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高中生物课时分层作业11种群的特征新人教版必修3

上传人:雨水 文档编号:148758991 上传时间:2020-10-22 格式:PDF 页数:8 大小:164.33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2020高中生物课时分层作业11种群的特征新人教版必修3_第1页
第1页 / 共8页
2020高中生物课时分层作业11种群的特征新人教版必修3_第2页
第2页 / 共8页
2020高中生物课时分层作业11种群的特征新人教版必修3_第3页
第3页 / 共8页
亲,该文档总共8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2020高中生物课时分层作业11种群的特征新人教版必修3》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020高中生物课时分层作业11种群的特征新人教版必修3(8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1 课时分层作业 (十一) 种群的特征 ( 建议用时: 45 分钟 ) 学业达标练 1下列关于种群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 【导学号: 62672143】 A种群中的个体间可以相互交配 B一个种群由许多同种个体组成 C种群的个体数量是经常变动的 D种群内的个体间经常因食物和空间而发生竞争 D 竞争为种间关系,因此种群内的个体间因食物和空间发生的为种内斗争,不是竞 争。 2下图表示的是四种不同种群中不同年龄的个体所占的比例,其中种群密度可能会越 来越小的是 ( ) A 年龄组成中的衰退型,其年龄组成的种群密度将越来越小,对应于选项A 所示图 例。 3下列选项中,不属于对种群数量特征描述的是( )

2、A2013 年底北京市常住人口性别比例为1.071 B近年来,北京市65 岁及以上的人口比例增大 C橡树种子散布能力差,常在母株附近集中分布 D某种原因导致某害虫种群死亡率升高 C 种群的数量特征包括种群密度、出生率和死亡率、迁入率和迁出率、性别比例、 年 龄组成等。 2013 年底北京市常住人口性别比例为1.071,属于对性别比例的描述,A正确。 近年来,北京市65 岁及以上的人口比例增大,属于对年龄组成的描述,B 正确。橡树种子 散布能力差,常在母株附近集中分布,属于对种群的空间特征的描述,C错误。某种原因导 致某害虫种群死亡率升高,属于对死亡率的描述,D正确。 4.下列有关生物种群数量调

3、查的方法中,正确的是( ) A调查蝗虫幼虫跳蝻,用标志重捕法 B调查马尾松,小样方划分为1 m 2 左右 C调查蒲公英,只计数小样方内的个体数 2 D调查趋光性农业害虫,可用定位设置灯光诱捕,定时计数法 D 调查蝗虫幼虫跳蝻的种群密度,用样方法,A项错误。一般而言,北温带地区每个 样方的大小,乔木为100 m 2,灌木为 16 m 2,草本为 1 m2,所以调查马尾松,小样方划分为 100 m 2 左右, B项错误。调查蒲公英,除计数小样方内的个体数外,还要把样方两个相邻的 边及顶角处的个体统计在内,其他边缘不作统计,C项错误。 5利用人工合成的性引诱剂,能使害虫的种群密度明显降低,其原理是它

4、能( ) 【导学号: 62672144】 A破坏害虫种群正常的性别比例 B抑制害虫生殖器官的发育和配子的形成 C杀死幼小害虫个体 D诱杀害虫雌性个体,减少排卵 A 使用人工合成的性引诱剂诱杀某害虫的雄性个体,破坏害虫种群正常的性别比例, 从而使其种群密度明显降低。 6植物种群密度的调查常用样方法,图示中黑点表示统计的个体,下列各图中有关取 样的方法统计有误的是( ) A B C D D 利用样方法调查植物种群密度时,应该统计样方内和相邻两条边及其顶角上的植物 个体,由此判定D项正确。 7在对某池塘内鲫鱼种群进行数量调查时,第一次捕捞200 尾,全部进行标志后放生; 第二次捕捞160 尾,其中有

5、标志的鲫鱼10 尾,则该池塘内鲫鱼的总数为( ) A4 000 尾B 3 200 尾 C1 600 尾D 800 尾 B 据 标 志 重 捕 法 的 计 算 公 式 得 鲫 鱼 的 总 数NMnm (200160)/10 3 200( 尾) 。 8如果采用样方法调查某地区( 甲地 ) 蒲公英的种群密度,下列做法中正确的是( ) 【导学号: 62672145】 A计数甲地内蒲公英的总数,再除以甲地面积,作为甲地蒲公英的种群密度 B计数所有样方内蒲公英总数,除以甲地面积,作为甲地蒲公英的种群密度 C计算出每个样方中蒲公英的密度,求出所有样方蒲公英密度的平均值,作为甲地蒲 公英的种群密度 D求出所有

6、样方蒲公英的总数,除以所有样方的面积之和,再乘以甲地面积,作为甲 3 地蒲公英的种群密度 C 利用样方法调查甲地蒲公英的种群密度时,应是计数每个样方内蒲公英总数,再除 以每个样方的面积,获得每个样方的种群密度,再以所有样方种群密度的平均值作为甲地蒲 公英种群密度的估计值。计数甲地内蒲公英的总数实际操作不可行,通常采用样方法,A项 错误。由于所有样方面积之和只是甲地面积的一部分,若用所有样方内蒲公英总数除以甲地 面积,则所得结果会低于实际种群密度,B项错误。对照上面的总体分析,C项正确。求出 所有样方蒲公英的总数,除以所有样方的面积之和后,即为甲地蒲公英的种群密度的估计值, 不应再乘以甲地面积,

7、D项错误。 9海洋渔业生产中,合理使用网眼尺寸较大的网具进行捕捞,有利于资源的可持续利 用。下列不正确的解释是( ) A使更多幼小的个体能够逃脱,得到生长和繁殖的机会 B减少捕捞强度,保持足够的种群基数 C维持良好的年龄结构,有利于种群数量的恢复 D改变性别比例,提高种群出生率 D 用网眼尺寸较大的网具捕捞,使更多的幼体能够逃脱,得到生长和繁殖的机会。这 样既能保持足够的种群基数,又能维持增长型的年龄结构,有利于资源的可持续利用。但网 眼的大小并不能改变性别比例。 10种群的年龄组成大致可分为图示、三种类型,据图回答: 【导学号: 62672146】 (1) 我国在5060 年代出现生育高峰,

8、因此造成70 年代初期人口的年龄组成为图 _所示类型。 (2) 在渔业生产中,要严格控制渔网孔眼大小以保护幼鱼,捕捞后,该水域中该鱼种群 的年龄组成为图_所示类型。 (3) 在农业生产中,应用性引诱剂来干扰害虫交尾的措施,有可能使该种害虫的年龄组 成为图 _所示类型。 解析 (1) 由于我国5060 年代出现生育高峰,使70 年代初期我国人口年龄组成上 幼年个体数量多,种群趋于扩大,造成人口数量众多,为图所示增长型。 (2) 严格控制渔网孔眼大小保护幼鱼,将使捕捞水域中该鱼种群的年龄组成为图所示 的增长型。 (3) 用性引诱剂干扰害虫正常交尾,使幼虫数量锐减,害虫的年龄组成将为图所示的 4 衰

9、退型。 答案 (1) (2) (3) 11某研究机构对我国北方草原上的一种主要害鼠布氏田鼠进行了调查。调查样方 总面积为2 hm 2(1 hm210 000 m2) ,随机布设 100 个鼠笼,放置1 夜后,统计所捕获的鼠数 量、性别等,进行标记后放归;3 日后进行重捕与调查。所得到的调查数据如下表。 捕获数 / 只标记数 / 只雌性个体数雄性个体数 初捕32 32 14 18 重捕36 4 18 18 (1) 假定重捕取样中标记比例与样方总数中标记比例相等,写出样方中种群总数的计算 公式: _。 (2) 该草地布氏田鼠的平均种群密度为_只/hm 2。事实上田鼠在被捕捉过一次后 更难捕捉,上述

10、计算所得的平均种群密度与实际种群密度相比可能会偏_。 (3) 综合两次捕获情况,该田鼠种群的性别比例( / ) 为_。 (4) 在上述调查的同时, 还对样方中布氏田鼠的洞口数进行了调查( 假设样方中只有这一 种鼠 ) ,平均每100 m 2 有 3.6 个洞口,洞口数与田鼠数的比例关系为_。 解析 (2) 将表中的数据代入公式:种群总数 (3236)/4 288(只) ,由于测定的是 2 hm 2 的布氏田鼠数量,因此,该草原布氏田鼠的平均种群密度为288/2 144( 只/hm 2) ;由 于田鼠在被捕捉过一次后更难捕捉,因此捕获有标记的数量比实际值小,故求得的比值比实 际高。 (3) 两次

11、捕获的雄性个体数为181836,捕获的雌性个体数为141832,综合两次 捕获情况,因此该田鼠种群的性别比例为:(14 18)/(18 18) 32/36 8/9 。 (4)100 m 2 有 3.6 个洞口, 则 1 hm 2 的洞口为3.6 100 360,而 1 hm 2 的田鼠数量为144, 因此,洞口数与田鼠数的比例为3601442.5 1。 答案 (1) 初捕标记数重捕个体数 重捕标记数 (2)144 高(3)8/9(或 32/36) (4)2.5 1 12豚草是原产自北美的植物,其花粉是北京地区主要的过敏原。课外小组的同学对北 安河地区路旁的一片闲散地中的豚草及部分植物的种群密度

12、连续进行了五年的调查,结果如 表所示 ( 单位:株 /m 2) 。 年份 种名 2007 2008 2009 2010 2011 豚草0.3 0.6 1.1 1.5 2.3 狗尾草10.0 9.2 8 6.8 5.5 曼陀罗3.0 2.1 1.1 0.3 0.1 龙葵3.0 2.0 0.4 0 0 5 灰绿藜3.2 2.8 1.7 1.3 0.6 (1) 调查植物的种群密度常采用的方法是_。 (2) 取样的关键除应考虑样方的大小和数量外,还应注意_。 (3) 计算种群密度时要取多个样方的_,以减少误差。 (4) 请在下图中绘出豚草和灰绿藜种群密度的变化曲线。 解析 植物种群密度的调查方法一般为

13、样方法;为了保证客观性,取样时要做到随机 取样; 计算种群密度时要取多个样方的平均值,以减少误差; 由表中给定的数据可绘制两种 植物的种群密度随时间的变化曲线。 答案 (1) 样方法(2) 随机取样(3) 平均值 (4) 变化曲线如图 冲 A挑战练 13某岛屿上生活着一种动物,其种群数量多年维持相对稳定。该动物个体从出生到性 成熟需要6 个月。下图为某年该动物种群在不同月份的年龄组成(每月最后一天统计种群各 年龄组成个体数) 。关于该种群的叙述,错误的是( ) 【导学号: 62672147】 A该种群10 月份的出生率可能为零 B天敌的迁入可影响该种群的年龄组成 C该种群的年龄组成随季节更替而

14、变化 D大量诱杀雄性个体不会影响该种群的种群密度 6 D 据图可知,不同月份种群的年龄结构不同,其中4 至 10 月份,个体逐渐发育到性 成熟, 12 月份没有未成熟个体,表明在10 月份种群的出生率可能为零,A、C两项正确;天 敌迁入后,会捕食该种群中年幼或弱小的个体,影响种群的年龄结构,B项正确;大量诱杀 雄性个体会降低种群的出生率,从而对种群的密度产生影响,D项错误。 14下列调查活动或实验中,实验所得到的数值与实际数值相比偏小的是( ) A所选样方位置上有块大石,应该换个位置取样 B调查某地麻雀种群密度时,少数雀腿上的环套标记脱落 C调查田鼠种群密度期间,猫头鹰大量迁入 D调查草地中的

15、蒲公英时,统计正好在样方线上的所有个体 C 样方法的关键是随机取样,换位置取样会比原位置的样方中个体数目多,导致结果 偏大; 标记物脱落将导致第二次捕获的个体中带标记的数量减少,导致结果偏大; 猫头鹰会 大量捕食田鼠, 导致结果偏小;对于压线个体,只统计样方内和相邻两边及夹角的个体,全 统计将导致结果偏大。 15大蚂蚁和小蚂蚁生活在某地相邻的两个区域。研究者在这两个蚂蚁种群生活区域的 接触地带设4 种处理区,各处理区均设7 个 10 m10 m 的观测点,每个观测点中设有均匀 分布的 25 处小蚂蚁诱饵投放点。在开始实验后的第1 天和第 85 天时分别统计诱饵上小蚂蚁 的出现率并进行比较,结果

16、见表。 【导学号: 62672148】 处理区小蚂蚁出现率的变化(%) 定时灌溉 不驱走大蚂蚁增加 35 驱走大蚂蚁增加 70 不灌溉 不驱走大蚂蚁减少 10 驱走大蚂蚁减少 2 对本研究的实验方法和结果分析,表述错误的是( ) A小蚂蚁抑制大蚂蚁的数量增长 B采集实验数据的方法是样方法 C大蚂蚁影响小蚂蚁的活动范围 D土壤含水量影响小蚂蚁的活动范围 A 由题意可知,本实验采集数据的方法为样方法,故B项正确。通过观察图表可知, 本实验研究的是两个自变量( 灌溉和大蚂蚁 ) 对因变量 ( 小蚂蚁出现率的变化) 的影响。只考虑 灌溉与否, 可以看出定时灌溉会使小蚂蚁数量增多,不灌溉会使小蚂蚁数量减少,说明土壤 含水量影响小蚂蚁的活动范围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其它中学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