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总结 深刻理解等效的概念、等效的对象和等效的目的1. 电阻的串联与并联(P60小结)N个电阻串联, 电阻串联电路常被用做分压N个电阻并联,,电阻并联电路常被用做分流注意使用三点技巧:根据电压电流关系判断串并联、伸畅或压缩短路线、连接或断开等电位点2. 电源和电阻的串联与并联(P60小结) 两电路互为等效,其等效条件是: , 注意:(1)、理想电压源与理想电流源不能相互等效 (2)、等效只是对外电路而言 (3)、含阻受控源也可以做类似的变换但在使用这种变换时注意不要使控制量消失4)、注意根据电源元件的特性,对电源和电阻元件的其他各种连接方式进行简化3. 电阻的星形与三角形联结(P60小结) ; 当三个电阻相等时,则有: ; 特别注意等效电阻不要接错位置4. 电源的转移转移电源法可以用于对电路进行画简,也可以用于支路电流法和回路电流法中对无伴电流源的处理、节点电压法中对无伴电压源的处理5. 支路电流法步骤: (1) 选定各支路电流参考方向2) 对(n-1)个独立节点列KCL方程eeeeeeeeeeeeee(3) 选取[b-(n-1)]个独立回路,并指定回路的绕行方向,列回路的KVL方程。
选择独立回路的方法:网孔法、添新支路法)(4) 求解线性方程组,得b条支路电流的解5) 根据元件特性方程求得b条支路的电压注意点:(1)当电路中存在有伴电流源时,将其变换为有伴电压源或视为一条支路看待,其端电压U=R(I-IS)2)当电路中存在无伴电流源时,方法一:把电流源两端电压作为待求量,增加一电流源电流与支路电流之间的约束方程方法二:是合理选择独立回路,减少方程数量(技巧:1、让无伴电流源中仅有一个回路电流流过,则IL=IS;2、回路不经过无伴电流源,就不会增加电压变量)方法三:采用转移电源法,把无伴电流源转移到其他电阻支路构成有伴电流源3)当电路中存在受控源时,先当作独立源对待,然后再把控制量用支路电流来表示6. 支路电压法把支路电流用支路电压表示,然后代入KCL方程,连同支路电压的KVL方程,可以得到以支路电压为变量的b个方程,这便是支路电压法7. 回路电流法步骤:(1) 根据给定电路,选择一组独立回路,并指定各回路电流的参考方向选择方法:网孔法、添新支路法)(2) 用自阻、互阻的办法列出回路电流方程[自阻本回路电流+互阻相邻回路电流=本回路电源电压升的代数和](3) 对于平面电路可选择网孔作为独立回路,这便是网孔电流法。
4) 求解线性方程组,得[b-(n-1)]个回路电流的解5) 由回路电流计算出支路电流,再由元件特性方程计算支路电压注意点:(1)——(3)同支路电流法4)自阻总是正的互阻视通过相邻回路共有电阻的回路电流的参考方向是否相同而定,相同时互阻为正,相反时互阻为负当电路中不含受控源时,Rik=Rki5)当电路中存在电压源并联电阻的支路时,该电阻不计入自阻和互阻8. 结点电压法步骤:(1) 指定参考节点,其余节点对参考节点之间的电压就是节点电压2) 按自导、互导的方法列出节点电压方程注意自导总是正的,互导总是负的;方程右边各电流源的符号看其是否流入节点而定,流入节点为正,流出节点为负[自导本节点电压+互导相邻节点电压=流入本节点电源电流的代数和](3) 求解线性方程组,得(n-1)个节点电压的解4) 由节点电压计算各支路电压,再由元件特性方程计算支路电流注意点:(1) 当电路存在有伴电压源时,将其变换为有伴电流源或视为一条支路看待,支路电流I=(Unx-UnyUS)/R2) 当电路存在无伴电压源时,方法一:选择无伴电压源的一端作为参考节点,则另一端的节点电压已知所以恰当选择参考节点,可减少方程数。
方法二:将电压源电流作为待求量列入KCL方程,增加一个电压源电压与节点电压之间的约束方程方法三: 取一个包含这两个节点的封闭面列写KCL方程,同时增加一个电压源电压与节点电压之间的约束方程方法四:采用转移电源法,把无伴电压源转移到其他电阻支路构成有伴电压源3) 当电路中存在受控源时,先当作独立源对待,然后再把控制量用节点电压来表示4) 当电路中存在电流源串联电导的支路时,该电导不计入自导和互导9. 几种方法的比较(同学自己比较)(1) 方程数量(2) 使用限制(3) 列写规则(4) 节点电压较独立回路易选择用网孔作为独立回路简便、直观,但仅适用于平面电路10. 计算机在求解高阶代数方程中所发挥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