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详情

第八章 蔬菜病害

20****03
实名认证
店铺
DOC
147.50KB
约15页
文档ID:173219944
第八章 蔬菜病害_第1页
1/15

第八章 蔬菜病害目的要求:重点掌握十字花科蔬菜的霜霉病、软腐病,茄科蔬菜的青枯病、灰霉病,葫芦科蔬菜的霜霉病和枯萎病、及豆科蔬菜的锈病等重要病害的典型症状、病原物生物学特性、病害发生规律和防治措施以及保护地蔬菜病害的发生特点和防治技术 点击以下链接可到达相应病害的学习内容、重点:十字花科蔬菜软腐病 十字花科蔬菜霜霉病 茄科蔬菜青枯病 茄科蔬菜灰霉病 番茄病毒病 番茄早疫病 番茄叶霉病 茄褐纹病茄黄萎病 辣椒疫病 黄瓜霜霉病 黄瓜疫病 瓜类枯萎病 瓜类白粉病 瓜类炭疽病菜豆细菌性疫病 蔬菜根结线虫病 附:蔬菜其他病害第一节 十字花科蔬菜软腐病 Bacterial soft rot of crucifers 1、 症状软腐病的症状根据受害组织和环境条件的不同而略有差异一般侵害柔嫩多汁的组织成浸润半透明状,后渐呈明显的水渍状颜色由淡黄色、灰色至灰褐色,最后组织黏滑软腐,并有恶臭,较坚实少汁的组织受侵染后病斑多呈水渍状,先淡褐色,后变褐色,逐渐腐烂,最后病部水分蒸发,组织干缩 2、 病原物病原物为胡萝卜软腐欧文氏菌胡萝卜亚种 [ Erwinia carotovora subsp. carotovora (Jones) Bergey et al.], 细菌,欧文氏菌属。

菌体短杆状,有周生鞭毛2~8根,无荚膜,不产生芽孢,革兰氏染色反映阴性,兼性嫌气性细菌在4~36℃之间都能生长发育,最适温度为27~30℃,在pH 5.3~9.3之间都能生长,但以pH 7时生长最好致死温度50℃,不耐干燥和日光病菌寄主范围较广,除十字花科蔬菜外,还可危害茄科(番茄、辣椒等)、豆科(菜豆、豌豆等)、瓜类及其他多种作物3、 病害循环软腐病菌主要在病株和病残组织中越冬,通过昆虫、雨水和灌溉水等传播,从伤口侵入土壤中的病菌可以从幼苗的根部侵入,病菌侵入后可向地上部运转,在大白菜内潜伏,成为生长后期和储藏期腐烂的主要菌源4、 发病因素4.1 气候条件:气候条件以多雨与发病的关系最为密切,多雨有利病害的传播、发生4.2 虫害: 昆虫危害可造成伤口有利于病菌侵入,同时昆虫体内、外均携带病菌,直接起到了传播和接种病菌的作用4.3 栽培管理:地质条件差,栽培管理失当是引起发病严重的重要因素4.4 白菜的伤口种类: 在较适宜的条件下,病菌通过叶柄自然裂口侵入寄主,病害发展迅速,损失最大病菌从机械伤口侵入引起的发病损失小4.5 白菜不同生育期的愈伤能力: 软腐病菌只有通过伤口才能侵入寄主,因此伤口愈伤能力越强的植株其发病程度也就低。

4.6 品种的抗病性: 白菜品种间对软腐病的抗性有明显的差异一般地,疏心直筒的品种发病较轻,柔嫩多汁的品种发病较重 5、 防治5.1 选择抗病品种: 较抗病的白菜品种有大青口和旅大小根等利用抗病品种应注意提纯复壮,以保持品种的抗病性5.2 加强栽培管理: 实行轮作、清除病株、增施钙肥等能有效控制病害5.3 及时防治害虫:掌握防治适期,及时喷药防治害虫5.4 药剂防治: 发病前或发病初期用药剂防治,防止病害的发生蔓延,又较好的效果可选农用链霉素和氯霉素等药剂返回顶部第二节 十字花科蔬菜霜霉病 Downy mildew of crucifers 1、 症状十字花科蔬菜整个生育期都可受害主要危害叶片发病初期,叶片正面出现淡绿色小斑,扩大后病斑呈黄色,扩展受叶脉限制而呈多角形空气潮湿时,在叶的背面相应位置布满白色至灰白色稀疏霉层大白菜包心期以后,发病严重的病株叶片由外向内层层干枯,只剩心叶球花轴受害后呈肿胀弯曲状畸形,故有“龙头病”之称2、病原物 2.1 病原菌: 寄生霜霉 [Peronospora parasitica (Pers.) Fries],鞭毛菌亚门霜霉属2.2 形态:菌丝无隔膜,可产生吸器。

孢子囊从气孔或表皮细胞间隙抽出,锐角二叉状分枝,末端小梗细而尖锐,略弯曲;孢子囊椭圆形,无色,单胞,萌发时直接产生芽管卵孢子黄至黄褐色,球形,厚壁,外表光滑或略带皱纹,萌发时直接产生芽管 2.3 生理及生理分化: 菌丝生长温度为20~24℃,产生孢子囊的适温为8~12℃,孢子囊萌发适温为7~13℃,侵入寄主的最适温度为16℃孢子囊形成、萌发和侵入均需要较高湿度,最好有水滴存在孢子囊对光敏感,不耐干燥霜霉病菌存在明显的生理分化,目前国内分为3个变种:芸苔属变种、萝卜属变种和荠菜属变种3、 病害循环 北方地区,随病残体在土壤中休眠越冬的卵孢子是春季十字花科蔬菜霜霉病的主要初侵染源南方地区病菌以孢子囊在多种植物上辗转危害长江中下游地区,病菌可以卵孢子随病残体越冬越夏卵孢子和孢子囊主要靠气流和雨水传播,卵孢子或孢子囊萌发后产生芽管从气孔或表皮直接侵入发病部位产生大量孢子囊,进行再侵染在长江中下游地区,春秋两季凉爽高湿的气候条件有利于霜霉病菌的生长发育和霜霉病的流行,故有两个发病高峰4、发病因素 4.1 气候条件: 温度决定病害出现的迟早、雨量决定病害的轻重气温16~20℃,田间湿度越大病害发展越快。

4.2 栽培条件:连作时,土中菌量积累多,病害严重施肥和田间种植密度不合理也会加重病害的发展4.3 品种抗性: 不同品种的抗病性存在显著差异一般疏心直筒型品种较抗病,圆球形和中心型品种较感病5、 防治5.1 利用抗病品种5.2 合理轮作、适期播种5.3 加强肥、水管理5.4 药剂防治返回顶部第三节 茄科蔬菜青枯病 Bacterial wilt of nightshade family [ 重点了解以下几方面内容:(不作详细讲述)]1、 症状 青枯病是一种细菌性维管束病害发病后,首先是顶部叶片萎垂,以后下部叶片凋萎,中部叶片凋萎较迟病株最初白天萎蔫,傍晚后恢复正常,如土壤干燥、气温高,2~3d后病株就不再恢复而死亡叶片色泽稍淡,但仍保持绿色,故称青枯病2、 病原物茄科劳尔氏菌 [ Ralstonia solanacearum (Smith) Yabuuchi et al.],细菌,劳尔氏菌属3、 病害循环病菌主要随病残体遗留在土壤中越冬主要是随雨水和灌溉水传播到无病的田块或健康的植株上4、 发病因素4.1 温、湿度4.2 栽培管理4.3 品种抗病性5、防治5.1 种植抗病品种5.2 改进栽培管理5.3 药剂防治返回顶部第四节 茄科蔬菜灰霉病 Grey mold of nightshade family [ 重点了解以下几方面内容:(不作详细讲述)]1、 症状茄科蔬菜灰霉病按症状类型可分为苗期病害和成株期病害,另外幼果和花也能感病。

苗期发病,地上部嫩茎呈水渍状缢缩,变褐,其上端向下折倒受害叶片呈水浸状腐败成株期叶片发病从叶尖开始,病斑初呈水渍状,褐色,迅速扩大呈“V”字型2、 病原物灰葡萄孢(Botrytis cinerea Pers.),半知菌亚门葡萄孢属3、 病害循环病菌以菌核和菌丝体随病残体在土壤中越冬在温暖地区也可以分生孢子在病残体上越冬病菌分生孢子可由寄主伤口、衰弱或死亡的组织入侵4、 发病因素4.1 温、湿度 4.2 寄主 5、 防治 5.1 调节棚室环境条件5.2 减少侵染源5.3 药剂防治5.4 生物防治返回顶部第五节 番茄病毒病 Tomato virus diseases 1、 症状番茄病毒病症状表现有多种,一般可分为三种 即:花叶型、条斑型和蕨叶型2、 病原物我国番茄病毒病的主要毒源应为番茄花叶病毒(Tonato mosaic virus , ToMV)和黄瓜花叶病毒 (Cucumber mosaic virus,CMV) 2.1 ToMV: ToMV为烟草花叶病毒组的成员,与TMV 在粒子形态大小,血清学、物理特性和传播方式等方面极为相似,但对鉴别寄主的反应上有区别2.2 CMV: 病毒粒体为多面体球状,直径28~30nm,沉降系数为 98S,单链RNA ,约占粒子重量的18% 。

3、 病害循环两种病毒都有较广的寄主范围,在蔬菜产区,植物种类多,茬口复杂,病毒病终年发生,因此毒源广泛4、 发病因素4.1 品种抗性: 番茄品种对ToMV 、CMV 的抗性有明显的差异4.2 气候条件:高温有利传病介体迁飞和扩散,有利病害的发展、流行4.3 栽培方式:保护地栽培可控制病害发生,另外适时播种、合理施肥、加强管理等措施都有利植株健壮生长,可减轻病害5、 防治5.1 选育抗病品种: 将生物技术应用到番茄抗病育种工作中,可获得具有高抗性的品种5.2 减少病毒来源和传毒介体: 种子消毒处理、清除毒源植株及减少蚜虫传毒可有效防治病害5.3 栽培措施:适时播种、培育壮苗、加强管理等可提高植株成株期抗病性,减轻病害5.4 其他防治措施: 药剂防治,弱毒疫苗的应用对病害有一定抑制作用 返回顶部第六节 番茄早疫病 Tomato early blight [ 重点了解以下几方面内容:(不作详细讲述)]1、 症状 主要危害叶、茎和果实幼苗常在茎基部发病,病斑呈黑褐色,称为“黑脚苗”叶片受害初呈深褐色或黑褐色、圆形至椭圆形小斑点,逐渐扩大成边缘深褐色、中央灰褐色有同心轮纹的圆形病斑潮湿时,病斑上产生黑色霉层。

2、 病原物 茄链格孢 [Alternaria solani (E. et M.) Jones et Gorout],半知菌亚门链格孢属3、 病害循环 病菌主要以菌丝体及分生孢子随遗留田间的病残体越冬翌年产生的分生孢子借雨水、气流和农事操作传播一般从气孔或伤口侵入4、 发病因素高温高湿有利于发病土壤中积累菌量大小,也是影响发病的重要因素5、 防治 5.1 选用抗病品种 5.2 轮作 5.3 使用无病种子 5.4 加强栽培管理5.5 药物防治5.6 生物防治 返回顶部 第七节 番茄叶霉病 Leaf mold of tomato [ 重点了解以下几方面内容:(不作详细讲述)]1、 症状被害叶片正面出现边缘不清晰的椭圆形或不规则形、浅绿色或淡黄色褪绿斑 ,其相对的背面产生紫灰色致密绒状霉层(分生孢子梗和分生孢子),有时叶面病斑上也长有同样的霉层2、 病原物褐孢霉 [Fulvia fulva (Cooke) Ciferri],半知菌亚门褐孢属3、 病害循环病菌以菌丝体随病残体在土壤中越冬翌年,田间病残体上越冬的菌丝体产生分生孢子,通过气流传播,引起初侵染4、 发病因素温度、湿度、光照等是影响病害发生、流行的重要因素。

5、 防治5.1 选用无病种子5.2 合理轮作5.3 加强栽培管理5.4 药剂防治返回顶部 第八节 茄褐纹病 Phomopsis blight of eggplant [ 重点了解以下几方面内容:(不作详细讲述)]1、 症状危害果实为主,病斑近圆形,褐色,稍凹陷,可扩大至整个果实,导致果实软腐 病部出现同心轮纹,其上产生许多小黑点(分生孢子器)2、 病原物茄褐纹拟茎点霉 [Phomopsis vexans (Sacc. et Syd.) Harter],半知菌亚门拟茎点霉属3、 病害循环种子和病残体上的分生孢子器或菌丝体均可越冬病菌主要通过风、雨、昆虫传播,病菌可直接侵入或经伤口侵入。

下载提示
相似文档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