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京市2008年度优秀教育案例评选登记表

上传人:平*** 文档编号:16048879 上传时间:2017-11-06 格式:DOC 页数:5 大小:54.07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南京市2008年度优秀教育案例评选登记表_第1页
第1页 / 共5页
南京市2008年度优秀教育案例评选登记表_第2页
第2页 / 共5页
南京市2008年度优秀教育案例评选登记表_第3页
第3页 / 共5页
南京市2008年度优秀教育案例评选登记表_第4页
第4页 / 共5页
南京市2008年度优秀教育案例评选登记表_第5页
第5页 / 共5页
亲,该文档总共5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南京市2008年度优秀教育案例评选登记表》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南京市2008年度优秀教育案例评选登记表(5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南京市 2008 年度优秀教育案例评选登记表编号:JN-ZS-00006204案 例 名 称 亲身体验,营造探究氛围全等图形教学案例作 者 姓 名 彭生翔 类 别 C 中学数学作 者 单 位 龙都初级中学 区 县 江宁单 位 地 址 江宁区龙都集镇 邮 编 211126联 系 电 话 02552495663 手 机 13851494726初 评 意 见网上检索: 无抄袭现象有抄袭现象检索者签 名初评结果 评委签名复 评 意 见获奖等第 评委签名1亲身体验,营造探究氛围全等图形教学案例全等图形选自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 (苏科版)七年级下册第十一章图形的全等 。 一、背景分析 对“第 1

2、1 章 图形的全等” ,其内容呈现的顺序是:认识生活中的全等图形全等三角形的概念探索三角形全等的条件以及直角三角形全等的条件角平分线的性质及三角形全等的简单应用. 对“11.1 全等图形” , 课标虽然没有对此提出具体的要求,教师通过具体实例使学生认识了全等图形,并在教学中渗透介绍了全等变换的本质:只改变图形的位置,而保持图形的形状和大小不变,引导学生对全等图形有一个动态的、本质的认识.陶行知先生的“六大解放”的思想对当前实施的素质教育有着积极的意义。在数学教学中,要通过数学的学习,使学生体会到数学就在身边,认识到数学的价值,树立起学习数学的信心,从而积极地参与到数学活动中来,在接触客观世界、

3、接触同伴的过程中,学会数学交流,学会合作学习,发展数感,形成实践能力,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在新课程在理念下 ,学生课堂学习方式发生了根本性的改变,动手实践、自主探索、合作交流已成为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学生的课堂主体地位更加突出,教师如何充分利用计算机、实物投影等现代教育技术手段,扮演好学生数学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与合作者的角色?本文以苏科版七年级下册全等图形的教学为例,谈谈课堂教学组织中重视营造探究氛围的做法与感受。 二、情景描述:1、教师剪纸表演:(用两层纸折叠后剪出两个蝴蝶,放到实物投影仪上展示)教师:这两个蝴蝶形状、大小有什么共同特征?学生:相等!教师:我们生活在丰富的图形世界,图形美化

4、了我们的生活,我们曾走进图形世界进行研究、探索,今天我们将再次走进图形世界。请大家看屏幕。(在优美的歌曲两个蝴蝶的伴奏下,屏幕中出现一幅幅图片:两面国旗、两幅中国地图、四张瓢虫图片、六枚古钱币照片、三张相同的京剧脸谱、六张一刀剪出的剪纸、四张相同的马年邮票、奥运标志等。 )(学生被图片吸引,在倾听、观察、思考。 )教师:看了图片,你发现每幅图片中的两个图案有什么共同特征?学生甲:它们的形状相同,大小也相等。学生乙:它们都能完全重合。教师:说的很好。请大家再看屏幕。 (演示幻灯片:一个五边形和一个六边形;)教师:它们能完全重合吗?众生:不能。教师:为什么?学生:它们的形状不同。(演示幻灯片:七(

5、4)班将军山游玩时的合影,一张大的,一张小的。 )(惊讶,笑声,小声的议论声。 )教师:它们呢?众生:不能。教师:为什么?学生:他们的大小不同。 (演示 ppt:能够完全重合的图形叫全等图形。形状和大小相同2是全等图形的特征。 )教师:能够完全重合的图形叫全等图形。形状和大小相同是全等图形的特征。因此要判断图形是否全等,应根据全等图形的定义或特征。点评:教师一开始就引导学生观看一组全等图形的生动的实例,说明生活中大量存在着全等图形,同学们将要学习的知识是实实在在地来源于现实生活的。2、 教师点拨、指导,学生研究、实践、合作。 (画面切换到实物展示台)教师:同学们请看。 (在展台上展示两块三角板

6、,一块 30 度的,一块 45 度的。 )它们是全等图形吗?众生:不是。教师:为什么?众生:它们的形状不同。教师:它们呢?(在展台上展示两块相同大小的 30 度的三角板,按照可平移能重合的样子摆放。 )众生:是。教师:你能验证给大家看吗?(学生上台演示,将两个三角板平移后重合在一起。 )教师:噢,将一个三角板进行平移就能与另一个三角板重合,所以它们是全等图形。(教师边重复学生的操作边说明。 )教师:那么这两个三角板呢?(在展台上展示另外两块相同大小的 30 度的三角板,按照翻折后可重合的样子摆放。 )教师:它们呢?众生:是全等图形。教师:哪位同学能验证给大家看?(学生上台演示,将两个三角板翻折

7、后重合在一起。 )教师:如果将其中一个三角板进行翻折就能与另一个三角板重合,它们当然也是全等图形。 (教师边重复学生的操作边说明。 )教师:它们呢?(在展台上展示另外两块相同大小的 30 度的三角板,按照旋转后可重合的样子摆放。 )学生:(学生悄悄议论起来,然后回答)是全等图形。教师:不太坚决了吧!哪位同学认为是全等图形的验证给大家看看。(学生上台演示,将两个三角板旋转后重合在一起。 )教师:很好!将其中一个三角板进行旋转后也能与另一个三角板重合,它们当然也是全等图形。 (教师边重复学生的操作边说明。 )点评:学生通过观察、对比、分析,对全等图形有了一个深刻的感性 认识,轻轻松松地引入了新的教

8、学内容。通过两个三角尺能重叠的实际操作情境,不仅为后续内容的教学作了很好的铺垫,又较好地渗透了平移、旋转、翻折的变换方法,使学生对全等图形有了一个初步的动态的认识。教师:我们发现,图形是否全等,有的很容易看出来,有的图形需要通过平移、翻折或旋转后才能发现它们的形状相同、大小相等,从而判断全等。请看大屏幕。 (画面切换到多媒体,给出一组几何图形。学生议论纷纷,有的学生甚至忍不住小声说了起来。 )3教师:请大家从中找出全等的图形。学生:(1)与(11) ;(2)与(9) ;(3)与(10) ;(4)与(7)教师:还有吗?众生:没有了。教师:(5)与(8)为什么不是?众生:它们形状不同。教师:那(6

9、)与(12)呢?众生:它们大小不等。教师:很好。图中(1)与(11) ;(3)与(10)很容易看出来,他们是怎样得到的?学生:平移。教师:让我们来验证一下。 (多媒体进行动画演示图形平移重合的过程。 )教师:请问大家(2)与(9)似乎不一样?学生:将(2)翻折后就能与(9)重合。教师:让我们来验证一下。 (多媒体进行动画演示图形翻折、平移后再重合的过程。 )教师:(4)与(7)又是怎么回事?学生:将(4)翻折后就能与(7)重合。 (多媒体进行动画演示图形翻折、平移后再重合的过程。 )教师:请大家看下面的图片。你能发现图形中的全等图形吗?可以相互讨论一下。(演示另一张幻灯片:一组较复杂的图片。

10、)学生:图案(1)中的花是全等图形,旁边的叶子也是全等图形。教师:很好!那图形(2)呢?学生:图案(2)中的蝴蝶是全等图形。学生:蝴蝶旁边的花纹也是全等图形。教师:你能用自己的语言概括一下“什么样的图形是全等图形?”学生甲:形状相同的两个图形。学生乙:大小相等的两个图形。学生丙:形状相同且大小相等的两个图形。学生丁:能够完全重合的两个图形。教师:展示讨论结果:能够完全重合的两个图形叫全等形。全等图形的形状相同、大小相等。点评:充分地让学生经历了数学知识的形成与应用的过程,充分利用课本所提供的素材,让学生经历观察、动手操作、想象等活动过程。三、反思与启示 :1、教学反思:新时代的教师应该是一个教

11、学的组织者、引导者和鼓励者,他的主要任务是创设情境,提供必要的学习材料,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促使学生积极探究,并在学生研讨时起穿针引线的作用。用新课程理念反思本案中如何营造探究气氛,对以下几个方面体会较深: ( 1)联系生活实际,创设问题情境。只有亲身经历了东西,亲身感受了的东西,才能认识它、理解它、掌握它. 本节课正是遵循了学生的认知规律,体现课标的要求,充分利用多媒体辅助教学展开了对图形的平移和全等图形的认知过程。学生的学习过程既是一个认知的过程,又是一个探究的过程。七年级学生一般都具有好奇、好问的探究心理,创设问题情境,能够使学生的学习心理迅速地由抑制到兴奋,而且还会使学生把知识的学习当

12、作一种自我需要,能引起学生内部认知矛盾的冲突,使学生在疑中生奇,疑中生趣,不断激起学生的学习欲望。4( 2)组织合作交流,营造探究氛围。教师设计了多处师生互动、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的过程,整个教学是以活动的形式展开的,是在学生的“做”中不断深化的,学生在“做”中思考,在“做”中感悟,在“做”掌握知识,增长才干. 同时, 数学概念的形成,数学知识的学习,数学结论的探求,都是在教师的有效组织引导下, 学生自主探索中获得的, 而不是教师单向传输的。 建立平等、民主、友爱的师生关系,创设和谐、宽松的课堂氛围,是学生主动探究的前提条件;在鼓励学生独立思考的基础上,有计划地组织他们进行合作探究,以形成集体探

13、究的氛围,强化学生的主体意识,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使学生成为教学活动的主动参与者,真正实现学有所得,学有所用,学有所思,有效地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和创新思维。 ( 3)尊重学生需要,关注学习过程。新课程理念倡导课堂教学应结合具体的数学内容,尽量采用“问题情境建立模型解释、应用与拓展”的模式展开。本案中创设情景,让学生经历知识的形成与应用,在学习过程中去体验数学和经历数学。特别是那些需要较深入理解和需要一定的创造性才能解决的问题,更要让学生有一定的思考时间。把学习的主动权,对问题的质疑权,百分之百地交给学生;把解决问题的“专利”,大智若愚地让给学生;把暴露才华的机遇,诚心诚意地留给学生,是现代教育、教学理念的要求,同时也是我们教师的责任!2、启示 这节课教师利用现代教育技术为学生提供了丰富多彩的学习素材,充分发扬教学民主,给学生提供一个宽松且富有思考空间的课堂氛围,鼓励学生大胆尝试,解放了学生的双手、解放了学生的大脑,让学生作为教学过程中的“主人”, 在做中学,学中做,充分发挥了学生的个性,提供了学生合作交流的契机,使他们的聪明才智得到激发和充分培养。在学生进行观察、实验、猜测、验证、推理与交流等活动中,教师不再是真理的化身,绝对的权威,而是学生的顾问与向导,由原来的指导者转变为组织者、引导者和活动的配合者。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其它办公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