珠玑坠盘落地有声——课堂语言美

上传人:平*** 文档编号:15046370 上传时间:2017-11-03 格式:DOC 页数:2 大小:31.65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珠玑坠盘落地有声——课堂语言美_第1页
第1页 / 共2页
珠玑坠盘落地有声——课堂语言美_第2页
第2页 / 共2页
亲,该文档总共2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珠玑坠盘落地有声——课堂语言美》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珠玑坠盘落地有声——课堂语言美(2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珠玑坠盘,落地有声”浅谈语文老师的课堂语言之锤炼江苏省东台市安丰中学 李富云语言是人类最重要的交际工具,人们借助语言保存和传递人类文明的成果。语言是民族的重要特征之一,一般来说,各个民族都有自己的语言。中华民族的文化源远流长,语言博大精深。诗歌,成语成了汉语言特有的文化特征。在书面表达的文化历史长河里,有句式整齐、格律严谨的唐诗;有节奏分明、意境优美的宋词;有委婉曲折、用语精练的元曲;有栩栩如生、内涵丰富的明清小说;还有那精彩纷呈,语美意丰、富有时代气息的现代文学作品。如此精美的民族语言艺术,我们要推陈出新,发扬光大。高中语文教师就是民族文化和语言的接受者和传承者。苏霍姆林斯基说:“教师的语

2、言修养在极大程度上决定着学生在课堂上脑力劳动的效率。 ”的确,教师的语言直接影响着学生语言和思维的发展。如果说,教师的语言如钥匙,就能打开学生懵懂混沌的心灵,如火炬,就能照亮学生对世界认知的逻辑初步,如种子,就能深埋下语言表达的兴趣和禀赋。高中语文教师语言,有两个舞台,课堂上的口头语言,课后作文评语和学术论文的书面语。教师的课堂语言的如抑扬顿挫,神采飞扬,学生就会屏气凝神,侧耳聆听;教师的语言如俗套掉渣,有气无力,学生就会插科打诨,昏昏欲睡。我们高中语文教师是否反思过,自己遣词造句的语言能力如何呢?学生是为学而来,无知无畏,教师的语言贫乏,何以做到言传身教,学高为范?经过多年的高中语文教学,我

3、觉得在高中课堂上教师的语言应做到“美在有四” 。首先,课堂引入的情境的导语要“美在自然”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 。如果教师导语用诗化的语言,创设优美的意境,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定会大大的提高。我在教学梭罗瓦尔登湖一文时,我设计的导语是:梭罗,他的小木屋,以及瓦尔登湖,如今已成为了某种象征:对文明的挑战,对城市的拒绝,对社会或群体的疏离,以及对物质生活的放弃。隐居,独处,冥思,与自然对话,在蛙声与鸟鸣中获取欢愉,在晨雾和暮霭里得到宁静。至于物质生活,则只有重复的一个词:简朴,简朴,再简朴。这一切是多么令人肃然起敬,多么令所有生活在都市里的现代人感到自卑。然而,在一定意义上,这一切是一个神话。这样的

4、导语如同戏剧的序幕,令学生心驰神往;又如投石激浪,让学生启开思维之大门。其次,课堂与学生交流对话的语言要“美在简练”对话是新课程背景下一种重要的教学方式,它是建立在师生平等基础上学生、教师、文本三者之间的互动。文本提供对话的资源,师生之间,生生之间通过对话,相互交换对文本解读所获得的信息和启示。思维的激活、灵性的喷发源于对话的启迪、碰撞,只有深层次的对话才有闪光的生成。在以学生为主体的课堂里,教师是一个促进者,合作者。学生在课堂上载笑载言,言不由衷,头脑风暴时,遇到困境和需要评判,他们就希望老师用准确、精练、优美的语言,为他们拨云驱雾。让他们有“众里寻她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的

5、醍醐灌顶的彻悟;当学生身处逆境,四处碰壁,教师诗意而富有逻辑力量的语言的引导,或许有“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的豁然开朗。我在教学杜甫的春望 ,引导学生分析“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时,学生对“花溅泪”不明诗理。教师可以用散文的语言引经据典,旁征博引,妙语连珠的为学生答疑解惑:花在大家的眼中,不仅仅是花,它会随着人的心境的不同,给人以不同的感受。伤心的人会说, “感时花溅泪” ,憔悴的人会说, “人比黄花瘦” ,欣喜的人会说, “人面桃花相映红” 。有人说花是有情的,所谓“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 ,有人说花是无情的, “癫狂柳絮随风飘,轻薄桃花逐水流” 。原因是什么?“年年岁

6、岁花相似,岁岁年年人不同” 。在客观上是“花自飘零水自流” ,可我们的主观是“一种相思,两处闲愁” 。所有的学生都睁大眼睛,显然已经被优美的语言陶醉。不用说,学生已经理解了诗句的意思,达到了“此时无声胜有声”的效果。再次,教学中的过渡的语言要“美在机智” 。文章有过渡,才觉自然,教学有过渡,课堂才浑然一体。教学是预设和生成的结合。而每一个生成都需要教师的教学机智,需要老师有睿智,灵活,巧妙的过渡语言来使课堂锦上添花。我在教学匆匆一课,学生通过朗读和对话,已经感悟出文章表达出的对时间流逝、岁月匆匆的婉惜和留恋之情,对虚度光阴的无奈和自责之情,这时有学生突然提出:作者为什么两次用“我们的日子为什么

7、一去不复返呢”这个疑问句?教师敏锐地意识到,学生对于时间的无情还感受不深,因为他们还小,他们还有很多很多的时间。于是针对这个问题,我引导学生讨论:一个人能长生不老吗?昨天已经过去,我们还能回到昨天吗?作者反复地问“我们的日子为什么一去不复返呢”究竟表达了一种什么情感?学生的讨论非常热烈:有的学生说,我们的童年过去,就再也不会回到童年了。有的学生说,生命是由时间构成的,每活一天,就从生命的日历上永远撕去了这一页。有的学生说,作者反复发问,不仅表达了对时间流逝的无奈,还表达出了不甘心虚度光阴的情感。这样,就深化了对文本的理解,与作者的情感产生了共鸣,成了这堂课的一个高潮。这种教学机智的运用,要求教

8、师具有捕捉“焦点”话题的意识和能力,灵感稍纵即逝,火花瞬间即灭,教师若能及时捕捉住话题的灵感、火花,就能有效地激发学生参与对话的热情,实现教学效果的最优化。最后,课堂总结的语言要“美在深长” 。课堂结束语或者让学生意犹未尽,回味无穷,或者激发行动,课后探索,或者卒章显志,画龙点睛。明朝人谢榛在四溟诗话中说:“凡起句当如爆竹,骤响易彻;结句当如撞钟,清音有余。”其意思是说,文章开头要响亮,使人为之一震;结尾要有韵味,使人觉得余音绕梁,不绝于耳。正如一篇篇清新利落的好文章,无不是凤头豹尾,一气呵成。所以,在教学过程中,也要精心设计“结语”,使它在帮助学生把握学习重点、巩固所学知识的同时,又能让学生

9、有所回味,有所感悟,有所启发和创新。如我在教学鲁提辖拳打镇关西一文结课时说:鲁提辖逃是为了躲避官府的追捕,而他真的能逃掉吗?他又能逃到哪儿呢?欲知后事如何,请读水浒传 。这样的课堂结束语,与其说是课的结束,不如说是课的开始, “曲终收拨”却乐音未停, “余音绕梁 ”而兴趣不减,从课内教学延伸到课外阅读,使课内和课外有机结合起来,促使学生运用已知去获取未知,通过节选而读完全篇,以此来不断扩大学生的阅读面,逐步培养起课外阅读和钻研的兴趣。当然,教师的语言美并止于斯,应该是贯穿整个教学环节和过程。我们要兼收并蓄,备好每一堂课预设和生成,我们要一丝不苟,锤炼课堂美的语言,让我们脱口而出的美语似珠玑坠盘,落地有声。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试题/考题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