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南省嵩明一中高考语文仿真题

上传人:迷**** 文档编号:148774188 上传时间:2020-10-22 格式:DOC 页数:12 大小:1.19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云南省嵩明一中高考语文仿真题_第1页
第1页 / 共12页
云南省嵩明一中高考语文仿真题_第2页
第2页 / 共12页
云南省嵩明一中高考语文仿真题_第3页
第3页 / 共12页
云南省嵩明一中高考语文仿真题_第4页
第4页 / 共12页
云南省嵩明一中高考语文仿真题_第5页
第5页 / 共12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云南省嵩明一中高考语文仿真题》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云南省嵩明一中高考语文仿真题(12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云南嵩明一中2017届高考语文仿真题(5月)第卷 阅读题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论述类文本阅读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9分,每小题3分)中国哲学同外国哲学不同之处极多,其中最主要的差别之一就是,中国哲学喜欢谈论知行问题。我想按照知和行两个范畴,把中国文化分为两部分:一部分是认识、理解、欣赏等等,这属于知的范畴;一部分是纲纪伦常、社会道德等等,这属于行的范畴。这两部分合起来,形成了中国文化。在这两部分的后面存在着一个最为本质、最具有特征的深义的中华文化。陈寅恪先生论中国思想史时指出:“南北朝时,即有儒释道三教之目。故自晋至今,言中国之思想,可以儒释道三教代表之。此虽通俗之谈,然稽之旧

2、史之事实,验以今世之人情,则三教之说,要为不易之论。故两千年来华夏民族所受儒家学说之影响,最深最巨者,实在制度法律公私生活之方面,而关于学说思想之方面,或转有不如佛道二教者。”事实正是这个样子。对中国思想史仔细分析,衡之以我上面所说的中国文化二分说,则不难发现,在行的方面产生影响的主要是儒家,而在知的方面起决定作用的则是佛道二家。潜存于这二者背后那一个最具中国特色的深义文化是三纲六纪等伦理道德方面的东西。专就佛教而言,它的学说与实践也有知行两个方面。原始佛教最根本的教义,如无常、无我以及十二因缘等等,都属于知的方面。八正道、四圣谛等,则介于知行之间,其中既有知的因素,也有行的成分。与知密切联系

3、的行,比如修行、膜拜,以及涅槃、跳出轮回,则完全没有伦理的色彩。传到中国以后,它那种无父无君的主张,与中国的三纲六纪等等,完全是对立的东西。在与中国文化的剧烈冲击中,佛教如果不能适应现实情况,必然不能在中国立定脚跟,于是佛教只能做出某一些伪装,以求得生存。早期佛典中有些地方特别强调“孝”字,就是歪曲原文含义以适应中国具有浓厚纲纪色彩文化的要求。由此也可见中国深义文化力量之大、之不可抗御了。这一点,中国不少学者是感觉到了的。比如,梁漱溟先生说,“中国人把文化的重点放在人伦关系上,解决人与人之间怎样相处”;冯友兰先生说,“基督教文化重的是天,讲的是天学;中国的文化讲的是人学,注重的是人”。这些意见

4、都是非常正确的。国外一些眼光敏锐的思想家也早已看到这一点,比如德国最伟大的诗人歌德就说:“中国人在思想、行为和情感方面几乎和我们一样,使我们很快就感到他们是我们的同类人,只是在他们那里一切都比我们这里更明朗,更纯洁,也更合乎道德。还有许多典故都涉及道德和礼仪。”正是这种在一切方面保持严格的节制,使得中国维持到几千年之久,而且还会长存下去。中国文化同世界其他国家的文化,既然同为文化,必然有其共性。我想强调的却是它的特性。中国文化的特性最明显地表现就是它的伦理色彩,它所张扬的三纲六纪,以及解决人与人之间的关系的精神。 (季羡林中国文化的内涵)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A中国文化可以分

5、为知和行两个部分,二者合起来构成中国文化,隐藏于二者背后、最具中国特色的则是它浓厚的纲纪文化色彩。B从历史记载和现实看,中国文化深受儒释道三家思想的影响,中国人在行方面受儒家影响,在知方面受佛道二家影响。C三纲六纪等伦理道德方面的东西是中国文化最为本质的部分,它的力量巨大,对中国的文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D在歌德看来,中国人在思想、行为和情感方面和世界其他国家的人民几乎没有什么不同,但中国人的表现更符合道德的要求。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A中国哲学的特点是喜欢谈论知行问题,从中国哲学的角度出发,认识中国文化,也可以从知和行两个方面入手。B考察中国的思想史,关于儒释道的论述可以追溯

6、到南北朝时期,以儒释道三家的思想来代表中国思想可以追溯到晋朝。C原始佛教是完全没有伦理色彩的,“孝”是具有浓厚的中国文化特色的东西,佛教中讲“孝”是适应中国文化的结果。D中国文化重视解决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具有鲜明的伦理色彩,这是不少中外学者对中国文化共同的认知。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A佛教也可分知行两方面,在漫长的历史过程中,受中国文化影响染上了浓重的伦理色彩。今天的佛教已与原始佛教完全不同。B中国文化注重伦理道德,在一切方面注意节制,这使得中国得以延续发展几千年,保持这一传统,对中国的未来发展也将产生积极作用。C同中国文化一样,中国哲学和世界其他国家的哲学既有同为哲学的共性,

7、也有鲜明的个性,这就是对知和行的特别关注和思考。D今天的我们仍然应当从中国传统伦理道德文化中汲取智慧,将道德认知和道德实践结合起来,这将有助于解决今天中国社会面临的一些问题。(二)实用类文本阅读(14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46题。桥 (陈忠实)河面上有一座小桥,木板搭成的。河心里有一只四条腿的木马架,往南搭一块木板,往北搭一块木板,勾连起南岸和北岸被河水阻断的交通。一位中年男人,站在河边南岸的沙滩上。河北岸有个人推着一辆自行车,小心翼翼过了桥,踏上南岸的沙地,准备跨上车子赶路。“慢”他上前两步,站在自行车轱辘前头。那人扬起头,“做什么?”“往这儿瞅”他从袖筒里抽出右手,指着桥头的旁侧,那儿立

8、着一块木牌,不大,用毛笔写着很醒目的一行字:过桥交费壹毛。那人一看,眼里泛起一缕愠怒之色:“过河怎么还要钱?几辈子过桥也没要过钱!”那人说。“是啊!几辈子没要过,今辈子可要哩!”他不急不躁,“老黄历用不上啰!”那人脸上显出卑夷神色,从口袋里摸出一毛钱,塞到他手里,鼻腔里“哼”了一下,跨上车子走了。他叫王林,小河南岸王村人。他的正经营生是采掘砂石。收取过桥费不过灵机一动的临时举措。他生就一副强悍健壮的身胚,耕种着六七亩水旱地,除农忙季节之外,其余时间都趴在沙滩上挖掘砂石。他要挣钱攒钱,想到要在自家屋院里撑起三间青砖红瓦的大瓦房,那就不由得攥紧撅头的把柄,刨哇!铲哇!抛起的砂石撞击得铁丝罗网唰唰响

9、就在他发疯似地挖砂石的时候,王村摆阔似地竖起了三幢二层楼房,它们高高地挺拔在一片低矮的老式旧屋的上空,格外惹人眼目。尤其在他听到人们关于三户楼屋主人光彩与不光彩的发财的星星点点传闻后,他简直妒火中烧了。王林手攥铁锹,在沙滩不要命地刨,眼睛瞪得鼓鼓圆:靠自己这样笨拙地挣钱,要撑起那样一幢两层洋楼来,少说也得十年哪!他皱紧眉头,坐在罗网前,抽得烟锅吱啦啦响,心里发狠地想着,谋算着,终于把眼睛死死地盯住眼前这条小河了。他老婆送饭来了,他吃着她送来的炒鸡蛋,从口袋里掏出一把钱来,搁在沙地上,“整一下,拿回去。”“这下发财啰!”一声又冷又重的说话声,惊得两口子同时扬起头来,面前站着他的老丈人。他咽下正在

10、咀嚼的馍馍,连忙站起,招呼老丈人说:“爹!快吃馍,趁热。”“我嫌恶心!”老丈人手一甩,眉眼里一满是恶心得简直要呕吐的神色,“还有脸叫我吃!我的脸,给你们丢尽了!”老汉撅着下巴上稀稀拉拉的山羊胡须,“你居然还有脸收过桥费!哼!”王林终于听出老丈人发火的原因了,想了想说:“爹呀!俺们搭桥受了苦,挨了冻,贴赔了木板,旁人白过桥就要脸了吗?你看,村里盖起洋楼的阔佬儿,要脸了吗?要脸能盖起洋楼吗?先说西头那家,那人在县物资局干事,管着木材、钢材和水泥的供应分配。就这么一点权力,两层楼房的楼板、砖头、门窗,全是旁人免费送到家里。村中间那家怎么样?男人在西安一家工厂当基建科长,把两撞家属楼应承给大塔区建筑队

11、了。就这一句话,大塔区建筑队给人家盖起了一幢二层洋楼,包工包料,一分不取。你说,这号人爱钱要脸吗?”老汉更大火了:“自古以来,这修桥补路,是积德行善的事。咱有心修桥了,自然好;没力量修桥,也就罢了;可不能修了桥,收人家的过路费这就是亏人短寿的缺德事儿”老汉说时,抢前两步,抓住那只写着“过路收一毛”字样的木牌的立柱,“噌”地一下从沙窝里拔了起来,一扬手,就扔到桥边的河水里,然后,头也不回地走了。他和她眼巴巴看着木牌流走了,飘远了一个女人抱着孩子走过来,暮色中看不清她的脸,脚步匆匆。她丢下一毛钱,就踏上小桥,小心翼翼地移动脚步,走向北岸。他的脚前的沙地上,有一张一毛票的人民币,被冷风吹得翻了两个过

12、儿,卡在一块石头根下了。他久久没有动手拾它1986.6.27于白鹿园(选自陈忠实自选集,有删改)4.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恰当的一项是(3分)A.“抛起的砂石撞击得铁丝罗网唰唰响“这一动作描写生动再现了王林拼命挖砂石的情景,表现了他妒火中烧的心理状态。B.老丈人发火的原因是他认为王林收过桥费破坏了乡俗,做的是“亏人短寿的缺德事儿“,这也照应了前文那人”那人“脸上显出鄙夷神色”。C.村里盖起洋楼的阔佬儿几乎都用手中的权利为自己盖楼谋利,这说明权钱交易、以权谋私等现象在当时商品经济转轨期已有出现。D.小说以“桥”为题,意蕴丰富,它既指连接王村南北两岸的小木桥,又暗喻金钱观扭曲下

13、人们需要沟通关爱以及正道直行的心灵之桥。5.王林是一个怎样的人物形象?请简要概括。(5分)6.作者善于在矛盾中刻画人物,反映现实。请简要分析文中有哪些主要矛盾?(6分)(三)实用类文本阅读(12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7)-(9)题。(12分)为人不识张伯驹,踏遍故宫也枉然张伯驹是谁?书画家启功说:“前无古人,后无来者。天下民间收藏第一人。”故宫博物院顶级书画,近一半乃张伯驹所捐。张伯驹生于1898年,7岁入私塾,9岁就能写诗,先生书架上的书,只要他看过,他都能记住,大家称他为“神童”。随后,他进入书院读书,毕业后,被父亲送进军阀曹锟、吴佩孚等部,先后任过提调参议等职。但张伯驹十分厌烦从政为

14、官,终不顾双亲反对,退出了军界。从此过上了“纨绔”生活。1927年,张伯驹到北京琉璃厂闲逛。突然,他在一家古玩字画铺前驻了足。“请把这件墨品取出来看一下。”伙计取下写着“丛碧山房”的横幅。“这四个字写得真是苍劲飘逸。”张伯驹一边赞叹,一边看落款。这一看,他着实吃了一惊。“没想到竟是康熙皇帝的御笔。”反复推敲无误后,他立马收了。从此,张伯驹就爱上了收藏。自号“丛碧”,并将宅院命名为“丛碧山房”。母亲为此整天唉声叹气:“家里什么事情都不管,出去做官也不干,只知道花钱买字画。”1937年,张伯驹得知溥儒有被收藏界尊为“中华第一贴”的平复帖后,便再也睡不好觉了。“如果流失海外,将是千古之恨。”最终张伯

15、驹千方百计花巨额购得了平复帖,当他抱着平复帖回家的时候,两眼放光。1945年,被书画界奉为“国宝中的国宝”游春图被马霁川觅得。张伯驹得到消息,马霁川欲将游春图卖往海外,这一下,张伯驹又失眠了。一天夜里,张伯驹出现在马霁川家。进门便大吼:“游春图可在你手中?”马霁川便狮子大开口:“只要拿出800两黄金,画就是您的了。”十几年来,因为收藏,张伯驹已耗尽万贯家财。现在莫说800两,50两他也拿不出。迫不得已,张伯驹便来到琉璃厂,看见一家店铺,便走进去打招呼:“有幅游春图,有关中华民族历史。如果有谁把它转手洋人,谁就是民族败类,我张某人决不轻饶他。”马霁川只好降价让与张伯驹,“你出220两黄金,就给你。”张伯驹一咬牙,他把自己住的宅子给卖了。张伯驹拿着宅子换来的220两黄金直奔马家。但马霁川借口黄金成色不好,要再加20两。张伯驹无奈,只好回家和妻子潘素商量,“你卖件首饰给我凑足这20两吧!”潘素不肯,张伯驹就躺在地上耍赖,潘素哭笑不得,只好答应。张伯驹翻身爬起,拍拍土开心睡觉去了。“在动荡年代,为避免书画流失海外,他收藏保护的顶级书画就有118件。”1941年,张伯驹遭遇绑架,绑匪提出,“交上两百根金条,否则就撕票。”潘素迫于无奈,觉得只有“卖画”。于是潘素要求:想见伯驹一面。潘素见到伯驹时,他却斩钉截铁地对潘素说:“我收藏的那些书画,必须给我保护好。别为了赎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幼儿/小学教育 > 幼儿教育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