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患者安全目标》PPT幻灯片

上传人:日度 文档编号:148660431 上传时间:2020-10-21 格式:PPT 页数:72 大小:307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患者安全目标》PPT幻灯片_第1页
第1页 / 共72页
《患者安全目标》PPT幻灯片_第2页
第2页 / 共72页
《患者安全目标》PPT幻灯片_第3页
第3页 / 共72页
《患者安全目标》PPT幻灯片_第4页
第4页 / 共72页
《患者安全目标》PPT幻灯片_第5页
第5页 / 共72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患者安全目标》PPT幻灯片》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患者安全目标》PPT幻灯片(72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1,患者安全十大目标,2,患者安全是医学领域和社会生活中的一个经典而又古老的课题,也是保证医疗质量和对医疗卫生从业人员最基本的职业要求。 患者安全是各国政府和医学研究人员聚焦的重大目标。 从有文字记载以来,患者安全就凸显出“人命关天”的尊严。 生命所系 性命相托,3,患者安全定义 患者安全或病患安全,是医疗保健领域的一门新兴学科,侧重于医疗差错的报告、分析和预防。 患者安全(patient medical safety )一般指患者在医院的诊疗过程中,没有发生因医疗机构及其医务人员责任心不强、技术过失、医疗设备问题、行政管理不善等单个或众多原因引起的医疗缺陷,造成患者病情、身体、心理和精神不利

2、影响或损害等后果。其含义包括: 1.患者在诊疗过程中不发生允许范围以外的心理、机体结构、组织器官功能障碍或死亡。 2.患者在诊疗过程中,医疗机构由于医疗质量管理体系不健全、管理过失或医疗行为过失给患者造成允许范围以外的生理、机体结构或功能上的障碍、缺陷或死亡。,4,患者安全目标产生的背景 1重大医疗事故 20世纪90年代中期,美国国内发生了三起严重医疗事故,震惊全社会,美国国会要求行政部门予以重视与改革。 (1)Betsy Lehman事件:1994年发生在波士顿Dana Farber 肿瘤研究中心,因注射4倍于正常剂量的环磷酰胺导致乳腺癌患者Betsy Lehman心跳骤停而丧生。 (2)W

3、illie King事件:1995年因手术通知单上将左右下肢错误书写,导致将健康侧下肢误截肢。 93)Ben Kolb事件:1995年发生在弗罗里达州马丁纪念医院,误将肾上腺素当成局麻药利多卡因导致实施耳鼻喉科手术的7岁患儿Ben Kolb死亡。,5,2科研机构调查结果 美国国家科学院医学研究所(Institute of Medicine,IOM)是为联邦政府医疗服务提供主要咨询的部门,发表了两篇震惊国内外的著名调查报告: (1)在1999年发表的孰能无错:构建更安全的医疗保健系统中提到:美国每年住院病人有4.4万9.8万人死于可预防的不良事件(preventable adverse even

4、ts),约7 千人死于药物差错。 (2)在2001年发表的跨越质量裂痕:21世纪新的医疗保健系统中建议:彻底重建医疗服务系统、改进服务质量并提出一整套建设性的构建和完成这个目标的关键步骤,围绕三个互补性活动提高患者安全:预防差错、公开错误、减轻错误影响。,6,3出台了第一套国家层面的患者安全目标 2002年4月医疗机构联合认证委员会(JCAHO)在医院评审标准中,提出了第一套6项国家层面的患者安全目标: (1)提高患者识别的准确性; (2)改进服务提供者沟通的有效性; (3)提高高度警惕药品使用的安全性; (4)消灭错误部位、错误患者、错误程序的外科手术; (5)提高输液泵使用的安全性; (6

5、)改进临床警报系统的有效性。,7,患者安全的重要性 强调在行医过程中“患者安全”是对患者应享有的权利、医护人员义务的明确表达。 安全的医疗服务及和谐的医患关系是促进整个社会稳定的一个重要因素,体现了医疗机构、服务受益者文化及文明程度,体现了医疗机构和医务人员依法执业、依法管理、行业自律的行为过程。 以患者安全为前提的医疗质量和服务效率是整个医疗行业永恒的目标。,8,10个事实促使WHO要求医务工作重视“患者安全”问题 1患者安全是一个严肃的全球公共卫生问题。近年来,各国越来越清楚地认识到增进患者安全的重要性。2002年,世卫组织会员国在世界卫生大会上商定了关于患者安全的决议。 2统计数字表明,

6、在发达国家,每10名患者即有1名患者在接受医院诊疗时受到伤害。伤害可因一系列失误或事故而发生。 3在发展中国家,患者在医院受到伤害的可能性高于工业化国家。在一些发展中国家,与卫生保健有关的感染的风险比在发达国家高出20倍。 4任何时候来说,世界上约有140万人在医院里受到感染。手部卫生是减少与卫生保健有关的感染和提高抗菌能力的最基本措施。,9,5在发展中国家,至少有50%的医疗设备不能使用或只能部分使用。设备不能使用,往往是因为缺乏技能或商品,因此,就难以进行诊断或治疗。这就导致了不合标准的或有害的诊断或治疗给患者安全带来威胁,可能造成严重的伤害或死亡。 6在一些国家,使用未经消毒即重复使用的

7、注射器或针头进行的注射,比例高达70%。这对数以百万计的人造成了感染。每年,不安全的注射导致130万例死亡,这主要是由于血源性病原体传播,例如乙型肝炎病毒、丙型肝炎病毒和艾滋病毒。 7手术是最复杂的卫生干预措施之一。每年有1亿多人出于不同医疗理由,需要手术治疗。在发达国家,与手术安全有关的问题占导致死亡或残疾的本可避免的事故的一半。,10,8增进患者安全有很重大的经济效益。研究表明,追加住院、诉讼费用、在医院里造成的感染、收入损失、残疾和医疗费用在一些国家,每年导致60亿美元至290亿美元的代价。 9航空和核工业等据认为风险较高的行业都比卫生保健行业有更好的安全记录。旅客在飞机上受到伤害的几率

8、仅为100万分之一。相比之下,患者在医疗期间遭受伤害的几率则为300分之一。 10患者的经验及其健康是患者安全运动的核心。世界患者安全联盟(World Alliance for Patint Safety)正与40名宣传员合作,推动加强卫生保健安全,这40名宣传员过去都曾因缺乏患者安全措施遭受痛苦。,11,在2014年8月16日“中国医院论坛”信息发布会上发布了患者安全目标(2014-2015)相关信息。,12,患者安全目标(2014-2015)(标红部分为调整的内容) 目标一严格执行查对制度,正确识别患者身份 目标二强化手术安全核查,防止手术患者、手术部位及术式错误 目标三加强医务人员有效沟

9、通,完善医疗环节交接制度,正确及时传递关键信息 目标四减少医院感染的风险 目标五提高用药安全 目标六强化临床“危急值”报告制度 目标七防范与减少患者跌倒、坠床等意外伤害 目标八加强医院全员急救培训,保障安全救治 目标九鼓励主动报告医疗安全(不良)事件,构建患者安全文化 目标十建立医务人员劳动强度评估制度,关注工作负荷时对患者安全的影响,13,14,减少风险与控制损失模型航空界关于飞行安全的“海恩法则”:每一起严重事故的背后,必然有29起轻微事故和300起未遂先兆以及1000起事故隐患。,.,1000次事故隐患,15,海恩法则的启示,任何不安全事故都是可以预防的。 量变是质变的必要准备,质变是量

10、变的必然结果。事故的发生是量的积累的结果,所以说:保证安全,预防为主。 再好的技术,再完美的规章,在实际操作层面,也无法取代人自身的素质和责任心。 要预防死亡重伤事故,必须预防轻伤害事故;要预防轻伤害事故,必须预防无伤害事故;要预防无伤害事故,必须消除日常不安全行为与不安全状态。而能否消除日常不安全行为与不安全状态,则取决于日常管理是否到位。 假如只重视对事故本身进行总结,甚至按照总结得出的结论“有针对性”地开展安全大检查,却忽视对事故征兆和事故苗头进行排查,那些未被发现的征兆和苗头必将成为下一次事故的隐患,长此以往,安全事故的发生就呈现出“连锁反应”。,16,目标一严格执行查对制度,正确识别

11、患者身份,(一)在诊疗活动中,严格执行患者身份“查对制度”,确保对正确的患者实施正确的操作。 (二)实施有创(包括介入)诊疗活动前,实施医师必须亲自向患者或其家属告知。 (三)完善关键流程(急诊、病房、手术室、ICU、产房、新生儿室之间流程)的患者识别措施,健全转科交接登记制度。 (四)提倡使用“腕带”作为识别患者身份的标识。 (五)对传染病、药物过敏、精神病人等特殊患者应有明显识别标志(腕带、床头卡、指纹等)。 (六)职能部门应落实其督导职能,并有记录。,17,目的,通过严格执行查对制度,来提高医务人员对患者身份识别的准确性,确保所执行的诊疗活动过程准确无误,保障每一位患者的安全。,18,(

12、一)如何正确识别患者身份 1.需制定门诊和住院患者身份标识制度,并在全院范围内统一实施。 2.对就诊患者施行唯一标识(如:医保卡号、身份证号、病历号等)管理。 3.对提高患者身份识别的方法进行持续改进,在条件成熟时可使用条形码管理。,19,(二)在诊疗活动中,严格执行“查对制度”,至少同时使用姓名、年龄等两项核对患者身份,确保对正确的患者实施正确的操作。 1.制定标本采集、给药、输血或血制品、采集供临床检验及病理检查标本、发放特殊饮食、诊疗活动及操作前患者身份确认的制度、方法和核对程序,相关人员熟悉上述制度和流程并履行其职责。 2.核对时应让患者或其近亲属、授权委托人陈述患者姓名。 3.至少同

13、时使用两种以上患者身份识别方式,如:姓名、年龄、出生年月、病历号、床号等,禁止仅以房间或床号作为识别的唯一依据。 4.在任何环境和任何地点都必须持续地履行查对制度,正确识别患者身份。 5.科主任对本科执行情况进行监管。 6.职能部门对上述工作进行督导、检查、总结、反馈,有持续改进措施。,20,(三)完善关键流程(急诊、病房、手术室、ICU、产房、新生儿室之间流程)的患者识别措施,健全转科交接登记制度。 1.患者转科交接时要严格执行身份识别制度和流程,尤其是急诊、病房、手术室、产房、新生儿室之间的转接。 2.对重点患者,如:产妇、新生儿、手术、急诊、无名、儿童、意识不清、语言交流障碍、镇静期间患

14、者的身份识别和交接流程要有明确的规定并有记录。 3.对新生儿、意识不清、语言交流障碍等原因无法向医务人员陈述自己姓名的患者,由患者陪同人员陈述患者姓名。 4.在任何环境和任何地点都必须履行“患者转接时的身份识别与交接登记制度”. 5.科主任对本科执行情况进行监管。 6.职能部门对上述工作进行督导、检查、总结、反馈,有持续改进措施。,21,(四)使用“腕带”作为识别患者身份的标识,主要针对 ICU、新生儿室、手术室、急诊室等重点科室以及意识不清、抢救、输血、语言交流障碍、传染病、药物过敏的患者等。 1.对需使用“腕带”作为识别身份标识的患者和科室有明确制度规定。 2.至少在新生儿室、手术室使用“

15、腕带”识别患者身份。 3.对急诊抢救室和留观的患者、住院、有创诊疗、输液以及意识不清、语言交流障碍等患者推广使用“腕带”识别患者身份。 4. 科主任及职能科室要进行检查、总结、反馈,有持续改进措施。,22,应知应会(一),1.住院患者的唯一标识是住院号,使用住院号可以获得患者住院期的所有信息,所有住院患者带腕带。对门诊就诊患者使用门诊号或医保卡号和身份证号等进行管理。 2.在执行下列操作时,需要(请问您叫什么名字?)让患者或其家属陈述患者姓名,并要求同时使用两种以上方式核对患者身份,如姓名、出生年月、床号、病历号等: (1)在进行有创诊疗操作前; (2)在标本采集、给药、输血或血制品、发放特殊

16、饮食时; (3)在转接患者时; 3.在转接患者时,除了要核对患者身份,还需完整填写病人交接单,如危重病人交接记录单、手术病人交接记录单。 4.住院患者在实施操作、用药、输血等诊疗活动时使用腕带作为核对患者身份的必备辩识工具。,23,目标二强化手术安全核查,防止手术患者、手术部位及术式错误,(一)择期手术须完成各项术前检查与评估工作,全部完成后方可下达手术医嘱。 (二)建立手术部位识别标示制度与工作流程。 (三)建立手术安全核查与手术风险评估制度及工作流程,并提供必需的保障与有效的监管措施。 (四)围手术期预防性抗菌物选择与使用符合规范。,24,目的,安全的手术,拯救生命。严格防止手术患者、部位及术式错误的发生,是外科患者安全与保障医疗质量的重要前提。,25,(一)择期手术须完成各项术前检查与评估工作,全部完成后方可下达手术医嘱。 1.有手术患者术前准备的相关管理制度。 2.择期手术患者在完成各项术前检查、病情和风险评估、术前讨论及履行知情同意手续后方可下达手术医嘱。 3.科主任对本科执行情况进行监管与评价,术前准备制度落实执行率95%。 4.职能部门对上述工作进行督导、检查、总结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教学/培训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