遍插茱萸、吃重阳糕、饮菊花酒等活动。九九重阳,因为与“久久”同音,九在数字中又是最大数,有长久长寿的含意,况且秋季也是一年收获的黄金季节,重阳佳节,寓意深远,人们对此节历来有着特殊的感情,唐诗宋词中有不少贺重阳,咏菊花的诗词佳作。今天的重阳节,被赋予了新的含义,在 1989 年,我国把每年的九月九日定为老人节,传统与现代巧妙地结合,成为尊老、敬老、爱老、助老的老

15、年人的节日。8) 冬至节(十月一)冬至过节源于汉代,盛于唐宋,相沿至今。 清嘉录甚至有“冬至大如年”之说。这表明古人对冬至十分重视。人们认为冬至是阴阳二气的自然转化,是上天赐予的福气, 。汉朝以冬至为“冬节” ,官府要举行祝贺仪式称为“贺冬” ,例行放假。 后汉书中有这样的记载:“冬至前后,君子安身静体,百官绝事,不听政,择吉辰而后省事。 ”所以这天朝庭上下要放假休息,军队待命,边塞闭关,商旅停业,亲朋各以美食相赠,相互拜访,欢乐地过一个“安身静体”的节日。唐、宋时期,冬至是祭天祭祀祖的日子,皇帝在这天要到郊外举行祭天大典,百姓在这一天要向父母尊长祭拜,现在仍有一些地方在冬至这天过节庆贺。9)

16、 腊八节。喝腊八粥 。腊八粥又叫七宝五味粥,在古时是用红小豆、糯米煮成,后来材料逐渐增多。南宋人周密著武林旧事说:“用胡桃、松子、乳蕈、柿蕈、柿栗之类做粥,谓之腊八粥 ”。至今我国许多地区的人民仍保留着吃腊八粥的习俗。所用材料各有不同,多用糯米、红豆、枣子、栗子、花生、白果、莲子、百合等煮成甜粥。也有加入桂圆、龙眼肉、蜜饯等同煮的,其它的各种用料可谓应有尽有、不一而足。 按照古俗,人们从腊月初七晚上就开始淘米、洗料,然后下锅用大火烧开,再用小火慢熬,一直熬到次日早晨。腊八粥熬好后,先要敬神祭祖,再分给亲戚朋友,最后家人才一起吃腊八粥。10) 二十三过小年腊月二十三,又称“小年” ,是民间祭灶的日子。这一天,要把灶王爷请下来,烧了。是让他老人家上天言好事,再等他回宫降吉祥。据说,每年腊月二十三,灶王爷都要上天向玉皇大帝禀报这家人的善恶,让玉皇大帝赏罚。因此送灶时,人们在灶王像前的桌案上供放糖果、清水、料豆、秣草;其中,后三样是为灶王升天的坐骑备料。祭灶时,还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其它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