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年上第一章声现象

上传人:宝路 文档编号:17403322 上传时间:2017-11-11 格式:DOC 页数:5 大小:39.97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八年上第一章声现象_第1页
第1页 / 共5页
八年上第一章声现象_第2页
第2页 / 共5页
八年上第一章声现象_第3页
第3页 / 共5页
八年上第一章声现象_第4页
第4页 / 共5页
八年上第一章声现象_第5页
第5页 / 共5页
亲,该文档总共5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八年上第一章声现象》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八年上第一章声现象(5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八年上 第一章 声现象第一节 声音的产生与传播一、声音的产生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如:人在说话、唱歌时的发声靠的是声带的振动。清脆的蟋蟀叫声靠的是左右翅摩擦振动发声;敲鼓时发出的鼓声是由鼓皮的振动产生的。警示:1、一切正在发声的物体都在振动;2、不振动的物体是不会发出声音的;3、振动停止,发声就停止;4、振动一定发声,但发出的声音不一定能听见;5、发声的物体既可以是固体,也可以是液体或气体。自行车的车铃响时,用手握住车铃就听不到铃声了,这是因为(车铃被握住后停止振动不再发出声音) 。点拔: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振动停止,发声就停止。解答这类习题时,一说到没有声音了,应首先想到发声体是否停

2、止了振动,然后再考虑其他原因。 用手按住敲响的鼓皮,鼓声消失,原因是(鼓皮停止了振动) 。点拔:一切正在发声的物体都在振动,振动停止,发声停止。二、声音的传播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能够传播声音的物质叫传播声音的介质。固体、液体、气体都能够传播声音,因此都是传播声音的介质。真空不能传声。登上月球的宇航员即使面对面交谈,也必须借助无线电话,原因就是在月球表面没有空气。通常我们听到的声音是靠空气传播的。拓展:当物体振动发声时,就会使介质形成波动并向远处传播,这就是声波。也可以这样说:声音就是一种波声波。声音在传播过程中,就是以声波的形式向外传播的,就好比在平静的水面上投入一块石头后,水面上形成一圈一圈

3、的水波,不断向四处传播一样。把正在发声的闹钟放在玻璃罩内,闹钟和罩的底座之间垫上柔软的泡沫塑料,逐渐抽出罩内的空气,闹钟的声音会逐渐变小,最终听不到声音。这个实验说明了(声音必须通过介质才能传播) 。点拔:逐渐抽出罩内的空气,玻璃罩内的空气越来越稀薄,即介质越来越少,声音逐渐变小。当作为介质的空气完全被抽净,声音也就听不到了。说明了声音必须依靠介质传播。海豚能随驯兽员的哨声在水中表演节目,岸上的脚步声会吓跑水中的鱼,这是因为(液体能够传声) 。点拔:海豚和鱼都在水中,要听到岸上的声音,必须通过水这种介质。我们在教室里听老师讲课,老师的声音是通过(空气)传到我们耳朵里的。点拔:我们和老师之间只有

4、空气这种介质。我们听到相互的说话声也是靠空气传播的。三、声速对着山崖喊话,要过一会儿才能听到回声,这说明声的传播需要一定的时间。声音传播的快慢用声速表示,它的大小等同于声在每秒内传播的距离。声速跟介质的种类有关,不同的介质传播声音的速度不同,一般在固体中最快,其次是液体,在气体中传播的最慢,即 v 固 v 液 v 气 。将耳朵贴在铁轨上,难够较早地知道远处火车开动的情况,就是因为铁轨中的声速大于空气中的声速的缘故。声音在同种介质中的传播速度还与温度有关。例如,在 15空气中的声速为340ms,在 25中变为 346ms。也就是说,声速是随着温度的升高而增大的。警示:在理解声速时,一般只考虑介质

5、种类对声速的影响,在不做特殊说明的情况下,一般不考虑温度对声速的影响。例如说声音在空气中的声速就是 340ms。将耳朵贴在装满水的长铁管的一端,让另外一个人敲一下长铁管的另一端,将会听到(三)次声音,其中第一声是(铁管)传来的,最后一声是(空气)传来的。点拔:声音在不同介质中的传播速度不同,在固体中最快,其次是液体,最慢的是在气体中。本题中传播声音的介质有三种:铁管、水、空气。因此第一声应由传播声音最快的固体铁管传来,第二声是由液体水传来,最后一声是由空气传来的。打雷时,我们总是先看见闪电,后听到雷声,原因是(在空气中光速大于声速) 。四、回声及其应用1、声波在传播过程中遇到障碍物要发生反射。

6、人们把声音遇到障碍物反射回来的声音叫回音。2、人耳能分辨出回声的条件是:反射回来的声音到灰人耳比原声晚 0.1s 以上,否则,回声和原声混合在一起,使原声加强。在屋子里谈话比在旷野里听起来响亮,就是这个缘故。3、回声测距是指用回声可以测出发声体到障碍物的距离。声源发出的声波和反射回来的声波在均匀介质是匀速直线传播,因此可利用匀速直线运动公式 s=vt 测量距离。拓展:物体除了能反射声波,还能吸收声波,特别是软的和多孔的材料,吸收声波的效果更好。播音室的墙壁和地面都要用吸收声波好的材料来制作,从而减少杂音的干扰。站在桥洞里说话时,听不到回声的原因是(桥洞窄小,回声与原声混在一起)点拔:人耳要听到

7、回声的条件是反射回来的声音到达人耳比原声晚 0.1s 以上,也就是说发声体距障碍物的距离 s=vt=(340ms0.1s)2=17m 以上,才能听到回声。桥洞一般比较窄小,回声到达人耳的时间小于 0.1s,使回声和原声混合在一起,因此听不到回声。在狭窄的空间燃放鞭炮比在野外燃放鞭炮时听起来响得多,这是因为在狭小空间声波经过多次(反射)造成的。点拔:声波在狭小空间内被多次反射,形成的回声加强了原声。“物体振动停止后,还会发出很弱的声音。 ”这句话是错的。因为物体振动停止,发声也停止,不会再发出声音。停止敲古刹里的大钟后,大钟仍“余音缭绕” ,原因是(有余音表明大钟仍在振动) 。第二节 我们怎样听

8、到声音一、人是怎样听到声音的人感知声音的基本过程是:外界传来的声音引起鼓膜的振动,这种振动经过听小骨及其他组织传给听觉神经,听觉神经把信号传给大脑,这样人就听到了声音。声波传入人耳的顺序是(外耳道鼓膜听小骨耳蜗听觉神经) 。二、骨传导人类除了可以利用耳朵感知声音外,声音还可以通过头骨、颌骨传到听觉神经,引起听觉。科学中把声音的这种传导方式叫做骨传导,一些失去听觉的人可以利用骨传导来听声音。拓展:在声音传递给大脑的过程中,任何部分发生障碍(例如鼓膜、听小骨或听觉神经损坏) ,人都会失去听觉。但如果只是传导障碍,而又能够想办法通过骨传导将振动传递给听觉神经,人也能够感知声音,这称为非神经性耳聋。如

9、果听觉神经出现了障碍,便没有其他途径感知声音,称为神经性耳聋。音乐家贝多芬耳聋后,是用一根棒来听钢琴演奏的。他用牙咬住棒的一端,另一端顶在钢琴上就可以听到自己演奏的琴声。他这种听声音的方式叫(骨传导) 。点拔:音乐声通过棒传到牙齿,再经头骨、颌骨传到听觉神经,引起听觉,这就是骨传导。看来贝多芬患的是非神经性耳聋。“人的耳膜被损坏,仍然可以通过骨传导听到声音。 ”这句话是正确的。点拔:鼓膜、听小骨、耳蜗等损坏,都属于传导障碍,仍可以通过骨传导传给听觉神经,从而听到声音。如果听觉神经被损坏,则一定听不到声音了。一般来说,耳聋分为两类,一类是神经性耳聋,是由于听觉神经损坏而引起的;一类是非神经性耳聋

10、,是声音的传导部位(例如鼓膜、听小骨等)发生了障碍而引起的。前都不易治愈,后者比较容易治愈。(1)如果是非神经性耳聋,我们可以通过什么途径来听到声音?解:可以能过骨传导听到声音。(2)请设计一个实验来检验你的想法的正确性。解:用棉花堵住双耳,用一根小木棒一端抵在桌面上,一端用牙齿咬住。然后轻敲桌面,可以听到敲击声。如果牙齿离开小木棒,再用手敲桌面,则几乎听不到敲击声。一天,小红在家录制了一首自己演唱的歌,当她用唱机播放时,听着好像不是自己的声音。第二天,她请同学们到她家做客,把昨天录制的自己演唱的歌放给大家听,同学们都说这是她的声音。小红觉得很奇怪,你能给她解释一下吗?解:小红平日里听自己的声

11、音,是靠骨传导和空气传导两种方式,而录制完的歌放音时,是通过空气传导一种方式,所以感觉有明显的不同。而其他同学无论是平日里听说话声还是听录制的歌声,都是通过空气传导一种方式,所以感觉相同。点拔:我们平常听自己的说话声都是通过空气传导和骨传导两种方式,且骨传导是主要的方式。(2005,芜湖,2 分)生活中常常有这样的感受和经历:当你吃饼干或者硬脆的食物时,如果用手捂紧自己的双耳,自己会听到很大的咀嚼声,这说明(固体)能够传声;但是你身旁的同学往往却听不到明显的声音,这又是为什么呢?请从物理学的角度提出一个合理的猜想:骨传导的传声效果比空气传导效果好(其他合理答案也可以)点拔:捂紧自己的双耳,说明

12、声音不是通过耳朵听到的,而是通过头骨和颌骨等固体将声音传到听觉神经,引起听觉。第二个问题属开放性问题,应针对本题所展示的情景,提出合理的猜想。“将双眼蒙上,也能大致确定发声体的方位”这是由于双耳效应达到的效果。“舞台上的立体声,使人有身临其境的感觉。 ”这是由于双耳效应达到的效果。“大象判断声源的位置比人判断更准确。 ”这是由于双耳效应达到的效果。点拔:大象两只耳朵的距离比人大,这样声音到两耳的时间间隔比人要长一些,所以大象的方位感较强,这也是双耳效应的作用。“雷电来临时,电光一闪即逝,但雷声却隆隆不断。 ”这不是由于双耳效应达到的效果。点拔:隆隆不断的雷声是由于声音在云层和地面之间多次反射的

13、结果。第三节 声音的特性一、什么是音调?音调的高低与什么因素有关音调是指声音的高低,平常我们听到的比较尖细的声音的音调高,而那些听起来浑厚、低沉的声音的音调低。我伙常常说:男同学说话声音“粗” ,就是指的音调低;而女同学说话声音“尖” ,指的是音调高。音调的高低与频率有关。频率是描述物体振动快慢的物理量。在物理学中,我们把物体每秒钟振动的次数叫频率。其单位是赫兹,简称赫,符号是 Hz。音调和频率的关系是:每秒振动的次数多振动得快频率高音调高。警示:在物理学中,声音的高低和大小有着不同的物理意义。高低反映了声音的音调,大小反映了声音的响度。男同学说话声音“低沉” ,是指男同学声音的(音调)低,这

14、是因为男同学说话时,声带振动比较(慢)的缘故。点拔:男同学说话声带振动的慢,频率低,音调低;女同学说话声带振动的快,频率高,音调高。男高音歌唱家、男低音歌唱家,这时的“高”和“低”指的是(音调)点拔:男高音、男低音之中的“高”和“低”特指音调的高低。唱歌时,歌手发出的每个音的音调不同,这是因为发音时声带振动的(频率不同) 。点拔:音调的高低与频率有关。频率高,音调就高;频率低,音调就低。二、人类和其他动物的听觉范围人能感受到声音的频率有一定的范围。大多数人能够听到的声音的频率范围是20Hz20000Hz。人们把高于 20000Hz 的声音叫超声波,把低于 20Hz 的声音叫次声波。动物的听觉范

15、围和人的不同,有些动物对高频声波的反应灵敏,例如猫的听觉范围是60Hz65000Hz,狗的听觉范围是 15Hz50000Hz。而有些动物对低频声波有很好的反应,例如大象可以用次声波进行交流。拓展:大自然的许多活动,如地震、火山喷发、台风、海啸等,都伴有次声波产生。由于人无法听到次声波,因此 2004 年印尼海啸造成了 20 多万人死亡。但在这次海啸中,据有关报道,大象无一死亡,其原因就是大象能听到海啸将要发生时产生的次声波,及时逃离了危险地带。大象进行交流的“声音”是一种次声波,人类听不到大象的“声音” ,是因为(大象发出的“声音”的频率低于 20Hz) 。三、响度以及影响响度大小的因素在物理

16、学中,把人耳感觉到的声音的大小叫做响度。它跟物体振动的幅度有关,还跟距离发声体的远近有关。声音的振幅越大,响度越大;振幅越小,响度越小。同样大小的声音,我们距离发声体越近,听到的声音响度越大。拓展:增大响度的方法:声音从发声体向四面八方传播,越到远处越分散,所以人们距离发声体越远,听到的声音越小。方法见点拔 P18。某同学先后对一鼓面轻敲和重敲各一下,两次发出声音的(响度不同) 。点拔:同一面鼓,轻敲与重敲鼓皮振动的幅度不相同,因此响度不同。四、音色及音色的影响因素音色又叫音品,反映了声音的品质和特色。音色是由发声体的材料、结构和振动方式决定的。不同的发声体其音色不同。拓展:我们能区分出不同乐器发出的声音,也能区分出不同熟人的声音,根据的就是发声体的音色不同,因此音色是我们区别不同发声体的一个重要依据。铁路工人检查车轮时,常常轻轻敲打车轮,通过声音判断它有无损伤,这是根据声音的(音色)来判断的。点拔:如果车轮有损伤,即发声体本身的结构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行业资料 > 其它行业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