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中国发展道路的探索及文明建设的历程PPT演示课件

上传人:日度 文档编号:150521777 上传时间:2020-11-06 格式:PPT 页数:53 大小:656.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现代中国发展道路的探索及文明建设的历程PPT演示课件_第1页
第1页 / 共53页
现代中国发展道路的探索及文明建设的历程PPT演示课件_第2页
第2页 / 共53页
现代中国发展道路的探索及文明建设的历程PPT演示课件_第3页
第3页 / 共53页
现代中国发展道路的探索及文明建设的历程PPT演示课件_第4页
第4页 / 共53页
现代中国发展道路的探索及文明建设的历程PPT演示课件_第5页
第5页 / 共53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现代中国发展道路的探索及文明建设的历程PPT演示课件》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现代中国发展道路的探索及文明建设的历程PPT演示课件(53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专题三 现代中国发展道路的探索及文明建设的历程,【专题考纲重点解读】,第7讲 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探索中的曲折发展 新中国成立至改革开放前,知,识,速,览,考点导图,从新中国建立到改革开放前(19491978年)是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曲折探索时期。如何建立和建设社会主义,成了该时期的主题。社会主义建设既有成就,也有挫折、失误,即在探索中曲折前进。,历史特征,1阶段特征,2主要表现,高,考,突,破,A“为巩固新民主主义制度而斗争” B“争取社会主义在我国的圆满实现” C“坚持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 D“热烈庆祝社会主义的社会制度基本建立”,考向一 建国初期中国特色的民主政治建设,典题例证,【典

2、例1】 (2012广东文综,17)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召开前夕,发动群众宣传和讨论宪法草案的标语口号有 ()。,命题揭秘本题以历史上的标语口号为载体,考查对历史阶段特征的理解认识。主要考查调动和运用所学知识分析、判断问题的能力。试题题干小巧,但综合性强,涉及对中国现代文学艺术方针的理解,难度中等。 解题思路解答本题的关键是要正确分析理解各个口号所反映的历史特征。迁移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的背景分析判断。具体分析如下:,答案B,A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满足了人民当家做主的愿望 B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调动了民主人士的积极性 C出席政治协商会议的民主人士代表居大多数 D中国共产党实行了与民主党派“长期

3、共存、互相监 督” 的方针,【变式训练1】 (2012石家庄质检)新中国成立后,民主人士黄炎培欣然接受政务院副总理兼轻工部部长,他儿子问他为什么年过七旬却做起官来,他回答说:人民政府是人民的政府,是自家的政府。自家的事,需要人做时,自家人不应该不做,是做事,不是做官。这表明 ()。,解析从题干看,民主人士黄炎培接受中国共产党的任命,这反映了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的积极推动,B项符合。第一届“人大”于1954年召开,排除A项;C项说法不符合史实;1956年才提出“长期共存、互相监督”方针,排除D项。 答案B, 现代中国民主政治的建设成果、特点 1成果:“一法三制”,即1954年中

4、华人民共和国宪法、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知识必备,(1)1954年宪法:确立人民民主原则;坚持社会主义原则。 (2)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人民当家作主。国家的一切权力属于人民,具有广泛的人民性和代表性。实行民主集中制原则。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我国的根本政治制度,全国人大是国家最高权力机关。实行党领导下的人民民主制度。 (3)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 政党地位:中国共产党是处于政治领导地位的唯一政党,经过几十年的实践而为全国人民和各民主党派公认的,2特点,执政党。中共和民主党派彼此在法律上是平等的,组织上是独立的。政党关系:政治

5、上是密切合作的关系,共产党不是独揽政权,民主党也不同于其他国家的在野党,二者是政治合作,共产党执政、各民主党派共同参政的关系。合作基础:坚持社会主义道路是多党合作的政治基础。合作方式: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是最重要的组织形式,是中国共产党与各民主党派合作的重要渠道和场所。 (4)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在中央政府领导下实行的。少数民族聚居区实行的区域自治。通过自治机关行使自治权来实现的。,标语口号是带有纲领性和鼓动作用的简短句子。标语、口号作为意识的表现形式之一,是对当时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的一种反映,不同性质的口号起着不同作用。 解答此类题目时,一是应注意将标语口号放到特定历史环境中思考;二是通过时

6、代背景理解标语口号反映的历史本质现象和影响;三是注意运用物质与意识的辩证规律,分析不同时期不同口号的积极或者消极影响,从而作出正确的判断。,方法通关, 口号(标语)类选择题的解答技巧,A便于就近接受苏联援助 B美国形成对华包围封锁 C有利于支援抗美援朝 D中日两国关系发生变化,考向二 新中国成立初期的工业化及社会主义三大改造,典题例证,【典例2】 (2012海南单科,18)我国“一五”计划期间,大型项目实际完成投资196.1亿元,其中东北占实际投资总额的44.3%,已建成投产的重工业企业也多集中在东北。促成这种现象出现的因素之一是 ()。,命题揭秘本题以“一五” 计划期间投资和重工业的集中程度

7、为切入点,考查对新中国“一五”计划重工业分布特点的理解认识,综合考查学生依据情境,调动和运用所学知识,分析判断问题的能力。试题链接新中国外交和国际政治背景等知识,但难度不大。 解题思路解答此题可以运用排除法。B项是中美处于敌对状态,在新中国成立时就已经形成这种局面;C项抗美援朝早已结束;D项当时中日关系没有变化,仍然处于敌对状态。当时重工业基础布置主要在东北地区,其目的就是有利于接受苏联的技术援助。故答案为A项。 答案A,【变式训练2】 (2012安徽名校模拟)造成下图所示的公私经济成分比例状况的主要原因是 ()。,A三大改造 B社会主义“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 C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D国有

8、企业改革,解析观察图片反映的公私经济成分的比例,公有经济占绝对优势,联系所学知识,应是社会主义三大改造,通过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1956年生产资料私有制变为社会主义公有制,社会主义经济体系在中国基本建立起来。 答案A,(1)1953年,国家开始实施第一个五年计划,开始了工业化的历程,其经济建设目标侧重于重工业的发展。 (2)社会主义工业化和社会主义改造、变革生产关系和发展生产力的有机统一。 社会主义三大改造的完成标志着社会主义经济体系在我国基本建立起来,我国进入了社会主义的初级阶段。,知识必备, 建国初期的工业化及社会主义三大改造 1建国初期的工业化的特点,2社会主义

9、三大改造的意义,(1)从革命任务看,新中国成立后,需要继续完成民主革命的遗留的任务,然后由新民主主义革命过渡到社会主义革命,确立社会主义制度,我国直到1956年底才基本完成这种过渡。 (2)从社会主义生产关系特点看,社会主义三大改造消灭了私有制,建立了生产资料的社会主义公有制,社会主义生产关系确立。 (3)从经济基础看,随着社会主义三大改造的完成,生产资料的社会主义公有制经济已居于统治地位,实现了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统一。, 历史特征法解答选择题 1特征法是指运用某个特定历史时期在政治、经济、文化、外交、民族关系诸方面所体现出的本质属性和根本趋向作为判断选项正误的依据的方法。这是因为任何一个历

10、史事物的发展都有其阶段性特征;分析任何一个历史问题都要把它放到特定的历史条件下,这是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要求。 2特征法主要适用于题目中有明确特征要求或虽无明确表述但隐藏有特征要求的试题,相似历史现象产生不同结果的试题,以及历史现象的发生超出一般常识等类型试题。,方法通关,【典例3】 (2012新课标全国卷,32)1958年,美国一份评估中国“二五”计划的文件认为,中国虽然面临着农业生产投入不足与人口快速增长的压力,但由于中苏关系良好而可以获得苏联援助,同时减少粮食出口,中国可以解决农业问题,工业也将保持高速发展。这一文件的判断 ()。,考向三 社会主义探索中“左”倾错误表现、特点、 危害与纠正

11、,典题例证,A对中美关系的急剧变化估计不足 B低估了苏联对华经济援助的作用 C符合中苏两国关系的基本走向 D与中国工农业发展状况不符 命题揭秘本题以1958年美国评估“二五”计划的文件为切入点,考查对当时“大跃进”、人民公社化等“左” 倾的理解,主要考查学生解读材料信息,调动和运用所学知识分析判断历史问题的能力。,解题思路解答本题的关键是抓住时间:1958年;理解美国文件的主旨:中国可以解决农业问题,工业也保持高速发展;迁移中国1958年的经济建设的历史事实。1958年中国的“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导致重工业畸形发展,农业生产严重受挫,这一文件的判断与中国工农业发展状况不符,从题干主旨看出

12、这份文件对当时中国的判断不符合中国的历史事实,故选D项。当时中美关系并未急剧变化,A项说法错误; B项错;C项说法和题干对中苏关系的判断是矛盾的,而当时中苏关系是在走向恶化,排除C项。 答案D,【变式训练3】 阅读19571961年我国农村粮食产量(单位:万吨)发展状况图造成经济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A“一五”计划的实施 B社会主义三大改造的进行 C“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的开展 D国民经济调整的八字方针实行 解析从图片信息看,我国的粮食产量、轻工业品产量在19591961年间出现下滑现象,国民经济遇到严重困难,这是“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造成的结果,故选C项。 答案C,(1)1958

13、年总路线:反映了全党和全国人民要求尽快改变我国贫穷落后状况的愿望,但它忽视了客观经济规律,忽视了我国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成为20世纪50年代发生在中国的“大跃进”运动、人民公社化运动的指导思想。 (2)“大跃进”:主要特点是片面追求工农业生产和建设的高速度,具体表现为经济建设中的高指标、瞎指挥、浮夸风等。它反映了广大人民群众迫切要求改变我国经济文化落后状况的普遍愿望,但忽视了客观经济规律,是“左”倾错误在经济领域的表现。,知识必备, “三面红旗”的特点、评价 1特点,(3)人民公社化运动:人民公社化运动的主要特点是“一大二公”,所谓“大”,就是公社的规模大,所谓“公”,就是公社在所

14、有制方面公有化程度高,挫伤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人民公社化运动犯了生产关系严重超越生产力发展水平的错误,是我国农村经济建设探索中的一次重大失误。,三者均为社会主义建设中的“左”倾错误的表现。虽然它体现了人民要求改变经济落后面貌、早日建成社会主义的良好愿望,但都违背了社会发展的客观经济规律,给社会主义建设造成了巨大的损失,是造成国民经济三年严重困难的具体原因。,2评价, 文物图片类选择题的解答方法 1这类题目命题多是以历史上遗留下来的具有实证价值的东西,如遗迹、遗址、遗物、图书刊物、生产工具、历史图片或照片、宣传标语、票据、证件和雕塑等为载体命制的。 2解答此类试题,一是要能通过图片的表象特征,来

15、判定其所属的特定时间;二是要能通过图片所表现的内容,来判定其所处时代的政治、经济及文化特点;三是文物图片反映了当时的社会现实,要能通过图片本身所反映的时代特征,准确推断当时的社会特征,把握其存在的时间和地点、在当时的用途及对当时社会发展所起过的作用,从图片中推断出符合实际的结论。,方法通关,A打破西方国家的外交封锁 B促进世界多极化的发展 C加强社会主义国家之间的合作 D推动不结盟运动的兴起,考向四 新中国初期至70年代的外交政策、成就,典题例证,【典例4】 (2012山东文综,14)20世纪50年代初,中国提出“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主要目的是 ()。,命题揭秘本题为情境式选择题,以20世纪5

16、0年代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提出为命题情境,主要考查对新中国成立初期外交政策的理解认识,考查学生调动和运用所学知识分析判断问题的能力。 解题思路20世纪50年代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是中国在处理与亚洲周边国家问题时提出来的,联系20世纪50年代初的外交环境,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国家仇视封锁新中国,A项应为其主要目的。B、D两项运动出现在20世纪60年代,与时间不符;C项与提出背景不符,排除。 答案A,与苏联建立外交关系参加万隆会议迎接尼克松总统来访提出“一国两制”构想 AB C D 解析建国初期,苏联是同中国第一个建立外交关系的社会主义国家,不能体现出“不论其社会制度如何”的精神,排除;万隆会议周恩来提出“求同存异”的方针,符合题干精神;尼克松访华,中美关系开始正常化同样也符合其精神,故符合题意。与题干无关,故答案为D项。 答案D,【变式训练4】 1954年6月,周恩来在新德里记者招待会上说:“世界各国不分大小强弱,不论其社会制度如何,是可以和平共处的。”下列事件体现了这一精神的是 ()。,(1)即其主要原则是在中国革命运动的理论思想指导下产生的,同革命运动后期的实践及解决的问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建筑/环境 > 设计及方案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