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详情

河南省农机补贴存在的问题和对策研究

日度
实名认证
店铺
DOC
535.50KB
约52页
文档ID:155145220
河南省农机补贴存在的问题和对策研究_第1页
1/52

河南省农机补贴存在的问题和对策研究目 录目录…………………………………………………………………………………(1)1 导论………………………………………………………………………………(3)1.1研究背景与意义 ………………………………………………………………(3)1.2相关文献综述 …………………………………………………………………(4)1.3.研究方法 ………………………………………………………………………(6)1.4研究思路与创新之处 …………………………………………………………(6)1.4.1研究思路………………………………………………………………………(6)1.4.2创新之处………………………………………………………………………(6)2 农机补贴的理论依据和客观必然性……………………………………………(6)2.1国家干预理论及相关概念 ……………………………………………………(6)2.2 实施农机补贴的客观必然性 …………………………………………………(7)2.2.1农机补贴的相关概念…………………………………………………………(7)2.2.2我国农业基础产业地位的特殊性……………………………………………(9)2.2.3我国实施农机补贴的必要性 ………………………………………………(12)2.2.4 相关国家农机补贴的成功经验 ……………………………………………(14)3 河南省农机补贴现状……………………………………………………………(16)3.1河南省农业机械化现状 ………………………………………………………(16)3.1.1河南省农机装备水平现状 …………………………………………………(16)3.1.2河南省农业机械化水平发展情况 …………………………………………(17)3.2河南省农机补贴实施情况 ……………………………………………………(19)3.2.1农机补贴的目标和重点 ……………………………………………………(19)3.2.2农机补贴程序和补贴比例 …………………………………………………(20)3.2.3农机补贴实施成果 …………………………………………………………(20)3.3农机补贴存在的问题 …………………………………………………………(21)3.3.1补贴资金规模较小 …………………………………………………………(22)3.3.2农机补贴的覆盖率低 ………………………………………………………(22)3.3.3补贴机具种类较少 …………………………………………………………(23)3.3.4农机补贴形式单一 …………………………………………………………(23)3.3.5新型农机的补贴比例偏低 …………………………………………………(24)3.3.6农机部门的公共服务能力滞后 ……………………………………………(25)4 当前农机补贴存在问题的成因分析…………………………………………(26)4.1财政对河南省农机化投入不足 ……………………………………………(26)4.1.1财政对农业和农机投入的比例偏低………………………………………(26)4.1.2地方财政投入不足…………………………………………………………(27)4.1.3中央农机补贴资金对河南省投入偏低……………………………………(27)4.2河南省农机补贴的相关服务能力建设滞后 ………………………………(28)4.2.1农机化行政事业费用投入偏低……………………………………………(28)4.2.2农机化推广培训等投入和发展滞后………………………………………(30)5 改进农机补贴的政策建议………………………………………………(31)5.1严格执行国家相关法律法规 ………………………………………………(31)5.2加大财政对农机补贴的力度 ………………………………………………(32)5.3增加补贴机具种类并提高补贴标准 ………………………………………(33)5.4建立多种类的农机补贴政策 ………………………………………………(33)5.5加强农机部门公共服务能力建设 …………………………………………(34)参考文献…………………………………………………………………………(35)致谢………………………………………………………………………………(39)1 导论1.1 研究背景与意义“农业的根本出路在于机械化”转引自郭韧:《对毛泽东农业机械化理论的回顾与探讨》,载《毛泽东与中国农业——专家学者纪念毛泽东诞辰100周年文集》,新华出版社1995年版,第246页。

通过实施机械化作业,可实现劳动力替代,解放农村劳动力,实现农业生产的节本增效,增加种粮农民的效益到2007年底,我国耕种收综合机械化水平已达到41%,农业劳动力占全社会从业人员比重已降至38%左右机械化生产方式得到多数农民认可,由原来的次要地位基本转化为主导地位,农业生产对农机装备和农机作业的需求呈快速增长态势 张宝文:《在新的起点上扎实推进农业机械化》,《求是》2008年第11期2008年中央1号文件强调要“加快推进农业机械化”,并提出“推进农业机械化是转变农业生产方式的迫切需要”《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切实加强农业基础建设进一步促进农业发展农民增收的若干意见》,《人民日报》2008年1月31日2008年2月召开的中央农村工作会议指出:“要狠抓农业机械化发展,这是农业发展中一件带有方向性的大事随着农村劳动力结构的快速变化,农民对农机作业的需求越来越迫切,农业对农机应用的依赖越来越明显,现在已经到了加快推进农业机械化的阶段《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切实加强农业基础建设进一步促进农业发展农民增收的若干意见》,《人民日报》2008年1月31日2004年国家开始实施的农机购置补贴等一系列支农、惠农政策,增强了农民对农业生产尤其是粮食生产投入的积极性,当年我国粮食产量出现了恢复性的增长,农民从事种植业的收益明显增加,到2007年我国粮食总产量达到了10030亿斤,7年之后重上1万亿斤,在这7年间农村劳动力大量向城镇转移,可以说在农机补贴政策的激励下,农业机械成功替代转移的劳动力,保障了国家粮食安全,促进了农民增收。

当前我国农业机械化基础设施薄弱,自身积累能力差,农业生产效益低,农民收入增长缓慢等问题依然突出,农民购买和使用大型农业机械仍有困难发达国家的经验表明,在农业机械化的过程中,给予多种形式的财政支持是非常必要的,是促进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变的关键要素时至今日,发达国家为提高农业竞争力,仍相继出台了对农业(包括农业机械)和农民进行财政补贴的法案和政策,说明政府长期对农业的干预和支持对农业发展和国家利益至关重要 白人朴,刘敏:《农业机械购置补贴政策研究》,中国农业科学技术出版社,2004年,第4页河南省是全国第一农业大省,产粮大省,同时也是农机大省2007 年河南省粮食总产达到1049亿斤,用占全国6%的耕地生产了全国10%以上的粮食,不仅解决了近亿人口的吃饭问题,每年还调出300亿斤的原粮及加工制品,成为国人的大粮仓河南省连续4年粮食产量创历史新高,连续2年超过1000亿斤 田宜龙:《全国第一农业大省河南倾力打造国家永久“大粮仓”》,《河南日报》2008年9月22日2007年河南省多项农业机械化指标居全国前列,其中农机总动力、农机资产原值、大中型拖拉机及配套机具数量居全国前三强农机购置补贴政策在河南已经实施了4年多,实施的效果非常明显,一方面提高了农民购买和使用农业机械的积极性,另一方面通过机械化作业,降低粮食生产的成本,提高种粮农民的收益,增强农民生产粮食的积极性,从深层次上讲是保障国家粮食安全、粮价平稳和农民收入稳定增长。

笔者依据自身工作体会,认为河南省的农机补贴仍存在着一些问题,需要进一步深入研究1.2 相关文献综述钱金瑞(1998)研究了江阴市农机化投入机制的变迁,认为应建立以国家、集体补助为诱导,市场为导向,利益机制为动力的农机化发展机制,同时政府应支持和鼓励企业家、个体工商户和农民投资农业机械,从而有效地推进农业机械化的进程钱金瑞:《论建立多元化的农机投入机制》,《中国农机化 》 1998年2期郑有贵(2000)从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角度,对新中国50年来农业机械化发展的实践与理论进行反思,从中总结历史经验教训和农业机械化发展的规律,其认为农业的比较效益低,农民积累少,要让农民买得起、用得起农业机械,需要对农业机械化事业进行大力的扶持郑有贵:《中国农业机械化改革的背景分析与理论反思》,《中国农村研究报告2000》,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01年白人朴、杨敏丽等(2004)对农业机械购置补贴政策研究作了开创性的工作,广泛研究了国外农业机械化政策,分析了我国经济发展对农业机械化的需求,提出实施农业机械购置补贴的必要性和可行性;指出农业机械化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促进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和提高农业国际竞争力的需要;认为农民的积极性与购买力不足的矛盾、工业反哺农业阶段要求等促使实施农业机械购置补贴政策。

白人朴,刘敏:《农业机械购置补贴政策研究》,中国农业科学技术出版社,2004年张开伦(2005)认为农机购置补贴政策对农机化的协调发展起到了重要的关键性的作用,结合实际工作经验,提出农机补贴主要存在有限的补贴资金与巨大的购买需求、均衡生产与集中购置、地方投资与地方保护、农机部门工作量增大与组织经费不足四类矛盾,并探索了矛盾解决的办法,同时指出了在资金有限的情况下,政府在补贴机具、补贴区域和补贴对象的选择上,如何做到有所为有所不为张开伦:《农业机械化发展态势与农机补贴实践》,《农机科技推广》2005年第11期吴海华(2005)在分析实施农机购置补贴的有利社会经济等因素和农业机械化发展的制约因素,阐述了实施农机购置补贴的必要性和可行性,并以工业反哺农业理论为理论支撑,对农机购置补贴进行区域分析研究,同时建立了农机购置补贴效益分析框架和模型,并从政策发展、制度变迁和技术变迁的视野,分析了农机购置补贴的制度经济学意义和农机购置补贴政策的未来发展方向吴海华:《我国农业机械购置补贴效益研究》,中国农业大学2005年硕士学位论文陈前华(2005)从产业化角度,认为推进农机化进程应从加大农机化调控资金的投入、加快农机化的招商引资步伐、调动农民投入农机的积极性等几个方面下功夫。

陈前华:《推进农业机械化的科学思考》,《决策与信息》2005年第11期夏俊芳,徐昌玉(2005)介绍了农业机械化在现代农业中的地位和作用,认农业机械化是中国国民经济持续、健康、快速发展和农业产业结构战略性调整的重要支撑,也是实施科技农业、现代农业的重要载体没有农业机械化的发展,就不可能实现农业现代化,也不可能有更多的人从事非农业产业工作,从而创造更多的社会财富,达到“十六大”所提出的更高水平的小康社会夏俊芳,徐昌玉:《论大农机的内涵与外延》,《农机化研究 》2005年5期欧兴江,郑宏(2007)认为农机购置补贴政策的实质是技术推广性补贴政策,认为农机购置政策不断推广应用先进适用的农业机械化技术及工具,促进生产力发展,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同时使广大农民观念得到更新,接受了先进生产技术,提高了农民的素质欧兴江,郑宏:《对农机购置补贴政策的认识和思考》,《中国农业机械化》2007年第2期李剑峰,张顺(2008)通过工作实践,就甘肃省靖远县经济社会、自然特点、农民收入、农业机械化。

下载提示
相似文档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