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古音常识PPT课件

上传人:优*** 文档编号:149797470 上传时间:2020-10-30 格式:PPT 页数:26 大小:133.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上古音常识PPT课件_第1页
第1页 / 共26页
上古音常识PPT课件_第2页
第2页 / 共26页
上古音常识PPT课件_第3页
第3页 / 共26页
上古音常识PPT课件_第4页
第4页 / 共26页
上古音常识PPT课件_第5页
第5页 / 共2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上古音常识PPT课件》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上古音常识PPT课件(26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1,上古音常识,引子 上古音:从西周初年到汉末之间长达一千二百余年时间的汉语音系。 请学生对照自己的方音。 明陈第毛诗古音考:“盖时有古今,地有南北,字有更革,音有转移,亦势必所至。故以今之音读古之作,不免乖剌而不入。” 研究概况 上古的声、韵、调,肯定与今天不一样,那到底是一个什么样的系统呢?各家有不同的说法。 主要观点: 声母:20世纪二三十年代以后有大量学者从事上古声母的研究,虽然迄今没有形成一种公认的系统,但是有价值的观点和发明则越来越多。 王力先生的三十二/三声母及其拟音。,.,2,上古音常识,喻世长的七十一声母。 韵母:先秦的韵部系统,在经过了近三百年众多学者的努力后,已经达到

2、了完善的程度。这也是上古音研究最为充分的一个领域。主要的观点如下: 清代学者:顾炎武分为十部;江永分为十三部;段玉裁分为十七部;戴震分为九类二十五部;孔广森分为十八部;王念孙分为二十一部;江有诰分为二十一部。 近代学者:章炳麟开始分为二十三部;黄侃分为二十八部;王力先生分为三十部(见教材)。声调:历代学者关于上古声调的意见一向见仁见智,莫衷一是。近年来主张“古有四声”的较多。 小结:为什么认识不同?对相同的问题,利用的资料不同,采取的方法不同,分析的角度不同,得出的结论也就不同。,.,3,上古音常识,研究利用的资料 一、韵文资料 其中最重要的是诗经,它是划分先秦韵部的主要根据;其次则有楚辞和群

3、经、诸子里的韵语;两汉时代有汉赋、乐府民歌。 这是研究上古韵部及声调的主要资料,是我们讲解的重点内容。 需要说明的问题: 诗经当中的十五国风,都是反映当时口语用韵的民歌。但是,对于这种口语音的押韵系统,历来有两派不同的观点:一为方言、无系统派,一为雅言、有系统派。但是上古方言情况究竟怎么样,现在没搞清楚,因此有关上古音系目前的研究成果只能介绍后一派的成果。,.,4,上古音常识,二、谐声字 上古汉语阶段距离造字时代不远,谐声字所反映的韵母类别,跟诗经等韵文所反映的上古韵部大体一致,因此,对那些不入韵的字,就靠谐声关系来解决归部问题。韵文对声母的研究没有用处,谐声字就成为研究上古声母的主要凭据。在

4、造字之初,同谐声字群的字或者是声母完全相同,或者是声母属于相同的发音部位。这就是声母的线索。 举例: 冬终螽;方彷旁;俞偷媮 三、汉代以前的注音材料 包括直音、“读若”、“读如”、早期反切等。 四、异文假借 上古时代的古籍有大量的异文假借现象,出土的甲骨文、金,.,5,上古音常识,文、简犊帛书文字也有大量的异文假借现象,它们对研究上古音有很重要的作用。 异文:论语:“且在邦域之中矣”,经典释文“邦或作封”。 假借:诗经豳风七月:“黍稷重穋,禾麻菽麦。”“重”通“穜” 五、声训 声训在汉代盛行。它作为一种训诂方法,关于意义部分的联系往往不免于牵强,声音部分则多是可靠的,可以作为上古音的证据。 释

5、名释宫室:“宅,择也,择吉处而营之也。” 六、现代语言材料 即汉语方言和汉藏语系的亲属语言。有的汉语方言仍然保,.,6,上古音常识,存着上古音的一些特点。 七、对音材料 汉王朝与西域诸国来往,史书记载了一些音译词;东汉时代开始翻译佛经,音译词大量增加;这类可以反映那个时代的读音情况。 南无,梵文Namo 研究的主要方法 一、韵脚字系联法 利用诗经求出韵脚字;利用其他韵文进行验证。 1、诗经的韵例 2、诗经韵脚字归纳 3、其他韵文验证 这是上古韵部研究最主要的方法,.,7,上古音常识,二、谐声系列推演法。 诒怡饴贻 治 佁笞 胎苔抬 殆迨怠 三、异文通假声训互证 分韵不同原因 一、对韵脚的认识不

6、同 现存诗经的本子从分章断句到训诂讲解都源于汉人的说经,也没有韵例的标示。某处是韵或非韵,完全靠不同诗章之间的比较,从经验出发去玩味。所以人们自古以来对诗经的韵例就有不同的认识。对韵例的认识不同,所取韵脚字自然不同,分部也必然受到影响。,.,8,上古音常识,二、对某些特殊的押韵现象认识不同。 对于特殊押韵的,不能机械地运用韵脚系联法。 (解释上节课同学疑问:声母代表字和韵部代表字的发音问题。比如“见”,拟音为K,不是说“见”在上古时读K,而是“见”的声母是K,是用“见”代表K这个声母。韵部代表字同此。) 上古声母的几个重要论断 (联系方言中声母的现象。) 一、古无轻唇音 这是清朝人钱大昕提出来

7、的。见于他的十驾斋养新录。 课本544页。所谓“古无轻唇音”,就是说上古没有“非敷奉微”四个声母,它们是中古时期才从“帮滂并明”四个声母中分化出来的。,.,9,上古音常识,证明材料: 谐声偏旁: 中古时期,“方”属非母,轻唇音;“旁”,属并母,重唇音;“雱”,属滂母,重唇音。“奉”属奉母,是轻唇音;“琫”,属帮母,重唇音;“捧”,属滂母,重唇音。 异文: 庄子逍遥游:“汾水之阳”,司马彪本又作“盆水之阳”; 论语雍也:“文质彬彬”,许慎说文引作“文质份份”。 方言验证: 吴方言、广东话、客家话等,都不同程度地保留有重唇痕迹。特别是厦门话,至今没有轻唇音。,.,10,上古音常识,二、古无舌上音

8、这也是钱大昕在十驾斋养心录中提出来的。 课本544页。 所谓“古无舌上音”,是说先秦两汉时期还没有舌上音“知、徹、澄”三母,它们是后来才从舌头音“端、透、定”中分化出来的。 证明材料: 谐声偏旁: “呈”,澄母;“逞”,徹母;“桯”(音听),透母。 声训: 说文:“田,陈也。”史记田敬仲完世家:“敬仲之如齐,以陈字为田氏。”“田”、“陈”古音相同。中古时,田,透母;陈,澄母。,.,11,上古音常识,异文: 诗经郑风清人:“左旋右抽。”,“抽”,说文引作“搯”。中古时,“抽”;徹母,“搯”,透母。 方言: 甘肃、陕西等地读“斫”为“tuo”。厦门、潮汕、临川等方言,大多仍读舌上为舌头。 借词:

9、日本语、朝鲜语中的汉语借词,也都将舌上音读为舌头音。 三、娘日归泥 这是近人章炳麟提出来的。 所谓“娘日归泥”,是说上古没有“娘”、“日”二母,它们是后来从“泥”中分化出来的,在上古都属于“泥”母。,.,12,上古音常识,证明材料: 谐声偏旁: “涅”从“日”声,中古属泥母;乃,中古属泥母,仍,中古属日母。 声训: 释名:“男,任也”;“尔,昵也。”“男”、“昵”,中古属泥母;“任”、“尔”,中古属日母。 方言: 现代闽方言、粤方言仍无“日”母。 四、喻三归匣 这是近代音韵学家曾运乾在他的喻母古读考一文中提出来的。也就是说,喻母三等字(曾运乾称为“於”母,今多称作“云”母)是从古代的匣母中分化

10、出来的。,.,13,上古音常识,等:是等韵图的一个基本概念,也是等韵学的核心,同时也是等韵学中不太好懂的内容。清代等韵学家江永是这样解释“等”的,他说:“音韵有四等,一等洪大,二等次大,三四皆细,而四尤细。”(音学辨微八辨等列)用现代语音学来解释,所谓“洪大”是指发音时元音的舌位比较后比较低,如、 、u等元音属之;所谓“细”就是指的发音时元音的舌位比较前比较高,如i、e、a等属之。为什么又有“洪大”、“次大”、“细”和“尤细”的区别呢?这是因为元音的高、低、前、后也是相对的,如“高”还有高和半高之分,“低”还有低和半低之别,所以大有洪大、次大,细有细和尤细的区别。,链接,.,14,上古音常识,

11、.,15,上古音常识,.,16,上古音常识,.,17,上古音常识,.,18,上古音常识,利用古音知识判定上古音同音近字 一、古音相同 一般说来,所谓古音相同是指两个字的声母和韵部都相同,即具有“同纽双声”和“叠韵”的关系。 纽:在传统的音韵学上,声母简称为“声”,又叫“纽”,或者合起来叫“声纽”。“纽”就是枢纽的意思,古人认为声母在一个字里头是关键,是中心,是声音之枢纽。 二、古音相近 从声、韵的角度看,主要有这样几种情况:声母相同,韵部相近;韵部相同,声母相近;声母、韵部都相近。 (一)声母相近 亦称“旁纽双声”,指的是发音部位相同的同类声母彼此相近。请参考课本544页。,链接,.,19,上

12、古音常识,另外,有些不同类的声母在上古也往往相近、相通,如喉音和牙音就属于这种情况。如“影”的声符是“景”,属牙音见母;“匣”的声符“甲”也是牙音见母字。又如“见”字有两读,一作“见”,属牙音见母;一作“现”,属喉音匣母。 (二)韵部相近 这是重点讲解的内容。 韵部相近主要指两个字所属的韵部具有“阴阳对转”或者“旁转”、“旁对转”的关系。 1、阴阳对转 在汉语语音的发展中,同一类相配的阴、阳、入三个韵部,可以互相转化,即在主要元音不变的前提下,阳声或入声可以失去鼻音韵尾或塞音韵尾而变成同一发音部位的阴声;反之,阴声也可以加上鼻音韵尾或塞音韵尾而变成相应的阳声或,.,20,上古音常识,入声。 阴

13、阳对转:“溝、購、構、媾、觏”等字属侯部,“講、耩”等字属东部。 阴入对转:“是、提、题、缇、醍”等属支部,“寔、湜”等属锡部,又是阴入对转。 2、旁转 是指从某一阴声韵(或者阳声韵、入声韵)转变为与之相近的另一阴声韵(或者另一阳声韵、入声韵)。引起这种变化的原因,是由于这个字的主要元音发生了前后或高低的变化。因而,旁转关系也就是主要元音相近(有韵尾则韵尾相同的)关系。 分,文部(帮母);半,元部(帮母)。文元旁转。 幺,宵部(影母);幼,幽部(影母)。宵幽旁转。,.,21,上古音常识,3、旁对转 通过旁转然后再对转的语音变化现象称为旁对转。 具有旁对转关系的字,其韵部也是相近的。 柔,幽部日

14、母;弱,药部日母。幽药旁对转。 了解上古音常识对于学习和研究古代汉语的重要性 一、准确理解叠韵双声的连绵词 “犹豫”为双声连绵字,以声取义,本无定字,故亦作“犹与”、“由与”、“尤与”、“犹夷”等。旧说以“犹”、“豫”为二兽名,性皆多疑,非是。参阅清黄生义府犹豫。(汉语大词典,5/95)另见郭在贻文集一534页),.,22,上古音常识,2、准确理解同义、近义词 古代汉语的同义词、近义词之间,也往往存在音同音近的联系。 课本546页的例证。再举一些例证。 “逗留”,叠韵。逗,定母侯部,.,23,上古音常识,留,来母侯部,“背”“负”,帮母之部,“负”,并母职部,“背”,阴入对转。 “焚”“燔”,

15、“焚”并母文部,“燔”并母元部,双声、旁转。 “柔”“弱”,“柔”,日母幽部,“弱”日母药部,双声、旁对转。,3、辨析通假 辨析通假的重要性 王念孙:“训诂之旨,存乎声音。字之声同而义近者,经传往往假借。学者以声求义,破其假借之字,而读以本字,则涣然冰释。如其假借之字而强为之解,则诘鞫为病矣。”(见王引之经义述闻),.,24,上古音常识,左传隐公元年:“庄公寤生”。 唐秦韬玉贫女诗:“蓬门未识绮罗香,拟托良媒益自伤。谁爱风流高格调,共怜时世俭梳妆。”“俭”,通“险”。 古音通假的原则 课本550页。 古音通假举例 荀子劝学:“强自取祝,柔自取束。” 杨倞注:“凡物强则以为柱而任劳,柔则见束而约

16、急,皆其自取也。”王引之读书杂志十荀子第一:“柱与束相对成文,则柱非屋柱之柱也。柱当读为祝,哀十四年公羊传天祝予,十三年谷梁传祝发文身,何、范注并曰:祝,断也。此言物强则自取断折,所谓太刚则折也。大戴礼作强自取折,是其明证矣。”,.,25,上古音常识,4、探求词语的语源及同源关系 芣苡 车前草,古人以为它的子实可以治妇女不孕。 语源:胚胎 芣,并母之部;胚,滂母之部;苡,余母之部;胎,透母之部。 岿巍嵬,均为疑母微部;峨,疑母歌部。 这四个词,都有“高大”的意思,声母相同,韵部相同或相近。,.,26,上古音常识,5、对语法研究也有帮助 古代汉语第一人称代词有“我”、“吾”、“余”、“予”、“朕”、“卬”、“台”。 如果从语音上去分析,就可以发现,这些字实际上可能就是一个词的历史的或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专业基础教材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