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诗歌鉴赏答题技巧(2)

上传人:灯火****19 文档编号:148929064 上传时间:2020-10-23 格式:DOCX 页数:12 大小:45.69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初中诗歌鉴赏答题技巧(2)_第1页
第1页 / 共12页
初中诗歌鉴赏答题技巧(2)_第2页
第2页 / 共12页
初中诗歌鉴赏答题技巧(2)_第3页
第3页 / 共12页
初中诗歌鉴赏答题技巧(2)_第4页
第4页 / 共12页
初中诗歌鉴赏答题技巧(2)_第5页
第5页 / 共12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初中诗歌鉴赏答题技巧(2)》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初中诗歌鉴赏答题技巧(2)(12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初中诗歌鉴赏答题技巧一、诗歌鉴赏常用术语这首诗采用了(表达方式、修辞手法、表现手法)技法,写出了(意象)的(某某)特点,表现了(突出了) (某某)思想、感情,起到了(某某)作用。表达方式有:叙述、描写、抒情、议论。(说明)修辞手法有:比喻、比拟、夸张、对偶、排比、反复、衬托、对比、用典等。表现手法有:象征、想象、联想、照应、借景抒情、寓情于景、托物言志等。意境氛围:孤寂冷清恬静优美雄浑壮阔萧瑟凄凉 (要准确体现景物特点和情调)语言风格:清新自然朴实无华华美绚丽明白晓畅委婉含蓄雄浑豪放笔调婉约 简练生动)思想感情有:惆怅、寂寞、伤感、孤独、烦闷;恬淡、闲适、欢乐;仰慕、激愤,坚守节操、忧国忧民

2、等。作用:深化意境深化主旨意境深远意境优美意味深长耐人寻味言近旨远等。诗词经常选取一些具有特定的象征意义的典型意象来营造感人的艺术魅力,表达作者的思想感情。如:月亮:对故乡、亲人、朋友的思念;松菊:高洁的品格和情操;羌笛:幽怨凄凉,别意与乡情;梧桐:凄凉悲伤萧瑟冷寂;杨花:随风飘散,使人想到飘零;杜鹃:凄凉、哀伤的象征;竹:虚心、脱俗、孤、刚劲;亭:抒写离情别绪的意象;;.雁:游子的思乡、鸿雁传书。冰雪: 以冰雪的晶莹比喻心志的忠贞、品格的高尚柳树:以折柳表惜别蝉:以蝉的高洁表现自己品行的高洁南浦:南浦是水边的送边之所长亭:陆上的送别之所芳草:中国古典诗歌中喻离恨芭蕉:常常与孤独忧愁特别是离情

3、别绪相联系梅花:高洁人格的象征松柏:象征孤直耐寒的品格乌鸦:中国古典诗词中常与衰败荒凉的事物联系在一起。、猿啼:象征着一种悲伤的感情白云:望云思友水:在中国古代诗歌里和绵绵的愁丝连在一起琴瑟: ) 比喻夫妇感情和谐秋水:喻指眼睛,形容盼望的迫切连理枝、比翼鸟:作恩爱夫妻的比喻鸿鹄:鸿鹄飞得很高,常用来比喻志气高远的人岁寒三友:指松竹梅。松竹经冬不凋,梅则耐寒开花,故有“岁寒三友”这称花中四君子:梅竹兰菊花烂柯 : 烂柯”喻离家年久哀鸿 : 比喻哀伤苦痛、流廓失所的人白衣苍狗 : 亦叫白云苍狗,比喻世事变幻无常第一种诗歌鉴赏解题技巧1、第一种模式分析意象、意境型提问方式:这首诗营造了一种怎样的意

4、境?提问变体:这首诗描绘了一幅怎样的画面?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解答分析:这是一种最常见的题型。所谓意境,是指寄托诗人情感的物象(即意象 )综合起来构建的让人产生想像的境界。它包括景、情、境三个方面。答题时三方面缺一不可。答题步骤:描绘诗中展现的图景画面。 并准确概括考生应抓住诗中的主要景物, 用自己的语言再现画面。描述时一要忠实于原诗,二要用自己的联想和想像加以再创造,语言力求优美。概括景物所营造的氛围特点。 一般用两个双音节词即可, 例如孤寂冷清、 恬静优美、雄浑壮阔、萧瑟凄凉等,注意要能准确地体现景物的特点和情调。分析作者的思想感情。切忌空洞,要答具体。比如光答“表达了作者感伤的情怀

5、”是不行的,应答出为什么而“感伤” 。;.答题示例:绝句二首 (其一 )杜甫迟日江山丽,春风花草香。泥融飞燕子,沙暖睡鸳鸯。此诗描绘了怎样的景物?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感情?请简要分析。答:钟山即事王安石【宋】涧水无声绕竹流,竹西花草弄春柔。茅檐相对坐终日,一鸟不鸣山更幽。注 : 即事:有感于当前事物的诗,常被冠以“即事”之类的题目。(1 ) 这首诗营造了一种怎样的意境?第二种模式分析技巧型提问方式:这首诗用了怎样的表达技巧?提问变体:请分析这首诗的表现手法(或艺术手法,或手法 )。诗人是怎样抒发自己的情感的?有何效果?答题步骤:(1) 准确指出用了何种手法。(2) 结合诗句阐释为什么是用了这种手法

6、。;.(3) 此手法怎样有效传达出诗人怎样的感情。答题示例:早行陈与义露侵驼褐晓寒轻,星斗阑干分外明。寂寞小桥和梦过,稻田深处草虫鸣。此诗主要用了什么表现手法?有何效果?答:主要用了手法 (步骤一 )。反衬;“”反衬(步骤二 )。两处反衬都突出了诗人出行之早,心中由飘泊引起的(步骤三 )。第三种模式分析语言特色提问方式:这首诗在语言上有何特色?提问变体:请分析这首诗的语言风格。谈谈此诗的语言艺术。答题步骤:(1) 用一两个词准确点明语言特色。(2) 用诗中有关语句具体分析这种特色。(3) 指出表现了作者怎样的感情。答题示例:春怨打起黄莺儿,莫教枝上啼。啼时惊妾梦,不得到辽西。请分析此诗的语言特

7、色。答:此诗语言特点是(步骤一 ),“黄莺儿”,显出女子的;.纯真娇憨。“啼时惊妾梦,不得到辽西”(步骤二 )。这样非常自然地表现了(步骤三 )。第四种模式炼字型提问方式:这一联中最生动传神的是什么字?为什么?提问变体:某字历来为人称道,你认为它好在哪里?解答分析:古人作诗讲究炼字, 这种题型是要求品味这些经锤炼的字的妙处。答题时不能把该字孤立起来谈,得放在句中,并结合全诗的意境情感来分析。答题步骤:(1) 解释该字在句中的含义。(2) 展开联想把该字放入原句中描述景象。(3) 点出该字烘托了怎样的意境,或表达了怎样的感情。答题示例:南浦别 白居易南浦凄凄别,西风袅袅秋。一看肠一断,好去莫回头

8、。前人认为,“看”字看似平常,实际上非常传神,它能真切透露出抒情主人公的形象。你同意这种说法吗?为什么?答:。看(一)。(步骤二 )。(步骤三 )。第五种模式一词领全诗型提问方式:某词是全诗的关键,为什么?;.解答分析:古诗非常讲究构思, 往往一个字或一个词就构成全诗的线索,全诗的感情基调、全诗的思想, 抓住这个词命题往往可以以小见大,考出考生对全诗的把握程度。答题步骤:(1) 该词对突出主旨所起的作用。(2) 从该词在诗中结构上所起的作用考虑。答题示例:春夜洛城闻笛 李白谁家玉笛暗飞声,散入春风满洛城。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园情?“折柳”二字是全诗的关键, “折柳”寓意是什么?你是否同意

9、“关键”之说,为什么?答:“折柳”的寓意是而诗歌的主旨正是(步骤一 )。这种思乡之情是从听到“折柳”曲的笛声引起的(步骤二 )。可见“折柳”是全诗的关键 .6 、第六种模式情感、主旨型提问方式: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感情?这首诗的主旨是什么提问变体:这首诗反映了怎样的社会现实?这首诗表现了怎样的情趣?或者结合意境提问,或就某一句某一联发问。答题步骤:( 1)诗歌各句(或相关的句子)分别写了什么内容( 2)运用了何种表达技巧;.( 3)抒发什么情感答题示例:阅读下面这首宋词,然后回答问题。 ( 8 分南柯子 王炎山冥去阴重,天寒雨意浓。数枝幽艳湿啼红。莫为惜花惆怅对东风。蓑笠朝朝出,沟塍处处通。人间辛

10、苦是三农。要得一犁水足望年丰。注三农:指春耕、夏耘、秋收。( 1)试分析下阙的内容,以及作者在词中所抒发的思相感情。答:描写了发出了“人间辛苦是三农” 的感叹,(步骤一)(因为没有什么特别的表达技巧,所以步骤二跳过)表达了第七种赏析名句题型【题目形式】( 1)描述名句所展现的画面,并揭示诗句的含义。( 2)解释某一联的意思,并分析其情与景的关系。( 3)解释诗词的意思,说出它们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题目解读】名句是整首诗(词)精华所在。它们往往在景、情、意(理)方面有被人们称道的地方。根据具体的句子,可三者皆说,也可侧重一个方面。【答题要点】1.明确诗中具体景物形象;展开想象和联想,用自

11、己的语言再现景物形象。2.概括诗人描绘景物的特点。3.表达了诗怎样的感情或给人什么样的启示和思考。【题型示例】 1.请描述 “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所展现出的画面,并揭示诗句含义。;.答:评价题型提问方式:评价题是先列举出一首或几首诗词,再引用一段古代诗词评论家或后世人对诗词特点的评论语, 要求你先判断这个评论是否正确,是否合理, 然后阐明理由。这种题型酷似政史考试中的判断说理题。其实这类题型只是前六类题型的变体,没有直接提出问题,需要学生自己分析问的是内容、主旨,还是表达技巧,然后结合问题和诗歌进行恰当的表述。答题思路:( 1)认真审题( 2)深入阅读理解诗词( 3)结合诗歌内容,

12、结合评论答题答题注意:紧扣诗文内容,点面结合地分析;阐明理由时,紧扣评论关键词答题示例:赤壁 杜牧折戟沉沙铁未销,自将磨洗认前朝。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有人曾引“一粒沙里见世界,半瓣花上说人情”来概括这首诗的艺术特色。你同意这种观点吗?请作简要说明分析:这是一首典型的诗词评价题型。 诗歌本意很明了, 但命题者借用西方一句诗来概括其艺术特色,回答时思维要稍稍转个弯。所谓“一粒沙里见世界,半瓣花上说人情”,就是以小见大,管中窥豹的写法。本文借出土的文物 - 折戟和吴国二女 - 二乔来展现三国时期的政治风云变幻。;.答:三、第八种模式比较评价题型提问方式:给出两首或几首诗词, 要求学生比较阅读后, 对其异同进行分析评价。答题思路:( 1)要通读这几首诗词,把握其思想内容和主要的写法,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教学课件 > 初中课件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