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省鹤壁市淇县第一中学2018-2019学年高一历史上学期第一次月考试题(含解析)》

上传人:爱****虎 文档编号:166527014 上传时间:2021-02-07 格式:DOC 页数:17 大小:238.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河南省鹤壁市淇县第一中学2018-2019学年高一历史上学期第一次月考试题(含解析)》_第1页
第1页 / 共17页
《河南省鹤壁市淇县第一中学2018-2019学年高一历史上学期第一次月考试题(含解析)》_第2页
第2页 / 共17页
《河南省鹤壁市淇县第一中学2018-2019学年高一历史上学期第一次月考试题(含解析)》_第3页
第3页 / 共17页
《河南省鹤壁市淇县第一中学2018-2019学年高一历史上学期第一次月考试题(含解析)》_第4页
第4页 / 共17页
《河南省鹤壁市淇县第一中学2018-2019学年高一历史上学期第一次月考试题(含解析)》_第5页
第5页 / 共17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河南省鹤壁市淇县第一中学2018-2019学年高一历史上学期第一次月考试题(含解析)》》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河南省鹤壁市淇县第一中学2018-2019学年高一历史上学期第一次月考试题(含解析)》(17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淇县第一中学18-19学年上学期第一次月考高一历史试卷 总分100分 时间90分钟 第卷 选择题一、选择题(每题2分,共30题 60分)1.据史料记载,商王断定大事,要综合考虑五个方面的意见,即王本身、卿士、庶民(人)、卜(龟)和筮。如若王、卿士和庶民一致同意,而龟筮反对,则以不动为好,动则不利。对此理解正确的是,商朝A. 商王完全垄断决策权B. 政治带有迷信色彩C. 王权受制于族权D. 已形成早期民主制【答案】B【解析】【详解】根据材料信息,商王断定大事要进行(人)、卜(龟)和筮,且龟筮反对,则以不动为好,说明早期的政治有带迷信色彩,故B项正确。“要综合考虑五个方面的意见”说明商王没有完全垄

2、断决策权,排除A项。“要综合考虑五个方面的意见,即王本身、卿士、庶民(人)、卜(龟)和筮”说明王权并不是完全受制于族权,还受到其它方面因素的限制,排除C项。材料反映商王决策会综合考虑各方意见,并不能说明就是早期的民主制,排除D项。2. “九鼎既成,迁于三国。夏后氏失之,殷人受之;殷人失之,周人受之。”其中所说的“九鼎”之所以被广泛重视并在夏商周流转,主要因为它是A. 反映民心民意的凭据 B. 国王祭祀的重要礼器C. 青铜工艺水平高的标志 D. 王朝统治权力的象征【答案】D【解析】试题分析:本题考查获取材料信息、调用所学知识的能力,材料中“夏后氏失之,殷人受之;殷人失之,周人受之”的信息反映了九

3、鼎随着夏商周政权更迭,在夏商周流转,说明了九鼎代表王朝统治权力的象征,故项正确;ABC三项与题干信息不符,故排除。考点:古代中国的政治西周的分封制与宗法制等级制度(九鼎)3.下图为“许”姓图腾,“以国为氏”。通志氏族略记载:周武王克商后,封伯夷的后人文叔于许国,称为许文叔。与许姓起源有关的制度是A. 宗法制B. 分封制C. 礼乐制D. 行省制【答案】B【解析】材料“以国为氏”“周武王克商后,封伯夷的后人文叔于许国”表明许姓起源与西周的分封制度有关,故B项正确;A项是以嫡长子继承制为核心的;C项是维护宗法分封制的工具;D项是元朝开始实行的。点睛:材料“以国为氏”“周武王克商后,封伯夷的后人文叔于

4、许国”表明许姓起源与西周的分封制度有关,从四个选项中找出即可。4.关于周代的政治制度,南宋吴自牧在其梦粱录中记载到:“天子祭天地,诸侯祭社稷,大夫祭五祀,上得以兼下,下不得以僭上,古之制也。”,由此可以推知A. 周代分封制下社会等级森严B. 我国古代祭祀的风俗始于周朝C. 周天子已经实现了权力的高度集中D. 周朝严格遵守前代的祭祀制度【答案】A【解析】周代的政治制度规定“天子祭天地,诸侯祭社稷,大夫祭五祀、下不得以僭上”等足以证明周代分封制下社会是等级森严的,选A是符合题意的,正确;选项B在材料中并没有明确的表述,不符合题意,排除;周天子尚未实现权力的高度集中,选项C不符合题意,排除;选项D并

5、不是材料所要强调的,不符合题意,排除;故本题选A。5.江苏沛县是汉高祖刘邦的故乡,世界刘氏宗亲会馆在沛县落成,大批海内外刘姓子弟前来寻根问祖,联谊交流。这一事件与下列思想观念具有一致性的是A. “四海之内皆兄弟也”(孔子)B. “富贵不归故乡,如衣绣夜行”(项羽)C. “同姓则同德,同德则同心,同心则同志”(左丘明)D. “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杜甫)【答案】C【解析】试题分析:A项表示天下的人都像兄弟一样,体现的理念是团结友爱;C项意为相同姓氏的人会有同样的心性想法,才会有相同的志向。这里强调的是血缘关系,体现的是宗法理念,故与题干反映的事件相符,故选C;BD项意思体现的是光宗耀祖,思念

6、家乡,故排除。考点: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商周时期的政治制度宗法制6.福建民居土楼结构的特点是中轴对称、有强烈的向心意识,高低尊卑、主次分明等。一楼之内一般居住着一个家族,房舍根据“长幼有序”“男尊女卑”的原则安排。这种建筑布局A. 深受宗法影响B. 突出皇权至上C. 体现宗教色彩D. 利于邻里和睦【答案】A【解析】试题分析:依据材料中“高低尊卑、主次分明等。一楼之内一般居住着一个家族”“长幼有序”“男尊女卑”可得出土楼的结构特点与建筑布局体现的宗法的思想,故A项正确;材料中反映的是一个家族,谈不上皇权至上,故B项排除;材料中宗族与宗教是两回事,故C项排除;利于邻里和睦有其影响,但是反映不了题旨,

7、故D项排除。考点: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夏、商、西周的政治制度宗法制【名师点晴】土楼是中原汉民即客家先民沿黄河、长江等流域历经多次辗转迁徙后,将远古的生土建筑艺术发扬光大并推向极致的特殊产物。一座土楼就是一个家族的凝聚中心。客家土楼集体聚居的特殊性,反映了客家人的强烈的家族伦理制度。尊师重教的传统,使许多土楼内专设学堂或以祠堂祖堂兼作学堂,供本楼及邻近子弟学习文化。7.全球通史记载“在中国长达数千年的历史上,有过三次大革命,它们从根本上改变了中国的政治和社会结构。第一次发生于公元前221年”。发生于公元前221年的“革命”是指A. 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确立B. 儒学学说成为正统思想C. 行省的设置D

8、. 理藩院的设立【答案】A【解析】公元前221年,秦王嬴政统一六国,废除分封制,建立历史上第一个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的国家,故项正确;儒学学说成为正统思想是汉代,故错误;行省的设置是元朝,故错误;理藩院的设立是清朝,故错误。8.秦简语书说,如果官员对其辖内吏民的犯法奸私行为和各种陋习等不能及时察觉而失职,将被免职,称之为“不胜任”。这从侧面反映出秦朝A. 社会秩序比较稳定B. 地方官员失职现象十分严重C. 已经确立官僚政治D. 地方官员仅负责维护社会稳定【答案】C【解析】材料反映了秦朝的官员不是世袭的而是任免的,这是官僚政治的表现,即选C是符合题意的,正确;“犯法奸私行为和各种陋习”说明社会秩序

9、并不稳定,选项A不符合题意,排除;材料只是强调如果失职将被免职而非失职现象十分严重,选项B不符合题意,排除;地方官员不仅仅是负责维护社会稳定,还有其他的职责,选项D不符合题意,排除;故本题选C。【名师点睛】本题解题的关键点在于要明白“免职、不世袭体现的是官僚政治的特点。9.秦统一后,在全国实行郡县制,每郡设监郡御史一名,是中央最高监察机构御史府在每郡设置的派出机构,其职责主要在于监察一郡地方官吏。此后,这种派出管理制度一直延续至清代。这一制度( )A. 削弱了地方权力 B. 形成了地方割据势力C. 加强了中央集权 D. 维护了大一统的局面【答案】C【解析】中国古代的派出制度从秦一直延续至清,材

10、料已经明确派出制度的基本内涵,不难推断出。根据材料对派出制度的阐述可知并没有削弱地方权力,故A错误。B与材料逻辑明显不符。从秦至清,其中不乏分裂时期,但仍实行派出制度,此项制度不足以达到维护大一统局面的作用,故D不选。作为中央派出机构监督地方官吏,显然是为了加强中央集权,故选C。10.有学者据司马迁的史记秦始皇本纪中“天下敢有藏诗书、百家语者,悉诣守、尉杂烧之”,认为诸子百家之书被烧了;而另有学者据东汉王充论衡书解中“秦虽无道,不燔诸子。诸子尺书,文篇俱在”,认为秦始皇并没有烧诸子百家之书。对此说明正确的是A. 司马迁作为史学家的记载最可信B. 论衡作为哲学著作缺乏史料性C. 两部著作中的记载

11、可以相互佐证D. 史料不同得出的历史结论也不同【答案】D【解析】【详解】材料表明二者对秦始皇焚书这一事件有不同的看法,之所以不同,主要是由于二者所引证的材料不同,因此结论也不同,故D项正确。史学家的结论也不一定就是正确可信的,A项过于绝对,故排除。B项的说法也不合理,过于绝对,故排除。C项不是材料的主旨,故排除。11.汉初地方监察制度成为空白,终使地方势力坐大,汉惠帝时派出监御史到各地负责监察地方,汉文帝时又由丞相派出刺史,汉武帝时在全国各州常设刺史,并改由皇帝指派。汉武帝时刺史的主要职能是A. 举荐官吏候选人B. 管理地方行政事务C. 监察地方高官D. 征收地方赋税【答案】C【解析】从材料中

12、的“汉惠帝时派出监御史到各地负责监察地方,汉文帝时又由丞相派出刺史”来看,汉武帝时刺史的主要职能是监察地方高官。故答案为C项。刺史制度是中国古代重要的地方监察制度,刺史的职责是监督地方官员,其他三项不符合史实,排除A、B、D项。12.有学者认为,从秦汉起,中国官僚体制的核心问题,一是官僚的选拔问题,二是官僚体系内部的权力制衡。隋唐解决官僚体系内部的权力制衡问题的独创性举措A. 提高了决策的周密程度B. 丰富了官吏选拔的手段C. 打破了世家的特权垄断D. 推动丞相制度走向解体【答案】A【解析】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隋唐时期的三省六部制度,三省六部制度能够提高行政效率,能够提高决策的周密程度,减少

13、决策的失误率,选A。三省六部制度的目的不是在丰富官吏选拔手段,打破世家的特权垄断的也不是三省六部制度,推动宰相制度走向解体是在后来的明朝时期,BCD是均不能选的。考点: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汉到元政治制度的演变官僚体系内部的权力制衡13. 据南台备要记载:“江浙省调兵剿捕之际,行省官凡有轻重事务,若是一一咨禀,诚恐缓不及事。(如今)凡有调遣军情重事及创动官钱,不须咨禀,交他每(们)从便区处。”这段材料可以反映出元代的江浙行省A. 与中央权力之争难以调和B. 获得了紧急事务处置权C. 行政长官不再由朝廷任命D. 权力不再受到中央节制【答案】B【解析】试题分析:行省是元朝统治时期广泛设立于全国的地方大

14、行政区,在中国地方行政制度史上具有重要意义。“省”的本意为宫禁,引伸为中枢机要、行政机构的名称,因此行省起初是指临时性的中央派出机构,取代表中央行使权力之意。行省有利于中央有效管理地方,所以排除ACD;由材料“不须咨禀交他每(们)从便区处”,故选B。考点:中国古代的政治制度从汉到元的政治体制的演变元朝的行省制度14. 宋代地方各路同设转运司、提刑司、安抚司等,明代行省同设布政司、按察司、都指挥使司,清朝各省设巡抚、提督、布政司、按察司等。这说明朝廷对地方设官的指导思想是A. 分割权力,相互制约 B. 分工合作,提高效率C. 专业分割,各为其主 D. 分割相权,强化专制【答案】A【解析】试题分析

15、: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材料说明从宋代至清代中央将地方行政,军事,司法事务分割开来分别由不同官员执掌行使,目的在于使其相互牵制以强化中央集权,答案选A,B C D三项与题意不符。考点:宋代的社会政治点评:解答此题主要是掌握中国古代各封建王朝的政治特征,只有抓住每个王朝最突出的特征,才能从众多的特征中发现中国古代政治发展趋势。中国古代政治发展趋势是:中央集权在不断加以强化和宰相的职权不断的弱化。15.皇明祖训记载:“自古三公论道,六卿分职。秦始置丞相,不旋踵而亡。汉唐宋因之,虽有贤相,然其间所用者,多有小人,专权乱政。”朱元璋此语意在说明明初A. 加强中央集权的紧迫性B. 废除丞相制度的合理性C. 设立内阁制度的有效性D. 中央官职制衡的必要性【答案】B【解析】材料内容反映的是明太祖废除丞相制度的言论。从材料中的“然其间所用者,多有小人,专权乱政”来看,朱元璋认为丞相制度妨碍了皇权的高度集中,会导致社会动荡,因此这一说法是说明废除丞相制度的合理性。故答案为B项。废除丞相制度是为了加强君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教学课件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