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肃省2019-2020学年高一历史上学期第一学段考试题(含解析)》

上传人:爱****虎 文档编号:166528091 上传时间:2021-02-07 格式:DOC 页数:15 大小:101.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甘肃省2019-2020学年高一历史上学期第一学段考试题(含解析)》_第1页
第1页 / 共15页
《甘肃省2019-2020学年高一历史上学期第一学段考试题(含解析)》_第2页
第2页 / 共15页
《甘肃省2019-2020学年高一历史上学期第一学段考试题(含解析)》_第3页
第3页 / 共15页
《甘肃省2019-2020学年高一历史上学期第一学段考试题(含解析)》_第4页
第4页 / 共15页
《甘肃省2019-2020学年高一历史上学期第一学段考试题(含解析)》_第5页
第5页 / 共15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甘肃省2019-2020学年高一历史上学期第一学段考试题(含解析)》》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甘肃省2019-2020学年高一历史上学期第一学段考试题(含解析)》(15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甘肃省天水市第一中学2019-2020学年高一历史上学期第一学段考试题(含解析)(满分:100分时间:60分钟)一、选择题:(本大题共25小题,每小题2分,共50分。在每小题给出的4个选项中, 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1.商王把一些国家大事或者王家大事刻在龟壳或者动物骨骼上,然后让“贞人”进行占卜,预测事情吉凶。这一现象说明我国古代早期政治制度的一大特点是A. 具有民主色彩B. 以血缘为纽带C. 权力高度集中D. 神权王权结合【答案】D【解析】根据题干可知,商朝统治者通过占卜进行决策,这是因为商王把占卜作为维护其统治的重要手段和工具,体现出王权和神权相结合的特点,D项正确。题干强调商朝体现

2、神权王权结合,与具有民主色彩不符,排除A。以血缘为纽带也是商朝政治制度的特点之一,但是与题干强调神权王权结合不符,排除B。商朝尚没有实现权力高度集中,排除C。综上所述,本题正确答案选D。2.荀子儒效篇记载:“(周公)兼制天下,立七十一国,姬姓独居五十三人。”这说明了西周分封制具有浓重的A. 宗教色彩B. 宗族色彩C. 神权色彩D. 王权色彩【答案】B【解析】【详解】通过材料信息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族”姓中的“族”即“宗族”的意思,而周王“族”“姬姓独居五十三人”,则足以证明周代政治的确具有宗族色彩。故答案为B项。A项,“宗教色彩”,材料信息无法体现,属于无关项,排除;C项,材料信息没有提及“

3、神权”,排除;D项,周代政治不具有皇权色彩,皇帝制度是秦朝才确立的,排除。3.今大道既隐,天下为家。各亲其亲,各子其子,货力为己,大人世及以为礼。城郭沟池以为固。礼义以为纪,以正君臣,以笃父子,以睦兄弟,以和夫妇,以设制度,以立田里是谓小康。”这表明“小康”之世的特点是A. 以和谐为目标建立统一国家B. 以家庭为中心构建家国体系C. 以血缘为纽带实行礼仪教化D. 以儒家为基础实现政治理想【答案】C【解析】【详解】根据“天下为家,各亲其亲”、“大人世及以为礼”可知,“小康”之世以血缘关系为基础,实行礼仪教化,故C项正确;材料信息无法体现国家统一安定,故A项排除;材料强调是宗法观念,但没有体现出以

4、家庭为中心的家国体系,故B项排除;材料没有涉及到儒家思想,故D项排除。【点睛】解答本题的关键信息是“进入小康之世,其基本特点有天下为家,各亲其亲大人世及以为礼”结合所学宗法制的特点分析解答。4.下列关于宗法制的表述,不正确的是A. 宗法制是把血缘纽带同政治关系结合起来的一种制度B. 大宗和小宗既是宗族等级关系也是政治隶属关系C. 长子都被称为大宗D. 各级贵族均享受世卿世祿制度【答案】C【解析】嫡长子才被称为大宗,选C是符合题意的,正确;宗法制的确是把血缘纽带同政治关系结合起来的一种制度,选项A不符合题意,排除;大宗和小宗是双重关系,即既是宗族等级关系也是政治隶属关系,选项B不符合题意,排除;

5、在宗法制度之下各级贵族是均享受世卿世祿的,选项D不符合题意,排除;故本题选C。5.礼记记述了周代贵族朝会的列位:天子南向而立;三公,中阶之前;诸侯,阼阶(东台阶)之东; 诸伯,西阶之西;诸子,门东;九夷,东门外;八蛮,南门外。这反映了当时A. 严格的礼制秩序B. 宗族内部等级森严C. 诸侯向天子朝贡D. 分封子弟尊卑分明【答案】A【解析】根据材料中“天子,诸侯,诸伯,诸子”以及贵族朝会的位置的信息可知,材料凸显出等级,进一步可以推断出题干所述现象体现了周朝实行严格的礼制秩序,A正确;材料涉及的不单单是宗族内部事务,B不正确;材料的主旨不是要突出诸侯有朝贡的义务,C不正确;材料所涉及的并非某一宗

6、族子弟的尊卑等级,D不正确。6.西周宗法制与分封制共同本质A. 都以血缘关系为纽带B. 都体现大宗和小宗的关系C. 都规定了地方服从中央D. 都属于西周社会的上层建筑,维护周朝统治【答案】D【解析】【详解】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宗法制、分封制都是西周重要的政治制度,它们共同维护西周社会的统治秩序。故答案为D项。A项,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宗法制是以血缘关系为纽带,与分封制不符,排除;B项,宗法制确立了大宗和小宗的关系,分封制确立了森严的等级秩序,排除;C项,分封制下,地方具有一定的自主性,与宗法制不符,排除。7.“秦的统治虽然如此短命,却给中国留下了深刻且持久的印记。”材料中“深刻且持久的印记”主要指

7、A. 完成了国家统一B. 建立了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C. 修筑了万里长城D. 暴政而亡为后世留下惨痛教训【答案】B【解析】秦朝创立的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一直影响中国到20世纪,其影响“深刻而持久”,此题最大干扰项为A。但从历史来看,中国后来仍多次发生过分裂,并没能“持久”。CD项不是深刻持久的。8.国学大师钱穆认为,中国古代史“前一段落为秦以前的封建统治,后一段落为秦以后之郡县政治”。以下对这两大“政治”的理解正确的是A. 都是地方制度,加强了中央集权B. 前者是贵族政治,后者是官僚政治C. 都以血缘为纽带,实现了权力的高度集中D. 都顺应了历史潮流,维护了奴隶制度【答案】B【解析】材料所说的

8、“封建政治”为分封制,“郡县政治”为中央集权制。结合所学,分封制不利于加强中央集权,故A项错误;分封制有利于维护贵族的垄断地位和特权,所以是贵族政治,而郡县制官吏的任免权在中央,所以是官僚政治,B正确;中央集权制不是以血缘为纽带,因此C项错误;郡县制维护的是封建制度,故D项错误。 点睛:本题考查西周的分封制和郡县制,分封制产生与奴隶社会,盛行于西周;郡县制与行省制都产生于封建社会,郡县制几乎盛行于整个封建社会。分封制虽在一定时期内产生了一些积极作用,但长期以来破坏了国家统一和社会安定;郡县制不仅在当时有效地加强了中央集权,维护了国家统一,而且经过后世的发展、完善,积极作用愈益明显。9.假如有一

9、位秦代朝廷高官,他每天工作非常繁忙,除了归纳整理大臣们的奏章之外,还得对一些违法乱纪的官员进行暗访、调查。这位高官应该是A. 丞相B. 太尉C. 郡守D. 御史大夫【答案】D【解析】【详解】根据材料“秦代朝廷高官”“对一些违法乱纪的官员进行暗访、调查”,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在秦朝,丞相分管行政,太尉分管军事,御史大夫是监察百官并代表皇帝接受百官奏事,所以排除AB,选D。秦朝在地方管理推行郡县制,其中郡的行政长官是郡守,排除C。10.秦始皇统治时期,“天下之事无小大,皆决于上”。主要表现在全国政治、经济、军事等一切大权由皇帝总揽中央和地方的主要官员都由皇帝任免皇帝控制了调动军队的虎符攻伐征战都由皇

10、帝亲自带兵A. B. C. D. 【答案】C【解析】皇帝亲自带兵的说法不准确,带兵是具体将军负责,故排除。本题选择C项正确。11.易中天在帝国的终结中说秦始皇称帝是“一场革命”,“秦始皇”为“新制度的第一人”。“新制度”最突出的特点是A. 率土之滨,莫非王臣B. 皇权至高无上C. 官员直接由皇帝任免D. 书同文,行同伦【答案】B【解析】【详解】材料所述“新制度”指秦始皇开创的君主专制中央集权制度,其最突出的特点是皇权的至高无上,故B项正确;A项是西周分封制的特点,排除;C项是郡县制的特点,排除;D项是秦巩固统一的措施,排除。12.下图所示,西汉时汉武帝这一规定A. 削弱相权进一步加强了皇权B.

11、 消除了地方对中央的威胁C. 中朝权力扩大外朝权力分散D. 有利于国家的统一和稳定【答案】D【解析】西汉时汉武帝这一规定指的是推恩令,推恩令解决了王国问题,从而有利于国家的统一和稳定,选D是符合题意的,正确;推恩令和削弱相权无关联,选项A不符合题意,排除;选项B说法绝对,地方对中央的威胁无法从根本上消除,不符合题意,排除;图片不涉及中朝、外朝的问题,选项C不符合题意,排除;故本题选D。点睛:本题解题的关键点在于要明白推恩令是有利于国家的统一和稳定的。13.元朝划分行政区体现了“犬牙交错”的原则,将环境差异大的地区拼成一个又一个的行省。如设置湖广行省,洞庭湖横亘其间,而且又跨岭南,直到今广西。元

12、政府这样做的直接目的是A. 扩大统治区域B. 促进地方经济文化的发展C. 加强专制皇权D. 防止地方割据势力的出现【答案】D【解析】【详解】根据材料“环境差异大的地区拼成一个又一个的行省”,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犬牙交错”的原则增加了区域内的管理和交流的难度,防止地方割据势力的出现,故本题答案选D项;实行“犬牙交错”的原则并不能扩大统治区域,排除A项;“犬牙交错”的原则造成了同一行政区内的较大差异,不利于区域经济的整体发展,排除B项;“犬牙交错”的原则加强了中央集权,不是加强专制皇权,排除C项。14.1870年,史皮尔在一书中说:“中国人民的竞争使得整个政府管理的政治原则公开化。听吧!西方国家,

13、它没有世袭等级,它不主张任人唯亲。”材料所评论的是中国的A. 郡县制B. 科举制C. 三省六部制D. 三公九卿制【答案】B【解析】【详解】材料表明作者不主张任人唯亲,这是打破了世家大族对官吏选拨的垄断,这是科举制度的功效,故B项正确;郡县制度是地方管理模式, 三省六部制度是中央的政治制度,三公九卿制是中央官制。这三者都与选官制度无关,故排除ACD三项。15. 唐代确立三省六部制,三省长官均号称宰相,共同承担政务,其主要目的是A. 提高行政效率B. 强化君主集权C. 分割宰相权力D. 利于集思广益【答案】B【解析】三省长官均为宰相,说明了宰相权力被分散了,其目的在于为了强化专制皇权。16. 分化

14、削弱宰相的权力,是古代中国皇帝实现个人专制的一贯做法。宋代行使宰相权力的“中书门下”主要行使的是A. 决策权B. 行政权C. 军政权D. 财政权【答案】B【解析】本题考查对基础知识掌握,宋代的中书门下是最高的行政机构,其最高长官行使宰相职权17.下面是秦朝至元朝地方行政建制简表,其所反映的主要问题是秦朝以郡统县,地方行政制度为两级制隋朝废郡,地方行政回到两级制唐末形成道、州、县三级制元朝形成路、府、州、县多层管理体制A. 古代中国政治的诡秘多变,反复无常B. 地方行政分层决策中的矛盾与困局C. 古代王朝执政能力和效率不断提高D. 从秦朝到元朝君主专制不断得到强化【答案】B【解析】【详解】从秦到

15、唐末, 地方行政制度层级处在二级与三级的不断变化中,反映了中央对地方管理的矛盾心态,故B项正确。A项中的“反复无常”表述不准确,C项中的“执政能力和效率不断提高”在材料中没有依据,材料是加强中央集权,D项中的“君主专制”不符合材料表格主旨。18.下列中央官制形成的先后顺序是三公九卿制三省六部制中外朝制内阁制A. B. C. D. 【答案】C【解析】【详解】根据所学知识可知,三公九卿是秦朝设立的;三省六部是隋唐时期完善的;中外朝制是汉代设立的;内阁制是明朝形成的,所以先后顺序是。故答案为C项。ABD项,综上分析可知,此三项的排列顺序不正确,排除。【点睛】排序选择题此类题目是要求考生能根据题目要求,把历史事实或历史现象按一定的顺序加以排列,如时间先后等,其形式有序号式或非序号式两种。排列式(先后顺序式)选择题解题思路:常规办法是首先确定每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教学课件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