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详情

人生的道路越走越宽广

日度
实名认证
店铺
DOC
160KB
约21页
文档ID:155277142
人生的道路越走越宽广_第1页
1/21

人生的道路越走越宽广地图不是实际的疆域 在人生的旅途上,你脚下的路会越走越宽广 这是历史发展的必然性决定的,每个人无论是在意识层面还是潜意识层面,都有追求美好幸福生活的心愿和需求因此,只要你想通过自己的努力,把这个心美好的愿变成事实,并且,充分享受它给你带来的幸福的那种美好的感受,你脚下的路就会越走越宽广的思路决定出路”,你的思想和视野越开阔,你脚下的路就必然越走越宽广 在我的日常高校思想教育与各种群体的心理咨询工作中,我遇到了很多受到“思想困扰的求助者”,这些求助者的问题都带有很普遍的特点,非常具有典型性产生问题的主要原因很简单,其实,就是他们自己的“思想固着在了某种状态”,没有充分认识到是自己思想发展停滞了,是他们自己的狭隘的思想和狭窄的视野困扰了自己,自己限制了自己思想和行为,就如同那头“被拴住的大象”一样 在现实生活当中,让我们认真仔细地反思一下,看看你的潜意识当中,自动思维模式是什么样的(包括自动的逻辑推理的模式),也就是说你用什么样的方式来思考问题,指导你行为的理论体系的内涵是什么?等等这些问题看似非常简单的问题(有时它隐藏的很深刻,一般人是认识不到的),但是,它却在人生当中却起到了及其重要的作用,可以说它决定了人生的结果。

每个人的思想认识是自己对客观世界的认知和理解,但是,这个认知和理解仅仅是你自己的感觉,并不代表你反应了这个世界真实的全貌,有时就如同“盲人摸象”一样 因此,地图不是实际的疆域 在这个世界上,除了你自己之外,没有其他的任何人能够阻挡你追逐幸福的前进脚步在你的人生旅途中,只要你善于不断地积极主动学习,善于不断地积极主动地进行探索,善于不断地积极主动地进行交流,善于不断地积极主动地拓展自己的视野,善于不断地积极主动地打破自己限制,就可以不断地开阔自己的思路,不断地丰富自己的思想,这样你看的就更深远了,对世界的认识和理解就更加准确,你就有了更多的选择余地了,你脚下的路自然也就越走越宽广了你知道自己为什么活着吗? 你知道自己为什么活着吗?也许这个问题真的是太简单了,也许是有一些很幼稚的倾向可是,你要是认真仔细地思考之后,这个问题还真是不太好回答的,似乎是有一种说不清楚的感觉,似乎是有“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感觉” 如果我把这个问题变化一下提出来,你知道自己的人生使命是什么吗?你知道自己肩负的责任是什么吗? 现在,许多人都认为,追求精神上的满足不如追求实际的物质上的满足来的更具体,精神上的东西不能替代物质方面的满足。

从表面上来看事情确实是这样的,我们的生活是非常现实的,但是,如果我们从事情的根本上来看的话,人生的一切都是由人的精神追求决定的,无论你当前的生活情境是什么样的,那都是由你昨天自己决策而带来的结果,也就是说,你无时无刻不在自己的精神的指引下而指导自己的行为的 无论你是否意识到,你有什么样的人生观(你对人生的根本看法和评价),你就会有什么样的决策,你就会选择什么样的行为,你就有什么样的人生结果 如果你知道了自己为什么活着,你知道了自己肩负的使命是什么,有明确的使命感的话,那么,你的人生目标就是非常明确的,你就会有积极的主动的前进的动力 如果你不知道自己为什么活着,你不知道自己肩负的使命是什么,没有责任感的话,那么请你仔细认真地区想一想,你的人生会是什么样的呢?学会改变自己 我在一次“潜能开发”讲座的过程中,我给学生提出了这样一个些问题,我说:请你写成你最具有代表性的五个优点,训练班的学生似乎是感觉非常的为难,给我的感觉是他们自己不知道自己的优点是什么,不知道自己是否有优点,在我的一再提醒之下,用了将近半个小时的时间才完成任务;当我提出请你们写出你最具有代表性的五个缺点,他们马上就写出来了,也就几分钟的时间。

他们对自己的优点不是很清楚,但是,他们对自己的缺点认识的非常清晰 这个现象就是我们传统的教育习惯造成的结果,他们仅仅清楚自己的欠缺和不足,而没有清楚滴意识到自己的优点和优势,那么,他们永远就会只处于一种追求“补缺”的过程,而不会发挥自己的优点和优势的力量 在生活当中,我们不知不觉地形成了很多习惯,这个习惯一旦养成就不容易改变你可以不去改变自己的习惯,你可以改变一下做事的方式,改变一下自己生活的模式,改变一下自己的想法,也就是可以在保留原来的习惯的基础之上,你再接受一些“其他的习惯”,这样你的视野就会宽阔了,经过一段时间的实践之后,你的视野开阔了,你的思想内涵增加了,你的感觉也会和以前不一样了,你会发现这个世界还有另外一面,你对其他人的认识和理解也会增加了,你的优点会不断地增加,你的优势也就会得到充分的展示,你的人生会变得丰富多彩,你的人生道路也就会越走越宽了坚定正确信仰 明确信仰与幸福的关系 享受幸福人生 信仰是一种意识,是人们对未来世界的正确认识,是人们对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的选择和持有 在现代社会里,虽然有很多人的物质生活已经达到小康状态,甚至是达到了更高的水平了,已经拥有了一定数量的财富。

但是,他们却感受不到什么事幸福,感受不到人生的快乐并且,有时他们会做出一些让人感觉非常费解的事情 在大学生当中也有很多人表现出类似的情景,比如:排斥社会主流文化(排斥和抵御先进文化),片面追求物质享受,拜金主义,思想和精神处于麻木状态(精神颓废和道德沦丧),做事情没有激情和动力,感觉人生渺茫(没有人生目标),感受不到什么是真正的人生幸福,感受不到什么是人生的快乐,经常陷于一种困惑与迷茫的状态 我个人认为,产生这个问题的根本原因就在于社会意识和社会心态的“后效应性”由于“文革时期”过度地强调政治信仰的作用,把政治信仰极政治端化了,扼杀了人的其他的各种合理的物质需求,那时,人们接受了当时的“政治信仰”之后,自己在物质方面的需求没有得到满足,也就是说人们的基本需求没有得到真正的满足 当文革过去之后,我们国家进入了改革开放的市场经济时期,人们就产生了一种“过度补偿”的社会意识和心态,放弃和淡化了对人生精神世界的探索,它把人生信仰极端物质化,从追求极端的精神满足转变到追求极端的物质满足因此,缺乏科学的合理的正确的人生信仰,并且,没有看到人生信仰与人生幸福之间的辩证关系,或者是主观地割断了人生信仰与人生幸福之间的关系。

通过对这个社会进程的认识,我们应该能够清醒地看到,无论是哪个极端状态,都是片面的形而上学的,都不是科学的辩证的 因此,我们首先要明确什么是正确的人生信仰,只有坚持正确的人生信仰,才会把你引向正确的人生道路,你才有战胜一切困难的精神力量、勇气和实现人生目标的动力 现在的人都是有人生信仰的,但是,他们不一定知道自己的人生信仰是否正确,是否是符合社会发展规律的要求的 而且,我们更要明确第认识到人生信仰与幸福人生的辩证关系有什么样的人生信仰,就会选择什么样的人生道路和实现目标的方法与手段,就有可能有什么样的人生结果,就会有什么样的幸福观和幸福感受 只有明确了这些事情之后,你的人生才是充满阳光和激情的,才是积极合主动的,你的人生,才有可能是辉煌的坚硬的思想 艺术的给予 最近一个阶段,在工作当中我遇到了一些具体的问题,而且,我也一直在思考这些问题,为什么我和现在的大学生不容易产生思想的共鸣呢?我现在写的东西和我的讲话似乎是不符合他们的口味,给我的感觉是他们不太愿意看我写的东西(即使是看了也没什么大的反应),或者是不太愿意听我的演讲(过去我的演讲是非常受大学生欢迎的)。

过去和学生能够产生思想共鸣,能够和学生打成一片是我的特长,我也以此而自豪,而现在却感觉自己做不到了,或者是很难做到了 我带着这个问题开始向我的好朋友们咨询(我的社会支持系统,他们都是心理学和教育学方面的专家和学者,他们具有丰富的理论知识和实践经验),充分调动我的社会智慧资源为我服务,我采取“头脑风暴”的方式和他们探讨这个问题产生的原因及解决的办法 通过一个阶段的共同讨论和研究探索,我们得出的结论是:是我的“思想太坚硬”了,而且,具有一种“极其强势”的态势,似乎是要压倒一切主要是因为我的思想太强调理性化了,过于追求深层次的理论境界,调子过高,似乎是有些脱离现在目前大学生们的思想实际情况,现在的大学生们是不善于进行“主动地深层次地去思考”的,他们本来就对思想性的东西持不太积极的态度,他们更注重感性的认识和体验所以,他们是无法从根本上接受我的思想的,或者是无法真正理解我的思想的内涵,即使是认识到了,也许会认为自己无法做到而放弃了因此,他们就不会那么容易地接受我的人生自我发展思想去解决自己的问题了,他们就不容易和我产生共鸣了就是成人接受起来,也不是很容易的也许是和我同龄的人,有过同样经历的人,才能够深层次的理解我的感受。

通过这次共同的探讨,我豁然开朗了,我获得了成长我突然意识到了教育不仅仅是要有鲜明的思想性的,更是要讲究艺术性的没有艺术性,再好的理论和思想也是不会被教育者接受的(我本身就是搞思想政治教育的,自己却忽视了这个根本的问题,出现了“灯下黑”的情景)同时,我也进一步地肯定了自己的研究方向是正确的,研究的内容是正确的,我不会放弃对那些“坚硬的思想”进行探索的,而且,我还好继续发挥我理性化思维的特长和优势,积极采取措施把这种优势转化为实际成果 我会进一步深入探索思想政治教育理论体系和教育模式,不断地开辟思想教育的新道路,不断创新,同时开始注重和加强教育艺术的研究工作,用更好的方法把自己的思想传递下去,帮助大学生走好人生的道路,帮助他们释放自己的潜能,实现自己的价值,成为对国家和民族有用的人才,让自己成为一名真正的教育者学会读书 探索奥秘 享受乐趣 在我最近一个阶段的思想教育和心理咨询工作当中,来访者中不愿意上学、拒绝上学的孩子越来越多了,特别是初高中的孩子越来越多了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问题呢,我一直在思索和探寻着这个问题产生的原因 我通过长时间的观察和分析发现,我发现这些孩子没有从学习当中找到真正的乐趣,书本对他们根本就没有吸引力,探索和掌握科学知识没有成为他们的第一需求,他们似乎是有某种东西被剥夺和替代了,也就是说我们的教育体制和教育理念没有注重孩子学习兴趣爱好能力的培养,没有注重孩子个性化的培养和发展,从某种角度上来说,是我们的教育体制和理念扼杀了孩子积极探索未来世界的天性,我们的教育是按照成人的教育思路和理念来进行的,而没有按照孩子成长过程中的客观发展规律来进行教育和培养的,没有充分做到尊重我们的被教育者。

因此,他们厌学、逃学和拒绝学习也就成很自然的事情了,这也是他们维护自己的权益而表现出来的行为 我记得自己小的时候,我最喜欢看的书就是家中的一套《十万个为什么》(是一套科普丛书),同时还看了大量的“小人书”、连环画册和其他具有教育意义的书籍,从中汲取了及其丰富的精神营养,培养了浓厚的学习兴趣,开启了自己探索未知世界的历程 而现在的孩子从幼儿园开始,就被各种各样的“补习课程”和“专长培养”填满了全部的时间和空间,他们不是在积极地去学习,而是在被消极的填充,他们没有真正掌握读书的技能(学习能力),他们的兴趣爱好已经完全被剥夺了,他们只是机械地“被学习”而没有任何乐趣爱好而言了,更谈不上积极主动地去探索了,他们对待学习的唯一真实的态度就是反感、逃避和拒绝 面对这样的现实问题,我们作为教育者的责任是非常重大的,我们必须态度明确,要想办法帮助大学生从那种因权力被剥夺而追求“过度补偿”的思想状态中走出来,改变他们的思维方式和行。

下载提示
相似文档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