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络诗词的复古与革新

上传人:平*** 文档编号:15486814 上传时间:2017-11-04 格式:DOC 页数:13 大小:81.29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网络诗词的复古与革新_第1页
第1页 / 共13页
网络诗词的复古与革新_第2页
第2页 / 共13页
网络诗词的复古与革新_第3页
第3页 / 共13页
网络诗词的复古与革新_第4页
第4页 / 共13页
网络诗词的复古与革新_第5页
第5页 / 共13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网络诗词的复古与革新》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网络诗词的复古与革新(13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1复与变:网络诗词两大潮流平议(以胡马和李子为中心)檀作文谈谈网络诗词,是研究院蔡院长给我的命题作文。具体谈什么,蔡院长没限定。 “复与变:网络诗词两大潮流平议” ,是我自己加的限定。蔡院长让我谈网络诗词,大概因为我是学院派中第一个关注网络诗词的,关注时间较长,并投身于网络诗词建设,算是网络诗词圈内人。但其实这两年,我的兴趣发生转移,于网络诗词已是渐行渐远。我关注和参与网络诗词,大约始于 2001 年,止于 2010 年。 2010 年中华诗词(BVI)研究院第一届屈原奖颁奖大会,舒晋瑜君曾建议我以“网络诗词十年”为题做一个专题演讲。虽然,网络诗词并非始于 2001 年,更非终结于 2010

2、年,但我个人的关注和参与,集中在这十年。我要谈的,是我一己十年来参与和关注网络诗词之所见所得。以胡马和李子两家诗为例,是因为我对这两位相对熟悉。管中窥豹,所见一斑。挂一漏万,必不可免。尚祈读者诸君见谅。(一)网络给诗词带来的契机及网络诗词概述1互联网改变了诗词的发表和交流方式网络诗词的兴起,是诗词界的大事。网络对诗词的影响,首先体现在发表方式及交流方式的改变。传统中国,即时性的诗词交流,基本依赖结社雅集这类活动。这种形式的活动,往往是地缘性的(建立在同乡关系基础上) 、业缘性的(建立在同僚关系基础上) ,或者学缘性的(建立在师生、同学关系基础上) ,必然是小圈子的。一百多年前,杂志报刊的兴起,

3、打破了这种小圈子的局限性。南社的繁荣,除了时代风气之外,媒体革命也起了相当重要的作用。诞生于上世纪 80 年代的中华诗词学会,其发展壮大以及一尊地位的取得,也正是因为其在诗词发表及交流方面,具有不得取代的地位。中华诗词学会是全国性和半官方的,这类诗词组织,前所未有。在当时条件下,它将全国诗词同好最大限度地团结了起来。中华诗词学会主办的中华诗词刊物,为诗词同好提供了一个很好的发表作品的园地。一个当代旧体诗人,没有中华诗词学会及中华诗词刊物的支持,是很难成名的。但互联网技术,改变了这一局面。互联网大大降低了诗词的发表成本,为诗词交流大开方便之门,打破了中华诗词刊物及中华诗词学会在诗词作品发表及诗词

4、交流方面的垄断局面。互联网技术大大降低了诗词的发表成本。互联网技术带来的媒体革命,是有了网络电子公告系统(BBS 系统) 。任何一个人,都可以在网络上发表自己的意见,与其他人进行即时性的互动交流。对于诗人来说,只要拥有一台电脑和一条网线,便可以在网络上发表自己的作品。这无疑是一场革命。纸媒时代,诗词发表和评论成本太高。诗人若想发表自己的作品,需要给相关杂志投稿。2能否发表,取决于编辑先生的喜好。诗词作品发表周期过长,并且很不容易发表。互联网技术彻底改变了这一现象。互联网时代,诗人不再仰人鼻息,任凭编辑摆布。只要有发表意愿,诗人可以随时随地发表自己的作品。互联网技术更是为诗词交流大开方便之门。B

5、BS 系统的最大优势是互动性,而且这个互动还是即时的。使用 BBS 系统,诗人可以几乎零成本地发表作品,还可以很容易地获得读者的反馈。任何一个读者,都可以跟帖的形式,对某一作品进行即时回复。由于 BBS 系统的使用者处于一种准匿名状态,互联网时代的评论或许不如纸媒时代深思熟虑,但往往更加灵活生动,也更少伪饰。这对诗人来说无疑是个福音。因为诗词在当代文坛处于边缘化地位,诗词作品很难进入阅读消费市场,诗词创作差点儿因为失去受众而遭受灭顶之灾。任何一个作者,他都需要读者。没有读者的共鸣,诗词创作会迅速走向衰竭。互联网技术,为诗人和读者之间带来了零距离、即时性的互动。读者的共鸣,是对诗人最好的激励。互

6、联网使得读者和诗人之间的共鸣和互动瞬间达到井喷状态。BBS 系统在公众性方面也具有无与伦比的优势。网媒的潜在受众多到无法估量,是发行量再大的纸媒都不能比的。一个诗人的作品,刊载在中华诗词杂志上,最多只能被几万个读者看到;如果发布在 BBS 系统上,则有可能被数百万读者看到。作者总是希望自己的作品能被尽可能多的读者读到。2、互联网方便了诗词圈子的形成,并使这一圈子规模得以最大化在当代文学体系中,诗词不同于小说,基本不具备进入阅读消费市场的可能性。诗词的特殊性,决定了其读者群其实就是一个潜在的作者群。当代诗词的创作者和阅读者,具备高度同质性。当代诗词的读者,基本是票友,随时都有可能下海。当代诗词的

7、受众,作者群和读者群,高度重叠:读者群是一个放大的作者群,作者群是一个浓缩的读者群。当代诗词作品的阅读,更多地是在诗词同好之间进行。这便是我们通常所说的圈子。诗词的发展和繁荣,离不开圈子。一个人在与世隔绝下的状态下,他的创作是很难坚持的。如果有声气相求的朋友在一起交流切磋,诗词创作往往能持续很久。在前网络时代,诗词爱好者若不加入中华诗词学会,便很难获得交流切磋的机会。互联网彻底改变了这一状态。互联网意味着地球村,将分散在各地的单个诗词爱好者聚拢到了一起。前网络时代,由于地域悬隔,诗词爱好者往往是个体孤立存在,难以形成群体。互联网时代则完全不同。单个的诗人在互联网上发表作品,很容易被其他的单个诗

8、人读到,并且发生碰撞。单个诗人好比散落在宇宙各个角落的星星,互联网技术轻而易举地将每一颗孤立存在的星星勾连到了一起,于是顷刻间形成了星座、星云和星系。互联网技术为诗词爱好者寻找同好提供了无上便利,改变了诗人之间的交流方式,使得诗人不再以个体方式散落存在,而是以群体形式呈现。互联网形式,一下子让人觉得当代诗词圈是个巨大群体。网媒在公众性和互动性方便取得的井喷式突破,为网络诗词带来了神奇的生命力。发表便利,回馈及时,大大刺激了网络诗人的创作力。网络诗词拥有无与伦比的人气。互联网技术使得网络诗词一夜之间以群体形象闪亮登场。3、互联网改变了当代诗人群的年龄组成,并导致诗学风格的变化互联网作为一种新技术

9、,首先为人群中的青年层所接受和使用。这就决定了网络诗人群,其实是青年诗人群。网络诗人群,是与依赖中华诗词等半官方纸媒成名的老年诗人群相对立的,是新一代的年轻诗人群;在年龄层上,3以 70 后为轴心,包括 60 后、80 后。十年前,网络诗人群,作为一个群体,出现在中国诗坛时,平均年龄不到三十岁。相对于中华诗词学会老年诗人群,网络诗词青年诗人群受过系统的大学教育,古代文学及文艺理论方面的修养相对较高,在进行旧体诗词创作的时候,有一种自觉意识。这一自觉意识,体现为进行各种有益的尝试,力图上接传统,或与西方对接。这就导致了网络诗词与“中华诗词”在美学追求上的差异性。 由于各级诗词学会会员,有不少老干

10、部,所创作的诗词作品,又往往艺术水平不高,因此被戏称为“老干体” 。网络诗人群,在诗学追求方面,尽管存在着内部分歧,但在排斥“老干体”方面,保持高度的一致性。 4、网络诗词的界定对网络诗词绍介至此,可以完整抛出我对网络诗词的界定了。网络诗词,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的网络诗词,指的是发布在网络上的诗词。但这个界定太空泛了,和我们(诗词圈和研究界)所谈论的网络诗词,并不一致。狭义的网络诗词,是指活跃于互联网上、不依赖于中华诗词学会体系的当代青年诗人群所创作的诗词。纸媒时代,杂志编辑拥有至高无上的权威,对作品发表有生杀予夺的大全。这就使得诗词作品的发表成为一种特权。在网络诗词形成气候之前,诗词杂志无

11、一例外地掌握在诗词学会体系手中。而各级中华诗词学会的会员,又以老干部为主。这带来了内容空泛、艺术水平低下的“老干体诗词”的盛行。网络诗词则以开放性和多元化的姿态出现,有利于不同流派和风格的的自发形成,也为当代诗词创作带来新的观念。这就使得“网络诗词”成为文学史研究视野的一个诗学概念。 “网络诗词”的内涵不仅仅局限于网络这一媒介形式,而是一个诗学现象,一种诗歌观念,一个诗歌群体。在网络诗词兴起之前,一个当代旧体诗人的成名,离不开中华诗词学会及中华诗词刊物。网络诗词最大的功绩,是打破了“中华诗词”体系一统天下的局面。此前基本上是老干体一统天下,自从网络诗词出现以后,创作的主体基本以年轻人为主;且出

12、现新的整体性美学风貌。作为诗学批评概念的“网络诗词” ,具备三大属性:(1)作品发表于网媒而非中华诗词刊物;(2)创作主体是以 70 后为轴心的青年诗人群;(3)美学风格上排斥“老干体” 。在当代诗词史上具有断代意义。5、网络诗词的若干标志性事件2001 年至 2010 年,是网络诗词的黄金十年。网络诗人群起初是在各大BBS 论坛粗放式活动,继而在天涯社区诗词比兴栏目大聚义,再而因诗学风格分歧而形成诗三百、故乡古风、菊斋等专门性诗词论坛。诗词论坛的背后,往往有线下诗社活动,以江浙一带的留社最为著名。网络诗词往往也自发结集出版,非正式出版物,以诗社和流派为核心的,有甘棠诗社的甘棠初集 、留社的留

13、社丛刊 、实验体诗人群的临歧十二友 ;正式出版物,有春冰集(入选诗人,以留社为主) 。有两个现象,可以成为网络诗词空前繁荣的标志:一是形成了风格鲜明的诗词流派;二是出现重量级的代表性诗人。网络诗词阵营,有两大流派引人注目,且影响甚大。一是以留社为首的复古派,二是以故乡古风论坛为阵地的实验体。网络诗词的重量级代表性诗人,也基本出自这两4大流派。2008 年,中华诗词(BVI)研究院首届青年诗词峰会,共推选了十二名优秀青年诗人:除王震宇、张青云两位之外,其他十位碰壁、嘘堂、胡僧、蒓客、伯昏子、军持、天台、矫庵、贺兰雪、西丝,贺兰雪,都曾活跃于网络诗词,是各大诗词论坛的缔造者或主心骨。入选首届青年诗

14、词峰会的诸君,以及中华诗词(BVI)研究院的研究员胡马、梨子李子栗子,大概是知名度最高的网络诗人了,他们在诗词创作方面都取得了相当的成就。2008 年的首届青年诗词峰会,从某种意义上是对网络诗词的一次大总结。2010 年第二届青年诗词峰会暨首届屈原奖,即采取网络论坛投稿的方式,亦可以作青年诗词峰会即网络诗词峰会之解读。2008 年首届青年诗词峰会,及 2010 年第二届青年诗词峰会暨首届屈原奖,都与中华诗词学会没有丝毫关系,亦可以看出网络诗词志在另立门户。此后以嘘堂为首,又举办了首届建安文学奖活动,亦与中华诗词毫不相干。网络诗词的空间繁荣,亦引起研究界的关注。苏无名以数年之力,成网络诗坛点将录

15、一书,颇录网络诗坛掌故,且对有代表性的网络诗人的创作风格有精到之评价。本人则曾主编有网络诗词年选 (2001-2003) ,另有数篇关于网络诗词的专题论文, 李子体刍议一文曾引起多方关注。海外的田晓菲教授,国内的马大勇关于李子体和网络诗词,皆有专题论文发表。(二) 向言志传统回归,是网络诗词一大趋向20 世纪 90 年代以来,国学渐热。进入本世纪,国学热已然成为时代潮流。网络诗词既然在此时代背景之下,回归传统就成为题中应有之意,甚至体现出一股强大的复古思潮。1、反对中华诗词学会倡导的“声韵改革”网络诗词对传统的回归,首先体现为对中华新韵的排斥。中华诗词学会为便于诗词普及和推广,推行了一套以普通

16、话语音为标准的中华新韵 。 中华新韵不分一东二冬,废除入声字,与传统诗韵大相径庭。不满于中华新韵的当代旧体诗人颇为不少,但第一个以群体姿态批判中华新韵的是网络诗人群。2008 年,甘棠诗社的伯昏子、胡马起草了关于传承历史文化、反对“声韵改革”的联合宣言 (以下简称宣言 ) ,并在网络论坛广泛征集签名,得到广泛关注,引起巨大反响。 宣言指出:“目前中华诗词学会所倡导的以完全取消入声和大规模缩减韵部为主要标志的中华新韵(十四韵) ,其导向和最终结果将是取消平水韵而改用现行普通话写作诗词” ,存在 “损害传统诗词的文化品质” , “将割裂和消解历史文化”等诸种弊端。宣言指出: “传统诗词是国学的重要内容之一,它所遵循的音韵系统是历史形成的一种惯例。适用于近体诗的平水韵肇源于隋末切韵 ,迄今千余载,可谓世界上沿用时间最长的书面文学的标准语音体系。它为我国的诗歌宝库带来了星光璀璨的诗人群体和无数脍炙人口的诗歌作品。如果不了解这一语音体系,就不可能真切地领略中国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其它办公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