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原重点知识笔记(2020年10月整理).pdf

上传人:摩西的****12 文档编号:148717626 上传时间:2020-10-22 格式:PDF 页数:53 大小:1.20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马原重点知识笔记(2020年10月整理).pdf_第1页
第1页 / 共53页
马原重点知识笔记(2020年10月整理).pdf_第2页
第2页 / 共53页
马原重点知识笔记(2020年10月整理).pdf_第3页
第3页 / 共53页
马原重点知识笔记(2020年10月整理).pdf_第4页
第4页 / 共53页
马原重点知识笔记(2020年10月整理).pdf_第5页
第5页 / 共53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马原重点知识笔记(2020年10月整理).pdf》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马原重点知识笔记(2020年10月整理).pdf(53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 0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 重要知识梳理重要知识梳理 1 绪论部分(考纲第一章)绪论部分(考纲第一章) 一、总复习理论框架:一、总复习理论框架: 二、主要考点二、主要考点 1、马克思主义的三大组成部分及关系。 2、马克思主义产生的理论渊源。 3 3、马克思主义科学性与革命性的统一。 三、主要考点精述三、主要考点精述 1、什么是马克思主义? (1)从狭义上说,马克思主义即马克思恩格斯创立的基本理论、基本观点和学说 的体系。 绪绪 论论 什么是马克思主义 广义上的马克思主义 马克思主义的产生和发展 马克思主义产生的经济根源 马克思主义产生的实践基础 马克思主义产生的理论渊源

2、 马克思主义在实践中丰富和发展 马克思主义科学性与革命性的统一 马克思主义最根本的世界观和方法论 马克思主义最显明的政治立场 马克思主义最重要的理论品质 马克思主义最崇高的社会理想 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 狭义上的马克思主义 马克思主义三大组成部分及关系 2 (2)从广义上说,马克思主义不仅指马克思恩格斯创立的基本理论、基本观点和 学说的体系,也包括继承者对它的发展,即在实践中不断发展着的马克思主义。 (3)作为中国共产党和社会主义事业指导思想的马克思主义,是从广义上理解的 马克思主义。它既包括由马克思恩格斯创立的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理论、基本观点、基 本方法,也包括经列宁对其继承和发展,推进到新的阶

3、段,并由毛泽东、邓小平、江 泽民、胡锦涛等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将其与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进一步丰富 和发展了的马克思主义,即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 (4)马克思主义的三个主要组成部分。马克思主义是由一系列的基本理论、基本 观点和基本方法构成的科学体系,它是一个完整的整体。其中,马克思主义哲学、马 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和科学社会主义,是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不可分割的三个主要组 成部分。 2、马克思主义产生的社会经济根源、实践基础、理论来源。 (1)社会经济根源资本主义经济的飞速发展是马克思主义产生的社会经济根 源。 (2)实践基础(阶级基础)无产阶级作为一支独立的政治力量登上历史舞台 是马克思主义

4、产生的阶级基础。 (3)理论来源19 世纪德国古典哲学、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和 19 世纪初英、法 的空想社会主义是马克思主义产生的三个主要理论来源。 3、马克思主义科学性与革命性的统一。 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的本质特征,是以实践为基础的科学性与革命性的统一。这 一本质特征集中体现在四个方面: (1)辩证唯物主义与历史唯物主义是马克思主义最根本的世界观和方法论。 辩证唯物主义与历史唯物主义也是马克思主义理论科学体系的哲学基础。 (2)马克思主义政党的一切理论和奋斗都应致力于实现以劳动人民为主体的最广 大人民的根本利益,这是马克思主义最鲜明的政治立场。这是由:马克思主义理论 的本性决定的。 无产阶级

5、的历史使命决定的。 是否始终站在最广大人民的立场上, 是唯物史观与唯心史观的分水岭,也是判断马克思主义政党的试金石。 (3)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理论联系实际,实事求是,在实践中检验真理和发展 真理,是马克思主义最重要的理论品质。这种品质是:马克思主义理论本质的反映。 人类认识发展规律的具体体现。理论创新的内在要求。 (4)实现物质财富极大丰富、人民精神境界极大提高、每个人自由而全面发展的 共产主义社会,是马克思主义最崇高的社会理想。 3 马克思主义哲学马克思主义哲学部分(考纲第二、三、四章)部分(考纲第二、三、四章) 义 一、总复习理论框架:一、总复习理论框架: 定义 提出 内容 作用 地位

6、意义 哲学基本问题 唯物论唯物论 物质观 辩证唯物主义物质定义 物质和运动及其关系 运动和静止及其关系 物质运动与时间、空间 社会的物质性 意识观 实践观 实践的本质 实践的基本特征和基本形式 人和自然的关系 社会生活的实践本质 意识的产生 11 页 意识的本质 意识的能动作用 辩证唯物主义 旧唯物主义 古代朴素唯物主义观点、特点、局限 近代形而上学唯物主义观点、特点、局限 主观唯心主义观点、理论表现 客观唯心主义观点、理论表现 唯物主义和唯心主 唯物主义 唯心主义 可知论和不可知论 不可知论 可知论 唯心主义可知论 唯物主义可知论 辩证唯物主义可知论 旧唯物主义可知论 辩证法和形而上学 辩证

7、法 形而上学 古代自发辩证法 近代唯心辩证法 唯物辩证法 世界的物质统一性 古代形而上学 近代以来的形而上学 4 普遍联系的三层含义 发展是一切事物和现象的根本法则 发展与过程 必然性和偶然性 本质和现象:假 象 原因和结果 可能和现实 形式和内容 作用,50 页 辩证法辩证法 普遍联系和永恒发展 基本规律 质变和量变质、量、度(质的数量界限,质和量的统一) 质变和量变及其关系 肯定和否定及其关系辩证法的否定观否定之否定规律 对立统一规律 非主要矛盾 主要矛盾 矛盾的非主要方面 矛盾的主要方面 同一性 斗争性 普遍性 特殊性 地位和作用 矛盾的两重性质 矛盾问题的精髓 矛盾分析方法 基本范畴

8、内容 认识论认识论 认识的本质认识是在实践基础上主体对客体能动的反映 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及其关系非理性因素在认识过程中的作用 从理性认识到实践的飞跃 认识的无限反复和无限发展主观和客观、实践和认识的具体的历史的统一 认识的辩证过程 真理及其客观性 真理和谬误、成功与失败 相对真理和绝对真理及其关系 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 实践检验真理标准的确定性和不确定性 真理观 价值观 价值及其特征价值评价及其特点价值评价的功能 真理与价值的辩证统一 辩证思维的主要方法 归纳与演绎 分析与综合 逻辑与历史 抽象与具体 规律及其客观性 自然规律与社会规律 主观能动性与客观规律 社会历史趋向与主体选择 实践和

9、认识的主体、客体及其关系 实践和认识的辩证关系 两条根本对立的认识路线 唯物主义反映论 唯心主义先验论 旧唯物主义直观反映论 辩证唯物主义能动反映论 实践决定认识 理论认识对实践的指导作用 主体、客体的含义、内容、特点 主体和客体的关系 5 二、大型分析题需要背的原二、大型分析题需要背的原理理 1、唯物辩证法关于普遍联系的原理。 唯物辩证法认为,世界是普遍联系的。联系的普遍性表现在三个方面: (1)世界上每一事物、现象都不能孤立地存在,都同周围的其它事物、现象有某 种联系或关系。 (2)整个世界就是一个相互联系的统一整体。 (3)每一事物和现象都是整个世界普遍联系之网上的一个环节,一个纽结,并

10、通 过这一个一个的具体事物体现出世界的普遍联系。 2、唯物辩证法的发展观。 (1)世界是永恒发展的,发展是过程的集合体,发展是前进性的运动,发展是一 切事物和现象的根本法则。 (2)在唯物辩证法看来,一切事物都处在发生、发展和灭亡的过程中,凡是在历 史上产生的都要在历史上灭亡,任何事物都不可能永恒地存在。一个事物的结束,意 味着另一个事物的开始,如此生生灭灭,循环不已,构成了整个物质世界永恒发展的 人的本质 人民群众在历史中的决定作用考查历史创造者的原则 历史人物在历史中的作用评价历史人物的科学方法 个人与社会历史人的自觉活动和社会发展规律的关系 人的问题 历史观历史观 生产力和生产关系及其关

11、系 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及其关系 社会基本矛盾是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和源泉 生产力是社会发展的最终决定力量 科学技术的社会功能和作用 阶级斗争的社会作用 社会形态更替的统一性和多样性 社会形态 社会形态更替的必然性与人们的历史选择性 社会形态更替的前进性与曲折性 社会基本矛盾 社会发展的 动力体系 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的关系问题是历史观的基本问题 如何处理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的关系是区分历史唯物主义和历史唯心主义的根本标准 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的内涵及其辩证关系 唯物史观 与唯心史 观的对立 认识世界与改造世界、改造客观世界与改造主观世界的辩证统一自由和必然 社会意识形态及其相对独立性 6 过程。 3、

12、大综合:对立统一规律或矛盾学说或矛盾规律原理。 (1)矛盾即对立统一,是指事物之间或事物内部的各要素之间的对立和统一及其 关系。对立统一规律是唯物辩证法的实质和核心。 (2)同一性和斗争性是矛盾的两种基本属性或两种基本性质。矛盾双方相互依存, 在一定的条件下共处于一个统一体中,矛盾双方相互渗透、相互贯通,在一定条件下 矛盾的双方相互转化。 (3)矛盾着的对立面又统一、又斗争推动了事物的运动和变化。 (4)一切事物都是对立统一的,矛盾是事物的普遍本质,没有矛盾就没有世界, 任何事物都包含着矛盾。 4、矛盾普遍性和矛盾特殊性辩证关系原理。 (1)矛盾的普遍性是指矛盾无处不在,无时不有,是事物的共性

13、,是无条件的、 绝对的。矛盾的特殊性是指每一事物的矛盾及矛盾的不同方面都有其特点,是事物的 个性,是有条件的、相对的。 (2)矛盾的普遍性存在于特殊性之中,并通过特殊性表现出来;矛盾的特殊性一 定与矛盾的普遍性相联系而存在,特殊性离不开普遍性;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在一 定的条件下相互转化。 5、矛盾发展不平衡性原理。 (1)矛盾在事物发展过程中是不平衡的。由于矛盾发展的不平衡性,构成事物的 多种矛盾在事物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不同。 (2)主要矛盾、矛盾的主要方面对事物的发展起决定性作用。因此,在坚持主要 矛盾和非主要矛盾、矛盾的主要方面和非主要方面二者辩证统一的前提下,去解决主 要矛盾、抓住矛盾

14、的主要方面。 6、整体和部分辩证关系的原理。 唯物辩证法认为,整体和部分是辩证统一关系,二者关系表现在: (1)部分依赖于整体,整体由部分构成。 (2)脱离了整体的部分就失去了原有的性质和功能。 (3)整体是各部分有机之和。 (4)整体的作用就在于把各个组成部分互相联结起来,发挥各部分的功能。 (5)整体和部分是可以相互转化的。 7、度的原理及其意义。 (1)度是质和量的统一,是事物保持其质的量的限度或数量界限。 (2)认识事物的度具有重要意义:只有了解事物的度,才能准确的认识事物的质, 不致混淆不同事物。在实践中要掌握“适度”原则,才能使工作正常发展, “过”或 7 “不及”都是错误的。 8

15、、实践和认识的辩证关系 (1)在认识和实践的关系中,实践是认识的基础,实践决定认识,认识依赖于实 践。 (2)实践在认识中的决定作用具体表现在:实践是认识的基本来源。实践是 认识的发展动力。实践是检验人们的认识的真理性的标准。实践是认识的目的。 (3)认识、理论能够指导实践,对实践具有能动的指导作用。正确的理论积极的 促进实践活动的发展,错误的理论阻碍实践活动的发展。 9、 人类认识的辩证过程: 由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 再由理性认识到实践。 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认为,人的认识是在实践基础上从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再 从理性认识到实践两次飞跃的辩证过程。 (1)从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的飞跃。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的辩证关系:理性认识 依赖于感性认识。感性认识是认识活动的起点,没有感性认识,理性认识就成为无源 之水,无本之木;感性认识有待于发展到理性认识,这是认识的任务;感性认识和理 性认识是辩证统一的,统一的基础是实践。 (2)从理性认识到实践的飞跃。这是认识过程中更为重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其它相关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