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市西城区2020届高三政治上学期期末考试试题【(含解析)】

上传人:精品****大师 文档编号:174277967 上传时间:2021-03-15 格式:DOC 页数:22 大小:334.01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北京市西城区2020届高三政治上学期期末考试试题【(含解析)】_第1页
第1页 / 共22页
北京市西城区2020届高三政治上学期期末考试试题【(含解析)】_第2页
第2页 / 共22页
北京市西城区2020届高三政治上学期期末考试试题【(含解析)】_第3页
第3页 / 共22页
北京市西城区2020届高三政治上学期期末考试试题【(含解析)】_第4页
第4页 / 共22页
北京市西城区2020届高三政治上学期期末考试试题【(含解析)】_第5页
第5页 / 共22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北京市西城区2020届高三政治上学期期末考试试题【(含解析)】》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北京市西城区2020届高三政治上学期期末考试试题【(含解析)】(22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北京市西城区2020届高三政治上学期期末考试试题(含解析)第一部分(选择题共45分)甲骨文是迄今为止中国发现的年代最早的成熟文字系统。完成下面小题。1. 在全世界已知的四大古文字体系中,唯有以殷墟甲骨文为代表的中国古文字体系一脉相承、绵延发展,成为今天世界上1/5人口仍在使用的文字。以下认识正确的是守望汉字文化,要以敬畏之心守护经典,让甲骨文沉睡于博物馆中国古文字对中国人的价值认同、思维方式、审美观念有重要影响进入数字时代以后,人们无需回看历史,而要重开人文新境甲骨文入选世界记忆遗产名录,有利于中华文化在国际上传播A. B. C. D. 2. 甲骨文“鼎”字看起来像是一只猫,萌萌样子会融化观者

2、的心。甲骨文“鼎”字经过创意设计,成为中国文字博物馆里的“鼎喵”形象及文创产品(图1、2)。这样的文化创意表明意识能脱离物质载体而演变利用古文字展现了古代社会的经济基础体现了中华文明基因在创新活动中的传承在辩证否定中实现了文字符号向文创设计的转化A. B. C. D. 【答案】1. C 2. D【解析】【分析】本题以甲骨文为话题设置试题情境,以文字符号与文创设计为材料,从文化生活、生活与哲学的知识角度设置问题,考查考生对基础知识的掌握程度,考查考生探究论证问题、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1题详解】本题考查文化遗产、汉字。:“让甲骨文沉睡于博物馆”说法明显错误,错误。:在全世界已知的四大古文字体

3、系中,唯有以殷墟甲骨文为代表的中国古文字体系一脉相承、绵延发展,成为今天世界上1/5人口仍在使用的文字,说明中华文化是源远流长的,中国古文字对中国人的价值认同、思维方式、审美观念有重要影响,正确。:“人们无需回看历史” 说法明显错误,错误。:文化遗产不仅对于研究人类文明的演进具有重要意义,而且对于展现世界文化的多样性具有独特作用,甲骨文入选世界记忆遗产名录,有利于中华文化在国际上传播,正确。故本题选C。【2题详解】本题考查文化的载体、文化继承与发展、物质和意识的关系、辩证否定。:意识依赖于物质,不能脱离物质,错误。:材料未涉及古代社会的经济基础,排除。:甲骨文“鼎”字经过创意设计,成为中国文字

4、博物馆里的“鼎喵”形象及文创产品,这样的文化创意体现了中华文明基因在创新活动中的传承,符合题意。:文字符号向文创设计的转化过程中,需要运用辩证否定的观点,坚持扬弃,正确。故本题选D。【点睛】1文化遗产:(地位和意义)文化遗产,是一个国家和民族历史文化成就的重要标志。文化遗产不仅对于研究人类文明的演进具有重要意义,而且对于展现世界文化的多样性具有独特作用。它们是人类共同的文化财富。2汉字:文字是文化的基本载体。文字的发明,使人类文明得以传承,标志着人类进入文明时代。汉字为书写中华文化,传承中华文明,发挥了巨大的作用。今天为中华各族人民所通用,是中华文明的重要标志。3文化继承与发展的关系:(1)它

5、们是同一过程的两个方面。(2)继承是发展的必要前提,发展是继承的必然要求。(3)在继承的基础上发展,在发展的过程中继承。批判地继承传统文化,不断推陈出新,革故鼎新。4辩证否定的含义及实质:(1)含义:辨证的否定是事物自身的否定,即自己否定自己,自己发展自己。(2)特点:辩证的否定是联系的环节,新事物产生于旧事物,它总是吸取、保留和改造旧事物中的积极因素作为自己存在和发展的基础;辩证的否定是发展的环节,是实现新事物产生和旧事物灭亡的根本途径。(3)辨证否定的实质是“扬弃”,辩证的否定既不是简单的肯定一切,也不是简单地否定一切,而是既肯定又否定,既克服又保留,克服旧事物中过时的消极的内容,保留旧事

6、物中积极合理的因素。(4)辩证否定观要求我们树立创新意识。随着中国文化遗产保护理论和技术的不断完善,中国已从过去的文物保护受援国转变为支援国。完成下面小题。3. 石质文物保护是世界性难题。一些国家试图用化学材料去修补风化、开裂的文物,但并不成功。中国运用与文物本体相兼容的传统材料修复文物,经过十余年的监测,证明效果较好。中国修复的经验表明A. 必须把修复材料的特殊性寓于普遍性之中B. 要重视修复材料与文物本体之间的矛盾同一性C. 传统材料作为旧事物,是文物修复的关键D. 石质文物是检验认识真理性唯一标准4. 在全世界范围内,中国岩土文物保护工作已得到国际同行的高度认可。中国援助了柬埔寨吴哥古迹

7、、蒙古国科伦巴尔古塔、尼泊尔加德满都杜巴广场九层神庙等文化遗产保护修复项目。中国由文物保护的受援国转变为支援国A. 更有益于人类文化多样性的保护B. 表明世界各民族文化是共生共荣的C. 能增强各国人民对受援国文化的认同D. 说明不同地区的文化是互动交流、自由创造的【答案】3. B 4. A【解析】【分析】本题以中国文化遗产为话题设置试题情境,以中国从过去的文物保护受援国转变为支援国为材料,从文化生活、生活与哲学的知识角度设置问题,考查考生对基础知识的掌握程度,考查考生探究论证问题、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3题详解】本题考查实践是认识的基础、矛盾同一性、矛盾普遍性与特殊性、主要矛盾。A:普遍性

8、寓于特殊性之中,A错误。B:“与文物本体相兼容”说明要重视修复材料与文物本体之间的矛盾同一性,B符合题意。C:判断新旧事物的标准不是出现实践的先后,传统材料相对于化学材料,不能确定为旧事物,而且与文物本体相兼容才是文物修复的关键,C错误。D:实践是检验认识真理性的唯一标准,D错误。故本题选B。【4题详解】本题考查文化遗产、文化的民族性世界性、文化多样性。A:中国帮助其他国家进行文物保护,更有益于人类文化多样性的保护,A正确。B:材料阐释的是中国由文物保护的受援国转变为支援国,帮助其他国家进行文物保护,不是反映世界各民族文化是否能共生共荣,B排除。C:认同本民族文化,尊重理解其他民族文化,C错误

9、。D:错在“自由创造”,D排除。故本题选A。【点睛】1实践是认识的基础:实践是认识的基础(实践决定认识);实践是认识的来源。认识是主体对客体的能动的反映。(获得认识的途径:实践获得直接经验,学习获得间接知识。)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实践中产生新问题,推动人们研究,认识手段(科学技术、工具)的发展,认识能力的提高)实践是检验认识的真理性的唯一标准。真理性的认识是主观认识与客观事物相符合。实践是主观见之于客观的活动,实践是沟通主观和客观的桥梁。实践是认识的目的和归宿。认识的根本目的是指导实践。精通的目的全在于应用。2矛盾的同一性,是矛盾双方相互吸引、相互联接的属性和趋势,它有两个方面的含义:一是

10、矛盾双方相互依赖,一方的存在以另一方的存在为前提,双方共处于一个统一体中,二是矛盾双方相互贯通,即相互渗透、相互包含,在一定条件下可以相互转化。3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的关系: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的关系,也就是矛盾的共性和个性、一般和个别的关系。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相互联结。一方面,普遍性寓于特殊性之中,并通过特殊性表现出来,没有特殊性就没有普遍性。另一方面,特殊性离不开普遍性,世界上的事物无论怎样特殊,它总是和同类事物中的其他事物有共同之处,不包含普遍性的事物是没有的。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在一定的条件下相互转变。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辩证关系原理,是关于事物矛盾问题的精髓,是马克思主义普遍原理和

11、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的哲学基础,是我们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论依据。4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的辩证关系:含义:主要矛盾是在复杂事物的发展过程中,处于支配地位、对事物发展起决定作用的矛盾。次要矛盾是处于被支配地位、对事物发展不起决定作用的矛盾。关系: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相互依赖、相互影响;并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方法论:要求我们想问题办事情既要善于抓住重点,集中力量解决主要矛盾;同时,又要统筹兼顾,处理好次要矛盾。5尊重文化多样性:(1)我们应怎样对待文化的多样性?对待文化多样性应坚持的正确态度是:既要认同本民族文化,又要尊重其他民族的文化。不同民族之间,应该相互尊重,在发展本民族文化的同时,共同维护

12、、促进文化的多样性。承认世界文化的多样性、尊重不同民族的文化,必须遵循各国文化一律平等的原则。在文化交流中,要尊重差异,理解个性,和平相处,共同促进世界文化的繁荣。(2)为什么要尊重文化的多样性?文化是民族的,各民族都有自己的文化个性和特征,文化又是世界的,各民族文化都是世界文化中不可缺少的色彩。对人类社会来说,文化多样性的重要作用必不可少。尊重文化多样性是发展本民族文化的内在要求。民族文化起着维系社会生活、社会稳定的重要作用,是本民族生存与发展的精神根基。尊重文化多样性,首先要尊重自己民族的文化,培育好、发展好本民族文化。尊重文化多样性是实现世界文化繁荣的必然要求。各民族文化都以其鲜明的民族

13、特色丰富了世界文化,共同推动了人类文明的发展和繁荣。5.世说新语里有这样一个故事:王戎七岁,尝与诸小儿游,看道旁李树多子折枝,诸儿竞走取之,唯戎不动。人问之,答曰:“树在道旁而多子,此必苦李。”取之信然。王戎得出“道边李苦”的结论,是因为他A. 认为真理与谬误是相伴而行的B. 把物质资料生产作为认识活动的动力C. 有不受自身认识条件限制的超人智慧D. 能利用联系来推断认识对象的属性【答案】D【解析】【详解】本题考查实践是认识的基础、认识的反复性、真理和谬误、联系的普遍性。A:材料并未出现关于真理与谬误的阐释,A不符合题意。B: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B错误。C:认识要受到主客观条件的限制,“不受

14、自身认识条件限制”说法错误,C排除。D:王戎得出“道边李苦”的结论,是因为他考虑到了树与周边环境之间的联系,借此推断“李”的属性,D正确。故本题选D。【点睛】1实践是认识的基础:实践是认识的基础(实践决定认识);实践是认识的来源。认识是主体对客体的能动的反映。(获得认识的途径:实践获得直接经验,学习获得间接知识。)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实践中产生新问题,推动人们研究,认识手段(科学技术、工具)的发展,认识能力的提高)实践是检验认识的真理性的唯一标准。真理性的认识是主观认识与客观事物相符合。实践是主观见之于客观的活动,实践是沟通主观和客观的桥梁。实践是认识的目的和归宿。认识的根本目的是指导实践

15、。精通的目的全在于应用。2真理的条件性 :任何真理都有自己适用的条件和范围。真理的具体性:任何真理都是相对于特定的过程来说的,都是主观与客观、理论与实践的具体的历史的统一。真理和谬误 :真理和谬误往往是相伴而生的。真理是有条件的,如果超出了这个条件和范围,真理就会变成谬误。3认识具有反复性,从认识的主体来看,人们对客观事物的认识要受到具体的实践水平、不同的立场、观点、方法、知识水平、思维能力、生理素质等条件的限制;从认识的客体来看,客观事物是复杂的变化着的,其本质的暴露和展现也有一个过程。4联系是普遍。世界上一切事物都与周围其他事物有着这样或那样的联系。世界是一个普遍联系的有机整体,是一幅由种种联系交织起来的丰富多彩的画面,其中没有一个事物是孤立存在的。要用联系的观点看问题。6.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时,科幻小说结束战争的战争提出“一场规模足够大的战争会给予人们一些有益的教训”。而随后第二次世界大战中首次使用的原子弹对科幻创作者内心产生了极大的震撼,和平主义由此与核伦理的探讨相结合。因此,冷战时期的科幻作品大多以反对核武器威胁与冷战的其他严重后果为主题。这反映了A. 阶级斗争是推动社会发展的基本动力B. 在规律面前,科幻作家与其他人一样无能为力C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其它中学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