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编]清代公羊学奠基人研究论文

上传人:风****你 文档编号:167039756 上传时间:2021-02-11 格式:DOC 页数:14 大小:57.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精编]清代公羊学奠基人研究论文_第1页
第1页 / 共14页
[精编]清代公羊学奠基人研究论文_第2页
第2页 / 共14页
[精编]清代公羊学奠基人研究论文_第3页
第3页 / 共14页
[精编]清代公羊学奠基人研究论文_第4页
第4页 / 共14页
[精编]清代公羊学奠基人研究论文_第5页
第5页 / 共14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精编]清代公羊学奠基人研究论文》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精编]清代公羊学奠基人研究论文(14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清代公羊学奠基人研究论文 摘要刘逢禄撰春秋公羊经何氏释例,接续汉代董仲舒和何休之公羊统绪,系统总结公羊义例,重启今古文之争,推动以公羊学为核心的今文经学成为晚清学术主流。他对公羊学的总结与阐发,奠定了清代公羊学的基础;对公羊学变革改制理论的挖掘,确立了清代公羊学的发展方向。 关键词今文经学;公羊学;乾嘉;晚清;经世 如果说清中期的庄存与是复兴公羊学的先行者,那么其后的刘逢禄则成为清代公羊学的奠基人。刘逢禄重新整理了公羊学的统绪,上承董仲舒、何休,下开龚自珍、魏源,使沉寂了近两千年的公羊学得以再次繁荣,并为近代维新变法准备了儒家经学的理论武器,从而在清代公羊学的发展进程中发挥了举足轻重的作用,对

2、晚清的学术和政治局面都有相当的影响。 一刘逢禄学术渊源与学术特点 刘逢禄(17761829),字申受,江苏武进人,乾隧四十一年生,嘉庆十九年进士。刘逢禄是文渊阁人学士、军机大臣刘纶之孙,礼部侍郎、常州公羊学派创始人庄存与之外孙。其父刘召扬,曾应乾隆皇帝南巡召试,得乾隆亲置第一,尝主湖南、陕西、山东讲席。母庄氏,庄存与之女,熟通经史。刘逢禄少时在母亲身边受到了良好的教育,其母“每当晚课毕,或塾师岁时解馆,即亲授以楚辞、文选及唐宋人诗文,曰:家学不可废也。”(卷十。先妣事略) 刘逢禄秉承家学,自幼熟读诗书,十余岁即遍阅十三经及周秦古籍。刘逢禄从小就对外家所传之公羊学表现出浓厚的兴趣。“余年十二,读

3、左氏春秋,疑其书法是非多失大义。继读公羊及董子书,乃恍然于春秋非记事之书,不必待左氏而明。”十三岁那年,“尝读汉书董江都传而慕之,乃求得春秋繁露,益知为七十子微言大义,遂发愤研公羊传何氏解诂,不数月,尽通其条例”。 从这些叙述来看,刘逢禄的公羊学应属自学,亦正如其子刘承宽所说:“大抵府君于诗、书大义及六书小学,多出于外家庄氏,礼多出于皋文张氏,至春秋则独抱遗经,自发神悟。”刘逢禄自己也说:“余自童子时,癖嗜二君(董仲舒、何休)之书,若出天性”,“禄束发受经,善董生、何氏之书若合符节”。 当然,这并不否定外家庄氏的学统对刘逢禄的影响。首先是幼时母亲的熏陶。刘逢禄曾回忆说:“余幼时,先妣诲之,学必

4、举所闻于宗伯公(庄存与)经史大义以纠俗师之谬。”其次是外祖父庄存与的鼓励。十一岁时,刘逢禄随母亲归省见到外祖父庄存与,庄存与问其学业,刘逢禄对答如流,庄存与高兴地说:“此外孙必能传吾学!”在外祖父“传学”的期冀下,刘逢禄疑左传、读董子、研公羊,逐渐走上了公羊学的治学之路。最后,也是最重要的,则是从舅庄述祖的影响。刘逢禄曾从庄述祖“受夏时等例及六书古籀之学,尽得其传”,庄述祖对公羊学颇有心得,其“公羊家诚非谷梁所能及”、“左氏不传春秋”等思想对刘逢禄多有影响,刘逢禄自己也说:“从舅氏庄先生治经,始知两汉古文、今文流别。”尤其是庄述祖以“夏时之等”比附“春秋之义”,以公羊条例来治夏小正,更是启发刘

5、逢禄后来以公羊统摄群经。庄述祖对刘逢禄非常赞赏,有“刘甥可师”之誉,据说他本有意深研公羊学,见到刘逢禄的成就后,竟然放弃了。 刘逢禄长期潜心研究公羊学,然而公羊学在当时并不是应试之学,这使他的科场之路变得有些坎坷。刘逢禄于嘉庆五年(1800年)拔贡生,十年(1805年)中举。乡试应试时,刘逢禄以公羊义应答,使阅卷者大为震惊。此后,他接连两次考进士落第,直至嘉庆十九年(1814年),三十九岁的刘逢禄才考中进士,授庶吉士。嘉庆二十二年(1817年)散馆,授礼部主事,道光四年(1824年)补仪制司主事。道光九年卒于任上,年五十四。 刘逢禄在官十余年,“以经义决疑事”为世称道,“凡有大疑,辄援古事据经

6、义以决之,非徒簿书期会如胥吏所职而已”。嘉庆二十五年(1820年),嘉庆皇帝崩,刘逢禄据经义制定丧仪,“自始事以迄奉安山陵,典章备具”。道光四年(1824年),越南使臣对敕书称其“外夷”不满,刘逢禄又据经义说明”夷”非蔑称而解决此事。刘逢禄还多次引春秋公羊义来解决民间法律纠纷,“皆卓卓表见,所谓通经而能致诸实用者也”。刘逢禄的经学研究在政治活动中的作用愈发明显,体现了公羊家“经世致用”的治学特点。 二春秋公羊经何氏释例 刘逢禄学识广博,著述宏富,有刘礼部集十二卷。他对周易、诗经、尚书等都有阐述,其学遍涉群经,但以春秋为重,以何休公羊学为本。其春秋学相关著述有春秋公羊经何氏释例十卷、公羊何氏解诂

7、笺一卷、箴膏肓评一卷、发墨守评一卷、谷梁废疾申何一卷、左氏春秋考证二卷、论语述何二卷等。这些著作只从名称即可显见其学术立场。 春秋公羊经何氏释例(下称释例)一书,系刘逢禄的代表作,也是清代公羊学的奠基之作,书成于嘉庆十年(1805年)六月,时年刘逢禄三十岁,正值他主山东兖州讲席之时。该书是刘逢禄十几年研究公羊学的心血结晶,前后三易其稿。刘逢禄有诗闰六月,三十重度,时(春秋释例)成,题四章示诸生,其言“窥园未免惭前哲,驻景方知绝儿编”,自比董仲舒“三年不窥园”和孔子“韦编三绝”。在书中,刘逢禄通过对何休解诂公羊传义例的归纳,阐发了自己的公羊学思想,建立起了严密的公羊学理论体系。 释例共分为十卷,

8、三十章,“凡何氏所谓非常异义可怪之论,如张三世、通三统、绌周王鲁、受命改制诸义,次第发明”。共总结有“例”二十六,分为:张三世例、通三统例、内外例、时日月例、名例、褒例、讥例、贬例、诛绝例、律意轻重例、王鲁例、建始例、不书例、讳例、朝聘会盟例、崩薨卒葬例、公终始例、娶归终始例、致公例、内大夫卒例、侵伐战围人灭取邑例、地例、郊禘例、阙疑例、主书例、灾异例;“表”四,分为:大国卒葬表、小国进黜表、秦楚吴进黜表、公大夫世系表。每“例”皆先罗列举证春秋经传及何休解诂条文,最后以“释”来阐述该“例”之主旨要义。“表”则是“例”的一种变形,通过纵横比对相关内容来使义例清晰,而阐述主旨之文字则移于每“表”之

9、首,以序的形式出现。 同当时乾嘉汉学的大部分著作一样,释例也采取了考据的形式,而且在考据上下了很大的功夫。如时日月例下,刘逢禄又详分了五十余小“例”,搜求举证近三百条。但刘逢禄并没有只停留在罗列资料上,他考据的目的在于研求“微言大义”、通经致用,与当时的汉学家们旨趣大异。 刘逢禄为什么要在汉学盛行的时代,做这样一个工作呢?在释例序中,他回顾了千年来春秋学的历史,认为“传春秋者,言人人殊”,只有董仲舒、何休所传之公羊才是正传,尤其是何休,“修学卓识,审决白黑而定,寻董、胡之绪,补庄(严)、颜之缺,断陈元、范升之讼,针明、赤之疾,研精覃思十有七年,密若禽墨之守御,义胜桓文之节制,五经之师罕能及之”

10、。但何休之后,春秋学逐渐迷失方向,“或以弃置师法,燕说郢书,开无知之妄;或以和合传义,断根取节,生歧出之途”,终至“支窒错迕,千喙一沸,而圣人之微言大义盖尽晦矣”。当乾嘉之时,“人耻乡壁虚造,竞守汉师家法”,在这样的学术氛围环境下,显然春秋学也到了应该回复正途、回到汉代公羊家法的时候了。这既是春秋学的历史机遇,同时也是汉学深化发展的内在要求。他说:“先汉师儒略皆亡阙,唯诗毛氏、礼郑氏、易虞氏有义例可说,而拨乱反正莫近春秋,董、何之言受命如响,然则求观圣人之志、七十子之所传,舍是奚适焉?”乾嘉之时,“家家许郑,人人贾马”,学者莫不推崇汉儒经说,而公羊学是所剩无几的真正传承有自的汉学,汉代经学昌明

11、,也正是公羊大师董仲舒推动的,因此公羊学才是汉代学术的正统和精髓,尊汉显然不可不尊公羊。这样,刘逢禄也巧妙地为公羊学在以古文学为主流的乾嘉汉学的学术堡垒中找到了滋生的土壤。 “一月重寻翰墨缘,温城绝业得珠联”,“经神绝业如相待,一瓣心香奉董何”,闰六月,三十重度,时(春秋释例)成,题四章示诸生中的这几句诗正道出了刘逢禄以复兴公羊绝学为己任,接续董仲舒和何休统绪的心声。 刘逢禄在释例中说:“何氏生东汉之季,独能巢括两家(董仲舒、胡毋生),使就绳墨,于圣人微言奥旨推阐至密。惜其说未究于世,故竟其余绪,为成学治经者正焉。”何休的春秋公羊解诂是公羊义例的集大成之作,构建起了公羊学理论体系,但受文体所限

12、,却只能随文夹注,所有义例都散见于注文之中。而何休所撰春秋文谥例又已失传。因此,公羊学虽以“义例”说春秋闻名,但却一直缺乏系统的总结性的归纳,以致后世对公羊义例多有误解和争议。刘逢禄清醒地认识到,要想复兴公羊学,必须解决这一瓶颈问题。而在清代公羊学序幕初揭之时,孔广森作公羊通义,又否定何休“黜周王鲁”之说,别立“三科九旨”,自乱公羊家法,于是解决这一问题显得尤为急迫。所以,刘逢禄要“寻其条贯,正其统纪”,用力十余年,“为释例三十篇”,第一次系统归纳了公羊学繁杂的义例,为清代公羊学日后的辉煌发展铺平了道路。 三立足于社会变革的公羊义 杨向奎先生说,刘逢禄出而公羊学的局面为之一变。在刘逢禄之前,清

13、代公羊学已出现了庄存与的春秋正辞和孔广森的公羊通义等专门著作,但只有刘逢禄的春秋公羊经何氏释例才被称为清代公羊学的奠基之作,因为只有到了刘逢禄这里,才是真正坚守公羊家法,才算是真正接上了董仲舒、胡毋生至何休一脉相承的公羊统绪。刘逢禄的公羊学正是在力申董、何之说的基础上,阐述自己之经说及对时局之主张,他对公羊学的全面阐发及适度的改造,奠定了清代公羊学的基础。 公羊家有所谓“三科九旨”之说,认为这是孔子作春秋的基本原则。“三科九旨”,何休认为是“新周,故宋,以春秋当新王”(“一科三旨”)、“所见异辞,所闻异辞,所传闻异辞”(“二科六旨”)、“内其国而外诸夏,内诸夏而外夷狄”(“三科九旨”)。徐彦公

14、羊义疏又提到宋衷之说:“案宋氏之注春秋说:三科者,一曰张三世,二曰通三统,三曰异外内,是三科也。九旨者,一曰时,二曰月,三曰日,四曰王,五曰天王,六曰天子,七曰讥,八曰贬,九曰绝。”宋衷所说“三科”与何休“三科”并无矛盾,“张三世”就是“所见异辞,所闻异辞,所传闻异辞”,“通三统”就是“新周,故宋,以春秋当新王”,“异外内”就是“内其国而外诸夏,内诸夏而外夷狄”,只是顺序有所调整。差别在于何休以为“三科九旨正是一物”,即“三个科段之内,有此九种之意”,而宋衷则别立“九旨”。 刘逢禄洞悉“三科九旨”是公羊学的精髓,他明确宣称:“无三科九旨则无公羊,无公羊则无春秋,尚奚微言之与有?”他批评孔广森“

15、三科九旨不用汉儒之旧传,而别立时、月、日为天道科,讥、贬、绝为王法科,尊、亲、贤为人情科。如是,则公羊与谷梁奚异?奚大义之与有?”刘逢禄春秋公羊经何氏释例将公羊义例归纳为三十例,其首三例为“张三世例”、“通三统例”、“内外例”,即将“三科”置于首位,准确地抓住了公羊学的最核心的思想内容。可以说,“张三世”、“通三统”、“异内外”就是刘逢禄公羊学最为重视的内容。但他似乎有意淡化“九旨”,释例中甚至没有出现“九旨”的字样。直至晚年,刘逢禄才有以“时、日、月,爵、氏、名字,褒、讥、贬绝”为“九旨”之说,虽不同于何休,但亦属汉儒之旧传。刘逢禄所处的时代,大清帝国已经失去了“康乾盛世”的光环,正在逐步走向衰落。嘉庆皇帝接手的其实只是一个徒有大帝国外表的空架子,君主专制制度末世的乱象已现,社会危机日益严重。刘逢禄看到的正是风雨来临前夜的清朝,他身后十一年,鸦片战争就爆发了。相较“康乾盛世”的盛景,嘉道时期臣民的失落感是可以想见的。刘逢禄敏锐地觉察到了隐伏的危机,作为一名富有责任感的知识分子和朝廷官员,挽救衰落中的大清王朝在他心目中是责无旁贷的。他的心态与何休当年那种“衰世救失”的心态在某种程度上是相通的。因此,“张三世”、“通三统”、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学术论文 > 其它学术论文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