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新课标)二年级上数学教学实录及反思-认识厘米

上传人:精品****大师 文档编号:156293785 上传时间:2020-12-16 格式:DOC 页数:3 大小:23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人教新课标)二年级上数学教学实录及反思-认识厘米_第1页
第1页 / 共3页
(人教新课标)二年级上数学教学实录及反思-认识厘米_第2页
第2页 / 共3页
(人教新课标)二年级上数学教学实录及反思-认识厘米_第3页
第3页 / 共3页
亲,该文档总共3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人教新课标)二年级上数学教学实录及反思-认识厘米》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人教新课标)二年级上数学教学实录及反思-认识厘米(3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认识厘米”教学实录与反思 教材简析: “认识厘米”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人教版二年级上册第一单元第一课的内容,也是小学阶段学习我国法定计量单位的开始。虽然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已经接触过长度,但对厘米、米等“单位”缺乏感性认识。所以,让学生比较深刻地感知并建立1厘米的长度概念是本课教学的重点和难点。数学课程标准(实验稿)指出:“教师应充分利用学生的生活经验,设计生动有趣、直观形象的数学教学活动让学生在生动具体的情境中理解和认识数学知识。”那么,如何引导学生通过观察、操作等实践活动建立初步的空间观念呢?又怎样让学生真切感受1厘米的长度并形成初步的长度观念呢? 一、创设情境,引入“厘米” (经过

2、用回形针、蜡笔、小刀、橡皮等工具测量同一课本后得出同一物体用不同的测量单位测量,结果不一样。从而引出统一的长度单位“厘米”。) 师:小朋友,你们刚才测量了课本的长,为什么测量的长度不一样呢? 生:我们用了不同的“东西”测量课本,所以结果不一样。 师:怎样测量物体才会有一个统一的结果呢?请观察你们手中的尺子。(学生自主观察、交流)现在你想知道什么? 生1:我想知道怎样用尺子测量物体的长度。 生2:我想知道尺子上一小格表示什么?一大格表示什么? 师:在解答这些问题之前,我先给大家介绍一个新朋友。 (播放课件:小朋友好,我是长度单位“厘米”,平时你们测量物体时,可以用上我,比如说铅笔长15厘米,课本

3、长20厘米,课桌边长100厘米。小朋友们,初次见面,你想对刚才的介绍说点什么?) 生1:我想认识厘米这个新朋友。 生2:我想知道1厘米有多长。 二、参与活动,体验“1厘米” 1、认识“1厘米”。 活动一:找一找 师:你们知道1厘米有多长吗? (出示课件:闪动1厘米的距离) 师:直尺上闪动部分的长度就是1厘米,也就是从0到1的距离叫1厘米,也可写作1cm。请同学们在自己的尺子上找出1厘米。看看直尺上还有哪些地方也是1厘米长,同桌相互指着说一说。 生1:从刻度1到刻度2是1cm。 生2:从刻度2到刻度3也是1cm。 师:你发现了什么? 生:直尺上每两个数之间的一大格的长度都是1cm。 总结并板书:

4、直尺上每相邻的两个数之间的长度或者每一大格间的长度都是1cm。 2、感受“1厘米”。 活动二:量一量 师:请拿出学具盒里棱长1cm的正方体,它宽度就是刻度0到刻度1的长度,不信,量一量看。(教师巡视并用实物投影演示)还可以怎样量?(学生测量,初识将物体的一端对尺子上任意一个刻度,有几大格就是几厘米。) 活动三:比一比 师:请每位小朋友用左手(或右手)大拇指和食指拿住边长是1厘米的小正方体,然后抽掉小正方体,手指不要移动,看一看1厘米的长度。(让学生比一比再用直尺量一量,反复多次,直到学生比的长度大约在1厘米左右。) 活动四:想一想 师:请同学们闭上眼睛想一想,1厘米有多长,用手比出1厘米的长度

5、,再次验证你比的是否正确。 活动五:摸一摸 师:现在我们把1厘米记在脑子里,请从信封里摸出1cm的物体。 (学生动手摸后回答。) 生1:小正方体的每一条边长是1厘米。 生2:1平方厘米的正方形边长是1厘米。 生3:小棒长1厘米。 生4:钢笔粗大约1厘米。 生5:火柴盒的厚大约是1厘米。 活动六:说一说 师:请说一说生活中哪些物体的长大约也是1厘米。 (学生争先恐后发言,有的说小手指1节的长约1厘米,有的说大拇指甲的宽大约1厘米,还有的说1粒大豆的长大约1厘米,钢笔上橡皮头的长大约1厘米) 三、汇报交流,拓展新知 1、仔细观察先估一估再填空。 2、认识“几厘米” 师:现在我们一起仔细观察各人手中

6、的直尺。你看到了些什么? 生1:我知道10厘米的长度,尺子上从刻度0到刻度10是10厘米。 生2:10厘米里面有10个大格,也就是说10厘米有10个1厘米。 生3:从刻度1到刻度3有2厘米。 生4:不对,是3厘米。 师:为什么是2厘米? 生1:因为从刻度1到刻度3有2大格,尺子上1大格表示1cm,所以是2cm。 四、课堂小结(略) 课后反思: “认识厘米”,是在“比较物体长短”的基础上教学的。尽管学生已有这方面的经验。但具体比较操作与应用有一定难度。由于学生对概念的理解通常要经历从直观到抽象,从朦胧到明晰,直到灵活运用的过程,这一过程就是学生不断感知、体验、实践、交流反思、产生情感从而达到理性

7、认识的过程,所以,要上好此课,必须为学生提供现实的、有意义的、富有挑战性的学习素材。 如何让学生认识“厘米”这一单位呢?片段一设计了用不同的“东西”测量课本,结果不一样,使学生产生疑问,为什么同一物体的长度,测量的结果都不一样呢?矛盾冲突让学生感觉到学习是一种需要。接着教师拿出直尺让学生观察,并辅以课件演示启发学生找出长度单位“厘米”,初步建立1cm的表象,为进一步认识厘米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如何将1厘米的教学转变为学生对数学的体验过程呢?活动中的找一找初步认识刻度;量一量尝试体验初步建立表象;比一比感受新知,形成数学模型;想一想抽象概念,建立空间观念;摸一摸反思实践,应用数学模型;说一说联系

8、生活,拓展想象等环节都是充分调动学生多种感官参与认知活动,让学生自己去经历、体验、想象,使抽象的单位变得可以体验感受,并形成1cm的空间观念,从而促进对“1厘米”认识。这种体验是别人无法代替的,在这样的体验活动中,不仅可以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促进了学生对学习内容的理解,进一步构建所学知识系统。 如何强化学生对“1厘米”的认识呢?教学中教师让学生观察直尺,通过“量一量、比一比、想一想、摸一摸、找一找、估一估”等活动加强个性化记忆和理解。如,摸出一支粗约1厘米的钢笔、厚1厘米的火柴盒,观察小手指一节的长这些都是学生体验的结果。用蔬菜图估计长度,强调体验过程,把对1cm的体验最终落实在生活实践中。二度开发教材、灵活使用教材,促使学生在实践中创新,在创新中反思,在反思中调整,在调整中建构。 由于整堂课关注的是学生的体验,所以学生学得非常兴奋,兴趣非常浓厚,参与的积极性很高。这种变教材为“学材”,把教材上“静止状态”的学习材料转化为“动态生成”的活动情境,不仅为学生营造了一个“体验”的空间,还使他们牢固地建构了1厘米的长度概念。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幼儿/小学教育 > 小学教育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