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省漳平市第一中学2018-2019学年高一历史上学期第一次月考试题(含解析)》

上传人:爱****虎 文档编号:166528003 上传时间:2021-02-07 格式:DOC 页数:20 大小:601.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福建省漳平市第一中学2018-2019学年高一历史上学期第一次月考试题(含解析)》_第1页
第1页 / 共20页
《福建省漳平市第一中学2018-2019学年高一历史上学期第一次月考试题(含解析)》_第2页
第2页 / 共20页
《福建省漳平市第一中学2018-2019学年高一历史上学期第一次月考试题(含解析)》_第3页
第3页 / 共20页
《福建省漳平市第一中学2018-2019学年高一历史上学期第一次月考试题(含解析)》_第4页
第4页 / 共20页
《福建省漳平市第一中学2018-2019学年高一历史上学期第一次月考试题(含解析)》_第5页
第5页 / 共20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福建省漳平市第一中学2018-2019学年高一历史上学期第一次月考试题(含解析)》》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福建省漳平市第一中学2018-2019学年高一历史上学期第一次月考试题(含解析)》(20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漳平一中2018-2019学年第一学期第一次月考高一历史(考试时间90分钟 总分100分)第卷选择题(共70分)一、选择题(本大题共35个小题,每小题2分,共70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最符合题目要求)1. 周公把商贵族微子启分封到宋,同时又在宋周围分封同姓诸侯。周公这样做的目的是A. 与商贵族共掌天下B. 拉拢并控制商贵族C. 巩固中央集权体制D. 确立自己的专制权威【答案】B【解析】试题分析:为了进行有效的统治,西周实行分封制。周武王把土地和人民分别授予王族功臣和古代帝王的后代让他们建立诸侯国,拱卫王室。武王死后,其弟周公旦继续推行分封制度,扩展周的统治范围。周初分封的诸侯,

2、大多数是同姓子弟他们多被分封到重要地区。西周通过分封制,加强了周天子对地方的统治。西周开发边远地区,扩大统治区域,形成对周王室众星捧月般的政治格局。西周成为一个延续数百年的强国。在分封制下,周天子具有至尊权威,国家政权也逐渐由松散趋向严密。分析材料,西周分封商代奴隶主贵族主要是他们的权势及其后裔仍有较大影响力,在周围分封同姓诸侯则是为了加强防范。本题选B项。A选项错误;C选项当时还没有这种思想;D选项错误,专制制度当时并不存在。考点:中国古代的政治制度商周时期政治制度分封制2.“封建亲戚,以蕃屏周”反映的是中国古代哪一重要的政治制度A. 分封制B. 封建制C. 宗法制D. 郡县制【答案】A【解

3、析】【详解】“封建亲戚”即将土地分封给亲戚功臣,让他们在各自的土地上建立诸侯国;“以藩屏周”,让这些国家作为藩篱拱卫周朝,显然是分封制度,故A项正确。封建制属于封建社会的制度,故B项错误。宗法制是维护分封制基础,故C项错误。郡县制是以地域划分的西方制度,故D项错误。【点睛】分封制与宗法制是西周重要的政治制度,两者互为表里相辅相成,“分封制”是“宗法制”在政治上的表现,“宗法制”是维系“分封制”的血缘纽带。3.说文解字解析说:“宗,尊祖庙也。”也就是说,宗法的本意是宗庙。这说明宗法制的纽带是A. 财产B. 信仰C. 血缘D. 地域【答案】C【解析】【详解】宗法制的特点是按血缘亲疏确定财产继承和权

4、力分配,故C项正确。财产是分封的内容,故A项错误。信仰不符合宗法制的内容,故B项错误。宗法制是按照血缘关系确定等级关系,不是按照地域。故D项错误。4.汉书记载:“秦兼四海,以为周制微弱,终为诸侯所丧,故不立尺土之封,分天下以为郡县。”据此,可以初步得出这样的判断:秦朝统治者对分封制的弊端有比较清醒的认识周朝末年,宗法制和分封制趋于瓦解,出现了“礼崩乐坏”的局面秦朝统治者将郡县制推广到全国为防止分封制的弊端,所有官员通过考试方式产生A. B. C. D. 【答案】D【解析】【详解】通过题干中的材料可以得知秦朝实行郡县制的原因是分封制和宗法制的崩溃带来了消极的影响,秦朝统治者对分封制的弊端有了清醒

5、的认识,所以将郡县制推广到全国。符合题意,官员通过考试方式产生属于隋唐时期实行的科举制,不是从秦朝开始,排除,选择D项正确。5. 下图是出土的西周利簋。据礼记玉藻记载和考古发现得知,簋是重要的礼器,主要用于祭祀时放置煮熟的饭食,一般与鼎相配合使用。周礼规定,天子用九鼎八簋,诸侯用七鼎六簋,卿大大用五鼎四簋,士用三鼎二簋。这种现象反映的本质问题是A. 西周社会奢侈腐败现象严重B. 西周社会等级森严C. 西周冶铜业落后D. 西周各地经济发展不平衡【答案】B【解析】试题分析:根据“天子用九鼎八簋,诸侯用七鼎六簋,卿大夫用五鼎四簋,士用三鼎二簋”说明西周是按照级别规定祭祀用品数量,充分体现了西周社会呈

6、现等级森严的特征。ACD都不是对西周政治制度的正确理解。故选B。考点: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商周时期的政治制度分封制。【名师点睛】西周以分封制、宗法制为基础,以血缘关系为纽带,形成了以周王为首的等级制度和从属关系。6.从地方行政组织来看,吕思勉先生把古代中国划分为“部落时代”、“封建时代”、“郡县时代”这三个先后相继的时代。其中与“封建时代”相对应的朝代是A. 西周B. 秦朝C. 西汉D. 宋代【答案】A【解析】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对基本概念的掌握理解。题干中的“封建时代”是指西周时期的“封邦建国”或“封建诸侯,以蕃屏周”,即西周时期实行的地方行政制度分封制。西周实行分封制,扩大了统治区域,因此

7、与“封建时代”相对应的朝代是西周,故答案为A。秦朝开始在全国范围推行郡县制,后世继续这一制度,故“郡县时代”对应的是BCD,排除。考点: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夏商西周的政治制度分封制7.秦朝创建的中央集权制度对历史产生了深远影响。下列有关说法正确的是打破了贵族垄断政治的局面奠定了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基础适应了当时历史发展的需要这一体制维持两千多年并不调整A. B. C. D. 【答案】A【解析】【详解】秦朝创建的中央集权制度是适应秦朝统一的需要,这一套制度实行官僚政治制度,打破了传统贵族垄断政治的局面,这一套制度奠定了我国古代政治制度的基础,以后历朝大都实行这一制度,但是并不是一成不变,而是有所修改

8、,错误;均符合题意,选择A项正确。8.我国古代地方行政管理制度曾出现了从“分封制”到“郡县制”的变化,其变化的最主要原因是A. 交通的发展B. 疆域的拓展C. 经济文化交流的需要D. 加强中央集权的需要【答案】D【解析】【详解】西周时期实行分封制,起到了巩固周朝统治的作用,但是到春秋战国时期,王室衰微,诸侯争霸,分封制逐渐崩溃。秦朝结束了分裂局面,完成了国家统一,为了加强中央集权,实行了郡县制,故D项正确。交通的发展不是实行郡县制主要原因,故项错误。疆域的拓展也不是实行郡县制主要原因,故项错误。经济文化交流的需要不符合材料主旨,故项错误。9.假如有一名秦朝的政府高官,他每天工作非常繁忙,除了将

9、大臣们的奏章归纳整理外,还得对一些违法乱纪的官员进行暗访、调查。那么,这个政府高官应是A. 丞相B. 御史大夫C. 太尉D. 郡守【答案】B【解析】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结合所学可知:(1)丞相,最高行政长官,辅助皇帝处理政务,同时负责对文武百官的管理。 (2)太尉,最高军政长官,负责管理全国军事事务,但他平时没有军权,战时也要听从皇帝的命令,而且要有皇帝的符节才能调动军队,军权实际上也是掌握在皇帝手里。(3)御史大夫,执掌全臣奏章,下达皇帝诏令,负责监察百官的,也是副丞相。(4)地方实行郡县制,郡的长官叫守。考点: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走向大一统的秦汉政治古代官职

10、10.史记集解“秦以前,民皆以金玉为印,龙虎钮,唯其所好。秦以来,天子独以印称玺,又独以玉,群臣莫敢用”。该材料反映了( )A. 秦朝时期人们以金玉为印B. 秦以前玉玺为皇帝独有C. 皇权为民,与民共享D. 皇权至上,皇帝独尊【答案】D【解析】材料中“秦以前,民皆以金玉为印”、“秦以来,天子独以印称玺,又独以玉,群臣莫敢用”说明秦朝以后,玉玺为天子独用,群臣不敢再用,反映了皇帝的独尊和皇权至上,A、B项与材料不符,C项说法错误,皇帝制度的本质是维护地主阶级的利益,故本题选D。11.唐代宰相会议在最后决策时,通常采取协商一致通过的方式,宰相必须在议决后上报皇帝的奏章联合署名,如某一宰相拒绝在奏状

11、上署名,则此状即成为废状。这一做法有利于A. 提高宰相议事的效率B. 削弱皇帝的决策权C. 避免官僚之间的内斗D. 加强相权间的制约【答案】D【解析】材料中宰相实行的“协商一致”,体现出集体议政的特点,这样做可以加强宰相权力之间的相互制约,故D正确;A中提高效率难以说明;B中皇权至高无上;C中内斗显然不可避免。12.从九卿到六部的变化表明A. 贵族政治向官僚政治的演进B. 从地方分权向中央集权转变C. 国家政务与皇家事务的分离D. 世卿世禄向科举取仕的转变【答案】C【解析】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解读题干材料,获取有效信息,认识历史事物本质和规律,比较、分析,并作出正确认知和准确判断的能力。

12、根据题干关键信息“九卿”、“六部”等,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九卿”侧重于“皇帝事务”,而“六部”则上升为分类处理国家政务层面。分析、判断选项,可知:C项表述符合史实和题意,正确。BD两项表述本身不符合当时史实,而且与题干材料内容无关;A项表述错误,二者均从属于官僚政治(二者官职都不能够世袭)。综上,故,本题正确答案选C。考点: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秦朝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三公九卿”;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汉到元政治制度的演进三省六部制13.元初侍御史高鸣进谏:“方今天下大于古,而事益繁,犹曰有壅,况三省乎。”元世祖采纳了此建议,在元朝设 A. 行中书省B. 三省制C. 中书省D. 内阁制【答案】C【

13、解析】【详解】材料中高鸣进谏是批评隋唐三省六部制导致中央各部门推诿扯皮降低行政效率,主张在新形势下只设中书省一省作为中央最高行政机构,故项正确。行中书省是管理地方行政机构,故项错误。三省制是材料中批评实行的制度,故项错误。内阁制是明朝时期实行,故项错误。14.“百官未起朕先起,百官已睡朕未睡。”明太祖在位时曾再三对百官诉苦。明成祖时,为改变皇帝过于劳累的局面,采取的措施是。A. 废除丞相B. 设立南书房C. 设立内阁D. 设置殿阁大学士【答案】C【解析】【详解】明朝初年,由于废除丞相制度,造成皇帝政务繁忙。为改变这种情况,明太祖时设殿阁大学士,作为侍从顾问,帮助处理政务;明成祖时选拔翰林院官员

14、入值宫内的文渊阁,随侍皇帝,并开始参与机密事物的决策,“内阁”由此出现,故项正确。废除丞相是明太祖朱元璋,故A项错误。设立南书房是按照清朝从时期,古代B项错误。设置殿阁大学士也是朱元璋时期,故项错误。15.下图三个场景描述的是我国古代君臣关系的变化,它力图表达的是。A. 官员管理日益规范B. 内阁制度日渐成熟C. 等级制度趋于严格D. 大臣地位不断削弱【答案】D【解析】根据图示和所学知识可知,图一表现的是大臣上朝可以坐,说明其权力很大;图二表现的是大臣站着奏事,说明大臣的地位有所下降;图三表现的是大臣跪奏军国大事,反映的是君权进一步加强,大臣只是皇帝的奴仆,D项正确 。题干强调大臣地位不断下降

15、,与官员管理日益规范无关,排除A。题干强调大臣地位不断下降,且图示无法体现内阁制度,排除B。题干强调大臣地位不断下降,与等级制度无关,排除C。综上所述,本题正确答案选D。16.有学者评述道:明朝皇帝于是以司礼监的太监牵制内阁。明中期以后,皇帝多不见大臣,也不去见内阁。这就使太监的权力越来越大。明代废除宰相的最大弊病,就是使太监头子司礼太监成了事实上的宰相,甚至是事实上的皇帝。对上述评述的认识,正确的是A. 观点正确,司礼太监的权力取代了皇权B. 观点错误,司礼太监仅仅是强化皇权的工具C. 观点错误,内阁限制了司礼太监权力的扩张D. 观点错误,内阁权力限制了皇权和司礼太监的权力【答案】B【解析】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对材料信息的提取与理解能力。提取材料信息“明代废除宰相的最大弊病,就是使太监头子司礼太监成了事实上的宰相,甚至是事实上的皇帝”,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材料信息说法错误,因为司礼太监仅仅是皇帝加强皇权的工具,D正确。A取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教学课件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