兽医学概论

上传人:飞*** 文档编号:17086404 上传时间:2017-11-10 格式:DOCX 页数:48 大小:122.77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兽医学概论_第1页
第1页 / 共48页
兽医学概论_第2页
第2页 / 共48页
兽医学概论_第3页
第3页 / 共48页
兽医学概论_第4页
第4页 / 共48页
兽医学概论_第5页
第5页 / 共48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兽医学概论》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兽医学概论(48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兽医学概论复习题目(1) 绪言 兽医学的概念 第一部分 病理学基础 疾病的概念;炎症的概念;炎症的局部症状;发热的概念;应激的概念。 第二部分 药理学基础 药物的概念;药物的不良反应;抗微生物药的种类(要求每一类药物举 1-2 个药物) 。 第三部分 诊断学基础 诊断学的概念;诊断学的内容;临床诊断的基本方法;问诊的概念及问诊的内容;临床检查的基本程序;整体检查的内容;一般检查的内容;皮肤及皮肤肿胀物的种类;可视黏膜颜色的变化有几种;呼吸的类型包括几种;排粪、排尿的异常包括几种;红尿包括几种;建立诊断的方法;诊断的命名包括几种;误诊发生的原因。 第四部分 畜禽传染病的防治 传染病的概念;传染病

2、的传播方式和途径;传染病的一般治疗方法。 畜禽共患病:炭疽、口蹄疫、痘病、狂犬病、破伤风、坏死杆菌病等的病原。 家禽的传染病:禽流感、新城疫、传染性法氏囊病、大肠杆菌、沙门氏杆菌、曲霉菌病等病的临床诊断要点;鸡马立克氏病、病毒性关节炎、鸡支原体病、产蛋下降综合征、雏鸭肝炎、小鹅瘟等的病原。 小动物的传染病:犬瘟热、犬细小病毒病的临床诊断要点;犬传染性肝炎、猫泛白细胞减少症的病原。 猪的传染病:引起猪腹泻的传染病的名称及其病原;引起猪繁殖障碍的传染病的名称及其病原;猪流感、猪繁殖呼吸障碍综合征临床诊断要点。 牛、羊的传染病:气肿疽、牛流行热、羊肠毒血症、羊快疫、马传染性贫血、马腺疫等的病原 第五

3、部分 畜禽寄生虫病的防治 宿主的类型;寄生虫的生活史;寄生虫的诊断方法。 弓形虫、鸡球虫病、牛巴贝斯焦虫病、伊氏锥虫病等的病原及诊断要点。 第六部分 畜禽中毒病的防治 毒物的概念;畜禽中毒的原因;畜禽中毒病的诊断。 第七部分 畜禽营养代谢病的防治 奶牛酮病、家禽痛风的临床特点;佝偻病、骨软病的发病原因;硒缺乏症的临床特征;家禽维生素 B1、 B2 缺乏的典型临床症状。 第八部分 畜禽常见内科病的防治 胃肠炎的原因及治疗原则;皱胃变位包括几种;日射病和热射病的概念。 第九部分 畜禽外产科病的防治 手术的分类、外科的基本技术。复习资料一:疾病学 1、疾病(disease) :疾病是机体在一定条件下

4、由病因与机体相互作用而产生的一个损伤与抗损伤斗争的有规律过程,体内有一系列功能、代谢和形态的改变,临床出现许多症状与体征,机体与外环境间的协调发生障碍。 2、机体内部的因素 防御功能及免疫功能降低 屏障功能 吞噬和杀菌作用 解毒功能 排除功能 特异性免疫反应(细胞免疫、体液免疫)3、 疾病发生的条件(诱因) 概念:在病因作用于机体的前提下,能加强病因作用或促进疾病或病理过程发生的因素。寒冷 病毒性感冒-条件 冻伤- 原因 营养不良 结核-条件 营养不良症- 原因 4、疾病的经过分期 潜伏期:病因侵入机体到出现临床症状的阶段前驱期:症状开始出现到发生典型症状前的阶段 临症状明显期:出现典型的特征

5、性临床表现的阶段 转归期:疾病过程的终结阶段 康复 死亡 5、死亡 过程: 濒死期 脑干以上中枢神经处于深度抑制状态 临床死亡期 心跳、呼吸停止和各种反射消失 生物学死亡期 机体各器官代谢活动相继停止 6、病理过程:存在于不同疾病中的共同的成套的机能代谢和形态结构的异常7、局部血液循环障碍包括: 流速度和血流量的异常(充血、淤血、缺血 ) 血液性状的改变(血栓形成和栓塞) 血管壁完整性和通透性破坏(水肿、出血) 8、充血 概念:由于局部组织或器官的小动脉和毛细血管扩张,流入血量显著增多,称为动脉性充血,简称充血。病变及后果 体积 颜色 温度 机能 肉眼 增大 鲜红 升高 增强 镜检 小动脉和毛

6、细血管扩张,血管腔内充满大量红细胞 后果:有利-温热理疗、涂搽刺激 不利-淤血、水肿、血管破裂等9、淤血 :由于静脉回流受阻,使血液淤积于毛细血管和小静脉内,引起局部组织或器官内静脉血量增多时,称静脉性充血,简称淤血 病变 体积 颜色 温度 机能 肉眼 增大 暗红(发绀 ) 降低 减弱 镜检 组织内小静脉和毛细血管显著扩张充血,有时伴有水肿或小灶性出血,及含铁血黄素细胞积聚。 病变和后果 后果决定于器官或组织的性质、淤血的程度和时间长短等 侧枝循环淤血 慢 性 淤 血 缺氧和代谢产物堆积 实质细胞萎缩、变性、坏死 间质网状纤维塌陷,胶原纤维增生 组织、器官硬化血管基膜变性、内皮间隙增大血管通透

7、性增高静脉压升高 淤血性水肿、淤血性出血 10、肝淤血 急性槟榔肝: 镜下:肝小叶中央静脉及其周围肝窦扩张淤血,肝细胞萎缩或消失小叶周边部肝细胞脂肪变性 肉眼 :肝脏发生脂肪变性和淤血时,肝体积增大,胞膜紧张,切面呈红黄相间花纹状结构,似中药槟榔,称为槟榔肝 。 11、出血 :血液由心腔或血管内逸出,称为出血。 破裂性出血:血管破裂 渗出性出血:血管壁通透性升高 12、血栓形成:在活体的心、血管内流动着的血液发生凝固或血液中某些成分凝集形成固体质块的过程称为血栓形成。 所形成的固体质块称血栓 13、血栓形成的条件和机制心血管内皮细胞的损伤 血流状态的改变(血流缓慢及漩涡形成) 血液成分及性质的

8、改变(血液凝固性增高)14、血栓形成过程及血栓类型 白色血栓:以血小板凝集为主形成血栓头部 位置:心脏、动脉、静脉头部 形态:肉眼观:呈灰白小结节状、质硬、表面粗糙有波纹与不易脱落。 混合血栓:形成红白相间排列形成血栓体部,主要成分纤维蛋白、血小板、红细胞、白细胞 位置:静脉 形态:肉眼观:灰白色和红褐色相间的层状结构、干燥、表面粗糙。 红色血栓:大量红细胞和凝血因子堆积 形成血栓尾部 位置:静脉内延续血栓的尾部 形态:肉眼:暗红色、湿润、有弹性。 透明血栓: 组织或器官的毛细血管内,见于 DIC 时。主要由纤维蛋白构成 15、血栓的结局:溶解吸收、机化、包裹、钙化 16、 梗死:器官或局部组

9、织由于血管阻塞、血流停止导致缺血缺氧而发生的坏死,称为梗死。 类 型根据特点分为:白色梗死、红色梗死 根据血液含量分为:贫血性梗死、出血性梗死 贫血性梗死条件:动脉阻塞 常见器官:心、肾、脾等 组织特点:结构较致密,侧枝血管细而少 病变:肉眼:灰白色锥形或不规则地图状。 镜下:1、中央区:凝固性坏死(核固缩、核碎裂和核溶解) ;2 、梗死灶外围:为充血出血带或炎症反应带。 出血性梗死条件:1、严重的静脉淤血; 2、动脉阻塞 常见器官:肺、肠等 组织特点:组织结构疏松,有双重动脉供应或吻合支丰富 常见类型:肺出血性梗死、肠出血性梗死 17、萎缩:已发育正常的实质细胞、组织或器官的体积缩小,可以伴

10、发实质细胞数量的减少。 顺序:脂肪 -肌肉-肝脏-脾脏-肾脏- 淋巴结-心、脑 18、变性:是指细胞或细胞间质受损伤后,由于代谢障碍,而使细胞内或细胞间质内出现异常物质或正常物质异常蓄积的现象,通常伴有功能低下 C 内变性:颗粒变性、水泡变性、脂肪变性、透明变性 C 外变性:透明变性、粘液样变性、淀粉样变性、病理性色素沉着、钙化 脾脏发生淀粉样变: 火腿脾-淀粉样物质弥漫地沉着在红髓的脾索和脾窦的网状纤维上,常呈火腿样花纹,俗称“火腿脾” 。 西米脾-眼观脾脏肿大,质地稍硬,切面干燥,脾小体呈灰白色半透明的颗粒状,似煮熟的西米 萎缩和变性是可逆性损伤 19、坏死(不可逆性损伤):以酶溶性变化为

11、特点的活体内局部细胞、组织的死亡。 细胞核的改变核浓缩 、核碎裂、 核溶解类型凝固性坏死、湿性坏死、坏疽 坏死的结局:溶解吸收 、分离排除、机化或包裹、钙化 肉眼观察:暗红色炎性反应带 镜下:核浓缩 、核碎裂、 核溶解 20、炎症的局表表现红、肿、热、痛、机能障碍 全身反应:发热原因:致热原(pyrogen) 外源性:LPS、病毒、立克次体、疟原虫等 内源性:PG、TNF、IL-1、IL-6 等 影响: 代谢,促进 Ab 形成,促进吞噬等 高热 代谢紊乱等 白细胞增多: 急性化脓性炎 血中 N为主 病毒感染 L为主 过敏性炎、寄生虫感染 E为主* Leukopenia (伤寒杆菌、流感病毒感染

12、等) “核左移”:严重感染 外周血中幼稚的中性粒 C5%,且可见中毒颗粒。 21、炎症局部的基本病理变化-变质、渗出、增生 22、炎症类型 变质性炎、渗出性炎、增生性炎 急性炎症以渗出病变为主要特征、慢性炎症以增生性病变为主 23 渗出性炎症:按渗出物的主要成分及病变特点:浆液性,纤维素性,化脓性,出血性炎症 24、浆液性炎:以浆液渗出为主,内含血清白蛋白,混有少量纤维蛋白,白细胞,脱落的上皮细胞 25、纤维素性炎症:特点:是渗出物中含有大量纤维素 为特征的渗出性炎症 纤维蛋白性心包炎, “绒毛心” 26 化脓性炎:以大量 N渗出为特征伴有不同程度的组织坏死和脓液形成的一种炎症 类型(脓性卡他

13、、脓肿、蜂窝织炎、积脓) 27、出血性炎:炎症时由于血管壁严重损伤,而在渗出物中含有大量红细胞28、卡他性炎:按渗出物性质不同,分为浆液性卡他,粘液性卡他和脓性卡他29、肉芽肿的组成成分(以结核结节为例) 干酪样坏死(其中含结核杆菌) 、类上皮细胞 30、发热:是指致热原的作用使机体体温调节中枢的调定点上移而引起的调节性体温升高。31、内生性致热原:在发热激活物的作用下,体内某些细胞(产内生致热原细胞)被激活,产生并释放的致热物质,称为内生性致热原 32、发热的机制 33、体温上升期 热代谢特点: 产热 散热,中心体温迅速或逐渐升高 临床表现:畏寒、寒战、皮肤苍白“鸡皮” 骤升型:如疟疾、败血

14、症等; 缓升型:如伤寒、结核病等。 34、发热持续期(高峰期、热稽留期) 热代谢特点:产热与散热在高水平上平衡 临床表现:皮肤发红、出汗、皮肤灼热、酷热感,皮肤、口唇干燥 35、体温下降期(退热期、出汗期) 热代谢特点:产热 散热,体温逐渐下降 临床表现:大量出汗、皮肤潮湿 36、贫血 :单位容积血液中,红细胞和血红蛋白量少于正常范围,称为贫血37、按贫血发生的原因分: 失血性贫血:红细胞丧失过多 常见于各种创伤、产后、肝脾破裂 寄生虫病 溶血性贫血:红细胞大量破坏 造血障碍性贫血:造血功能障碍 38、外周血液中红细胞形态变化 退化型红细胞:骨髓造血机能紊乱 再生性红细胞(造血机能亢进) 网织

15、红细胞 嗜多染性红细胞(不成熟的红细胞) 有核红细胞 39、水肿: 水肿是指过多体液在组织细胞间隙或体腔中积聚。 过多等渗性体液在体腔内聚积,称为积水(Hydrops) 。 过多液体聚积在细胞内,称为细胞水肿(细胞水化) 。 40、水肿发生的基本机制 血管内外体液交换失平衡; 体内外液体交换失平衡。 血管内外体液交换失平衡的原因和机制 毛细血管有效流体静压升高 、血浆胶体渗透压降低、微血管壁通透性升高 淋巴回流受阻 、组织液渗透压升高 41、休克:是机体由于各种病因引起有效循环血量锐减、组织灌注不足所导致的细胞代谢障碍和器官功能受损的综合征 。42、休克的分类 失血性休克、创伤性休克、中毒性休克、心源性休克、过敏性休克 43、败血症:机体抵抗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行业资料 > 其它行业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