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核按钮考点突破高考总复习

上传人:平*** 文档编号:17398459 上传时间:2017-11-11 格式:DOC 页数:9 大小:56.55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2013核按钮考点突破高考总复习_第1页
第1页 / 共9页
2013核按钮考点突破高考总复习_第2页
第2页 / 共9页
2013核按钮考点突破高考总复习_第3页
第3页 / 共9页
2013核按钮考点突破高考总复习_第4页
第4页 / 共9页
2013核按钮考点突破高考总复习_第5页
第5页 / 共9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2013核按钮考点突破高考总复习》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013核按钮考点突破高考总复习(9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第 5 单元 古代诗歌鉴赏真题展示一、试题解析本题考查评价文章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以及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的能力。从诗篇来看,五联诗句都是写景的诗句。古人说,一切景语皆情语。第(1)小题要分析诗歌的思想感情,就要从诗歌的意象入手,找出蕴涵作者情感的意象,挖掘出隐含在“景语”里面的“情语” 。全诗所描写的是诗人清早来到西湖所看到的幽静景象,如“出郭晓色微,临水人意静”一句,并由此触发对自由的向往和内心的惆怅,如“安得学野凫,泛泛逐清景” 。第(2)小题要求从表达技巧的角度对诗句进行赏析,主要是指出诗篇运用了某种手法,并结合诗句分析这种手法在诗句中的表达效果。就本诗来说,它运用

2、对比、对偶的手法较为突出,可以从中选择一个来分析。此外,从衬托、动静结合进行分析,指出其表达效果也是可以的。参考答案 (1)喜爱幽静:“人意静” “寒雾生”等;亲近自然:“临水” “稍见初日开”等;向往自由:“学野凫” “逐清景”等;自由暂不可得的惆怅:“安得” 。 (2)对比:以“有声”与“无影”对比,近写声觉,远写视觉,突出层次的远近和景致的深阔。对偶:以“折苇”对“遥山” ,近景与远景相结合;以“动有声”对“淡无影” ,听觉与视觉相结合;节奏优美(或形象丰富,或层次分明) ,意境深阔、淡雅(或幽静、清新) 。 (其他看法,言之成理亦可。 )二、(1)试题解析该诗侧重描写景色和人物形象,试

3、题打破了福建省自主命题以来连续六年“借景抒情”或“情景交融”的窠臼,在考题设置上,注重考查学生对诗歌遣词炼字、人物形象和主旨的分析,强调诗歌鉴赏依据的是诗歌文本,由言体情,对中学语文诗歌鉴赏教学有导向作用。第(1)题主要考查对诗歌语言(遣词炼字)的鉴赏。能力层级为 D 级。试题要求填入“与试题相呼应的最关键的一个字” ,试题表意重在“访” ,能与“访”相呼应的一个字只能是诗歌第一句的“踏”字了。答案 踏(2)试题解析第(2)题考查学生对诗歌人物形象的分析。能力层级为 D 级。赏析人物形象必须结合整首诗创设的意境来进行分析,亦即明确诗歌人物与环境的关系,再根据题目要求“结合第三、四句”描写“隐者

4、”的隐居生活所体现出来的诗歌人物的精神追求,在此基础上进行表述。此外,还要注意答题的完整性和规范性,可以采用“通过描写,表现(表达)”的答题模式来组织答案。参考答案 通过描写隐者独饮自己酿造的酒,门外落花满地,无人造访、无人洒扫的隐居生活,表现了隐者避世脱俗,随性自然的情怀。 (意思对即可)(3)试题解析第(3)题结合教材以选择题的形式考查学生对诗歌主旨(思想感情)的分析,四个选项的诗句都来自高中教材,具有良好的导向作用。A 项是陶渊明归园田居表达隐逸情怀的诗句,与郭祥正的访隐者的情怀最相近;B 项选自李白的蜀道难 ,是李白感叹蜀道之难,C 项选自杜甫的登高 ,表达诗人的是诗人艰难潦倒之苦,D

5、 项选自白居易的琵琶行 ,表达诗人自己在被贬九江孤寂失意的感慨,均无隐逸的情怀。答案 A考点训练板块一 鉴赏诗歌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1.(1) “疾”写出了猎鹰发现猎物迅疾俯冲的敏捷, “轻”写出了将军纵马驰骋的雄姿。天上地上互为呼应,传神地描绘出从发现猎物到追捕猎物的过程。 (2)全诗借此塑造了一个豪放潇洒、英姿飒爽、武艺不凡的狩猎的将军的形象。2.(1) “万里愁”抒发了国土沦丧、山河破碎的悲愤和哀愁。 (2)诗人登高望远,只因为“无山遮望眼” ,所以金人占领的中原地区尽收眼底,触目生悲。3.(1)乐观豁达的心境。将古人的悲秋与自己的颂秋对比。 (如有其他说法,能言之成理亦可) (2)借

6、托鹤冲天的形象表明心志:在厄运面前决不低头、奋发向上的积极精神。4.这首诗抒发了诗人故国沦丧之痛和希望收复中原的情感。诗人运用借景抒情的手法,整首诗全是景语,但句句关情,诗人以残烟、衰草、西风等秋景,来象征沦丧的故国,悲秋实际是悲故国。巧用典故。诗人借祖逖中流击楫的典故,曲折表达志在收复中原的意愿。5.这是一首托物寓怀、抒写身世之感的蕴蓄之作。它借流莺的无法掌握自己的命运,只是在空中不停地漂荡流转,百啭千回表达“本意” ,可无人能会,虽是三春“良辰” ,可终究难盼“佳期”等比喻自己转徙幕府、飘零不定的生活;用流莺的“巧啭”比喻自己美妙的歌吟及远大的政治抱负,用无“佳期”表达自己不为人理解的满腹

7、委屈和良辰不遇的深沉伤感。6.(1) “征尘”意为在抗金前线奔波劳顿,衣上沾满尘土, “酒痕”反映了作者离开前线时的借酒消愁。本句说明作者难忘征战生活,充满遗憾和无奈的情感。 (2)该句采用借景抒情的方法表达自己情感。微雨中骑驴回蜀,含蓄地透出了自己被调离抗金前线的无奈以及壮志难酬的忧愤。7.这首曲子语言朴素、自然、口语化、贴近生活。如儿化音的运用(酒旗儿、马蹄儿,彩绳儿等) ,叠字的运用,富有生活情趣。曲中不只是用俗语,也配合使用书面语,如“芳径” “管弦” “垂杨”等,雅俗融于一炉,既源于生活,又有语言艺术加工。这首曲子都用长句,叙述舒缓,体现出享受生活的闲情逸致。8.(1) “落”比“架

8、”显得生动,人造的双桥,巧夺天工。 “落”字含有彩虹从天而降的灵动气势,更能表现诗人富于想象的浪漫主义风格。 (2)这两句诗动静结合,把动态的滔滔江流比作白练。 “散”字让余霞富于动感,写出了景物的微妙变化。比喻新奇、贴切,“练”和“绮”为人工巧手制作,这样写也体现了天人合一的大气。雄奇、飘逸的风格与李白一脉相承,异曲同工。9.(1) “和” ,写蝉鸣与燕语一唱一和,既和谐又富有情趣。雨珠用“撒” ,证明骤雨来势汹汹,荷叶上呈现飞珠溅玉的景象,运用了拟人手法,雨珠荷叶相映成趣。 (2)作者着力绘声绘色,燕语、蝉鸣、雨打新荷,声情并茂;初绽的红花、婆娑的绿柳,色彩艳丽。运用拟人的修辞手法,燕与蝉

9、的唱和、雨珠与新荷的碰撞相映成趣。10.这首词抒写的是离别相思之情。作者寓情于景,借景抒情,通过对自然景物的描述,表达了无人可以倾诉的愁苦。以上阕第一句为例,菊与兰本无愁,也不能泣,但在词中,作者赋予了它们以生命和感情:那轻雾就像挥之不去的愁绪,连菊花也能感知,那哀婉的露水就是兰花的垂泪。这里的菊花、兰花成了作者情感的化身,生动地表达了离别后作者的愁苦与哀伤,极富感染力。11.本诗的诗眼是“孤”字。一个“孤”字将全诗的神韵、意境凝聚在一起,浑然天成。“孤”字既表现了失群大雁的处境,又表现了诗人漂泊异乡的孤凄忧虑的羁旅之情。12.(1)开头“暖”字表明鹧鸪畏寒的习性;“戏”写其活泼;“锦翼”写其

10、羽毛色彩;用比较,说明其体形类似山鸡。 (2)末句以景语作结, “苦竹” “日向西”正是以鹧鸪声为背景与大自然的和谐反映,借听觉与视觉的统一,暗喻游子佳人(包括诗人自己)的“苦”况与迟暮悲情。情景相融,虚实相生,创造出浑厚的意境。13.“小孤山”与抗金英雄形象神似,一是意志坚定,镇守要冲,不妥协不动摇,不后退一步;二是无畏无惧,任凭惊涛骇浪,勇敢支撑危局;三是孤独,没有群山的帮衬,没有朝廷的有力支持。14.(1)借景抒情(或“寓情于景” 、 “触景生情” ) ,对比(或“对照” 、 “呼应” ) 。如“青山绿树多”借客观的景象来表达自己无限欣喜之情。 (2)风雨总是暂时的,风浪总归会平息,青山

11、绿树是永恒的,一切美好事物的生命力终究不可遏止。 (或“人生道路总不会一帆风顺,只要逆流而上,搏击风雨,就能达到青山绿树的理想境界,享受胜利的乐趣” )15.这首词所写的“那人”是一个与世人情趣大异的不慕繁华、自甘寂寞、孤高淡泊的女子形象。这个美人形象是寄托着作者理想人格的化身。作者通过对她的追求,寄托了自己政治失意后的苦闷心情,也表达了不愿随波逐流、不跟腐朽的统治者同流合污的意愿。16.手法:对比、用典。形象:一个少年时期风流潇洒、意气风发而如今流浪憔悴、落魄江湖的词人形象。17.“红” “绿”是形容词活用为动词,既将无形的不可捉摸的自然变化规律转化为具体可感的事物形象,又将“流光”催人老岁

12、月不饶人的深意艺术地表达出来。18.本诗以“乱”为诗眼,情景交融,抒写了诗人的家国之思。首联借残月、滴漏、昏暗的灯光暗写诗人心烦意乱。颔联直写身体之病、羁旅之困、怀乡之愁,点明“乱”的部分原因,为进一步写“乱”蓄势。颈联转写忧国之思,以天地凄凉的色彩加以烘托,使烦乱的心情更推进一层。尾联用衬托手法,借疏桐蝉鸣将诗人的烦乱渲染到极致。19.(1)这里一个“自”字,不但指兰桂各自适应佳节的特征,而且还表明了兰桂各自荣而不媚,不求人知的品质,为下文“草木有本心,何求美人折”作了伏笔。 (2)这里,诗人以“草木”喻人(也是诗人的自喻) ,表达了自己洁身自好,进德修业,不求名利与虚荣的思想情感。20.这

13、首诗主要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和以动写静的描写技巧。按照常理,人立舟中,舟动山静,诗人却反过来,将群山喻为马群,把静态的群山形象化,赋予它们以运动感,让群山在眼前飞驰,看众岭在身后惊奔,全诗描写蜀中奇绝风光的同时,呈现出一种轻快而壮美的律动。板块二 评价诗歌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1.(1)女主人公“思君不见君” ,满腹忧愁,情绪低沉,因而“缓歌” 。 (意思答对即可) (2)这首曲子写了“白雁” “寒云” “秋风” “黄昏”等景物,渲染了凄清、冷寂的气氛,借此表现了女主人公的孤独寂寞,抒发了其浓重的思君之情。2.两词分别赋予了菊花、红药以人的情感。秦词问菊花,着意表现自己的愁绪难解,联系上文

14、一系列的“伤怀”和下文“酒未醒、愁已先回”的描写,可见词人的愁思之深。姜词问红药,是要表现扬州城战后的衰败、荒凉,抒发黍离之悲。3.天地间的世情体现了世态炎凉,是一个势利的世界。作者在曲中表现出人事无常的感慨,对趋炎附势之世风的嘲讽和鞭笞。4.本诗作者的情感由乐而悲,进而由悲而怨。前两联先写欢乐春景;中间一折,抒发悲抑归情;末句再折,责“新滩不解人意” ,情感变化一波三折。5.(1)渲染夕阳下平凉凄迷荒凉的气氛,为下面的抒情作铺垫。 (意思对即可) (2)抒发了诗人想仿效班超投笔从戎,建功立业的豪情壮志;更流露出诗人的遗憾之情,既对自己在谈经中虚度年华深感愧疚,又对自己想在边塞为国效力却已力不

15、从心深表叹息。 6.(1)答案要点:深秋疏雨,黄花零落,触发诗人愁绪;由景及人,感慨自己瘦过黄花,自羞而忧愁;移情于花,人花共愁,愁情郁结。 (意思对即可。 ) (2)这是一首借景抒怀的曲词。作者借花自怜,对菊自叹,抒发了自己政治上失意的哀愁。 (抒情方式答“间接抒情” “移情” “寓情于物”亦可。 )7.(1)主客宴足之后,在璀璨的灯火指引下走下楼台,笙歌的余音散落在庭院。颔联通过这两个镜头,生动地表现了主客兴尽而散的情景。 (2)急切的“蝉鸣”催促“残暑”而去,结队的“群雁”引来“新秋”季节。颈联意象生动,诗人抓住时令和物候的特征,把夏去秋来的变化写得富有诗意,透露出诗人的惬意与闲适。8.

16、“怨”有四层意思:守边时间漫长,回家遥遥无期;天天战争不息,暗隐生还无望;边塞气候恶劣,生活单调凄苦;关河万里,点明生涯之不定。四层意思集中表达了征人久戍不归的怨恨。9.这首诗描写了海滨暴风雨来临前的壮美景象。连天的海浪随着阵阵雷声汹涌而来,在北风的呼啸中波涛不断拍打堤岸,又咆哮着远去。这种壮美景象的描写渲染了“山雨欲来风满楼”的雄伟气势,从而表现了诗人开阔的胸襟,抒发了诗人满腔的豪情。10.“山,依旧好;人,憔悴了”这两句形成对比,并与上下文形成鲜明对照,用大自然的永恒反衬出人生的短暂和汲汲于功名的荒谬。这种强烈的对比,引起读者对生命价值的思考。第二部分 文学名著、文化经典阅读第 6 单元 文学名著阅读真题展示一、试题解析本题考查识记文学名著的故事情节的能力。试题从经典情节的关键细节来设置错误项,符合考试说明的要求。C.吴荪甫并未赶走屠维岳,而是从屠维岳的“理直气壮” “不卑不亢”中看到了他的干练、可用,所以出人意料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试题/考题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