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学概论复习要点-修订编选

上传人:l****6 文档编号:149413690 上传时间:2020-10-26 格式:PDF 页数:10 大小:218.67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美学概论复习要点-修订编选_第1页
第1页 / 共10页
美学概论复习要点-修订编选_第2页
第2页 / 共10页
亲,该文档总共10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美学概论复习要点-修订编选》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美学概论复习要点-修订编选(10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1 美学概论复习要点 第一章 美学学科的诞生: 1750 年、1758 年德国哲学家鲍姆加登美学第一、二卷出版标志着美学学科的诞生。鲍 姆加登被称为“美学之父”。其美学含义为感性学,即 Aesthetics,从属于哲学。 美学学科的发展 (一)本体论阶段:古希腊罗马至十六世纪,美学思想主要集中思考一种独立的“美”,把美看 作是所有审美现象产生的根源。 (二)认识论阶段:文艺复兴之后到十九世纪,美学思辨的焦点由美的本体转移到对人的认知 能力的探讨上。 (三)存在论阶段:十九世纪末期以后,哲学转向对人的活动方式研究,语言是人的活动方式 的代表。美学开始对语言的意义进行分析。认为美是一种无意义的形而

2、上的概念,美存在于人 的情感表达和艺术活动之中。存在论阶段也称为语言学阶段。 美学的研究对象 一、研究美和艺术问题 (1)把美和艺术分开来研究:柏拉图 (2)把美和艺术统一起来研究:普洛丁 二、研究艺术的哲学 黑格尔:“我们的这门科学的正当名称却是艺术哲学,或者要确切一点,美的艺术的哲学” 三、研究审美心理的科学 鲍姆加登:思考“感性的完善” 英国经验主义者休谟和柏克:研究审美经验 中国美学家的观点: (1)美学是研究美的科学 (2)美学是研究艺术的科学 (3)美学是研究审美经验和审美心理的科学 (4)美学是研究人对现实的审美关系的科学 美学研究方法 哲学方法:包括观察、了解和分析,体验、追问

3、和对话,解释与建构等方式。 十九世纪,德国美学家费西纳在他的美学导论中把哲学的方法分为“自上而下”的方法和“自 下而上”的方法。自上而下的方法就是哲学思辨的方法。 第二章 一、古希腊和罗马时期的美论 (一)毕达哥拉斯学派:公元前六世纪,以毕达哥拉斯为代表的一批数学家、天文学家、物理 学家形成的一个哲学派别。 他们认为, 万物的最基本的原素是数, 数统治着宇宙中一切现象。 “事 物由于数而显得美”。他们认为,美就是数的和谐。并发现了黄金分割率。 (二)苏格拉底论美:从社会科学的角度谈美。他认为,美就是有用的;美具有相对性。 (三)柏拉图论美:柏拉图把世界分为三种形式,即理式世界、现实世界、艺术世

4、界。理式世 界是第一性的,不依人的意志而转移。柏拉图认为,美的本质就是理念,理念是不依赖于具体 事物的,它就是“美本身”。而一切具体的美的事物都要依赖于这个美本身,才能成为美的事物。 柏拉图说“这美本身,加到任何一件事物上面,就使那件事物成其为美,不管它是一块石头,一 2 块木头,一个人,一个神,一个动作,还是一门学问” 理想国 (五)普洛丁论美 1、普洛丁把柏拉图的“理式”看作是“神”或“太一”,是宇宙的一切之源,超越一切存在与思想。 普洛丁认为,“神”、“太一”就像太阳能放射光辉,最先放出的是“理型”; 接着放出的是“世界心灵” (世界心灵又放射出个别心灵) ;最后神放射出感官能接触到的物

5、质世界。理型、世界心灵、个 别心灵来自神,又要回归神,只有物质是无法回到神的。 2、普洛丁认为,“世间万物之所以美,是由于分享了理型”。 二、中世纪重要美论 中世纪美学与宗教信仰密不可分。其主题就是:美是上帝的一种根本属性。托马斯.阿奎娜 (1225-1274)是中世纪美学的集大成者。 1、阿奎娜认为,事物并不是因为我们爱它才是美,而是因为它是美的、善的,才为人所爱。 美和善都来自上帝。 2、阿奎娜认为,美有三个条件。第一是整一或者说是完善,因为不完整的东西,就这一条件 来看就是丑的。 其次是比例或者说和谐。 此外, 还有明晰, 因为我们称为色彩鲜明的东西是美的。 三、文艺复兴和启蒙运动时期美

6、论 (一)文艺复兴阿尔伯蒂论美: 阿尔伯蒂是文艺复兴时期的全才巨人。他的论建筑 、 论绘画 、 论雕塑是意大利文艺 复兴美学的第一块丰碑。 阿尔伯蒂认为美是和谐。“美是事物各部分间的一种协调和相互作用。这一协调是通过和谐 所要求的特定的数、特定的比例和安排实现的,而和谐是自然的基本原则所在” (论建筑 ) (二)启蒙运动时期美论 1、英国经验主义美学代表人物论美 (1)休谟(1711-1776):英国经验论哲学的集大成者。致力于人性研究,认为人性是由 感情和理解两部分组成。感觉和经验是其美论的出发点。 休谟认为,“美并不是事物本身的一种性质。它只存在于观赏者的心里,每一个人心见出 一种不同的美

7、。这个人觉得丑,另一个人可能觉得美。每个人应该默认他自己的感觉,也不应 该要求支配旁人的感觉。” (2)柏克(1729-1797):从人性角度把美和崇高联系起来。 从主体角度,他认为人有两种本能:一是自我保护,它联系着崇高感。二是社会生活,它联 系着美感。 从客体角度,他认为,“小的、光滑优雅的,有变化的,娇柔的外表、颜色等可以引起人的美 感。” 2.美在关系说: 法国美学家狄德罗认为美是客观事物所固有的,美的本质在于事物的关系,不存在于人的 主观意志。他划分了“外在于我的美”与“关系到我的美”两种美。前者是客观事物本身所具 有的,能呼唤主体审美的这种关系,即真实美;后者是指事物对人的关系而言

8、的,即相对美。 四、十八世纪末至十九世纪上半叶德国古典主义美学论美 1.康德(1724-1804):在判断力批判中,康德首先规定了鉴赏判断的本质就是一种审美 判断。通过规定鉴赏判断完成美的分析: (1)鉴赏判断是无利害关系的。他认为, “规定鉴赏的快感是没有任何利害关系的” ,鉴 赏判断是自由的、无私的,不受任何实际利害关系的限制。 (2)鉴赏判断具有普遍性。他认为, “美是无概念而又作为普遍愉快的对象被表现出来的” 。 (3) ,鉴赏判断是无目的的和目的性。鉴赏判断并不追求任何实际的功利目的,但又与主体 的某种心态想契合,从而引起审美快感。 3 (4)鉴赏判断具有必然性。康德认为,审美判断对

9、所有人都是必然的。人的情感虽不同,但 无利害关系的审美却是共通的。 2.黑格尔(1770-1831) 黑格尔的哲学体系的核心就是绝对理念或称绝对精神。 他认为美是感性的显现。“美就是理念,所以从一方面看,美与真是一回事。就是说,美本 身必须是真的。但从另一方面看,就得更严格一点,真与美却是有分别的。.美可以这样下定 义:美是理念的感性显现” 五、十九世纪重要美论 1.克罗齐的直觉说:他把人的认知活动分为直觉和概念,所谓直觉就是人类精神活动中最基本 的活动, 它不依赖于其他任何心灵活动, 但心灵活动都离不开直觉。 美学就是直觉的科学, 他说, “每一个直觉或表象同时也是表现”。其直觉不仅是认识活

10、动,也是一种表现和创造。因此他认 为美就是直觉,艺术就是直觉。 2.车尔尼雪夫斯基(1828-1889:美在生活 “美是生活;任何事物,凡是我们在那里面看得见依照我们的理解应当如此的生活,那就是 美的;任何东西,凡是显示生活或使我们想起生活的,那就是美的。” 分析评论要点:1.如何认识生活的丑;2.“我们”的理解 3.马克思主义美学论美 以历史唯物主义和实践唯物主义哲学为基础,以现实主义美学原则为中心原则,坚持审美主 体与客体的统一,艺术生产与物质生产的统一。从实践的观点出发,认为美是主客体的统一。 六、二十世纪弗洛伊德精神分析美论 弗洛伊德认为,美的本质和源泉是无意识的欲望,特别是性的欲望,

11、即 libido.美感也是从性 感延伸过来的。 中国当代美论 一、二十世纪中国当代美学的三个发展阶段 1.二十年代至三十年代:引进西方美学为主 2.五十年代至六十年代:美的本质第一次大讨论 3.七十年代至八十年代:美的本质第二次大讨论;美学研究方法的探讨 二、两次美的本质大讨论的过程 三、中国当代美论的四大流派 1.以吕荧、高尔泰为代表的主观美论 2.以蔡仪为代表的客观美论 3.以朱光潜为代表的主客观统一美论 4.以为代表的实践派美论 四、美的本质的集合化界定 1、如何进行美的本质的集合化界定? (1).美的本质就是人的本质,美是对人而言,不能离开人谈美。 (2)美是自由的形象。 (3)美事人

12、的本质力量的对象化。 (4)美在创造中。 4 第三章 美感(审美经验) 狭义的审美经验指的是审美感受,即审美主体面对审美客体所产生的心理活动过程。包括 审美认识、审美感情、审美意志三部分。广义的审美经验指的是审美意识,即审美主体面对审 美客体进入审美活动中的条件、心理活动过程以及其结果的总和。 二、人的美感与动物快感的区别 1.动物的快感只是对环境的适应; 动物的快感具有种族性,不具有个性特征。 2.人的美感既具有种族性,又具有个性; 人的美感又具有社会历史性。 美感产生的因素 1.审美能力是美感产生的前提 2.审美心理是美感产生的基础 3.审美态度影响美感的存在方式 4.审美环境影响美感的产

13、生 美感的心理构成 1.感知:感觉和知觉的总称。美感的基础因素。 感知中的直觉问题 直觉的四个特点: (1)直接性 (2)突然性 (3)专注性 (4)透明性 2.想象:想象是一种通过加工和改造记忆中的表象创造新的思维表象的过程。 (1)想象的初级形式:即简单联想,分为接近联想、类似联想、对比联想等 (2)想象的高级形式:再造性想象和创造性想象 想象是美感构成的核心因素。审美和艺术创作都离不开想象。 3.情感:情感是美感中最活跃的因素。没有情感就没有美感,情感渗透于审美的全过程。 情感在审美中的存在方式: (1)客观论认为情感是审美对象所固有的。 比如,一幅油画能产生悲哀和喜悦的情感,是由于线条

14、和色彩的客观性来决定的。 (2)主观论认为,情感是由审美主体投射到对象之中的。 十九世纪德国的美学心理学家里普斯提出“移情说”。他认为审美情感并非审美客体所 具有的,而是在审美活动中,审美主体将自己的人格和情感转移到对象之中的,与之融为一体, 使对象呈现出人格化的情感特征。 “审美的欣赏并非对于一个对象的欣赏,而是对于一个自我 的欣赏。”(里普斯)古希腊多立克柱 (3)主客观“同构说”认为,自然事物和艺术形式之所以具有情感,是因为外在世界与人的心理 世界具有同构对应关系。情感是主客体之间的相互关系。 5 4、理解 : 理解是一种理性因素。美感中也有对对象的审美判断和评价。理解是美感的评价阶段。

15、 理解的多义性导致了美感具有个性差异: (1)审美对象的多义性导致理解的多义性 (2)审美主体个性差异造成理解的多义性 第四章 一、自然美:即自然事物的美 自然美是美学难题中的难题。 自然美的特殊性: 1.自然性:对自然的依赖性 2.多面性:自然事物本身的属性和形式是多方面的,并处于动态变化中; 自然事物的属性与人及社会生活的联系是多方面的。桂林山水 3.形式性:自然美具有以形式取胜的特点。自然美侧重于形式美,一般不具有阶级性、时代性 和区域性。 4.象征性:自然事物与人具有同构对应关系,其某些属性和形式往往让人联想到人的生活和价 值。 黑格尔指出, 人可以在自然里 “发见一种心情的共鸣”,

16、“认出某些与精神有亲属关系的特点。” 二、社会美:指社会生活中客观存在的社会事物和社会现象的美。社会美分为社会实践美和人 的美。社会美的基本特征: 1.创造物质和精神文明的实践活动是其重要内容;是对积极力量和进步势力的肯定。 2.社会美具有明显的功利性和价值取向。 3.社会美表现为内容之美。 西方基本审美形态 一、优美与崇高: 1.优美:又叫秀美、阴柔美等,是真正意义上的美。一般是指充满和谐、明丽、柔媚的形象魅 力的审美形态。优美的特征:和谐感;形式感;自由感 2.崇高:又叫阳刚美、壮美等,是指对象以其粗犷、博大的感性形态以及物质和精神的强大力 量和气势,使人受到心灵的震撼、精神的鼓舞,从而获得精神境界的升华。 崇高的特征:外在形态的博大、粗犷;内在本质的心灵震撼、精神鼓舞、生命体验;美感上的 精神愉悦,并经历痛感 二、悲剧与喜剧 悲剧不同于日常生活中的不幸遭遇,也不同于戏剧中的悲剧形式,是一种审美形态。悲剧一 般包含激烈的矛盾冲突,冲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PPT模板库 > 总结/计划/报告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