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历史第一单元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第3课宋明理学课时作业新人教版必修3

上传人:雨水 文档编号:148751870 上传时间:2020-10-22 格式:PDF 页数:5 大小:35.35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中历史第一单元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第3课宋明理学课时作业新人教版必修3_第1页
第1页 / 共5页
高中历史第一单元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第3课宋明理学课时作业新人教版必修3_第2页
第2页 / 共5页
高中历史第一单元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第3课宋明理学课时作业新人教版必修3_第3页
第3页 / 共5页
亲,该文档总共5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高中历史第一单元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第3课宋明理学课时作业新人教版必修3》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中历史第一单元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第3课宋明理学课时作业新人教版必修3(5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第 3 课 宋明理学 学业达标 1(2018 黑龙江哈六中月考) 隋文帝强调 “儒学之道” 为治国根本的同时,也认为 “佛法深妙, 道教虚融,咸降大慈,济度群品”“法无内外,万善同归;教有深浅,殊途共致”。这些主张 ( ) A动摇了儒学的正统地位 B导致佛道在隋朝取得统治地位 C体现出儒佛道三教的趋同 D体现了三教调和之风 答案D 解析根据材料可知,隋文帝在以儒家思想为统治思想的同时,认为“佛法深妙,道教虚融”,认 为这三教“万善同归”“殊途共致” ,体现了三教调和之风,D项正确。新文化运动动摇了儒家思 想的正统地位, 隋文帝认为儒家思想是治国之本,排除 A项; 这一时期儒家思想仍然是统治思想

2、, 隋文帝强调“儒学之道”为治国根本,排除B 项;佛法深妙,道教虚融,而儒学入世,说明三教 之间的思想并不趋同,隋文帝认为其 “殊途”,但是都可以达到“济度群品” 的目的, 排除 C项。 2理学产生于北宋,是中国封建社会后期的正统思想,是一个以“理”为核心的,非常成熟完 备、精深的新儒学体系。这里的“新”主要体现在( ) A儒学自产生以来长盛不衰 B受到了佛教、道教的挑战 C顺应了商品经济发展趋势 D儒学融合了佛、道思想 D 答案 解析唐朝时期,儒学的正统地位受到佛道挑战,北宋儒学家冲破汉唐儒学的束缚,融合了佛道 思想来解释儒家义理,形成了“理学”,故 D项正确。儒学自产生以来,多次受到打击和

3、挑战, 并非长盛不衰,A 项错误; B项是理学形成的外因;C项不能体现“新” 。 3(2018 青海西宁四中月考)程颢、程颐兄弟认为,不是物喜己悲之乐,而是悟本达源之乐、 超凡脱俗之乐,这种至善圆满之乐是建立在觉悟“自心”基础上的。这反映出( ) A理学有教人消极处世之意 B佛道文化对理学影响至深 C二程彻底改造了传统儒学 D理学对修身养性的重视 答案D 解析二程的至善圆满之乐是建立在觉悟“自心”基础上的,反映出理学对修身养性较为注重, 故 D 项正确。 这种至善圆满之乐,并非教人消极处世,故 A 项错误; 从材料无法推断觉悟“自心” 源自佛道文化,故B 项错误;二程继承先秦儒学,对传统儒学进

4、行部分改造,故C 项错误。 4(2018 黑龙江哈三中月考)朱子语类说: “一事不穷,则阙了一事道理;一物不格,则阙 了一物道理。 ”材料反映了当时儒学的主张是( ) A重视实践对真理的检验作用 B要用心去体会理的存在 C要通过接触世间万事万物去体会理 D要“存天理,灭人欲” 答案C 解析根据材料“一物不格,则阙了一物道理”可知,题干说的是格物致知,而格物致知的含义 就是通过研究一个一个的外界事物去体会,然后得出道理和规律,故C 项正确。 5南宋理学集大成者朱熹说:“圣人千言万语,只是教人存天理,灭人欲” “学者须是革尽人欲, 复尽天理,方始是学”。其中“天理”是指( ) A孔孟之道 B 自然

5、规律 物质财富DC 三纲五常C 答案 根据所学知识可知,朱熹认为理之源在于天理,天理是作为道德规范的三纲五常,解析 指出人 性本来与天理一致,具有仁、义等美德,但为后天的欲望所蒙蔽,所以强调“存天理, C 项正 确。灭人欲” ,故有人问程颐: “寡妇贫困无依,能不能再嫁?”他断然回6(2018 贵州思南 中学月考 ) 答: “绝对不能。有人怕冻死饿死,才用饥寒作借口。饿死事小,失节事大。”这种蔑 视他 ) ( 人幸福的观念源于理学提倡的 A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 B道不行,百世无善治 C存天理,灭人欲 D致良知,愚夫愚妇与圣人同 答案C 解析从材料可知,程颐的观点是“饿死事小,失节事大”,人们

6、应顾全“大节”,节制个人的私 欲,即所谓的“存天理,灭人欲”,故 C项正确。 A项是读书人的一种精神追求,排除;B项是对 实行圣人之道的重要性的强调,与题意不符;D 项是陆王心学的主张,也不符合题意。 7(2018 广东佛山一中段考)有位古代思想家认为:通过读书等外在手段来明理自然是好,但 “不识一个字, 亦须还我堂堂地做个人”, 重要的是先确立仁义这一根本。这位思想家可能是( ) A孔子 B 董仲舒 陆九渊C朱熹 DD 答案 材料“通过读书等外在手段来明理自然是好,但不识一个字,亦须还我堂堂地解析 做个人 ,重要的是先确立仁义这一根本”说明该思想家认为内心明晓仁义或天理比通过外 D 项 正确

7、。在手段知晓天理更为重要,显然这是陆王心学的观点,故淳熙二年,朱熹与陆九渊兄弟举 行“鹅湖之会” 。 “鹅湖 )8 (2018 广东湛江一中月考之会,论及教人。元晦之意,欲令人泛观 博览,而后归之约。二陆之意,欲先发明人之本心,) ( 而后使之博览。 ”据此可知,二者的分歧在于 A世界本原之争求理方法之争B 道统思想之争D C 理气关系之争B 答案 根据材料“欲令人泛观博览,而后归之约”和“欲先发明人之本心,而后使之博解析 览”可知,朱熹主张“格物致知”,陆九渊兄弟主张“发明本心”,这是关于治学方法之争,项正 确。朱熹的世界观是理是万物的本原,陆九渊兄弟的世界观是心即理也,心是天地万物B项;

8、材 料未涉及理气关系之争,排A 的本原,材料没有体现二者在世界本原上的分歧,排除除 C项; 材料与道统之争无关,排除项。D , 你会感觉到自己正在与王读王阳明:一颗心的史诗 (2018 甘 肃会宁一中期中9) ( 阳明谈心。 他宣扬“心外无物, 心外无理”。下列诗词中能体现这一意境的是 A野旷天低树, 江清月近人 B 还似旧时游上苑,车如流水马如龙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C D江流天地外,山色有无中 答案C 解析王阳明的这一观点是主观唯心主义,而“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说明了两个问题:一 是,人境的生活是 “车马喧” 的,是无奈的; 二是, 作者的 “在人境” 与旁人的 “在人境” 不同, 是

9、没有车马喧嚣的。这体现了“心外无物”的主观唯心主义观点,故C 项正确。 A、B、D三项都 没有强调内心的主观感受,排除。 10(2018 山东泰安一中学情检测) 有个王守仁的门人,夜间在房内捉得一贼。他对贼讲一番良 知的道理,贼大笑,问他:“请告诉我,我的良知在哪里?”当时是热天,他叫贼脱光了上身的 衣服,又说: “还太热了,为什么不把裤子也脱掉?”贼犹豫了,说:“这,好像不太好吧。”他 向贼大喝:“这就是你的良知! ”这个故事意在说明( ) A “物皆有理” B “格物致知” “致良知” DC “发明本心” D 答案 项正确。 D 根据材料中的“这就是你的良知”可知,解析这个故事意在说明“致

10、良知” ,项错误; “发明本心”是B题干不涉及“理” ,排除 A项; “格物致知”是程朱理学的主张,寻找“心” 的方式和手段,材料没有涉及,C项错误。 等级提升魏晋南北朝时期,官方意识形态不再有向心力,一些士 18 陕西西安一中月考)11 (20 人崇尚一种被后人称为“魏晋风流”的人生范式,他们“非汤武而薄周孔”,一味放任性情,) ( 自由自在。这说明当时文化观念的多元化A儒学丧失正统地位 B C道家思想占 据主流儒释道三教已合一DB 答案 “ 非汤武而薄周孔 ,一味放任性情,自由自在”说明魏晋时期思想自由发展,解析 项错误; BC项错误;当时儒家思想仍然是主流思想,项正确。儒学并没有丧失正统

11、地位,A 魏 晋南北朝时期,三教并存,并未合一,D项错误。钱乘旦在现代文明的起源与演进中这样评 价理学: 8江西南昌二中月考12(201) 的丰富性与普遍性使中国统治者与士大夫相信儒家学说 已穷尽世界一切真理。中“它)( 理学国既是天下中心,并有着辉煌的、无与伦比的历史与成就, 那么中国之外的夷务 就不在 ) ( 中国人关心的范围之内。”上述材料旨在说明理学 博大精深但有一定封闭性A B排斥儒学以外的一切思想 C概括了世间所有自然规律内 容丰富、探索世界本原D 答案A 解析“它 ( 理学 ) 的丰富性与普遍性使中国统治者与士大夫相信儒家学说已穷尽世界一切真理” 说明理学博大精深, “中国既是天

12、下中心,并有着辉煌的、无与伦比的历史与成就,那么中国之 外的夷务 就不在中国人关心的范围之内”表明有一定封闭性,故 A项正确。 理学吸收了佛教、 道教思想,故B 项错误; C 项太过绝对,故C项错误;理学重点关注的不是世界本原的问题,而 是为了说明封建伦理纲常的正确性,目的是维护封建统治,故D 项错误。 13 (2018 黑龙江哈三中期中) 朱子语类载: “且以饮食言之,凡饥渴而欲得饮食以充其饱 且足者,皆人心也。然必有义理存焉。有可以食,有不可以食。”这意味着朱熹( ) A认为人性本质是恶 B 肯定人正当的欲求 特别关注百姓生计DC 倡导适当放纵私欲 B 答案 材料说明人的饥渴要进行饮食属于

13、人的正常心理,但是这种心理可以以理为依据,解析 项 正确。材料没有说明人性的本质是恶的信息,体现出朱熹对于人性正当欲求的肯定,故 B 项错误; 材料“有可以食,有不可以食”说明必须在符合义理的前提下进行,不是倡导故A D项错误。项 错误;材料没有说明对于百姓生计的关注,故放纵私欲,故C南宋士大夫试图以“我欲仁,斯仁 至矣”的伦理(2018 四川成都外国语学校月考)14 自觉来追求成圣成贤,当国家危难时,他 们舍生取义,毁家纾难,据宋季忠义录记载,) 南宋末年这样的节义之士就有500 多人。这一现象发生的主要原因是( 儒学成为了官方学说A 民主意识的萌发B 三教融合的趋势显现理学思想的影响 DC

14、D 答案 依据材料“南宋士大夫试图以我欲仁,斯仁至矣 的伦理自觉来追求成圣成解析 贤”并结合所学可知,这一现象的发生与南宋理学思想的盛行有关,南宋时期朱熹将维护君D 主统治的 “三纲五常” 等伦理道德解释为“天理”,要求士大夫忠君守节,唯君是从, 故项错误, 儒学成为官方学说是在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之后,并非南宋时项正确。A项错误,三 教融合的趋CB期;项错误,民主思想的萌发是在明末清初时期,并非南宋时期;势出现是在南 北朝时期,并非南宋时期。王守仁认为“心即理”, “理”即是“天理”,强调了 )15 (2018 广 西南宁三中月考它的道德性质,其竭力维护封建主义的“天理”;同时,他又

15、反对思想僵化,大 力提倡“致 ) ( 良知”。后来有些思想家对此作了改造,强调人的理性作用和独立思考。这说明 儒家思想的正统地位受到冲击A B其观点与程朱理学有本质上的不同 C 这种观点包含了 强调人的个体意识的因素理学解决了儒学衰微的问题D 答案C 解析根据材料“强调人的理性作用和独立思考”可知,王守仁的这种观点包含强调人的个体意 识的因素,具有进步作用,C项正确。王守仁的心学是对儒家思想的发展,A项错误;王守仁的 心学与程朱理学都认为理是世界的本原,只是认识理的途径不同,B 项错误; D项夸大了理学的 作用,排除。 16 (2018 福建莆田一中月考)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朱熹

16、是理学集大成者。在哲学本体论上,他认为天理是宇宙万物的本原,而天理就是作 为道德标准的三纲五常。他认为,人性本与天理一致,但被后天的欲望所蒙蔽,所以强调“存天 理,灭人欲” 。在认识论上, “格物致知” 。 “物”就是天理、人伦、圣言、世故;朱熹认为,如果 放弃对天理的追求, “兀然存心乎草木、器用之间,此何学问?如此而望有所得,是炊沙而欲成 饭也”。 材料二 ( 王阳明 ) 在南赣建立起一种乡村民众的自治组织“乡约”,并亲自撰写了约规,即南赣 乡约。阳明的乡约模式强调乡约格物致知,即格心中之物,而同时见诸行动南赣乡 约颁行以后赣县“人心大约淳正,急公输纳,守礼畏法子弟有游惰争讼者,父兄闻而 严惩之,乡党见而耻辱之”。 程鹏飞王阳明“知行合一”与南赣乡约 材料三阳明论政, 大略以孟子 礼运 为蓝本。 虽足针砭专制, 究非真出新创至宋元之世, 儒学化为理学,理学又专尚程朱末学弊极,浸至是非以孔子为权衡,纲常致个人于桎梏 阳明继起,乃明揭思想解放之赤帜,发为学贵自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幼儿/小学教育 > 其它小学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