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8农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

上传人:ahu****ng1 文档编号:149216434 上传时间:2020-10-25 格式:PPTX 页数:51 大小:414.9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08农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_第1页
第1页 / 共51页
08农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_第2页
第2页 / 共51页
08农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_第3页
第3页 / 共51页
08农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_第4页
第4页 / 共51页
08农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_第5页
第5页 / 共51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08农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08农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51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第五章 农业农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一、教学目的 通过本章的教学,使学生了解当前我国农业农村市场经济发展所取得的主要成效,面临的困境,以及主要的发展思路与对策。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 【重点】农业农村市场经济发展所面临的困境分析;农业农村市场经济发展的思路与对策。 【难点】农业农村市场经济发展的主要举措。,结构框架,第一节 农业农村经济发展的形势分析 第二节 农业农村经济发展面临的困境 第三节 农业农村经济发展的思路对策,(一)农业生产显著提高 粮、棉、油主要农产品供给显著提高:2009年全年粮食产量10,600亿斤以上,再创历史新高,连续3年稳定在1万亿斤以上,实现连续6年增产,比1978年

2、增长65%左右;棉花产量710万吨,增长2.5倍;油料产量3,049万吨,增长4倍;肉类总产量7,500万吨,增长5倍;水产品总产量5,120万吨,增长9倍。 其中,蔬菜、水果、肉类、禽蛋、水产品多年居世界第一,我国主要农产品生产发展取得举世瞩目的成就。,第一节 农业农村经济发展的形势分析,(二)农村经济全面繁荣 农林牧渔全面发展 改变了传统的“农业即种植业,种植业即粮食的”的状况。农业总产值中,种植业比重明显下降,林、牧、渔业比重显著提高。种植业由1978年的80%下降为50%,下降了30个百分点。林、牧、渔业所占比重分别由1978年的3.4%、15%和1.6%变为3.5%、30%和9%。,

3、种植业内部:粮食、经济作物和其它作物种植面积比由1978年的80.49.610转变为2007年的68.926.654.45,经济作物种植比重明显提高。 畜产品构成中,猪肉占肉类总产量的比重由1978年的94.2%下降到2007年的62.45%;牛羊肉则上升到14.51%;禽肉等也占到了23%。禽蛋、牛奶等的产量快速增长,在畜产品中的比重也大幅度上升。,乡镇企业异军突起 小城镇蓬勃发展 县域经济不断壮大 农村劳动力大规模转移,(三)农民收入持续增长,表1 新世纪以来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变化情况,(四)农村民生得到改善 硬件建设上:水电路气房(农民的安全饮水、乡村道路建设、农村电网建设、农村沼气建设

4、、农民住宅建设);软件建设上:教育、科技、文化、卫生、生活保障。 基础设施建设事业:国家支持“三农”的投入力度不断加大,由1978年的150.66亿元,增加到2006年的3172.97亿元,增长20多倍,其中用于农业基本建设支出由1978年的76.95亿元增加到2006年的504.28亿元,增长5.6倍。农村基础设施条件大为改善。我国农村公路里程由1978年的59.6万公里增加到2007年的313.44万公里。2007年,乡村办水电站发电能力1367万千瓦,是1978年的6倍;农村用电量5510亿千瓦小时,是1978年的21.8倍。2007年,通邮的行政村比重已达98.4%,比1983年提高1

5、.9个百分点。 社会事业发展:1.5亿农村两免学生;7.3亿新农合;3566万低保等。,(五)农村改革取得突破 基本经营制度:废除公社制,确立了以家庭承包经营为基础、统分结合的双层经营体制 农业市场制度:全面放开粮食等农产品流通,基本建立了农产品和生产要素市场体系 农业支持制度:取消农业税,对农民实行直接补贴,初步建立了新时期强农惠农的政策体系 城乡统筹制度:逐步扩大公共财政覆盖范围,着手构建统筹城乡发展的制度框架,第二节 农业农村经济发展面临的困境,(一)内部因素 农业资源环境恶化 人均耕地有限,有的不足1亩,甚至低于生存性的0.8亩世界警戒线;不仅如此,耕地面积下降的趋势不可逆转,年减少4

6、00500万亩,即年下降0.3%的耕地。 水资源短缺,30%的水受到污染 生态环境日益恶化 基础设施建设不足,农业技术进步缓慢 农业科技进步贡献率只有27-35%,大大低于世界发达国家70-80%的水平。在农业总产值中,农业科研经费所占比例不足 1%,每 6000亩耕地才有1名科技人员,每200万亩草原才有1 名牧业技术人员。 产量偏好型的农业技术进步取向没有得到根本扭转。,农业组织制度残缺 农业产业组织化程度低 农业规模小 农业产业化经营组织制度存在缺陷 农民自组织化程度低 土地制度不健全 产权残缺 承包固化 经营分散,农民人力资本存量不足 目前,4.9亿农民中,文盲7.5%,小学29%,初

7、中50%,高中及以上仅有13%。 农民抽样调查资料显示,转移到非农业的全部农村劳动力中,小学以下、初中、高中文化程度的比重分别为23.5%、62.9%、10.2%,经过专业技术培训的劳动力占总量的12.7%。 这样的基础文化教育程度决定了农民人力资本存量偏低。不仅制约农业生产率的提高,而且影响劳动力向非农产业的转移,也给城市和社会发展带来诸多问题。,农业结构与农产品质量面临严峻挑战 农业结构与现代市场经济不适应 生产结构单一 加工增殖程度低 流通服务水平低 食品质量安全问题 营养价值与人们生活和消费水平不相适应 散耕、散养带来的质量控制困难,农药残留超标,(二)外部因素 城乡二元结构的制度性障

8、碍 资源配置的城市化偏向 工农产品价格的剪刀差 城乡分割的户籍、就业、工资和社会保障制度,所处经济社会发展阶段影响 总体小康向全面小康过渡阶段,城市居民大多数实现了小康,收入增长速度较快,水平较高,消费结构发生明显变化,特别是用在食品方面的支出比重持续下降,即恩格尔系数下降。这是生活质量提高的重要标志,但对农民来说却是件严峻的事情,因为城镇居民的收入虽然在提高,但用在食品方面的消费比重却在迅速下降,这使得扩大农产品市场变得相对困难。,严重滞后的城市化进程因素 一是由于消费农产品的城镇居民群体比重太小,没有改变多数人生产和提供农产品、少数人购买和消费农产品这个局面,农业生产一发展,农产品市场就饱

9、和 二是由于城市化水平不足,生产要素的集聚功能发挥不充分,服务业的繁荣发展就缺乏条件,农民就转移不出去。而50%的农民只创造15%的GDP,或者说50%的农民只分享15%的社会财富,农民注定是穷的。,信息化的迅速发展因素 这是一个以资本和技术更多地替代劳动的阶段,这种替代首先传导给城市职工下岗职工增多,再次传导给农村劳动力,对农村劳动力进城务工和创业形成压力。资本和技术对劳动力的替代现象在乡镇企业中同样发生,就业增加困难。目前,乡镇企业吸纳劳动力的水平仅相当于1995年的水平。,加入WTO产生的影响 一是以粮棉生产为收入主要来源的农民受到直接影响,而有价格优势但缺乏质量优势的畜牧、蔬菜园艺业,

10、短期内难以扩大市场份额,难以增加收入 二是国内农技推广、贮运流通、信息金融等服务领域逐步开放,加上技术含量低的中小型乡镇企业受到冲击,直接影响农村劳动力转移 三是虽然城市等其他行业带来新的就业机会,但由于城市职工就业压力本来就大,农民则较难从中获得就业机会,增加收入。,“统筹城乡发展”思想的提出 2002年11月,党的十六大报告首次指出“统筹发展”的思想,并就城乡统筹进一步阐述到:“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建设现代化农业,发展农村经济,增加农民收入,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大任务”。 2003年10月,十六届三中全会首次提出了科学发展观,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提出了“五个统筹”的发展战略方针,即统筹

11、城乡发展、统筹区域发展、统筹经济社会发展、统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统筹国内发展和对外开放。其中,统筹城乡为五统筹之首。 2005年10月,十六届五中全会提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我国现代化进程中的重大历史任务。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推进现代农业建设,全面深化农村改革,大力发展农村公共事业,千方百计增加农民收入,则被确定为国家“十一五”规划中解决“三农”问题的战略方向。,第三节 农业农村经济发展的主要思路与对策,一、农业农村经济发展的主要思路,2006年10月,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强调,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必须坚持科学发展,以统筹城乡发展为首的“五统筹”是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实现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

12、续发展的重要内容。 2007年10月,党的十七大报告提出,走中国特色的农业现代化道路,建立以工促农、以城带乡的长效机制,形成城乡经济发展一体化的经济格局是统筹城乡发展,建设新农村的重要举措。 2008年10月,党的十七届三中全会决定指出:我国总体上已进入着力破除城乡二元结构、形成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一体化新格局的重要时期。 此外,2004年以来的连续8个中央一号文件也都把统筹城乡发展作为重要思想加以提出并落实到政府具体工作之中。,统筹城乡是城市本身发展和提高国民经济运行质量和水平的需要 统筹城乡发展,广大农村为城市经济的发展提供数量更多、质量更高的工业消费资料,为城市的发展提供更多的高素质劳动力资

13、源,有助于克服国家工业化过程中较为突出的资源短缺等约束。 我国的工业化、现代化建设建立在自身产业比较齐全并协调发展的基础上,而且各大部类之间、各产业之间、城乡之间应该是相互联系、相互依存、相互支持、相互促进的良性循环关系。,主要内容 统筹城乡产业发展 统筹城乡产业发展目的是要强化城乡三次产业之间的内在联系,以现代工业理念提升农业产业化水平,以特色农业的发展促进二、产业的升级,以现代服务业的发展推动三次产业的融合,形成三次产业相互促进、联动发展的格局。 要倡导和树立以工业化的理念发展现代农业,以商业化的手段经营农产品。按照工业化大生产、大流通的思路来经营和组织农业生产,培育农业龙头企业和市场经营

14、主体,通过提高农业生产的组织话程度,将农业改造、提升为现代农业。 统筹城乡产业发展,重点要在三个方面努力:一是培育优势产业;二是壮大龙头企业。重点鼓励城镇充分发挥自身优势,以劳动密集型产业为主攻方向,大力发展农产品加工业,辐射带动周边地区产业发展;三是强化以工补农。要实现城乡产业协调发展,必须加大工业反哺农业的力度。,统筹城乡基础设施 农村基础设施建设, 是统筹城乡发展的重要条件。旧的投资体制,造成农村基础设施的状况十分落后,严重制约了农村的生产发展和农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影响了城乡经济社会的协调发展。 统筹城乡发展,应该加强农村基础设施的投资与管理,在基础设施方面为城乡协调发展创造条件。 具体

15、工作中,要统一规划、统一布局,加快建设覆盖城乡的基础设施网络体系,促进城镇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向农村延伸。建设中尤其要注意抓好供水、供电、排污、通讯、垃圾处理等重要硬件的规划布局配套建设。针对偏远乡村交通不便、居住分散、信息闭塞等实际,要继续加大通乡公路、乡际公路建设力度,实现城乡通油路、乡镇互联网、全县大循环;要进一步优化村庄布局,加快推进改水、改线、改厕等工作,加大农田水利建设力度,形成城乡和谐的生产环境、人居环境和生态环境。,统筹城乡社会事业 十七大报告部署社会建设时,特别指出“要努力使全体人民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统筹城乡社会事业,重点在加快发展农村的教育、

16、文化、卫生事业。 要加快教育资源整合,合理调整中小学布局,适当减少乡村中小学数量,通过合并重组扩大学校规模。特别要鼓励民间力量办学,引入竞争机制,形成多元办学机制。在发展教育方面,强调教育公平是社会公平的重要基础。长远看,农村落后面貌的改变,不仅仅需要增加资金投入,更需要通过发展农村教育事业,培育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农民,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提供高素质的人力资源支持。,在发展医疗卫生事业方面,强调建设覆盖城乡居民的公共卫生服务体系、医疗服务体系、医疗保障体系、药品供应保障体系,逐步解决农民看病难、用药贵等突出问题。要加强乡村卫生院建设,充实医疗人员和医疗设备,继续探索建立以大病统筹为主的合作医疗制,发展多种形式的农民互助合作医疗机制,对农村贫困人口实行医疗救助,使广大农民病有所医、弱有所助。 在扩大就业方面,强调建立统一规范的人力资源市场,形成城乡劳动者平等就业的制度。在收入分配方面,强调初次分配和再分配都要处理好效率和公平的关系,再分配更加注重公平。在加强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管理学资料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