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七年级历史(上册)第2课原始的农耕生活课时习题(附参考答案)

上传人:雨水 文档编号:149222003 上传时间:2020-10-25 格式:PDF 页数:4 大小:75.35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人教版七年级历史(上册)第2课原始的农耕生活课时习题(附参考答案)_第1页
第1页 / 共4页
人教版七年级历史(上册)第2课原始的农耕生活课时习题(附参考答案)_第2页
第2页 / 共4页
人教版七年级历史(上册)第2课原始的农耕生活课时习题(附参考答案)_第3页
第3页 / 共4页
亲,该文档总共4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人教版七年级历史(上册)第2课原始的农耕生活课时习题(附参考答案)》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人教版七年级历史(上册)第2课原始的农耕生活课时习题(附参考答案)(4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第 2 课原始的农耕生活课时练习 基础达标 一、选择题 1河姆渡原始居民和半坡原始居民生活的共同点是() A以原始农业为主 B以饲养家畜、家禽为主 C以采集、狩猎为主 D以原始农业生产为主的多种经济生活 2使河姆渡、半坡原始居民过着定居生活的主要原因是() A学会建造房屋 B掘井饮水方便 C原始农耕经济的发展 D自然环境的变化 3下列现象不符合历史史实的是() A北京人使用天然火 B半坡人使用耒耜耕地 C山顶洞人使用骨针缝制衣服 D河姆渡人使用弓箭打猎 4对半坡人和河姆渡人而言,最不可能发生的是() A尝试着培育野生猪、野生狗尾草,使之成为自己的主食粟和稻 B发明了弓箭狩猎,并将吃不完的野兽饲

2、养起来 C会建造房屋,过着定居生活 D广泛种植棉花,穿棉布衣服 5. 促使原始居民过定居生活的主要原因是( ) A.自然环境的变化 B.氏族公社的形成 C.原始农业的发展 D.学会建造房屋 6反映我国长江流域农耕生活的文化遗址是() A半坡遗址 B 河姆渡遗址 C大汉口遗址 D山顶洞人遗址 7下边图示的文物是在什么地方出土的?() A山顶洞人遗址 B北京人遗址 C元谋人遗址 D河姆渡人遗址 8很多同学爱吃米饭,你可曾想到稻米在我国有着源远流长的种植史。请你运用所学的历 史知识判断,下列哪个地方的先民最早可以品尝到香喷喷的米饭() A北京周口店 B陕西半坡村 C山东大汉口 D浙江河姆渡 9假如你

3、生活在半坡原始居民时代,在猎获一头野猪后,要把猪腿剁下,你所使用的工具 是() A打制石器 B磨制石器 C青铜剑 D铁斧 10. 半坡原始居民生产的陶器主要是() A彩陶 B黑陶 C白陶 D红陶 11. 原始社会时期,我国形成南稻北粟的农业布局的主要原因是() A自然条件的差异 B人们不同的生活习惯 C北方人喜好吃粟,南方人喜好吃稻 D北方不产稻,南方不产粟 二、阅读下列材料: 古之人皆食禽兽肉,至于神农,人民多,禽兽不足,于是神农因天之时,分地之利, 制耒耜(农具名) ,教民农作。 请回答: (1)神农为什么要“教民农作”?(可直接摘抄原文。) (2)这段材料反映了我国原始社会的什么历史现象

4、? (3)列举出这个时期我国长江、黄河流域的典型代表以及他们种植的农作物。 三、观察下图,请回答: (1)说出我国原始农耕文化遗址的分布特点是什么?试据图说明。 (2)产生这种分布特点的原因是什么? 参考答案: 一、 1.D 2.C 3.D 4.D 5.C 6.B 7.D 8D 9.B 10.A 11.A 二、略 三、点拨:仔细观看地图中的信息两条重要江河的位置,即能说出遗址的分布特点。 由关键词“原始农耕文化遗址”,可联想到发展原始农业所需的基本条件,归纳出即可。 答案: (1)从图上可以看出,我国原始农耕文化遗址主要分布在的中下游。如: 河姆渡文化遗址分布在长江流域的下游;大汶口文化遗址分布在黄河流域的下游;半坡遗 址坐落在黄河流域的中游。 (2)提示:因为的中下游,地势平坦、宽阔,水源充足,土地肥沃,便于进行农 业生产。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其它中学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