藏族文化之藏族支系简述 (2)

上传人:宝路 文档编号:17195815 上传时间:2017-11-10 格式:DOC 页数:4 大小:33.27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藏族文化之藏族支系简述 (2)_第1页
第1页 / 共4页
藏族文化之藏族支系简述 (2)_第2页
第2页 / 共4页
藏族文化之藏族支系简述 (2)_第3页
第3页 / 共4页
藏族文化之藏族支系简述 (2)_第4页
第4页 / 共4页
亲,该文档总共4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藏族文化之藏族支系简述 (2)》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藏族文化之藏族支系简述 (2)(4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藏族文化之藏族支系简述藏族是中国56个民族中的一个民族,是主要居住在中国境内使用藏语的民族。藏族有自己的语言和文字,藏语属汉藏语系藏缅语藏族语支。藏族有历史记载的文明长达一千四百多年,藏文典籍之多,内容之丰富,令人叹为观止。就在这片高天厚土的高原上,经过漫长的历史演变,在雅砻河谷形成了藏民族的最初轮廓,在与周边民族的交往和相互融合中,藏族人口不断增加,进而形成了以下几大支系卫藏、安多、康巴、嘉绒、工布、白马、华锐、卓仓、天祝、夏尔巴藏族等等。今天的藏族的主要聚居在西藏自治区境内,除此之外还分布在青海、甘肃、四川、云南境内的十个藏族自治州凤及天祝藏族自治县,其面积约250万平方公里。藏族总人口5

2、40余万,形成了占全国总面积约四分之一藏族大家庭。此外,印度、尼泊尔、不丹、锡金等国和克什米尔等地区也有数量不少的藏族居住和生活。藏族自称“博巴” ,称世代居住的青藏高原为“刚迥” (bod,意为“雪域” ) 、 “蕃域”(bod-yul)或“蕃域” (bod-ljong) ,西方国家则称之为“Tibet” 。西藏一词大约从清乾隆时期才出现,以“藏”代指所有藏区,因卫藏地区位于清朝疆域和整个藏区之西,所以谓之“西藏” ,而“藏区”与“西藏”则是不可等同的两个概念、作为民族的名称,1911年孙中山先生提出“五族共和”时, “藏”才作为族名才正式出现。由于藏区地域辽阔,在历史的发展进程中各地区的藏

3、族形成了各自的方言。传统上藏族人习惯把藏区划分为卫藏、安多、康三大方言区。卫藏区藏族文化的摇篮:卫藏是两个区域名称的组合。卫:藏语“中心”之意,泛指以拉萨河谷为中心的地区;“藏”:“河”之意,泛指日喀则以西、以北的广阔地区。后藏地区的人自称“藏巴” ;前藏地区的人自称“卫巴” 。卫藏方言区位于青藏高原的醅,是现在行政划分的西藏自治区。它是藏族文化的发祥地、古代吐蕃王朝的政治、经济和军事中心。现今的拉萨地区、日喀则地区、山南地区、林芝地区、阿里地区等都在卫藏范围内。卫藏地区以雅鲁藏布江流域为中心,主要以岗底斯山和念青唐古拉山麓大断裂带作为划分藏北、藏南的界限。河谷与盆地相间,平均海拔在4000米

4、左右,土地资源集中,且雨量充沛,适合于农作物的生长。藏族的第一个赞普聂赤赞普、第一座宫殿雍布拉康、第一片农田、第一座寺院桑耶寺,还有雄伟的布达拉宫.都诞生于雅鲁藏布江流域,因此可以说,这里就是孕育藏族文化的摇篮。安多区-多文化和辽阔的草原安多也有边地之意。 “安多”一词是取阿尼玛卿雪山和多拉让摩山(积石山)名的头一个字组成。安多的范围包括阿尼玛卿雪山和多拉让摩山(积石山)之间的地区,中心在阿尼玛卿山至青海湖一带,这里的人自称“安多哇” 。安多方言区地理范围包括青海省的果洛藏族自治州、海西蒙古族藏族自治州、海南藏族自治州、海北藏族自治州、海东地区和黄南藏族自治州;甘肃省的甘南藏族自治州,天祝藏族

5、自治县;四川省的阿坝藏族羌族自治州的部分地区。其地域范围很大,这里的草原辽阔,牛羊成群,是藏区最大的牧区,因而出产安多名马。由于地缘关系,一直处在中心藏区边缘地带的安多,自古以来就与东边的汉文化和北方的阿尔泰文化联系密切。历史上这里也是多民族聚居的地方,吐蕃、匈奴、吐谷浑、蒙古、土、回、撒拉等族的先民们,在历史的变迁中相互融合与交流,逐步形成了今天独特的安多文化。安多是宗日文化和卡约文化的故乡,也是汉文史籍中诸羌文化的中心。安多有历史上最繁荣和开放的青唐角厮罗文化,藏传佛教后宏期“下路宏法”的策源地和被称为“第二佛陀”的宗喀巴大师的诞生地,还有安多文化中心之一的拉卜楞寺和名满藏区的热贡艺术。这

6、里名人辈出,曾经涌现出了像宗喀巴、更敦群培、十世班禅大师等学术大师和高僧大德。多源的安多文化是藏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康区强悍的康巴人“康”是边地之意, “巴”是人的意思, “康巴”即康区的人。康巴方言区位于安多藏区和卫藏地区之间,青藏高原的腹地和川藏高原的西北部。现今的西藏昌都地区、四川甘孜藏族自治州、青海玉树藏族自治州、云南迪庆藏族自治州都在康区之内。藏族俗话有“卫藏的法、安多的马、康巴的人”之说,突出体现了康巴汉子的特征。康巴人世代生活、栖息在川、滇、青、藏交界的横断山脉地区,山高谷深,江河纵横,严酷的自然环境,既塑造了康巴人强悍豪爽的性格,也培养了他们走出深山经商的传统和习俗。所以藏区

7、的巨商大贾中康巴人是最多的。康巴文化独树一帜,特点鲜明,是藏文化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康巴地区的歌舞飘逸潇洒、刚劲有力,尤其是玉树的舞蹈,雄健流畅,闻名遐迩。据说当年迎娶文成公主时,就有玉树的歌舞队。现在每三年举办一次的康巴艺术交流节,为人们提供了了解康巴文化,目睹康巴风采的好机会。康巴服饰也独具特色,主要有藏袍、无袖坎肩、围腰、袍裙、长布衫等;脚下喜欢穿传统藏靴;帽类以金盏帽、礼帽、狐皮帽最为流行;男女装饰极为丰富,从头到脚都有不同色彩、形状以及不同图案的装饰,一般由金、银、玛瑙、珊瑚、松耳石等精工细做而成。最显示康巴人华贵的要算女性的头饰了。许多到过康区的人都说,凭借康巴藏族人家的摆设不能判断

8、他们的富有程度,只有看到女主人的头饰才可以做出判断。男装主要体现威武而宽松舒适的装束,康区男子头扎英雄结以示勇武,厚实豪放,富贵中透出剽悍,充分展现出康巴汉子的风貌。康区各地的服装因地区不同而有些差异,一般根据人们的服饰就可以判断是那个地区的人。几个特殊的藏族支系:除了传统的三大区外,还有几个比较特殊的藏族群体,也是藏族大家庭的重要组成部分,他们分别是:嘉绒藏族:嘉绒地区藏语全称“嘉尔木擦瓦绒” ,是一个综合山名、水名与自然环境的名称。在小金和丹巴之间有一座闻名全藏的木尔多神山, “嘉尔木” 即此山之山神;“擦瓦”:居住在擦曲河流域的人;“绒”:农业河谷区。嘉绒是藏语对四川大小金川及黑水藏族地

9、区的地名称呼,区域包括今天阿坝州和甘孜州境内岷江中上游,大渡河上游的大、小金川地区。嘉绒成为藏族一个独具特色分支的原因主要表现在地理环境、历史渊源以及特定农耕文化背景下形成的宗教、语言、建筑、习俗等方面。唐代吐蕃东进,驻军于大渡河、岷江一带,据险而守,军队与当地嘉良、东女、附国等各土著部落相互融合,形成了今天独特的嘉绒藏族。嘉绒藏族的住房为石砌平顶寨房,墙上涂有白色的太阳和月亮图案。嘉绒话与藏语同属藏缅语系,通行藏文,但是嘉绒独特的方言使别的地区的藏族也很难听懂嘉绒藏语。清乾隆以前嘉绒藏族主要以信仰苯教为主,乾隆平定了大小金川之后,强令“兴黄废苯” ,嘉绒十八土司管辖地的所有苯教被迫改宗黄教,

10、但是苯教还是以迎合佛教的方式流传下来。石碉建筑是嘉绒藏族的标志性建筑,古碉文化也是嘉绒文化的重要内容。丹巴素有“千碉之府”的美称,每座石碉上都有历史演进的烙印。这种石碉是战、居两用的垒石建筑。此外,丹巴地区以出美女而闻名,康巴之花多出自丹巴。工布藏族:工布藏族主要在今天西藏的林芝地区,以工布江达、林芝为中心。 “工布”一词为古时部族名,据敦煌本吐蕃历史文书记载:“赞普雅隆王系外,有十二小邦” ,工布即为十二小邦之一。工布服在西藏服饰中独具一格,不论男女都爱穿一种称为“果秀”的长坎肩。这种服装无领无袖,套头穿着,多为黑色和紫色。前后两片衣襟通过腰带系在一起,再配上腰带和领口的精美装饰,夏天以氆氇

11、缝制,冬天以毛皮缝制,十分适合在高山耸立、森林密布环境中生活的人穿着。工布帽是圆筒型的,帽底缝一层绿色的绸子,帽沿镶上一圈虹形彩缎,与“果秀”十分相配。工布地区处于雅鲁藏布江中下游,海拔低,森林资源丰富,气候宜人。除藏族外,还生活着门巴、珞巴等十多个民族。在这片美丽富饶的土地上,民风古朴,民间工艺众多,是西藏著名的旅游胜地。白马藏族:白马藏族主要生活在甘肃省陇南市文县铁楼乡白马河流域和四川省平武县、九寨沟县一带,人口约14000人。他们的风俗习惯、文化、宗教信仰都与其他地区藏族有所不同。白马藏族讲藏语,却不识藏文,普遍使用汉文。除了信仰苯教和藏传佛教外,白马藏族还信仰太阳神、山神、火神、五谷神

12、等自然神灵,但他们一般不修庙宇,只在家供奉祖先的牌位。因此,众多的民族学和史学家认为,白马藏族是古代氐族的后裔,唐代吐蕃东征,占领了整个氐族地区,大批吐蕃军民随军而来与氐族杂居,使一部分氐族逐渐丧失了固有的文化特征,形成了藏化的氐人,也就是今天白马藏族的祖先。白马藏族的文化有双重性和多样性的特点,语言方面有藏语同源词,也有羌语词汇。服饰也很有特色,帽顶前端有一簇锦鸡颈羽装饰并插白色雄鸡尾羽,这是白马藏族的标志。男子插一支,女子插两三支。男子插一支挺直的羽毛,表示心要直,人品要好;女子插几支弯曲的羽毛,象征美丽,这种帽子被当地的白马人称之为“沙嘎” 。华锐藏族:“华锐” ,意为英雄的地区或部落,

13、是白牦牛的故乡。历史上华锐是指湟水以北,河西以东,包括青海的乐都北山、互助、门源、大通东部、甘肃的天祝、肃南皇城等藏区,其中天祝是华锐藏族的主要聚居区,人口约8万。形成华锐藏族的主体是吐蕃人,即吐蕃王朝时期吐蕃的一支军队进驻定居后逐渐形成了该地区藏族的主体。清代华锐著名学者松巴益西班觉在其著作青海史中认为,吐蕃进入青海最早的是华锐,正是由于吐蕃后裔的背景和对传统文化的较好保存,所以形成了独特的华锐方言,与安多等其他地区的方言有着较大的差异。虽然华锐方言还是属于安多方言区,但华锐方言保存了大量古藏语的词汇,有些用词发音也不同于其他地区的安多语发音法。华锐藏族自称“博”或“华锐嘎布” ,男子多穿白

14、色毡袍,反映了华锐藏族特别崇尚白色,并认同与其他地区藏族同出一源的深刻民族观念。从古至今,华锐地区人杰地灵、学者辈出,为藏族文化的发展做出了重大贡献。卓仓藏族:生活在青海省海东地区乐都、平安、湟中等县的藏族自称“卓仓哇” ,其生活范围大约方圆一百多公里,有所谓“卓仓隆哇顿” (“卓仓七沟”之意) 。有些村庄是多民族共同生活在一起的,与包括汉族、回族、蒙古族等多民族共居一村;有的是纯藏族村紧靠着纯汉族村。这里的藏族生活基本属于以农业为主的半农半牧区。据说卓仓藏族最早也是来自西藏势力强大的角厮罗政权,掌控着青海东部和甘肃醅,即古丝绸之路,与宋王朝有着密切的关系,角厮罗政权的中心就位于今天的乐都县,

15、 “卓仓”这一称为来自于祖先居住地,即今天后藏地区卓沃降地方名, “卓”这“卓沃隆” 、 “仓”为祖系, “卓仓”这一名称一直沿用至今。夏尔巴人:夏尔巴人(Sherpa) ,藏语意为“来自东方的人” ,主要散居在中国、尼泊尔、印度和不丹等国边境外的喜马拉雅山脉两侧,语言为夏尔巴语,但无文字,使用藏语文,人口约4万人,中国西藏境内仅有约1200人。关于夏尔巴人的起源问题,说法不一,有的说是在成吉思汗时代,位于四川甘孜的一公元9世纪末,吐蕃王朝的最后一个统治者朗达玛被杀后,吐蕃陷入混战,朗达玛的两个儿子在各自母系贵族势力的支持下,分别自立为王,割据一方。二儿子沃松来到阿里地区,建立了阿里王系,著名

16、的古格王朝就是他的后代建立起来的。他的第四世孙赤德从后藏来到青海湖一带,成为当地的首领,并逐渐建立起了支部队被元朝军队打败,逃到西藏嘎尔定居下来,成为今天的夏尔巴。也有人说夏尔巴是从尼泊尔名叫“夏尔孔布”的地方迁居西藏的移民。夏尔巴人大都同意后者的说法。夏尔巴人有姓无氏,与藏族的姓名没什么区别,一般也不与外族通婚。宗教信仰为藏传佛教,以萨迦派和噶举派为主,还保留有较多的原始信仰。夏尔巴人由于常年生活在高山地带,是天生的登山向导,为各国登山队提供向导和后勤服务已成为夏尔巴人的主要经济来源之一。有资料显示,夏尔巴人的血液中血红蛋白浓度高于常人。从上个世纪20年代起,夏尔巴人就为登山者充当向导和挑夫,他们体质好。抗缺氧力强、吃苦耐劳,有许多人经过培训后会讲英语,又有登山技巧,几乎每支登山队中都有夏尔巴人。他们以生命为代价创下了“三个之最”:成功攀登珠峰人数最多,无氧登顶珠峰人数最多。珠峰遇难人数最多(约60人) ,夏尔巴人在人类攀登珠峰史上功不可没。由于藏区地域辽阔,在历史的发展进程中各地区的藏族创造和形成了以上多种具有其地方特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行业资料 > 其它行业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