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中考语文诗歌鉴赏+文言文阅读解题方法和技巧及习题训练及解析

上传人:玩*** 文档编号:149804197 上传时间:2020-10-30 格式:PDF 页数:29 大小:130.79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初中中考语文诗歌鉴赏+文言文阅读解题方法和技巧及习题训练及解析_第1页
第1页 / 共29页
初中中考语文诗歌鉴赏+文言文阅读解题方法和技巧及习题训练及解析_第2页
第2页 / 共29页
初中中考语文诗歌鉴赏+文言文阅读解题方法和技巧及习题训练及解析_第3页
第3页 / 共29页
初中中考语文诗歌鉴赏+文言文阅读解题方法和技巧及习题训练及解析_第4页
第4页 / 共29页
初中中考语文诗歌鉴赏+文言文阅读解题方法和技巧及习题训练及解析_第5页
第5页 / 共29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初中中考语文诗歌鉴赏+文言文阅读解题方法和技巧及习题训练及解析》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初中中考语文诗歌鉴赏+文言文阅读解题方法和技巧及习题训练及解析(29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初中中考 语文诗歌鉴赏 +文言文阅读解题方法和技巧及习题训练及解析 一、中考语文诗歌鉴赏训练 1阅读下面古诗,完成后面小题 江行 宋严羽 瞑色蒹葭外,苍茫旅眺情。 残雪和雁断,新月带潮生。 天到水中尽,舟随树梢行。 离家今几宿,厌听棹歌 声。 【注】 棹歌:行船时船工所唱的歌。 (1)尾联一个 “ 厌” 字写出了作者那种_、 _的情感。 (2)发挥想象,试描绘出“ 天到水中尽,舟随树梢行” 这一联所写的景与情。 【答案】 (1)思乡心切;厌倦漂泊生活 (2)在舟中远眺,天在水中,水与天接,江天一色,彼此不分;小舟起起伏伏慢慢前行, 树杪隐隐约约,缓缓后退。天无尽,水亦无尽,而行舟又悠悠,这样的

2、行旅何日是尽头 呢? 【解析】 【分析】( 1)“ 离家今几宿,厌听棹歌声” 。离家的日子,诗人是每天都在心头盘 算的。天天盘算着,日子一长也就茫然了,“ 今几宿 ” 的疑问,一则说明诗人离家之久,二 则表明诗人心中盘算着回家的次数之频。桨声一如游子心中的离家悲歌,一声声、一阵 阵,把心都敲碎了,更敲倦了。 (2)解答此题的关键是抓住诗中的主要景物“ 天”“江水 ”“舟”“树” 的特点,用自己的语言再 现画面。描述时,一要忠于原诗,二要用自己的联想和想象加以再创造,语言力求优美。 “ 天到水中尽,舟随树杪行” 。舟中远眺,天在水中,水与天接,江天一色,彼此不分;小 舟起起伏伏慢慢前行,树杪隐隐

3、约约缓缓后退。天无尽,水亦无尽,而行舟又悠悠,真不 知这样的行旅何日是尽头。景中寓情,作者把羁旅之情、思乡之感寄寓于“ 舟行所见 ” 之景 中,情与景完美地交融在一起,表达了漂泊在外的乡愁与孤单。 故答案为: 思乡心切;厌倦漂泊生活 在舟中远眺,天在水中,水与天接,江天一色,彼此不分;小舟起起伏伏慢慢前行,树 杪隐隐约约,缓缓后退。天无尽,水亦无尽,而行舟又悠悠,这样的行旅何日是尽头呢? 【点评】 本题考查诗歌鉴赏的炼字。考生要读懂诗歌,了解诗歌的内容,感悟诗人的情 感,要结合诗句进行分析理解。 本题考查诗歌意境的理解能力。考生要抓住诗歌中的意象特点,进行描绘。语言要生动 形象,忠于原诗,运用

4、自己的联想和想象,要表达出诗人的情感。 2阅读诗歌,回答问题。 玉仙馆 (唐)张籍 长溪新雨色如泥,野水阴云尽向西。 楚客天南行渐远,山山树里鹧鸪啼。 (选自全唐诗) 请你完成这首诗歌的微电影镜头脚本设计,来展现诗歌的意境。 镜头脚本设计(部分) 景别摄法整体画面配音预期效果 远景 从人物后面拍摄_ 水流声、鹧鸪声_ 【答案】新雨后溪水湍急,混浊如泥,天上阴云向西奔涌。“ 楚客 ” 孤独一人,渐行渐远, 在山林小径中留下一个模糊的背影。 ;用声音、远景镜头从后面拍摄的方法营造出悲凉氛围,表现出楚客思乡不得归的落寞、 悲苦的心境。 【解析】 【分析】 整体画面:应抓住诗中的主要景物,用自己的语言

5、再现画面。描述 时一要忠实于原诗,二要用自己的联想和想像加以再创造,语言力求优美。新雨后溪水湍 急,混浊如泥,天上阴云向西奔涌。“ 楚客 ” 孤独一人,渐行渐远,在山林小径中留下一个 模糊的背影。“长溪、野水、鹧鸪啼” 描摹声音, “ 阴云尽向西、天南行渐远” 到“ 山山树 里” ,视线由远到近,几个关联的意象,构成一幅完整的画面,营造出悲凉氛围,表现出楚 客思乡不得归的落寞、悲苦的心境。 故答案为: 新雨后溪水湍急,混浊如泥,天上阴云向西奔涌。“ 楚客 ” 孤独一人,渐行渐 远,在山林小径中留下一个模糊的背影。 用声音、远景镜头从后面拍摄的方法营造出 悲凉氛围,表现出楚客思乡不得归的落寞、悲

6、苦的心境。 【点评】本题考查分析诗歌意境。答题时应注意,所谓意境,是指寄托诗人情感的物象(即 意象 )综合起来构建的让人产生想像的境界。分析诗歌意境,一要注意物象的特点,二要注 意作者在描摹的事物中所寄托的情感,抓住物与志的“ 契合点 ” 。 3阅读下面这两首诗,回答各题。 卖炭翁 卖炭翁,伐薪烧炭南山中。满面尘灰烟火色,两粪苍苍十指黑。卖炭得钱何所营?身上衣 裳口中食。可怜身上衣正单,心忧炭贱愿天寒。夜来城外一尺雪,晓驾炭车辗冰辙。牛困 人饥日已高,市南门外泥中歇。 翩翩两骑来是谁?黄衣使者白衫儿。手把文书口称敕,回车叱牛牵向北。一车炭,千余 斤,宫使驱将惜不得。丰匹红纱一丈皱,系向牛头充炭

7、直。 (1)这首诗作者是_(人名),诗中“ 直” 一词的意思是 _ (2)下列选项中不正确的一项是() A. “ 满面尘灰烟火色,两鬓苍苍十指黑” 这一肖像描写,把卖炭老人尘灰满面,十指熏黑的 形象刻画得极为传神。 B. “ 可怜身上衣正单,心忧炭贱愿天寒” 这一极度反常的心理,突显老翁内心的忧伤。 C. 诗歌揭露了当时宦官假借“ 宫市 ” 之名强取豪夺民间财物的社会现实。 D. 诗歌表达了对受“ 宫市 ” 之苦的劳动人民的深切同情。 【答案】 (1)白居易;同 “ 值” ,价钱。 (2)B 【解析】 【分析】( 1)本题第一空要根据平时对文学常识的积累答题,第二空要根据平时 积累句意理解词语

8、意思。注意“ 直” 这里是通假字,通“ 值” ,价值。 (2)ACD理解正确。 B “可怜身上衣正单,心忧炭贱愿天寒” 这一极度反常的心理,写出了 卖炭翁艰难的处境和复杂的内心矛盾。 故答案为: 白居易同“ 值” ,价钱。 B 【点评】 本题考查文学常识的积累及理解词语的能力。考查时一般会涉及古今中外的名 家名篇的基本知识。解答这类题目,要求学生熟记学过的名家名篇及基本的介绍。解答此 题,还要根据平时对课文注释的识记及积累,结合具体语境进行解释。还要注意通假字、 古今异义词、词类活用、一词多义等特殊用法的字词。 此题考查鉴赏古诗的能力。解答时要抓住诗歌中的关键词语来鉴赏,可以从词性、色 彩、修

9、辞以及所表达的思想感情去把握它的内涵。 4阅读下面的词,然后回答问题。 卜算子 送鲍浩然之浙东 王观 水是眼波横,山是眉峰聚。欲问行人去那边?眉眼盈盈处。才始送春归,又送君归去。 若到江南赶上春,千万和春住。 (1)“ 眉峰聚 ”“眉眼盈盈处 ” 是什么意思?请选择其中一个作答。 (2)这首词写了一件什么事?“ 才始送春归,又送君归去” 一句表达了词人怎样的情感? 【答案】(1)眉峰聚:形容双眉蹙皱,状如二峰并峙。眉眼盈盈处:喻指山水秀丽的地 方。盈盈:美好的样子。 (2)作者送别友人去江东的事情,词人用出人意料的想象把送春和送人联系在一起,用两 个“ 送” 字递进,深刻描写词人的离愁幽情。“

10、 才始送春归” 写出才刚送别春天,心中还满怀 着伤春之愁; “ 又送君归去 ” 则再添了别恨,离愁更深,表达了作者的愁思和依依惜别之情 【解析】 【分析】( 1)山是眉峰聚:山如美人蹙起的眉毛。西京杂记载卓文君容貌姣 好,眉色如望远山,时人效画远山眉。后人遂喻美人之眉为远山,这里反用。眉眼盈盈 处:一说比喻山水交汇的地方,另有说是指鲍浩然前去与心上人相会。盈盈:美好的样 子。 (2)这首词是一首送别之作。题目中的鲍浩然是作者的朋友,浙东是友人要去的地方。 这首词分为两片,上片写友人回浙东去的山水行程,下片抒发作者对回归江南的友人的深 情祝愿。下片“ 才始送春归,又送君归去” ,正面写 “ 送

11、” ,点出了别友人的时间:暮春。为 “ 又送君归去” 铺垫。作者有心惜春,然而留不住春天,春天最终不顾作者归至江南。这对 作者来说,不能伴春而去的江南又正是春天回归的地方。这两句写得相当愁苦,一个“ 才” 一个 “ 又” ,层层递进,作者的情感越来越深。上片含蓄地表达了词人与友人的惜别深情; 下片则直抒胸臆,兼写离愁别绪和对友人的深情祝愿。词人用出人意料的想象把送春和送 人联系在一起,用两个“ 送” 字递进,深刻描写词人的离愁幽情。据此理解作答。 故答案为:眉峰聚:形容双眉蹙皱,状如二峰并峙。眉眼盈盈处:喻指山水秀丽的地 方。盈盈:美好的样子。 作者送别友人去江东的事情,词人用出人意料的想象把

12、送春和送人联系在一起,用两个 “ 送” 字递进,深刻描写词人的离愁幽情。“ 才始送春归” 写出才刚送别春天,心中还满怀着 伤春之愁; “ 又送君归去 ” 则再添了别恨,离愁更深,表达了作者的愁思和依依惜别之情 . 【点评】 (1)本题考查对诗歌重点词语的鉴赏能力。考生要注意理解词语的本义之外,还要 注意其比喻义、引申义,注意其对诗歌意境、作者情感的表达效果。 本题考查考生诗歌理解和鉴赏的能力。考生要仔细阅读诗歌,联系作者的身世、经历、 境遇、时代背景等去理解诗歌的内容和主旨。 5阅读诗歌,回答问题。 雁门太守行 李贺 黑云压城城欲摧,甲光向日金鳞开。 角声满天秋色里,塞上燕脂凝夜紫。 半卷红旗

13、临易水,霜重鼓寒声不起。 报君黄金台上意,提携玉龙为君死。 (1)“ 角声满天秋色里,塞上燕脂凝夜紫。” 送用夸张和比喻的修辞手法,分別从_ 和_两方面渲染战场的悲壮气氛和战斗的残酷场面。 (2)下面选项中,对本诗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A. “ 雁门太守行 ” 是古乐府曲名,“ 行” 是古诗体裁,本诗借用它作诗题写当时战事。 B. 首联 “ 黑云圧城城欲摧,甲光向日金鳞开。” 写景也是写事,渲染战前敌军压境,我军英 勇应战的危急、紧张气氛;暗示战斗的残酷,为下文描写战斗的惨烈做铺垫。 C. 颈联 “ 半卷红旗临易水,霜重鼓寒声不起。” 此句中 “ 鼓寒 ” 指的是战鼓的声音低沉重浊, “ 不起

14、 ” 指的是战士们在这祥沉重的鼓声中无力击鼓,斗志难振。 D. 尾联 “ 扱君黄金台上意,提携玉龙为君死。” 引用典故,表达了守城将士们誓死报效君王 的决心。 【答案】 (1)听觉;视觉 (2)C 【解析】 【分析】 “ 角声满天秋色里,塞上燕脂凝夜紫” 两句, 分别从听觉和视觉两方面 铺写阴寒惨切的战地气氛。时值深秋,万木摇落,在一片死寂之中,那角声呜呜咽咽地鸣 响起来。显然,一场惊心动魄的战斗正在进行。“ 角声满天 ” ,勾画出战争的规模。敌军依 仗人多势众,鼓噪而前,步步紧逼。守军并不因势孤力弱而怯阵,在号角声的鼓舞下,他 们士气高昂,奋力反击。“ 角声 ” 写战斗的号角之声,是从听觉的

15、角度来写;“ 燕脂凝夜紫 ” 写黑夜间战士鲜血凝成暗紫,写颜色,是从视觉的角度来写。 C 项有误。诗中 “ 不起 ” 是指因夜寒霜重,鼓声郁闷低沉,结合尾联“ 报君黄金台上意,提 携玉龙为君死” 表现出的将士们誓死报效朝廷的决心可知,战士们在这祥沉重的鼓声中依然 是斗志昂扬,毫不气馁。 故答案为: 听觉 ; 视觉 。 C 【点评】 本题考查赏析重点句子。答题时应注意,一般来说,要求学生赏析的句子往往 具有某一特色,或是修辞,或是表达方式,或是遣词造句,这就要求学生结合具体语境灵 活作答。 本题考查对诗歌内容的理解和赏析。答题时应注意,准确把握各个选项的说法,再和诗 词相关诗词句内容和手法比照,

16、字斟句酌归纳辨析正误。 【附参考译文】 敌兵滚滚而来,犹如黑云翻卷,想要摧倒城墙;我军严待以来,阳光照耀铠甲,一片金 光闪烁。秋色里,响亮军号震天动地;黑夜间战士鲜血凝成暗紫。红旗半卷,援军赶赴易 水;夜寒霜重,鼓声郁闷低沉。只为报答君王恩遇,手携宝剑,视死如归。 这是一首描写战争场面的诗歌。首联写景又写事,渲染兵临城下的紧张气氛和危急形 势,并借日光显示守军威武雄壮;颔联从听觉和视觉两方面渲染战场的悲壮气氛和战斗的 残酷;颈联写部队夜袭和浴血奋战的场面;尾联引用典故写出将士誓死报效国家的决心。 解答本题需要学生理解句意,并能由浅入深赏析诗歌,深刻体会战前的紧张气氛、战中 的激烈场面以及将士们报效国家的坚强决心。 6古诗词赏析 望 岳 杜甫 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 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 荡胸生曾云,决眦入归鸟。 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1)本诗中 “ 决眦入归鸟 ” 中“ 眦” 的意思是 _,颔联写出了泰山的_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心得体会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