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学校教育促进民族文化传承的实践探索-教育.

上传人:油条 文档编号:1740872 上传时间:2017-07-12 格式:DOC 页数:9 大小:32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最新)学校教育促进民族文化传承的实践探索-教育._第1页
第1页 / 共9页
(最新)学校教育促进民族文化传承的实践探索-教育._第2页
第2页 / 共9页
(最新)学校教育促进民族文化传承的实践探索-教育._第3页
第3页 / 共9页
(最新)学校教育促进民族文化传承的实践探索-教育._第4页
第4页 / 共9页
(最新)学校教育促进民族文化传承的实践探索-教育._第5页
第5页 / 共9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最新)学校教育促进民族文化传承的实践探索-教育.》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最新)学校教育促进民族文化传承的实践探索-教育.(9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更多精品文档,欢迎来我主页查询学校教育促进民族文化传承的实践探索摘要: 教育是促进民族文化传承的重要手段。本研究以云南寻甸回族、彝族自治县六哨乡为例,围绕学校教育这一中心,通过开发民族文化校本课程、培养教师和学生的民族文化认同感和自豪感、开展丰富多彩的民族文化活动等实践,探讨促进民族贫困农村地区民族文化传承、促进学校教育、社区教育和家庭教育和谐发展的有效途径。 关键词:学校教育;民族文化传承;实践探索 民族文化的传承与发展是通过教育得以实现的。教育人类学家认为,教育是文化的生命机制,正是在教育的作用下,文化才得以产生、保存和积淀,得以弘扬、创造和发展。可以说,教育是民族文化传承的内在动力。近年

2、来,学术界关于教育促进民族文化传承的理论研究已取得一定的成果,但从实践中探讨民族文化传承的研究还不太多。笔者认为,要探讨教育与民族文化的关系,探讨教育促进民族文化传承的有效途径,除进行理论研究之外,还应当在教育实践中进行研究,通过开展具体的教育实践活动,试图寻找到教育促进民族文化传承的新路径和新方法。 “以教育促进民族文化传承的实践探索”是云南省教育厅科学研究基金项目“民族文化传承与教育以寻甸县六哨乡为个案”的子课题,该部分重点探讨了各种教育形式,如家庭教育、社区教育和学校教育与民族文化的关系,以及这三种教育形式促进民族文化更多精品文档,欢迎来我主页查询传承的方法和途径。通过多次的田野调查,课

3、题组了解到了寻甸县六哨乡是一个典型的高寒、贫困少数民族聚集的山乡,全乡杂居着汉族、彝族、苗族和回族等多种少数民族,少数民族人口占总人口的 37.5%。通过调查我们还发现,六哨乡的少数民族均有着悠久的历史和丰富的民族文化传统,但由于长期的经济、教育发展滞后,信息闭塞,致使这些优秀的民族文化传统不但没有得到弘扬和传承,反而在生存的巨大压力下被扭曲和淡忘了。因此,加强保护当地的民族文化,探寻当地民族文化传承的有效途径成为我们关注的焦点。在对六哨乡民族文化现状和教育现状充分了解的基础上,课题组尝试着立足于六哨乡的学校教育和社区教育,通过开展了一系列促进民族文化传承的实践活动,加强学校教育、社区教育和家

4、庭教育三者的合作,从而促进三者的和谐发展,促进民族文化的传承。本文主要介绍课题组以六哨乡学校教育为中心,加强与社区教育和家庭教育的合作,促进当地民族文化传承的实践经验及其收获,以期对其它民族农村地区的民族文化传承有所启示。 一、开发民族文化校本课程 民族文化校本课程就是在实施国家课程和地方课程的前提下,充分利用当地优秀的民族文化资源,以促进民族文化传承和发展为目的而开发的一种校本课程。民族文化校本课程的开发是一项较复杂更多精品文档,欢迎来我主页查询的工作,它的成功往往取决于校本教材的质量。目前,常见的校本教材开发有两条途径:合作开发和自开发。考虑到六哨乡学校的办学水平和师资水平有限,课题组采取

5、了“以学校教师为中心,课程专家为指导,学生、家长、社区群众共同参与合作”的合作开发模式开发民族文化校本教材(见图 1) 。 为发挥教师的主动性,避免出现课程专家“包办代替”的现象,在教材编写的过程中,我们始终让教师处于主体地位,无论是在目标的设定,还是内容的选择上都以教师为中心,极大地促进了教师的专业化发展。 此外,课题组采取了一些具体措施来加强学校、家庭和社区的合作与交流。例如,通过田野调查,从家长和社区群众那里收集民族文化资源,把它提炼为校本课程的内容;或请当地民间艺人和精通民族文化的家长们到学校来传授民族文化,把当地优秀的民族文化引入到学校教育中来。 在课题组的鼓励和指导下,六哨乡中心学

6、校的民族文化校本课程开发在教材编制、教师专业发展,学校、家庭、社区三者合作发展等方面取得了明显成效。具体表现在:第一,编制出优秀的民族文化校本教材。六哨乡某中学的领导和教师们结合当地白彝族、苗族等少数民族文化的特点编写的我爱家乡,我爱六哨的校本教材在该中学试用后,受到了广大师生的欢迎和好评。通过学习这本教材,学生们不但了解了六哨乡的风土人情和悠久的民族文化历史知更多精品文档,欢迎来我主页查询识,而且还增强了对家乡的热爱和对本民族的崇敬之情。第二,开发民族文化课程推动了当地教师的专业化发展。教师是开发校本课程的主力军,教师通过参与民族文化课程的开发,拓展了民族文化知识,增强了课程开发能力,培养了

7、教学科研精神,从而实现了教师的专业化发展。六哨乡许多参与过民族文化校本课程开发的老师都表示,参与课程开发的过程就是一个教育教学能力和科研能力提升的过程。第三,开发民族文化校本课程促进了学校教育、家庭教育和社区教育的和谐发展。开发民族文化校本课程,除了教师之外,还吸纳了学生、家长和社区群众的参与,使得家庭和社区的民族文化资源得以充分挖掘。学校的民族文化课程会通过学生和教师这两根“纽带”带动家庭和社区民族文化教育的开展,这必然会促进学校、社区、家庭之间的良好互动,为构建和谐的文化生态圈奠定了基础。 二、培养教师和学生的民族文化认同感和自豪感 民族文化认同感是指文化主体在共同的社会实践中造成的对某种

8、文化意识在心理上达成的共识,也就是通常所说的相对其他民族共同体而言,我之为我的民族情感。民族文化自豪感就是一种以本民族文化为荣的情感。二者均属于民族文化的精神层面。 教师和学生是学校教育中的基本要素,他们对民族文化的认同和理解直接影响到学校民族文化教育的效果。培养教师和学生的民族更多精品文档,欢迎来我主页查询文化认同感和自豪感既是学校民族文化教育的目的,也是学校民族文化教育可持续发展的内在动力。因此,课题组采取了各种形式的教育活动来培养老师和学生的民族文化认同感和自豪感。例如,在六哨乡中心完小开展的“我是一个白彝族” 、 “我爱我的民族” 、 “我以我的民族为荣”等主题班会活动就是一个成功的例

9、子。同学和老师们通过演讲、表演、游戏等方式表达出对本民族文化的热爱和崇敬之情,在此过程中,逐渐培养起了对民族文化的认同感和自豪感。我们认为,培养教师和学生的民族文化认同感和自豪感有利于学校建立自己的民族文化传承机制。学校民族文化传承机制的建立离不开教师和学生的民族文化认同,因为一个民族的文化传统要生生不息传承下去的原动力就是该民族成员对自己民族文化的认同感和自豪感。只有当民族成员认同和热爱自己的民族文化,把对本民族文化的爱融入到“血液”中时,民族文化的永世传承才得以实现。 此外,培养学生和教师的文化认同感和自豪感,还促进了学校、社区和家庭的合作,从而形成民族文化传承的和谐氛围。教师和学生不仅是

10、学校成员,也是社区和家庭成员。他们对民族文化的认同感和自豪感会以一种自然和无意识的方式“悄悄地”影响着所在社区和家庭的其他成员。因此,培养教师和学生的民族文化认同感和自豪感,不但为学校开展民族文化传承提供了良好的精神环境,而且也易让学校、社区和家庭在民族文化的保护和传承上达成共识,使他们之间形成和谐统一的氛围,从而推动民族文化的传承。 更多精品文档,欢迎来我主页查询三、开展丰富多彩的民族文化活动 学校教育因其自身的诸多优势,非常适合开展各种形式的民族文化活动。在实践中,课题组充分利用了六哨乡中心学校的空间、师资、设备等条件,以学校大型活动和常规活动为契机,开展了一系列的民族文化活动,促进了民族

11、文化传承。 (一)以开展大型活动为契机,促进民族文化传承。 上一页 1 2 下一页为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六哨乡许多学校每年都会举办一些重大的文体活动,如:“六一”文艺汇演、冬季运动会、新年晚会等。这些活动内容丰富、形式活波,深受学生的喜爱,把民族文化贯穿于这些大型活动之中,有利于扩大民族文化的影响。因此,在课题组的鼓励和帮助下,六哨中心完小、六哨初级中学、六哨五星村小学等学校都把优秀的民族文化吸纳到大型活动中来。这些学校不但鼓励少数民族学生在文艺汇演中表演他们本民族的歌舞或乐器,还对民族文化节目的比例做了规定。例如,六哨五星小学就规定每班选送的节目必须有一半是白彝族的歌舞表演,这一规定极大地推

12、动了白彝族学生们学习本民族歌舞的积极性。此外,这些学校还利用一年一度的冬季运动会来弘扬民族文化,把传统的民族体育或民间游戏纳入运动会的比赛项目。例如,五星村小学的体育教师们就把更多精品文档,欢迎来我主页查询白彝族传统的“斗鸡” 、 “打陀螺”等民间活动创编为适合儿童玩耍的体育活动,并把它们列为冬季运动会的比赛项目。 以学校开展大型活动为契机,促进民族文化传承,不但使学生继承了自己本民族的优秀文化,也极大地增强了学生对本民族文化的认同感和自豪感。同时,通过学生和教师的传播,学校的民族文化活动也会波及社区和家庭,从而推动家庭和社会的民族文化教育。 (二)以开展常规活动为契机,促进民族文化的传承 从

13、某种意义上说,文化的传承是一个不间断的、连续的过程,不是一朝一夕即可实现的,特别是民族文化的精神层次民族性的传承更具有延续和不可间断性。因此,课题组在借助学校大型活动开展民族文化教育的同时,也非常重视学校常规活动在促进民族文化传承方面的作用。在具体实践中,课题组做了如下尝试:一方面,积极借助学校的广播、校刊、墙报等媒介,大力宣传民族文化知识,帮助师生树立正确的民族观,为民族文化的传承营造一个良好的校园环境;另一方面,鼓励学校开展连续性的民族文化教育活动,并加强与社区和家庭的合作。例如,六哨乡中心完小开展的“五个带回家”和“三个带回校” 的活动就是一个宣传民族优秀文化的好途径。通过这一活动,学生

14、可以把在学校学到的民族文化知识传递给家庭和社区成员,也可以把家庭和社区中的文化资源带入到学校中来。这一活动为学校、社区和家庭之间的交流与合作搭建了一个很好的平台,通过这个平台进一步促进了三者的文化交流,促进了三者的和谐发展。 更多精品文档,欢迎来我主页查询为避免民族文化教育活动出现了“三天打鱼,两天晒网”的现象,课题组还建议学校出台相应的(下转第页) (上接第页)规章制度来确保民族文化教育的顺利开展。例如,六哨乡初级中学就把民族文化教育列入日常教学中,并把民族文化课程定为学校常规教学管理评比的考核内容。与此同时,学校还实施了“五个一制度” ,即“每个班级每个月召开一个民族文化主题班会;所有教师

15、都要根据学科特点每月上一节民族文化课;每学期学校开展一次民族文化的校级活动;每学期学校召开一个推进民族文化教育的教师研讨会;校长每学期做一个民族文化教育专题讲座” 。这些规定为学校民族文化教育的顺利开展提供了制度上的保障。 总之,以学校教育为中心促进民族文化的传承,并非只局限于学校的范围,它的目的在于通过学校教育的辐射作用,带动社区与家庭的民族文化教育,加强学校、社区和家庭的合作,促进三者的和谐发展,最终实现以教育促进民族文化传承,促进社会的和谐发展。参考文献: “五个带回家”是指“一把文明礼貌带回家;二把卫生习惯带回家;三把课堂上学到的知识带回家;四把歌声、舞蹈、体育带回家;五把在校内听到看到的事情带回家” 。 “三个带回校”是指“一把家中发生的大事带回校;二把村子里发生的事情带回校;三把听到的有关学校的评价带回校” 。 更多精品文档,欢迎来我主页查询冯增俊,万明钢. 教育人类学教程M. 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5:28-29. 门秀萍. 中小学校本课程开发的理论与实践M. 北京:开明出版社, 2003: 58. 赵世林. 云南少数民族文化传承论纲M. 昆明:云南民族出版社,2002: 118. 阮兴俊. 对民族文化进入校园的探索与实践R. 农村学校变革暨教师发展经验交流培训会论文集,2006:40.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其它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