傍针关刺合下闪电穴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30例临床观察200字

上传人:冷*** 文档编号:160213428 上传时间:2021-01-09 格式:DOCX 页数:4 大小:15.77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傍针关刺合下闪电穴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30例临床观察200字_第1页
第1页 / 共4页
傍针关刺合下闪电穴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30例临床观察200字_第2页
第2页 / 共4页
傍针关刺合下闪电穴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30例临床观察200字_第3页
第3页 / 共4页
傍针关刺合下闪电穴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30例临床观察200字_第4页
第4页 / 共4页
亲,该文档总共4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傍针关刺合下闪电穴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30例临床观察200字》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傍针关刺合下闪电穴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30例临床观察200字(4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傍针关刺合下闪电穴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30例临床观察200字 目的:观察傍针关刺合下闪电穴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的临床疗效。方法:将60例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分为两组,每组30例。治疗组取阿是穴及近端的痛点或“筋结”行傍针关刺法,针刺双侧下闪电穴重刺激不留针;对照组常规针刺大肠俞、关元俞、小肠俞、环跳、阳陵泉、委中,隔日治疗1次,5次为1疗程。1疗程后观察治疗前后疼痛视觉模拟评分表(VAS)及下腰痛临床症状评分表(JOA)的变化情况,并结合临床症状判定疗效。结果:两组治疗均能显著改善患者VAS及JOA评分(P005),具有可比性。 1.2诊断标准采用国家中医药管理局1994年制定颁布的中医病证诊断

2、疗效标准:有腰部外伤、慢性劳损或受寒湿史,大部分患者在发病前有慢性腰痛史。常发生于青壮年。腰痛向臀部及下肢放射,腹压增加(如咳嗽、喷嚏)时疼痛加剧。脊柱侧弯,腰生理弧度消失,病变部位椎旁有压痛,并向下肢放射,腰活动受限。下肢受累神经支配区有感觉过敏或迟钝,病程长者可出现肌肉萎缩,直腿抬高或加强试验阳性,膝跟腱反射减弱或消失,拇指背伸力减弱。X线及CT检查:脊椎侧弯,腰生理前凸消失,病变椎间盘可能变窄,相邻边缘有骨赘增生。CT检查可显示椎间盘病变部位和程度。1.3纳入标准 符合诊断标准的患者;年龄1865岁,性别不限;病变部位为L4/L5或L5/S1。近2周内未使用糖皮质激素、非甾体类抗炎药及其

3、他疗法。1.4排除标准 较大的中央型突出患者,或有明显的马尾神经损伤者;腰椎后关节紊乱、腰椎结核及肿瘤;高血压、心脏病及严重肝肾功能损害者;妊娠期及哺乳期妇女;伴有活动性出血者。2治疗方法2.1治疗组取穴:阿是穴及近端的痛点或者“筋结”,双侧下闪电穴。操作:患者取俯卧位,嘱其放松肌肉。医生沿患者突出节段的棘突下、腰3横突、髂腰韧带、骶髂关节以及患侧下肢臀上皮神经出口、梨状肌、股四头肌、股二头肌、半腱半膜肌、胫骨前肌、腓肠肌内侧头及腓肠肌外侧头处,分别用拇指指端用力按压,找到最痛的点即“阿是穴”,常规皮肤消毒,用35mm60mm针灸针快速刺入皮肤,直刺1020寸,或根据患者胖瘦情况调整针刺深度。

4、在直刺针旁,寻找近端一痛点或者“筋结”刺入一针,针尖斜向直刺针方向,均行捻转泻法。每10分钟行针1次,留针30min。起针后,患者取直立位,双足叉开约30cm,双手支撑于桌上,上身前屈,两腿后蹬稍用力,在第四骶椎旁开6寸,即秩边穴旁开3寸,常规皮肤消毒,用35mm100mm针灸针,徐徐进针,稍向内斜刺刺入23寸,深刺提插,使针下有“得气感”即患者有酸麻感传导至足跟或足趾时出针。若患者站立位困难,亦可取俯卧位。每次治疗取阿是穴不宜过多,以45个为度。隔日治疗1次,5次为1疗程。1疗程后评价疗效。治疗期间嘱患者卧硬板床休息,避免重体力活动及受凉。2.2对照组取穴:大肠俞(双侧),关元俞(双侧),小

5、肠俞(双侧),以及患侧环跳、阳陵泉、委中。操作:患者取俯卧位,常规消毒,环跳穴直刺23寸,以酸麻感至足尖为佳。其他穴位均直刺,进针后行捻转泻法。每10分钟行针1次,留针30min。隔日治疗1次,5次为1疗程。3疗效评定31观察指标311疼痛视觉模拟法(VAS)评分采用疼痛视觉模拟法(VAS)评分表:以一面标有10cm刻度的直尺,“0”端代表无痛,“10”端代表最剧烈的疼痛。患者根据疼痛程度,在直尺无刻度面指出相应位置,医生根据背面患者指出的标志读出相应的VAS值,分值越大,说明疼痛越严重。31.2下腰痛症状评分:采用日本骨科学会(JOA)下腰痛评价量表,主要对患者主观症状,临床体征,日常生活受

6、限程度及膀胱功能,按照轻重程度评分,满分29分,得分越低,病情越严重。32疗效标准参照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制定的中医药病证诊断疗效标准中腰腿痛的疗效标准。治愈:腰腿痛消失,直腿抬高70以上,能恢复原工作;好转:腰腿痛减轻,腰部活动功能改善;未愈:症状、体征无改善。4统计学处理采用SPSS180统计软件作出统计学分析和处理。计量资料采用均数标准差(xTX-*3s)表示,组内治疗前后比较采用配对样本t检验,组间比较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有效率比较采用2检验,P005),两组治疗后VAS评分及JOA评分均较治疗前显著改善(P001),两组组间VAS评分及JOA评分前后差值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

7、)。见表2、表3。52两组患者临床疗效比较傍针关刺合下闪电穴组总有效率为867%,常规针刺组总有效率为767%,两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4。6讨论腰椎间盘突出症,是引起腰腿痛及坐骨神经痛的主要原因,以腰4-5,腰5骶1间隙发病率最高,约占90%96%。疼痛主要位于下腰部,65%伴有下肢膝以下的疼痛。在2555岁龄范围的人群发病率最高,与劳动活动较多、工作负荷增大、损伤机会增加有关。亦与某些久坐、久立等强迫体位下长期劳作等因素有关。西医认为椎间盘随年龄增长而脱水,以及经常受到来自各方面的挤压、牵拉和扭转致其发生萎缩、弹性减弱等退变,致使纤维环纤维磨损,在受凉或外伤(特别是旋转性扭

8、伤)刺激下造成纤维环部分或全部撕裂,髓核脱离正常位置形成本病。本病归属于中医“腰腿痛”、“痹证”范畴。年迈肾虚,腰府失养,或强力,或举重,或感受风寒湿邪等导致经络阻塞,气血凝滞不通,发而为病。经筋与腰椎间盘突出症也有紧密的联系。腰椎间盘突出症病位在脊柱,与足太阳经筋及足少阴经筋关系密切。足太阳之筋“上挟脊上项”,足少阴之筋“循膂内挟脊”,循行均与脊柱联络。足太阳经筋之病候“小指支,跟肿痛,?N挛,脊反折”,足太阴经筋之病候“足下转筋,及所过而结者皆痛及转筋故阳病者腰反折,不能俯”中描述的症状与腰椎间盘突出症腰骶部痛及下肢拘挛疼痛的症状高度一致。对于“筋痹”的治疗,灵枢?官针反复提出“治在燔针劫

9、刺,以知为数,以痛为腧”的治则,具体治法有傍针刺、关刺等。“傍针刺者,直刺傍刺各一,以治留痹久居者也。”,“关刺者,直刺左右尽筋上,以取筋痹,慎无出血,此肝之应也;或曰渊刺;一曰岂刺”。对于“尽筋上”认识,古今观点不一。类经?三刺深浅五刺五脏曰“关,关也。左右,四肢也。尽筋,即关节之处。”赵勇等认为腱与骨连接的“尽筋”,即腱末端上,是肌纤维束或肌腱的集中应力点,是损害活动的首先承受部位,是经筋痹痛的常见病损。黄熙杰等对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痛点分布规律研究表明腰椎棘突下及腰部以下肌肉的起点及止点处为“尽筋上”。有研究对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腰臀部及下肢压痛点分布规律进行探讨,表明腰臀部疼痛多在分布于小

10、关节区、髂腰韧带、臀上皮神经出口、梨状肌、腰3横突及骶髂关节,而臀中肌、臀大肌、股四头肌、股二头肌,半腱半膜肌、胫骨前肌、腓肠肌内侧头、腓肠肌外侧头、坐骨神经、胫神经的压痛点在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下肢最为多见。笔者在上述部位循摸按压痛点直刺,加之近旁痛点或 “筋结”部位傍针斜刺,可增强局部针感,加强经气传导,充分发挥松解横络作用,使瘀结散,气血通,痹痛止。下闪电穴为奇穴,在臀中肌,臀小肌及坐骨切迹的边缘,其紧靠经足太阳膀胱经,能疏通太阳经气血,消瘀通络。临床报道多用于治疗急性腰扭伤,起效快,疗效好。笔者用于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重刺激不留针,对缓解患者下肢疼痛及麻木症状也有奇效。本次研究表明傍

11、针关刺合下闪电穴能有效改善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的疼痛及临床症状,尤其对于腰痛伴有明显下肢痛麻者疗效尤佳。但本次治疗未对患者进行远期疗效随访,故其远期疗效尚不明确。而且需要注意的是,关刺时应尽量避免出血,以免造成阴血亏耗,“筋痹不已,复感于邪,内舍于肝”的后果。参考文献1王洪伟.腰椎间盘突出症疼痛发生机制的研究进展J.中国矫正外科杂志,2011,19(7):568-571.2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中医病症诊断疗效标准S.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1994:201-202.3谭冠先.疼痛诊疗学M.2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5:10.4Toyone T,Takahashi K,Kitahara H,e

12、t al.Visualisation of symptomatic nerve roots.Prospective study of contrast-enhanced MRI in patients with lumbar disc herniationJ. Bone Joint Surg Br,1993,75(4):529-533.5李敏.腰椎间盘突出症的特点及康复护理J.中国现代药物应用,2010,4(14):227.6王国基,王国军,彭健民,等.腰椎间盘突出症致病因素的流行病学研究J.现代预防医学,2009, 36(13):2401-2403 .7金鑫,朱荣光.电针结合推拿治疗腰椎间盘

13、突出症31例临床观察J.江苏中医药,2014,46(11):53-54.8杨雨果,节晓光.关于腰椎间盘突出症的中医病因病机新思考J.贵阳中医学院学报,2008,30(1):4-6.9赵勇,董福慧,张宽.经筋痹痛的软组织力学变化分析与治疗思路J.北京中医药,2008,27(9):705-707.10黄熙杰,汤立新.腰椎间盘突出症痛点分布规律探讨D.北京:北京中医药大学,2012:1-62.11黄承军,梁东波,王力平,等.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腰臀部压敏点的临床意义J.新中医,2010,42(5):80-81.12戴力扬.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的下肢压痛点及其临床意义J.中国疼痛医学杂志,1999,5(4):198-203.(:20150511)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工作范文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