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融制度创新乡村振兴机制研究

上传人:亦明 文档编号:149841473 上传时间:2020-10-31 格式:DOC 页数:20 大小:29.17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金融制度创新乡村振兴机制研究_第1页
第1页 / 共20页
金融制度创新乡村振兴机制研究_第2页
第2页 / 共20页
金融制度创新乡村振兴机制研究_第3页
第3页 / 共20页
金融制度创新乡村振兴机制研究_第4页
第4页 / 共20页
金融制度创新乡村振兴机制研究_第5页
第5页 / 共20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金融制度创新乡村振兴机制研究》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金融制度创新乡村振兴机制研究(20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金融制度创新乡村振兴机制研究 “三农”问题是指农民、农村和农业问题。21世纪以来,中央政府连续17年发布涉农一号文件,探索解决“三农”问题。这说明“三农”问题仍是我国发展进程中亟需解决的关键性难题。“三农”问题的解决关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大局,因此政府在深刻分析农村现状和考虑未来发展的基础之上,于第十九次全国 _提出了“乡村振兴战略”。该战略的提出不仅给“三农”问题的解决指引了新的方向,也为未来城乡差距缩小和经济的进一步发展提供了新的可能。在此背景下,如何实现乡村振兴至关重要。实现乡村的振兴可以通过很多方法:取消农业税以减轻农民生产负担; 利用转移支付增加农民收入、提高其购买力;通过“以工补农”

2、缩减城乡差距;进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以改善居住环境、提高农村生产力等。虽然在以上各种办法的合力促进下,农村经济得以发展,人们生活水平有了一定的提升,但是“三农”问题仍然存在,乡村振兴的目标并没有实现。XX年中央一号文件中共中央、 _关于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做好“三农”工作的若干意见指出优先保障“三农”资金投入。这在国家层面肯定了资金投入在解决“三农”问题方面的重要性。资金投入也有很多渠道,如货币政策、财政政策以及包含二者的农村金融市场等。截至目前,虽然政府已经在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方面做了大量工作,但仍需进一步完善。所以农村金融市场更加大有可为。农村金融制度的创新和农村金融的发展是解决“三农”问

3、题、实现乡村振兴不可或缺的一环。 (一)金融发展理论。20世纪70年代,mckinnon(1973)、shaw(1973)根据当时拉美等发展中国家金融发展与经济增长的关系,最早提出了金融抑制和金融深化的概念,并认为金融抑制现象在发展中国家普遍存在,其主要观点是:在政府干预下设置的严格金融准入、利率限制以及直接信贷配给等金融指标形成了金融抑制的金融体制1-2。在这种金融体制下,极低的存款利率影响储蓄的总量扩张和结构优化,从而阻碍了投资的增加和经济的增长; 另外,较低贷款利率的限定导致金融机构(银行)不能更加有效地分配资金,减弱了金融体系的资金分配功能,同时致使金融发展停滞。基于这样的认识,mck

4、innon和shaw认为政府应取消对金融部门的相关管制,实行金融深化(自由化)政策1-2。但是当时在农村金融领域,大多数发展中国家受二战后凯恩斯学派思想的影响,接受了信贷补贴论的观点,即通过政府干预,以财政补贴等形式从外部直接注入资金。随着世界很多国家,特别是发达国家的经济在20世纪70年代末陷入滞胀,凯恩斯的政府干预理论遭到质疑。新自由主义随之兴起,金融深化(自由化)理论成为当时发展中国家的普遍指导思想。在这种观点的引导下,拉美等发展中国家开始了金融自由化浪潮。而在农村金融领域逐渐形成了农村金融市场论,该理论主张利率自由化,以激发人民的资金储蓄意愿,盘活农村金融体系的流动资金,同时在市场化的

5、定价下,有助于金融机构健康有效地运行3。但自由化的观点使拉美等发展中国家陷入 _的陷阱,同时在农村金融市场上,农业的弱质性使得农村资金大量外流,农民贫困加剧,因此,stiglitz和weiss(1981)提出了金融约束论,该理论认为在信息不对称的状态下,市场无法克服道德风险和逆向选择问题,此时政府应该发挥作用,通过控制利率、市场准入等为民间创造租金4。在金融约束论的影响下,政府主要通过加强市场的监管和法律环境建设等手段来纠正市场失灵;同时,在经济出现市场自身不能消化的危机时进行适当的引导和干预,以保障经济平稳健康地发展。同样,在农村金融市场也相应提出了不完全市场论,强调政府对农村金融市场的重要

6、补充作用。但政府干预下的农村金融发展使得有关组织的部分积极性难以发挥,体制自身的潜能被忽视或者是被压抑。于是冯兴元等(xx)针对这些问题,基于 _“局部知识”的视角提出了市场过程论,认为应拓展市场过程和利用市场机制以更好地利用全局和局部知识来营造农村金融多元竞争的氛围5。(二)农村金融促进乡村振兴的研究。中共中央、 _印发的乡村振兴战略规划(2018-2022年)第一篇第一章中将“乡村”一词定义为:“乡村是具有自然、社会、经济特征的地域综合体,兼具生产、生活、生态、文化等多重功能,与城镇互促互进、共生共存,共同构成人类活动的主要空间。”那么乡村振兴意味着乡村在与城镇协同发展的基础上,进一步提升

7、生产、生活、生态及文化等多重功能特性,以实现各方面的综合振兴和繁荣。农村金融借鉴熊德平(xx)文章中的概念,他认为“农村金融”不论其数量、规模、现代化程度及表现形式和组织方式如何,其本质都是信用关系制度化的产物,是不同产权主体基于信息、信任、信誉和制度约束基础上的信用交易活动,它通过信用工具将分散资金集中有偿使用以实现“规模经济”,并通过组织这些活动的制度安排构成经济系统及其运动形式6。关于农村金融促进乡村振兴的研究,已经有许多学者做了大量工作。赵洪丹和朱显平(xx)通过分析不同的市场化进程阶段的农村金融和财政支农对农村经济发展的作用,认为随着我国市场化改革的推进,农村金融和财政支农对农村经济

8、发展的正向作用逐步显现,且作用的力度不断增强7。丁志国等(xx)通过梳理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农村金融理论发展、农村金融对经济发展的支持路径及其政策效果,得出健康的农村金融对农村经济发展具有显著支持作用的结论8。王国刚(2018)同样认为城乡间金融发展的不平衡、金融为“三农”服务的不充分,严重制约着乡村振兴战略和区域协调发展战略的有效实施9。其实早在xx年,人们就开始关注农村金融的发展及其对经济的助力。丁武民(xx)就提出实现乡村的全面可持续发展,关键问题在于加强、加大对乡村金融的支持力度,建立完善的乡村金融支持体系10。禹跃军和王菁华(xx)借助var模型分析了农村金融发展与农村经济增长的关系,结

9、果发现农村金融的发展有助于促进农村经济增长,但农村金融发展滞后于农村经济增长11。(三)农村金融制度创新的有关研究成果。由农村金融的含义可知,制度创新才是农村金融发展的本质。基于这种认识,众多学者希望通过农村金融制度创新推进乡村振兴。张宁宁(xx)探讨了“新常态”下农村金融制度创新的关键问题与路径选择,认为农村金融需求主体的培育、农村金融供给制度创新、金融交易中的社会网建设、土地经营权抵押机制创新等是制度创新的关键问题,并探寻了农村金融制度创新路径,具体包括做好农村金融制度创新的顶层设计、采取自下而上的创新方式、合理确定创新边界、明晰创新实施主体、放松农村金融制度创新政策约束等12。邱晖和倪嘉

10、波(2018)通过对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农村金融制度变迁历程的回顾,发现影响农村金融体制变迁的特征表现为由存量改革向增量改革转变、由强制性变迁向诱致性变迁转变、由路径依赖向制度创新转变等,故提出进一步推进农村金融机构的产权改革,通过金融与财政的配合发挥资金市场上价格机制的作用,并构建多种产权相互竞争且功能上相互补充的农村金融组织体系13。也有部分学者对系统内制度创新进行了探讨。余嘉勉(2018)探讨了农村金融贷款保险制度的创新与规制,认为博弈机制的失效和激励机制的缺失是我国农村金融贷款保险发展的主要瓶颈,并分析了如何从制度层面完善贷款保险的法律制度,从实践操作层面完善贷款保险的运行程序14。温铁军

11、等(2018)在分析了农村不再适合将资产限定在要素单一的“第一产业”,应在逐步实现产业转型升级的基础上,着重强调土地制度的创新,尤其是在土地初次定价时,应以农村集体经济组织为村内资源初次定价的“做市商”,首先在村内完成涉及三产融合的土地和其他资源的“资源变资产”的初次定价,形成结构性合约,使之可在内部进行价值化流转,然后再同外部市场对接15。虽然学者们在各个层面对农村金融制度的创新进行了论述,并且现有的理论和观点也在某种程度上有利于我国利用金融制度创新解决“三农”问题,但是如果想尽快实现乡村振兴,需要进一步总结农村金融发展的瓶颈问题,以便进一步探讨金融制度的创新。 (一)农村金融发展的瓶颈问题

12、。1.不确定性。不确定性是阻碍农村发展的首要瓶颈因素。事物的发展本身就有许多不确定性,不可避免。针对农村发展来说,不确定性因素也有很多。其中之一就是农民面临的不确定性。第一,农民收入的不确定性,其根源是农业生产的不确定性。农业生产受天气、地理位置等环境因素影响,而这些环境因素具有天然的不确定性。第二,目前农民没有太多资产,特别是没有太多拥有抵押权和资产性收入的资产。而资产十分重要的作用之一就是应对资产拥有者所面临的不确定性。土地作为农民最大的一项资产却没有所有权,这就决定了农民不能依靠土地抵御不确定性带来的风险。第三,由于历史原因,农民受教育年限少,学历低。教育水平的限制导致农民的人力资本低,

13、因此只能做一些简单劳动,但是只能在农业的低端环节生产,这就决定了农业技术创新不够以及技术创新普及度不高; 或是选择出去打工,但是也只能做一些简单工作,造成农民收入的不确定性高。2.信息不对称。信息不对称的根源是不确定性、道德风险和 _倾向。农村金融市场上的信息不对称不仅包括企业与农民、企业与政府、农民与政府之间存在的不对称,还包括这些主体内部的信息不对称。企业与农民之间存在的不对称导致农民很难取得银行和其他金融机构的信任,不仅使得农民“贷款难”,也使得银行出现大量“不良贷款”。而企业与政府之间的信息不对称使得政府在完善农村金融市场的制度环境时不能有效引导企业发展。另外,政府监管部门不能全面掌握

14、金融机构的信息,容易出现道德风险、逆向淘汰和 _行为。关于农民与政府之间的信息不对称,主要体现在直接补贴上,这不仅导致政府不能做到有效精准扶贫,而且不利于监管农民在申请补贴方面存在的道德风险和 _行为。而机构内部的信息不对称主要是指各级政府和各类企业这两个主体内部的不对称。首先,政府内部的信息不对称一方面是指中央政府、地方政府和乡村基层组织之间的信息不对称,导致各级政府在信息传达时产生偏差,在政策的实际执行过程中大打折扣;另一方面是指由于各级政府的主要 _存在任免时限,单方面对市场的有限认知会使短期行为和腐败现象频发。其次,各类企业之间也存在信息不对称,这会引发农村金融市场的其他一些问题。所以

15、,整个农村金融市场制度的运行成本很高,并且同时存在市场失灵和政府失灵的情况。3.“搭便车”行为。曼瑟尔?奥尔森(xx)在集体行动的逻辑前言中提到“在一个集团范围内,集团收益是公共性的,即集团中的每一个成员都能共同且均等地分享它,而不论他是否为之付出了成本集团收益的这种性质促使集团的每个成员想搭便车而坐享其成”16。在农村金融市场,政府为了诱使该市场向自发性制度变迁,会给予一些“公共物品”(提供基础设施、财政补贴和制度安排等),农民和企业过度享用政府提供的便利,而逃避自己应该承担的责任和成本。以一些民间互助组为例,在初始建设时,多数农民因暂时没有资金需求不愿意出资进行互助组的建设,同时农民 _或

16、者其他人出资成立互助组,而在自己需要资本时以小份额资金或者无资金投入加入,以达到在自己不付出成本或者付出极小份额的成本下,获得最多的收益。而市场中的私人企业和金融机构的相互“搭便车”和“搭政府便车”行为主要得益于政府为促进农村金融的发展而做出的政策努力。比如政府给予涉农业务税收政策的优惠,私人企业和金融机构可能将其他盈利性高的业务伪造成涉农业务以获得税收优惠。同时,二者可能进行“合谋”以实现利益的最大化。“搭便车”的行为,扭曲了价格机制,使交易成本增加,降低了资源配置的效率。4.交易成本过大。农村金融市场的交易成本过大主要表现在政府、农民及企业层面和相关的互动中。首先,政府的有限理性使得农村金融系统的总体规划不足,导致系统内交易成本增加。农村金融系统结构的不完善,包括机构设置及配套组织不完善、管理结构混乱等。具体说来,在整体运行方面,监管处于混沌监管状态,权责界线出现重叠或空白,缺乏专业化的独立监管机构;政策性银行发挥作用的程度不够,与农民的直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其它办公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