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西省延安市吴起县吴起高级中学2017-2018学年高一历史上学期第一次月考试题(含解析)》

上传人:爱****虎 文档编号:166529084 上传时间:2021-02-07 格式:DOC 页数:16 大小:138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陕西省延安市吴起县吴起高级中学2017-2018学年高一历史上学期第一次月考试题(含解析)》_第1页
第1页 / 共16页
《陕西省延安市吴起县吴起高级中学2017-2018学年高一历史上学期第一次月考试题(含解析)》_第2页
第2页 / 共16页
《陕西省延安市吴起县吴起高级中学2017-2018学年高一历史上学期第一次月考试题(含解析)》_第3页
第3页 / 共16页
《陕西省延安市吴起县吴起高级中学2017-2018学年高一历史上学期第一次月考试题(含解析)》_第4页
第4页 / 共16页
《陕西省延安市吴起县吴起高级中学2017-2018学年高一历史上学期第一次月考试题(含解析)》_第5页
第5页 / 共1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陕西省延安市吴起县吴起高级中学2017-2018学年高一历史上学期第一次月考试题(含解析)》》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陕西省延安市吴起县吴起高级中学2017-2018学年高一历史上学期第一次月考试题(含解析)》(16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吴起高级中学20172018学年度第一学期高一第一次月考历史试题本试卷分第卷(选择题)和第卷(非选择题)两部分,第卷第1页至第4页,第卷第5页至第6页。全卷共6页,满分100分,考试时间100分钟。第卷(选择题60分)一、选择题(本大题共30小题,每小题2分,共60分)1.钱穆在中国社会演变一文中指出:“不论西周氏族,乃及夏氏族、商氏族及其他氏族,全在此制度下,逐渐酝酿出一种同一文化、同一政府、同一制度的大同观念来。”材料中的“此制度”是指A. 禅让制B. 分封制C. 宗法制D. 中央集权制【答案】B【解析】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解读史料获取信息并分析问题的能力,禅让制是原始社会实现最高权

2、力转移的制度,而材料描述现象属奴隶社会时期,故A项错误;西周形成了天下一统的观念,得益于分封制对国家的管理,与材料“乃及夏氏族、商氏族及其他氏族”相符,故B项正确;宗法制的原则主要适用于家族内部,而非不同家族之间,故C项错误;中央集权制度始于封建社会时期,故D项错误。考点:古代中国的政治商周时期政治制度分封制2.尚书记载“有夏(夏朝)多罪,天命殛(ji,杀死)之”、“商罪贯盈,天命诛之”。这反映了夏周时期A. 政权更替频繁B. 神权与王权相结合C. 尚未实现高度集权D. 世袭制度遭到废弃【答案】B【解析】试题分析:材料中的内容表明夏启、商纣王罪孽深重,商汤、周武王都表明自己行为合“天义”,是代

3、表上天的意志行事,借助上天来宣传自己合法性和权威,因此表明了王权具有神秘色彩,故B符合;夏商周时期尚未形成中央集权,故C错误;材料无法反映政权更迭频繁,故A错误;D项不符合材料和史实,故排除;故选B。考点: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商周时期的政治制度中国古代早期政治制度的特点3.礼记大传:“人道亲亲也。亲亲故尊祖,尊祖故敬宗,敬宗故收族,收族故宗庙严,宗庙严故重社稷。”材料旨在说明A. 分封制的必要性B. 宗法制的合理性C. 立嫡制的合法性D. 世袭制的重要性【答案】B【解析】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解读史料获取信息能力,西周实行分封制的目的是为了统治辽阔的疆域,材料没有涉及分封制必要性的内容,故A项错

4、误;材料反映出人性亲近亲人,故形成严谨的宗庙制度,从而维护国家统治,是宗法制建立的合理性,故B项正确;材料没有涉及嫡长子继承的内容,故C项错误;材料反映的是重视血缘宗族,没有体现爵位世袭的重要性,故D项错误。考点:古代中国政治制度商周时期政治制度宗法制4.史学家钱穆曾说:“从前封建时代,政府和家庭,有分不开的关系,现在则不然了。组织政府的是一个一个人,不再是一个一个家。”这一变化A. 促进了“民本”思想的产生B. 形成了“家国一体”的观念C. 推动了土地私有制的确立D. 有利于中央集权的加强【答案】D【解析】试题分析:依据所学知识,封建时代的政府和家庭相结合,这种“家国一体”的观念在地方容易形

5、成地方势力,割据一方,最后形成地方割据势力,对抗中央,不利于维护国家统一。组织政府的是一个个人,则不会形成这种家族地方势力,有利于中央集权的加强。故选D。A对应的是变化前的情况;BC与题干不符。考点: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汉到元政治制度的演变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发展。5.2015年2月19日是农历春节,春节就是农历一月初一。一月古时本来又叫“政月”,到了秦朝为了避皇帝嬴政,就把“政月”改为“正月”,“正”字的读音也为“征”了。这说明皇帝制度的主要特征是A. 中央集权B. 神权与王权相结合C. 独断性和随意性D. 皇权至上,皇帝独尊【答案】D【解析】从材料的信息秦朝为了避皇帝嬴政的讳,就把“政月”

6、改为“正月”,“正”字的读音也为“征”了,可以看出皇权至上,皇帝独尊的史实,故选D。中央集权是相对于地方分权而言,排除A;神权与王权相结合体现为用神权巩固王权,如商朝重视占卜和祭祀等,排除B;材料没有体现皇帝决策的信息,排除C。6.有人说,权力一旦失去了监督就会泛滥成灾。在我国古代官僚机构中,也存在着对官僚的监督。下列官职中最早具备监察职能的是A. 太尉B. 御史大夫C. 锦衣卫D. 刺史【答案】B【解析】秦朝的御史大夫负责监察百官,是最早具备监察职能的官职,选B是符合题意的,正确;太尉负责掌管军事,不具有监察职能,选项A不符合题意,排除;锦衣卫、刺史具有监察职能但不是最早的,选项C、D不符合

7、题意,排除故本题选B。7.秦朝废除分封制,设置郡县制的主要目的是A. 维护皇权的至高无上B. 巩固刚刚统一的封建国家C. 建立专制主义中央集权D. 确立法家思想的统治地位【答案】B【解析】秦始皇认为周的灭亡是因为实行了分封制,因此其采用了李斯的建议,实行郡县制,这就有利于巩固统治,所以答案选B。郡县制是属于地方管理制度,因此排除A、C;材料没有涉及D,排除。8.春秋战国时期,诸侯国之间在文字、货币、度量衡以及风俗习惯等方面各有不同。为此,秦统一后采取的措施是A. 中央集权制B. 郡县制C. 三公九卿制D. 统一文字【答案】A【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对所学知识的掌握能力。材料中强调的是“文字、货币、

8、度量衡以及风俗习惯等方面”的问题,所以秦朝统一后的措施就是实现中央集权,对这些项目进行统一,因此本题选择A选项。B选项是具体管理措施,材料强调的是统一问题;C选项是中央官制,本题谈及的是中央和地方的问题;D选项只是一个方面。点睛:本题很容易错选和误选。误选B选项是因为强调秦朝中央和地方关系的时候往往会选郡县制;误选D选项是因为看到了材料中涉及了文字统一问题。这两种情况都是对材料理解不够全面的问题,我们在解题的时候必须全面理解材料,不能只看一方面。9.科举时代流传着“家贫、亲老,不能不望科举”的说法,到明代更是出现了考取功名者“强半寒素之家”的现象。由此可见科举制A. 禁锢了人们思想B. 强化了

9、君主专制C. 促进了社会阶层的流动D. 重视由下而上推荐人才【答案】C【解析】材料讲的是很多出身贫穷的人参加科举考试,也寄希望于科举考试,想通过科举考试改变自身的命运,由此可见科举制促进了社会阶层的流动,所以答案选C。科举考试发展到明清时期演变为八股取士,禁锢了人们的思想,所以排除A;B材料没体现,排除;科举考试凭借的是考试成绩,排除D。10.东汉政论家崔寔,其父去世后,曾隐居墓侧,长期守孝。桓帝初,崔寔以孝廉举于乡,除为郎,这段材料中涉及的选官制度是A. 察举制B. 公车制C. 世袭制D. 科举制【答案】A【解析】材料“东汉”“崔寔以孝廉举于乡”中可知,材料中的选官制度是察举制,故A项正确,

10、B项不符合;C项与血缘有关,但材料中没有体现;D项是从隋唐时期。点睛:材料“东汉”“崔寔以孝廉举于乡”是解题的关键。11.唐代确立三省六部制,三省长官均号称宰相,共同承担政务,其主要目的是A. 强化君主集权B. 提高行政效率.C. 分割宰相权力D. 利于集思广益【答案】A【解析】根据所学知识可知,三省长官均为宰相,说明了宰相权力被分散了,其目的在于为了强化专制皇权,故A项正确;BCD项不是主要目的。12.江苏连云港尹湾出土的尹湾汉墓简牍记载“县、邑、侯国卅八:县十八,侯国十八,邑二。其廿四有堠。都官二”。表明汉初地方实行A. 分封制B. 郡县制C. 郡国并行制D. 中朝制【答案】C【解析】材料

11、既出现了“县”又出现了“国”,即表明汉初地方实行郡国并行制,选C是符合题意的,正确;汉初地方不仅仅实行分封制,选项A不符合题意,排除;汉初地方不仅仅实行郡县制,选项B不符合题意,排除;中朝制不是在地方实行的,选项D不符合题意,排除;故本题选C。【名师点睛】本题解题的关键点在于要明白材料既出现了“县”又出现了“国”。13.谈到西汉的政权建设,史家常以“汉承秦制”作论。下列项中能体现该论断的是A. 皇帝制与郡县制B. 郡县制与刺史制C. 皇帝制与封国制D. 丞相制与刺史制【答案】A【解析】“汉承秦制”是指汉代继承了秦朝的制度,并发展了秦朝的制度,结合所学可知,皇帝制与郡县制是汉代继承秦朝制度的表现

12、,符合“汉承秦制”,故A项正确;刺史制是西汉汉武帝时期设立的地方监察制度,不符合“汉承秦制”,故B、D两项错误;封国制是西汉初年出现的制度,不符合“汉承秦制”,故C项错误。【名师点睛】本题考查中国古代的政治制度,需要掌握“汉承秦制”的含义和表现,解题的关键是对“汉承秦制”的理解和对其表现的识记。14.北宋名臣包拯清正廉洁、刚正不阿,民间尊称他为“包相爷”。他曾担任过转运使、兵部员外郎、开封府知府和枢密副使等职务,其中“位同宰相”的是:A. 枢密副使B. 兵部员外郎C. 知府.D. 转运使【答案】A【解析】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宋初,设立中书门下作为最高行政机构,最高长官行使宰相职权。为制约宰相,后

13、来又增设参知政事、枢密使和三司使,分割宰相的行政权、军权和财权。因此,枢密副使“位同宰相”,故A项正确。BCD三项均不符合题意,排除。点睛:解答本题的关键信息是“北宋”“位同宰相”15.资产阶级启蒙思想家伏尔泰曾这样评价中国的科举制度:“通过层层严格考试的人才能进入衙门任职人们全然不可能设想一个比这更好的政府。”伏尔泰如此推崇科举制是因为它体现了公平公正原则有利于选拔优秀的政治人才保证了封建统治的持久活力为科学研究提供高素质人才A. B. C. D. 【答案】A【解析】从材料中的“通过层层严格考试的人才能进入衙门任职人们全然不可能设想一个比这更好的政府”,可知伏尔泰如此推崇科举制是因为它体现了

14、公平公正原则、有利于选拔优秀的政治人才。故答案为A项。伏尔泰作为资产阶级启蒙思想家,不会从保证封建统治的持久活力来肯定科举制,科举制未能做到为科学研究提供高素质人才,说法错误,排除含有或的BCD项。16.昭明文选载:“中朝,内朝也。汉氏大司马、侍中、散骑诸吏为中朝。丞相六百石以下为外朝也。”汉武帝实行这一制度的目的是A. 加强中央对地方的控制B. 加强君权C. 提高中央政府的行政效率D. 加强对中央官员的监督【答案】B【解析】材料中表明汉武帝时期形成中外朝制度,中朝参与军国大事,丞相权力受到削弱。故答案为B项。这一制度不是中央对地方采取的措施,排除A项;CD项与材料无关,排除。17.从明朝的内

15、阁到清朝军机处的设立,不能反映的是A. 中国古代政治体制发生了根本变化B. 中国古代专制皇权达到顶峰C. 在皇权与相权的斗争中,皇权进一步加强D. 中国封建制度日趋衰落【答案】A【解析】从明朝的内阁到清朝军机处的设立,都是加强君权的表现,都体现了君主专制政体的强化,所以不是政体的根本性变化,故选A;BCD都是正确的说法,故排除。18.在南京条约和马关条约内容中,都涉及到的是开埠通商开办工厂割占土地战争赔款A. B. C. D. 【答案】D【解析】本题考查南京条约和马关条约相关知识,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南京条约规定五口通商,马关条约也规定重庆、沙市等通商,故正确;开办工厂只符合马关条约,故错误;南京条约割占香港岛,马关条约割占台湾岛等,故正确;南京条约和马关条约也都有战争赔款,故正确。故组合正确,故D项正确。ABC项都错误。故选D。19.有人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教学课件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