欣赏教学《鸭子拌嘴》课例分析

上传人:油条 文档编号:1743604 上传时间:2017-07-12 格式:DOC 页数:6 大小:49.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欣赏教学《鸭子拌嘴》课例分析_第1页
第1页 / 共6页
欣赏教学《鸭子拌嘴》课例分析_第2页
第2页 / 共6页
欣赏教学《鸭子拌嘴》课例分析_第3页
第3页 / 共6页
欣赏教学《鸭子拌嘴》课例分析_第4页
第4页 / 共6页
欣赏教学《鸭子拌嘴》课例分析_第5页
第5页 / 共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欣赏教学《鸭子拌嘴》课例分析》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欣赏教学《鸭子拌嘴》课例分析(6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欣赏教学鸭子拌嘴课例分析韶关市第一中学 曾 群欣赏课怎么教?一直以来是我国学校音乐教育的一个难题。国外七十年代以来在这方面有许多全新的方法,其中值得借鉴的就是“主动参与”的欣赏教学。美国音乐教育家雷默说过:“音乐的感受是教不会的,音乐教师的任务就是搭个桥,帮助学生进入到音乐中去。 ”要让学生真正“听”音乐即接受这个体验,首先是要设法把他们带进音乐中。(一)课例说明鸭子拌嘴是安志顺于 1982 年编写的一首打击乐曲,取材于我国的西安鼓乐的五调坐乐全套中吕粉蝶儿的开场锣鼓和陕西的民间打击乐,使用了六件打击乐器:小钹、水钹、圪塔钹、大锣、木鱼、云锣。乐曲整曲是由散板和 2/4 拍节奏两种节拍类型构成

2、的,其中散板有三处,即头、尾和中部,把2/4 拍的节奏段分为两大段(第一、三段),李妲娜 1老师根据这个特点设计了一个图型谱(见图谱 2.2)。同时她还将第一段音乐改编成一段简化的节奏谱(见图谱 2.3),让学生通过亲自敲打参与音乐,更深刻地去体验音乐,培养对民族音乐的兴趣。(二)课例记述笔者在星海音乐学院研究生学习阶段多次听过该课,并在白云区中小学音乐教师奥尔夫师资培训班上进行教学实践。本文以李妲娜老师整理的教案为基础来进行综述。教学过程:一、出示符号,讨论声音的特点:图谱 2.1这是四种动物的叫声,请说出哪幅图是狗叫?哪幅图是猫叫?哪幅图是小1 李妲娜:中国音协奥尔夫专业委员会会长,星海音

3、乐学院音乐教育硕士生导师。鸟叫?哪幅图是蜜蜂?它们的声音各有什么特点?并说明为什么选择这个符号。教学说明:此图形谱来自德国小学一年级教材,四个图形谱,四只动物,以连线的方式将相应的动物与叫声连接起来,其目的是为了培养学生的观察力和想象力。由静态的图画想象动态的声音,这也是训练学生的转化能力,从一种符号系统向另一种符号系统转化,也可以说是一种创造。教师在提问时,一般先问出狗叫的图,因为狗叫的符号是最容易产生歧义的,特别容易在小鸟叫的符号里举棋不定。当教师让学生分别模仿狗、鸟叫几声,再认真审视两幅图中的符号时,他们通过一番思考后,便能得到一致的答案了。这个环节非常有趣。二、听关于鸭子音乐(一)听开

4、头的散板,问:这是鸭子在干什么?(吵架)用什么动作?(模仿鸭子吵架用两手重叠,如同鸭子嘴开合,并随音量大小变化做动作)用符号怎么表示?教学说明:怎样将声音转化成符号?首先得抓住符号的特点:简单、形象,然后分析声音的特点,是连的、断的、重的、轻的、高的、低的、条状的、点状的将音响特征(旋律、节奏、音色、角色等)用简单的符号记录,让学生从一开始就注意声音的特点,将音乐做成符号。(二)听第一段音乐,问:这像鸭子在干什么?(走路)用什么动作?(模仿鸭子走路,各种姿势)用什么符号来表示?教学说明:在这里,教师会请几个学生来画符号,一开始也许符号没有创意,待多请几个学生来画时,欲望一下子被激发,各种形状的

5、符号,让人佩服学生们的创造力。(三)听全曲,做动作。当听到吵架时用动作来表示;听到走路时,学 鸭子走路。声音大,动作大,反之则然。全体跟着音 乐做一遍。教学说明: 这个环节对训练听力和识谱能力有很大的帮助。三、出示图形谱(挂图)。图谱 2.2(一)看着图,听音乐做一遍动作。 (坐在座位上晃动)当看到有一个圆圈中间带点的图形,嘴里跟着音乐的音响发“哐”声。教学说明:这个图形谱是李妲娜老师设计的,她将整首曲子用符号记录下来,便于记忆和看谱。曾给小学一年级、五年级和清华大学的学生上过,一年级的小学生竟然在一节 40 分钟的课里完整地将全曲奏了下来,效果非常好。(二)分析图形谱,问:鸭子们吵了几次嘴?

6、(三次)走路有几大段?(两大段)全曲的结构是怎样的?(引子+吵架+ 走路+吵架+走路+ 吵架+尾声)教学说明:奥尔夫教学常常通过图形谱的符号一样与不一样,来区分结构非常简单。四、学儿歌。第一句:小鸭子小鸭子走出家门,老鸭子老鸭子跟着出来了。 (反复一遍)第二句:小鸭子叫,小鸭子叫,小 鸭子叫,小 鸭子叫。第三句:东边跑跑,西边跑跑,真开心,真开心,真开心,真开心, (反复一遍)第四句:快到小河那边去洗澡,快到小河那边去洗澡, (反复一遍)第五句:噗通,噗通,噗通,噗通,跳下水,跳下水,跳下水,跳下水,第六句:一摇一摆,一摇一摆,回家去了,回家去了。教学说明:为了帮助记忆,在说儿歌的过程中,常加

7、入鸭子吵架、走路的动作,这些动作能起到一定的提示作用,一般情况下教师带领学生说一遍之后,让学生自己念一遍,通过动作的提示,学生就可以记住儿歌的。另外,还可以提醒学生把握时间结构感,找感觉,而不是告诉学生儿歌每句有几遍。如果细心的学生就会发现,每句都是十六拍。在小学上时,学生很快就能记下儿歌,但在师资培训班上,教师们却觉得很难记住,每句反复几遍经常混淆,甚至要求把谱子写下来,看着念。这个环节不仅锻炼了学生的记忆能力,也训练了艺术的感觉。五、卡农念儿歌(一)原地进行,先进行两个声部的卡农,再 进入四个声部卡农。两个声部 时声部的进入隔四拍,四个声部隔两拍进入。教学说明:这个环节关键在于熟悉儿歌,卡

8、农的目的是为了训练学生的抗干扰能力,同时在不断地巩固儿歌。如果学生记不住儿歌,卡农时就会比较乱,声部也不清晰,但只要教师一直盯住第一声部,并在声部进入时给每个声部明确的指示,是可以挽救回来的。(二)站成四列进行,两声部时都向左站,四个声部 时交错方向站。当念到 “小鸭子叫”和“真开心”时,两个声部之 间面对面站, “噗通” 时面对面做往前跳的姿势。教学说明:这种队列形式对卡农的进行是很有帮助的,它能让声部变得非常清晰可见。这个环节又一次巩固了儿歌,教师只教了一遍儿歌,将主动权交给了学生,学生通过卡农和队列的变化不断地巩固所学的知识,这就是“做中学” 。六、出示打击乐节奏谱图谱 2.3(一)分析

9、乐谱。问:一共几行谱几句?(六行谱六句)哪几句反复?(除最后两句外,每句都反复一次)用声势和打击乐怎么奏?(每句前都有乐器标志,先用声势奏,凡(小钹和三角铁 )拍手;(双响筒)拍腿;(鼓)跺脚。(二)加声势。分三组,一组拍手、一 组拍腿、一组跺脚,全体用声势连奏,再交换声部。教学说明:教师在这里要复习以前学过的声势谱(除拍腿外为两行谱外,其它都是一行谱,而用符干的朝向来区分左右。符干朝上为右手或右脚,朝下为左手或左脚。 )可让学生找出哪些节奏与刚才的儿歌节奏是一样的,由于学生有儿歌作铺垫,很快就能合奏。(三)换打击乐,师指挥时,有强弱处理。交换声部。教学说明:在教学中,教师一般先挑出第二、三句

10、来练习,并问学生:小钹怎样奏才能清晰又快速地演奏出的十六分音符?学生们就会自己探索,然后想出解决的方案:用一面小钹的边缘敲另一面。第二、三句奏好后,再一句句来奏。交换声部能让每一位学生都能演奏每一个声部和每一件乐器,在这里,学生充分体验其中的乐趣,互相之间达到最佳合作状态。七、再看图形谱听一遍音乐,找出 刚才奏的是哪一段音乐?(第一段,音 乐可不听完)并说出与之前听有何不同?(非常清晰)教学说明:通过儿歌、卡农、声势、打击乐及交换声部、分析乐谱等这些教学铺垫后,再听音乐时,学生们脸上露出惊喜的神色,很兴奋地跟着音乐的节奏唱、奏、动起来,当听到第一段鸭子走路时说:这里就是刚才的儿歌节奏,原来这么

11、简单就能奏出来了!八、即兴创作问:想象一下关于“ 鸭子拌嘴 ”可以有些什么样的情 节内容?(出门、嘻戏、吵嘴、回家)。选八位学生,每人一小副钹,分四组(两人一 组)先挑选一个主题,然后两人商议一个简单情节内容和怎样合作即兴,准备用小钹即兴(长短不限)演奏该内容。将前面学习的节奏谱作主部 A 全体演奏,把 刚才讨论的关于鸭子的几个主题分别做引子、插部、尾声,由选出的八位同学分成四组即兴演奏。曲式结构如下图( 回旋曲式) :引子 A B A C A 尾声 (出门) (嬉戏) (吵嘴) (回家) 九、展示与评价教学说明:若是在师资培训班上,李老师提议选八位男士来表演,因为在众多音乐教师中男士较少,而

12、且在每次即兴表演时总把机会让给了女士教师,他们因此没有表演的机会,这个环节为男士教师参与表演提供了机会。十、总结与讨论(一)教学环节回顾(二)讨论教学目的:训练节奏感、听力;视谱(图型谱、节奏谱)的入门准备;器乐合奏的训练;培养对民族音乐的兴趣和爱好;即兴创作能力训练;使用生活用品进行节奏与律动活动。(三)与传统打击乐欣赏教学有什么区别?(主动参与、即兴创作)(三)课例分析1参与性手段分析(1)图形谱该课用图形谱将一首民间打击乐乐曲记下来,使学生很容易参与音乐。图形谱的设计很有新意,用圆点、波浪线条等符号将打击乐音色特征表现出来,与声音特点比较吻合。教师在进行图形谱的设计前,需对音乐进行深入分

13、析,反复聆听后将乐谱记录下来,根据音乐中旋律的音型、节奏、速度、强弱等特点选择合适的符号,符号要简单,形象,与音响声音特点吻合。(2)声势声势一般是节奏训练、为歌曲伴奏,该课中的声势主要是为打击乐演奏做铺垫,在奥尔夫教学中,使用打击乐、音条乐器为歌曲伴奏前,先用声势体验并熟悉后便可很顺利地过渡到乐器演奏。(3)打击乐打击乐的音色最独特、最丰富,该课选用小镲乐器模拟鸭子,用小镲不同的演奏方式表现走路、吵架、嬉戏等情境。在打击乐合奏中,小镲、三角铁、鼓、双响筒的合奏,令整首打击乐乐曲具有了活力,激发了学生参与的兴趣。 (4)律动该课结合律动能帮助学生对儿歌的记忆,在多声部卡农时,律动能使各声部层次

14、清晰。用律动表现儿歌中鸭子的活动,使内容变得趣味性。(5)即兴表演即兴表演能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的参与性,该课根据打击乐鸭子拌嘴中的情境让学生设计一个故事进行即兴表演,在即兴表演中培养其创造能力、合作能力,同时对乐曲的理解更加深入。2.教学分析该课是欣赏教学中主动参与(奏乐)的一个典型课例。欣赏教学中有一种方式叫“有准备的欣赏” ,即在欣赏乐曲前,将乐曲中的旋律、节奏等元素提炼出来,用说、唱、奏等多种方法与各种手段让学生熟悉,用探索式的方式一步一步地铺垫,让学生在欣赏前更多的去体验和参与,从而以最佳状态进入欣赏,水到渠成。无旋律的民间打击乐乐曲让学生(特别是低年级)静下来聆听是很难的,该课将打击

15、乐曲中“鸭子走路”一段的节奏填上词,编成儿歌,从语言入手,激发了孩子的兴趣,为后面打击乐曲欣赏作了节奏上的铺垫,结合图形谱,使音乐声响视觉化,用打击乐奏乐,多声部合奏,不同乐器的体验使牢牢记住了乐曲的节奏。最后欣赏打击乐曲时学生很快就找到图形谱儿歌节奏的那段音乐,对于学生,越熟悉的东西他们越喜欢,因此,他们很自然地“滑”进音乐,对这种无旋律的民间打击乐乐曲产生了兴趣。在创编时结合设计情境,用游戏(鸭子嬉戏、吵架)的形式使孩子更有兴趣参与,顺应了孩子的心理特点,更好地发展了其创造能力。除了鸭子拌嘴外, 马勒第一交响曲 、 十面埋伏也是典型的“有准备欣赏”的课例。该课也是李妲娜老师进行奥尔夫教学本土化探索的一个典型课例。她从民间民族音乐出发,用民间打击乐乐曲鸭子拌嘴培养学生对民族音乐的兴趣和爱好。奥尔夫原本性音乐教育思想中的“原本”指的是人自身成长的环境,如母语生活方式、社交方式,精神文化。奥尔夫教学法虽然是国外的,但奥尔夫本人非常强调本土化,只有从孩子熟悉的生活(环境、语言等)出发,孩子才容易进入。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其它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