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课匈奴的兴起及与汉朝的和战教学参考

上传人:宝路 文档编号:16956012 上传时间:2017-11-09 格式:DOC 页数:12 大小:53.27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第14课匈奴的兴起及与汉朝的和战教学参考_第1页
第1页 / 共12页
第14课匈奴的兴起及与汉朝的和战教学参考_第2页
第2页 / 共12页
第14课匈奴的兴起及与汉朝的和战教学参考_第3页
第3页 / 共12页
第14课匈奴的兴起及与汉朝的和战教学参考_第4页
第4页 / 共12页
第14课匈奴的兴起及与汉朝的和战教学参考_第5页
第5页 / 共12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第14课匈奴的兴起及与汉朝的和战教学参考》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第14课匈奴的兴起及与汉朝的和战教学参考(12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第 14 课匈奴的兴起及与汉朝的和战教学目标通过本课的学习,使学生了解匈奴的兴起和在我国古代历史上所作的贡献,匈奴与两汉的关系,包括汉武帝时期卫青、霍去病大破匈奴,呼韩邪单于归汉和昭君出塞,为学生初步掌握中华民族形成的历史过程和正确认识我国古代民族关系奠定基础。通过引导学生思考与探究卫青、霍去病大破匈奴和昭君出塞所起的历史作用,培养学生初步运用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观点分析和评价历史问题的能力。引导学生思考“汉武帝以前和汉武帝时期,西汉对匈奴的不同政策及原因”,培养学生比较和分析能力。通过本课的学习,使学生认识到我国自古就是一个多民族的国家,祖国的历史是由各族人民共同缔造的,民族友好是我们多民族国

2、家发展的主流。昭君出塞促进了汉匈的友好相处,受到后人的称赞。教材分析和教学建议一、重点和难点冒顿统一蒙古草原是本课重点。匈奴是我国北方蒙古草原的古老少数民族,战国时建立奴隶制政权。活跃于秦汉时期的历史舞台。匈奴杰出的首领冒顿第一次统一了蒙古草原,匈奴的统治进入鼎盛时期。匈奴的兴起对我国北方草原的统一和经济开发做出了贡献。学习这段历史,可使学生感性认识到祖国的历史是境内各民族共同缔造的,各民族都对祖国历史发展做出了贡献。这也为理解匈奴与两汉的“和”与“战”做了铺垫。卫青、霍去病大破匈奴是本课又一重点。汉武帝时经济的繁荣和国力强盛为卫青、霍去病大破匈奴准备了条件。反击匈奴的胜利使西汉北部边郡得到安

3、定,有利于中原农业文明的发展。正确理解当时的民族关系是本课的难点。民族关系的表现形式主要是战与和。匈奴南下掠夺,是掠夺战争。虽然没有侵略与被侵略的性质,但是有正义与非正义之分,因为它给汉匈人民带来了灾难。在和平时期,各族人民之间的杂居相处,友好往来,还有和亲、边境贸易等。各民族之间的友好往来和合作是历史的主流。二、教法建议1教师可以先引出昭君墓图片,生动形象地描述昭君墓和董必武谒昭君墓的诗碑,提出“匈奴是怎样崛起的?昭君出塞与匈奴和亲是怎么回事?”引起学生探究的兴趣,由此导入新课。2冒顿统一蒙古草原是本课的重点之一。教师可引导学生回顾秦朝同匈奴关系中发生的几件大事:秦始皇派蒙恬北击匈奴,夺取河

4、套一带,并修筑长城,扼制了匈奴的南下。但是到秦末,中原战乱,匈奴崛起。可指导学生阅读教材,思考“冒顿为什么能统一蒙古草原?统一对匈奴的发展产生了什么影响?”值得注意的是,在汉族的影响下,匈奴地区还出现了农耕,说明汉匈两族人民在生产劳动技术上已经有了交往。教师可根据学生解答问题的实际情况,进行必要的说明和阐释。3关于“卫青、霍去病大破匈奴”一目,教师可引导学生思考:“与当时匈奴强盛相比,西汉初年的经济是什么状况?”“什么是和亲政策?西汉对匈奴为什么要采取和亲政策?”让学生总结出西汉初年的“和亲”政策并没有阻止匈奴年年南下掠夺。进一步思考“为什么汉武帝时期开始大规模反击匈奴?”以便理解西汉王朝经过

5、六十多年的休养生息,经济繁荣,国力强盛,是汉武帝进行反击匈奴战争的物质条件。教师讲述时,可让学生联系已学过的知识,回忆西汉王朝实行休养生息后出现文景之治和汉武帝大一统的具体情况,以加深对这一问题的认识。汉武帝反击匈奴的战争经历了很长的时间,其中影响较大的有三次战役。公元前 119 年的一次,是具有决定性意义的一次。卫青、霍去病在漠北大破匈奴,可结合“西汉和匈奴战争示意图”讲解。经过这次战役,匈奴主力向西北远徙,“漠南无王庭”,匈奴再也无力与西汉对抗。百余年来,北方边境地区所受到的匈奴的威胁,至此基本解除。4“昭君出塞”一目,包括两个内容:呼韩邪单于归汉和昭君出塞。呼韩邪单于归汉恢复了汉、匈之间

6、断绝已久的友好关系,课本上引了双方约定的内容,可请学生阅读,以便加深理解。对昭君出塞,学生可能比较感兴趣,可鼓励学生讲解,结合观看昭君出塞图,以加深对昭君出塞的历史意义的认识,进而思考:“昭君出塞为什么得到人们的肯定和赞扬?”5东汉与匈奴的和战,教师可略讲。东汉时,匈奴分裂为南北两部。南匈奴向汉称臣,逐渐内迁。北匈奴控制西域,隔绝了西域与东汉的交通,并经常出兵攻打东汉边境。窦固、窦宪两败北匈奴,解除了北匈奴的威胁。后来,北匈奴大部分向西方迁徙。6.讲完三个目的内容后,可以组织学生讨论匈奴对中国历史的贡献。鼓励学生自己提出或思考一些问题,如:西汉初年的“和亲”与“昭君出塞”有什么不同?7结合本课

7、的“活动与探究”,引导学生思考“汉武帝以前和汉武帝时期西汉对匈奴政策的不同及其原因”的问题,对图示中两个孩子的不同观点进行比较分析,以加深对汉匈民族关系的完整认识。三、学法指导1指导学生从本课引用的图片、诗句、史书记载、文物等获取信息,了解历史和认识历史,初步掌握学习历史的方法。2结合当时的时代背景,通过对汉武帝、卫青、霍去病、昭君等历史人物的评价,使学生初步掌握运用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评价历史人物的方法。要求学生依据自己的理解,进行简略的表述。 3通过讲述两汉与匈奴的“和”“战”,教会学生用对比、归纳的方法掌握历史知识。 四、问题探究 动脑筋 1“匈奴族在我国古代历史上做出了哪些贡献?今天 5

8、6 个民族中有匈奴族吗?” 今天 56 个民族中已没有匈奴族,但匈奴在我国古代历史上做出了贡献,主要有:(1)匈奴族用勤劳的双手,开发了祖国的北疆。(2)第一次实现了蒙古草原的统一,为以后全国性的统一创造了条件。(3)他们创造的匈奴文化丰富了祖国的文化宝库。汉、匈人民密切的政治、经济和文化联系,共同缔造着祖国历史。 2回顾前面两课,结合本课内容,想一想,汉武帝的大一统表现在哪些方面? 汉武帝的大一统,表现在政治上实行削藩,加强中央集权;在经济上将地方的铸币权和盐铁经营权收归中央,实行抑商政策;在军事上大力反击匈奴,进一步发展和巩固了国家的统一;在思想上实行“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以儒家思想作为

9、封建正统思想。 3史书记载,昭君和亲后,“边城晏闭,牛马布野,三世亡(无)犬吠之警,黎庶无干戈之役”。结合董必武谒昭君墓的诗句,你能说出昭君和亲的历史作用吗? 昭君和亲,促进了汉族和匈奴族的友好相处,推动了汉匈的经济文化交流。练一练 D 活动与探究 1.看图分析:现今发现的匈奴文物,上面镌刻的文字全是汉字,例如单于和亲砖与单于天降瓦当。这种现象说明了什么? 说明当时的匈奴没有自己的文字,采用汉字,同时也说明汉匈文化交流的密切。 2判断:汉武帝以前和汉武帝时期,西汉对匈奴的政策有什么不同?发生这种变化的原因是什么? 女孩子认为:“汉武帝以前的皇帝软弱,对匈奴只能退让和亲。武帝雄才大略,敢于反击匈

10、奴。”男孩子认为:“汉武帝以前,国家贫困,对匈奴只能退让。到汉武帝时,国力强盛,才能大举反击匈奴。”他们谁说的对?为什么?汉武帝以前,对匈奴实行退让和亲的政策,到汉武帝时期,则对匈奴实行大规模的武力反击。这种政策变化,自然和汉武帝的雄才大略有关,但归根到底还是取决于西汉国力的变化。因为国力的强盛与否,是决定战争胜负的物质基础。如果不是国力强盛,汉武帝不可能多次对匈奴大规模用兵,并取得战争的胜利。 参考资料冒顿冒顿(?前 174),姓挛鞮(lun d),头曼单于长子。头曼欲废冒顿而立其偏爱的少子,曾将他送到月氏作人质,企图借月氏之手把他杀害。他盗马驰归,头曼见他精于骑射,令其率领万骑。冒顿创造一

11、种发响的箭镞鸣镝,严格训练卫士,下令“鸣镝所射而不悉射者,斩之”(史记匈奴传)。公元前 209 年(秦二世元年),乘头曼射猎之机,率卫士射杀之,自立为单于。冒顿统一蒙古草原冒顿杀父自立后,以优异的军事才能,指挥三十多万大军,东击东胡,西逐月氏,南并楼烦、白羊,北服浑庾、屈射、丁零、鬲昆、薪犁等族,首次实现蒙古草原的统一,建立了强大的奴隶制的匈奴帝国。疆域东尽辽河,西逾葱岭,南达长城,北抵贝加尔湖一带。单于为全国最高首领,总揽军政及一切对外大权。下有左右屠耆王(亦作左右贤王)、左右谷蠡王、左右大将、左右大都尉、左右大当户、左右骨都侯。所有部众皆以十进制分为 24 个万骑。左右贤王以下大者领万骑,

12、小者领数千骑。万骑之下,又设千长、百长、什长。由此组成一个完整的统治体系,用以统治和镇压牧民和奴隶。匈奴畜牧业兴旺匈奴族主要以畜牧业为生。汉朝军队对匈奴作战,往往在一个地区或一次战役中,就获其牲畜百万或十余万头,可见其畜牧之兴旺。如公元前 127 年(元朔二年),卫青出击匈奴,在河南地(今内蒙古河套鄂尔多斯)获其牛羊百万头;公元前 124 年(元朔五年),卫青击右贤王,获其牲畜数千百万头;公元前 71 年(本始三年),汉与乌孙联兵出击匈奴,校尉常惠等共获其马、牛、羊、驴、骡、骆驼七十余万头;公元 89 年(永元元年),窦宪大破北单于,获其马、牛、羊、骆驼百余万头。匈奴冶铸业的发展匈奴自公元前

13、3 世纪(战国时代)已开始进入铁器时代,能自行冶炼铁器(有炼铁炉出土可证),能制造铁箭、铁马勒、铁刀、铁剑、铁镬、铁斧、铁锛、铁镰、铁铧等各种铁器。铸铜业也相当发达,能制造铜箭、铜刀、铜剑、铜马勒、铜炉、铜炊具、铜勺、铜壶、铜鼎、铜钟、铜铃、铜镜、铜环、铜帽和铜马等。许多金属制品已达到很高的工艺水平,喜欢用动物图案作装饰,富有游牧民族的特色。一些匈奴人从汉族那里学会农耕秦汉时期,有不少中原地区的汉族人民流落匈奴,匈奴称之为“秦人”“汉人”。他们传入了中原地区凿井、建楼存望和各种农业生产技术。公元前83 年(始元四年),常水卫人卫律即曾向匈奴单于建议,利用秦人凿井,筑城,建楼存望,坚守漠北,以与

14、汉朝共同对抗。在汉族的影响下,匈奴人逐渐掌握汉族的生产技术,在一些地区发展农耕事业。据文献记载,公元前 119 年(元狩四年)卫青出兵至阗颜山赵信城(今蒙古杭爱山南),“得匈奴积粟食军”(史记骠骑传),公元前 88 年(后元元年),“匈奴连雨雪数月,望稼不熟”(汉书匈奴传),汉昭帝时,乌孙公主上书,说匈奴派骑兵至车师(今新疆吐鲁番一带)种田(汉书西城传)。另外,近年来,考古工作者还曾从蒙古高原的地下发掘出黍粒和铁镰、铁铧等农具。这说明,当时的匈奴地区,已经有了农耕。汉武帝夺取河套、河西地区汉初的和亲政策是在匈强汉弱的形势下实行的,虽然出嫁汉家公主,赠送大量财物,但匈奴并没有完全停止对西汉边郡的

15、侵扰。汉武帝即位时,西汉王朝经过六十多年的休养生息,经济繁荣,国力强盛,他决定对匈奴实行反击,于公元前 133 年(元光二年)开始对匈奴进行战争。公元前 127 年(元朔二年),匈奴以五万骑南袭,杀辽西太守。汉武帝派大将卫青以 3 万骑从云中(今内蒙古和林格尔)出击,收复了河套地区,置朔方郡(今内蒙古杭锦旗北),移民 10 万以充实之,解除了匈奴对长安的威胁。公元前 121 年(元狩二年),又命大将霍去病率数万骑自陇西出兵,过焉支山,西入匈奴境内千里。同年夏,霍去病复由北地(治所在今甘肃庆阳西北)出击,过居延海(在今内蒙古额济纳旗北境),南下祁连山。匈奴浑邪王杀休屠王,率四万多人归汉。汉朝夺得

16、二王居地河西地区,设酒泉、武威(今甘肃民勤东北)、张掖、敦煌四郡,隔断了匈奴与羌人的联系,又为汉通西域提供了重要通道。后来,匈奴单于将主力撤至漠北。匈奴失去水草肥美的河西走廊,经济上大受损失,他们悲伤地唱道:“失我祁连山,使我六畜不蕃息;失我焉支山,使我嫁妇无颜色。”(史记匈奴传注引河西旧事)卫青卫青(?前 106),河东平阳(今山西临汾西南)人。卫皇后弟。本平阳公主家奴,后为汉武帝重用,官至大将军,即最高的军事将领。多次带兵同匈奴作战,屡立战功。史书说:卫青为人,谦虚爱士,深得部下拥戴。霍去病霍去病(?前 117),河东平阳人,卫青的外甥,善骑射。18 岁跟随卫青作战,官至骠骑将军。霍去病为人,很少说话,敢于冲锋陷阵。常带领精壮的轻骑兵,远离大军,深入蒙古大沙漠数千里,追击匈奴贵族。卫青、霍去病进攻漠北元狩四年(前 119 年),匈奴各以数万骑兵入右北平(治所在今辽宁凌源西南)和定襄郡(治所在今蒙古和林格尔西北)。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行业资料 > 其它行业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