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国文学史名词解释(20170815135513)

上传人:笛音 文档编号:16055722 上传时间:2017-09-05 格式:PDF 页数:9 大小:49.93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外国文学史名词解释(20170815135513)_第1页
第1页 / 共9页
外国文学史名词解释(20170815135513)_第2页
第2页 / 共9页
外国文学史名词解释(20170815135513)_第3页
第3页 / 共9页
外国文学史名词解释(20170815135513)_第4页
第4页 / 共9页
外国文学史名词解释(20170815135513)_第5页
第5页 / 共9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外国文学史名词解释(20170815135513)》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外国文学史名词解释(20170815135513)(9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1 名词解释共 33 个,作业写到“追溯法” ,第 15 周周五上交老师批改。1. 荷马史诗又称“英雄史诗” , 是古希腊文学辉煌的代表,包括伊利昂纪和奥德修纪 。前者叙述了古希腊人征服特洛伊人的战争, 以阿喀琉斯的愤怒为中心; 后者描写奥德修斯辗转十年重返故乡的经过。 史诗塑造了一系列个性鲜明的英雄人物, 讴歌了乐观主义精神。 语言质朴,比喻奇特,情节生动,形象鲜明,结构巧妙,被看作是欧洲叙事诗的典范。2. 三联剧又称三部曲,是古希腊悲剧中最早的固定格式。指情节连贯、 内容相关的三部悲剧,它们既有各自的剧名, 能单独成篇, 具有一定的独立性; 又由情节和人物的连续发展构成内在的联系,合成一组

2、悲剧, 冠以总的剧名, 表达统一的主题。流传下来的完整的三联剧是埃斯库罗斯的俄瑞斯特斯 ,他也是第一个使用这种形式的悲剧诗人。后来三部曲就成为三部内容各自独立而又相互联系的文学作品的统称。3. 文艺复兴14 世纪至 17 世纪初在欧洲出现的以复兴古代文化为旗号的资产阶级反封建、 反教会的思想文化解放运动。其实质是借助古代文化精神摧毁以“神”为中心的封建的宗教意识形态,建立以“人”为中心的资产阶级思想文化体系人文主义,强调个性自由与解放,把追求个人的自由与发展放在首位, 体现了个人主义的思想本质。 对欧洲乃至人类社会历史的发展产生了重大而深远的影响。文学上的三杰是但丁,彼特拉克和薄伽丘。4. 流

3、浪汉小说欧洲近代小说的一种独特模式, 最早出现在 16 世纪中期的西班牙, 代表作无名氏的 小癞子 。 主人公大多是无业游民, 往往采取第一人称, 以自传的形式描写主人公的所见所闻,以人物流浪史的方式结构小说, 用幽默的风格、 简洁流畅的语言广泛反映当时人的生活风貌。它较为重视人物性格的刻画, 但主人公性格通常没有发展。 流浪汉小说已初具近代小说的规2 模, 它对近代欧洲小说的发展, 特别对长篇小说的人物描写和结构模式, 产生了积极而深远的影响。5. 大学才子派大学才子派是对活跃于 16 世纪 80 年代以后英国剧坛的一批青年剧作家的合称。他们大都受过大学教育,具有人文主义思想和较丰富的古典文

4、化修养,被称之为“大学才子派” 。主要有约翰李利、罗伯特格林、托马斯基德和克里斯托弗马洛。其中以马洛的成就最大,他是莎士比亚之前英国戏剧界最重要的人物, 也是英国文艺复兴戏剧的真正创始人。 大学才子派在继承传统的基础上将英国戏剧提高到伟大艺术的高度, 为莎士比亚的戏剧成就做了准备。 莎士比亚正是在大学才子派所取得的戏剧成就的基础上, 把英国和欧洲文艺复兴时期的戏剧推向了高峰,成为欧洲人文主义文学最伟大的代表。6. 福斯塔夫式背景由恩格斯于 1895 年 5 月 18 日在给拉萨尔的信中提出。福斯塔夫是莎士比亚在历史剧亨利四世和喜剧温莎的风流娘儿们中塑造的形象。他是一名破落的骑士,在封建制度没落

5、时期由贵族跌落为平民。他沉溺于酒色,道德败坏,上与太子关系亲密,下与强盗、小偷、流氓、妓女为伍。通过他的活动,莎士比亚广泛联系了社会各个阶层的人物,为主要人物的性格刻划和主题的展开提供了广阔的社会背景。“福斯塔夫式背景” 是莎士比亚戏剧艺术的重要成就。7. 三一律欧洲古典主义戏剧创作的艺术法规, 又称“三整一律” 。 它规定戏剧创作必须遵守“三一律” ,即时间、地点、情节的整一:故事的发生、发展、高潮、结局要在一天 (24 小时 )内完成,并自始至终在同一地点展开,情节要单纯 (一个故事 ),严禁旁生枝节。“三一律”虽有使剧情集中、冲突尖锐、结构严谨的作用,但也出现了人物类型化的弊端,长此以往

6、,束缚了作家的3 创作。8. 哲理小说18 世纪启蒙文学独创的一种新型小说。它的创作目的是以鲜明的政治倾向性和教诲性的形式,表明作者的政治观点和哲学思想,因而具有很强的哲理性、议论性和逻辑性。 它常常用传奇的故事, 有引人入胜的虚构情节和人物。 但哲理小说往往过分注意哲理而疏于人物性格的刻画和历史环境的描绘, 作品缺乏艺术感染力。孟德斯鸠的 波斯人信札 开了哲理小说的先河,著名的哲理小说还有狄德罗的拉摩的侄儿 、伏尔泰的老实人 、 天真汉等。9. 启蒙戏剧又称严肃喜剧或正剧,是 18 世纪由法国剧作家狄德罗、博马舍和德国的莱辛共同创建的一种新的戏剧形式。主要特点是: 打破悲喜剧的严格界限, 建

7、立悲喜剧结合的正剧; 戏剧应具有鲜明的思想倾向, 达到“教化观众”的目的; 戏剧要描写现实的日常生活, 情节要真实、自然;戏剧应以第三等级为主人公,语言要通俗。代表作品有博马舍的费加罗的婚礼 、莱辛的爱米丽亚迦洛蒂 。启蒙戏剧的理论和成就为近代现实主义戏剧奠定了基础。10. “百科全书”派指 18 世纪 50 70 年代法国以狄德罗为首, 共同编撰“百科全书”的一批年轻一代启蒙思想家,包括当时各个知识领域中的杰出人物。他们在欧洲第一部“百科全书”中,不仅对最新的科学发展进行全面的介绍, 而且以挑战的姿态对封建的国家制度、 伦理道德及其精神支柱的宗教神学, 进行了严厉的批判和彻底的否定。 它还提

8、出了完整的资产阶级思想体系和政治纲领,全面宣传资产阶级的意识形态。由于法语是当时西方的通用语,所以“百科全书”在当时欧洲的知识界拥有众多的读者,产生了极其广泛的影响。在“百科全书”的推动下,法国启蒙运动进入高潮。4 11. 狂飙突进运动德国 18 世纪 70 年代兴起的一场启蒙运动,也是德国文学史上第一次全国性的文学运动。 “狂飙突进”的名称来源于作家克林格的剧本 狂飙与突 进 。 运动的参加者 反对封建枷锁,鼓吹个性, 崇拜天才, 主张民族统一和创作具有民族风格的文学。 他们重视学习中世纪留传下来的民歌和民谣;他们接受卢梭“返归自然”的口号,把现实社会的文明视为假文明,要建立合乎“自然人性”

9、的理想社会,歌颂大自然、儿童和淳朴的普通人民;他们受英国感伤主义和卢梭的影响, 强调感情, 有时歌颂放纵本能的狂热的人。 狂飚突进运动在德国促进了民族意识和个性的觉醒, 同时也把德国的启蒙文学推向更为繁荣的新阶段。 赫尔德尔是这一运动的理论家和领袖,青年歌德和席勒是主要代表。12. 浮士德精神德国作家歌德在诗剧 浮士德 中以艺术手段对时代特征和时代精神做出的一种提炼和概括。 浮士德一生, 历经知识追求、 爱情追求、 政治追求、 美的追求和事业的追求五个阶段。根据赌约,浮士德输了,肉体毁灭,灵魂应该归魔鬼所有,然而他一息尚存,苦求人生,努力进取,永不满足,释放生命最大限值,升腾为一种不死的“浮士

10、德精神” 。 所以结局是一群天使们护卫着浮士德的灵魂,升入天界,伴随合唱: “凡是自强不息者,到头我辈均能救” , 体现了歌德对浮士德追求过程本身的肯定。 歌德借此暗示了人没有追求的终极目标, 人类所能达到的最高成就, 正在于一种自强不息的创造性的生活本身; 人类社会的进步, 正在于人自身孜孜以求、代代传承的“浮士德精神” 。 “浮士德精神”为西方思想家对西方文明从宏观上进行思考和探索提供了某种途径。 但歌德把社会发展的原因归于人类自强不息的精神, 则带有历史唯心主义色彩。13. 湖畔派5 指 19 世纪英国早期浪漫主义运动中的一个流派。他们同情法国大革命,对资本主义的工业文明和金钱关系感到不

11、满, 主张回到大自然, 复兴宗法制。 他们常常隐居于英国西部的昆布兰湖区,寄情于湖畔山水, 歌颂大自然, 缅怀中世纪,以表示他们对现实社会的不满与憎恶, “湖畔派”也因此得名。主要代表有华兹华斯、柯勒律治和骚塞。14. 撒旦派指英国 19 世纪早期浪漫主义运动中又一流派, 也被称为“恶魔派” 。 1821 年, 骚塞在 审判的幻景 一文中对拜伦、 雪莱、 济慈等进行猛烈的攻击, 把拜伦的作品说成是恐怖、 嘲笑、下流和邪恶的荒谬结合。拜伦也以审判的幻景进行回击。由于此派诗人蔑视传统、敢于斗争,因此被英国绅士斥为“撒旦” (即魔鬼) ,所以,文学史上就称拜伦、雪莱、济慈等为“撒旦派” 。15. 东

12、方叙事诗拜伦创作中以东方为背景的浪漫主义组诗的总称,由异教徒 、 海盗 、 莱拉等组成。它们以南欧和东方为背景, 描写了一些孤独、 高傲的反抗社会制度的叛逆者, 以挑战的姿态、 不屈不挠的意志反抗社会的专制与压迫,彻底否定了封建的、资本主义的现实, 具有浓郁的浪漫主义艺术风格。16. 拜伦式英雄指拜伦在其作品中塑造的一系列具有叛逆精神的主人公形象。 他们都是一些高傲、 孤独、倔强的叛逆者, 以挑战的姿态、 不屈不挠的意志反抗社会的专制与压迫。 但在他们身上又带着明显的个人主义特征, 只追求个人的绝对自由, 没有明确的斗争目标, 所以均以失败而告终。由于带有诗人本人的思想性格特征,故被称为“拜伦

13、式英雄” 。 “拜伦式英雄”对个性解放和自由幸福的追求反映了当时的时代精神。 主要的人物形象有: 海盗 中的康拉德、 恰尔德哈洛尔德中的恰尔德、 曼弗雷德中的曼弗雷德等。6 17. 美丑对照原则雨果所倡导的美学观点和创作主张。雨果在克伦威尔序言中提出, “万物中的一切并非都是合乎人情的美” , “丑就在美的旁边,畸形靠近优美,粗俗藏在崇高的背后,恶与善并存,黑暗与光明相共” 。 雨果认为,古典主义只写崇高文雅的一面,而忽略了“丑怪粗野”的一面, 这是违反自然规则的, 艺术家有写丑的权利, 因而力主通过美丑对照去表现艺术的真实。巴黎圣母院是美丑对照原则的成功实践。18. 性格与环境小说托马斯哈代

14、一系列小说的统称,代表哈代现实主义创作的最高成就。包括德伯家的苔丝 , 无名的裘德等作品。由于小说都以英国西南部威塞克斯广大的农村地区为背景,故又称之为“威塞克斯小说” 。 这些作品的主题大多是人与社会、性格与环境的对立,表现个人对抗社会陈规、 宗教法律、 道德风俗以及神秘力量的悲剧性冲突。 作品深刻地反映了资本主义因素侵入英国农村后社会经济、政治、道德和风俗等方面的发生的巨大变化。19. 人物再现法法国杰出的现实主义小说家巴尔扎克在创作人间喜剧时所采用的一种内在结构法。作者让同一人物在几部作品中出现,每部作品中只表现这个人物的某一段或某一侧面的生活, 几部作品合在一起就完成了对这一人物生活史

15、的描写, 构成一个完整形象。 在巴尔扎克的人间喜剧中,有 460 多个人物是重复出现的,分散在 75 部小说中,有些重要人物重复次数达 20、 30 次之多。通过再现人物的足迹,把整个小说反映的生活贯穿起来,构成社会整体,也使人间喜剧通过这种内在的联系成为有机的整体。20. 多余人形象19 世纪前期俄国文学中的特定概念,由一组群像构成。他们都是贵族出身,受过进步思想的熏陶,不满黑暗保守的现实, 考虑社会问题,寻求人生意义。但他们又未能够摆脱纨7 绔子弟的自私、 利己; 既不能像十二月党人那样坚定信念揭竿而起, 又不甘沉沦在声色犬马中虚度人生,性格中充满着对立的矛盾。他们的两重性概括了 19 世

16、纪 20 年代俄国贵族进步青年的共同特征:聪明,有教养,自视清高,跟周围人格格不入;希望有所作为,但不能面对现实,深入实际,结果一事无成;企图超越贵族社会,但最终还是回到恶浊的生活中,构成一种生命的“悖论” , 最终成为“多余人” 。 著名的“多余人”形象有:普希金叶甫盖尼奥涅金 中的奥涅金、 屠格涅夫 罗亭 中的罗亭、 冈察洛夫 奥勃洛摩夫 中的奥勃洛摩夫等。“多余人”形象被“新人”形象所取代意味着俄国贵族先进性的消失,具有民主主义思想的平民知识分子将登上历史舞台。21. 自然派指 19 世纪 40 年代至 60 年代俄国文学中以果戈理为代表的现实主义文学流派, 也即俄国的现实主义。 自然派作家同情下层人民, 如实地描写现实生活图景, 对俄国专制农奴制的现实持否定态度, 他们的创作具有强烈的社会批判精神。 因此, 自然派产生后遭到了沙皇官方文人的攻击,他们诬称果戈理等人的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其它办公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