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对高中化学新课改的几点认识

上传人:雨水 文档编号:148155997 上传时间:2020-10-17 格式:PDF 页数:5 大小:11.77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浅谈对高中化学新课改的几点认识_第1页
第1页 / 共5页
浅谈对高中化学新课改的几点认识_第2页
第2页 / 共5页
浅谈对高中化学新课改的几点认识_第3页
第3页 / 共5页
亲,该文档总共5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浅谈对高中化学新课改的几点认识》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浅谈对高中化学新课改的几点认识(5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浅谈对高中化学新课改的几点认识 打开高中化学新教材, 可以发现原有的知识体系已被打破,学生的学习内容 与社会生活紧密联系,使课堂教学自然延伸到了社会、生产、生活和科技等现实 领域。新颖丰富的学习内容引人入胜,这对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培养学生学习的 主动性和创造性,科学素养和实践能力,陶冶学生的情操, 及对学生进行爱国主 义教育等方面都有很大的帮助, 真可谓:“忽如一夜春风来, 千树万树梨花开”, 给人以面目全新的感觉。但是许多学生在进入了高一后,对化学的学习产生了 “不适应症”, 出现了学习化学困难的现象,对高中化学的学习信心不足,给高 中教学带来了难度。教师如何遵循教学规律,使学生学好高中化学

2、, 把握使用好 高中新教材。下面谈谈我的几点认识。 一、探索教学模式,把握教学尺度,培养科学素质 新课程改革的核心理念, 就是要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提倡学生积极思 维,自主学习, 参与实践。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一定要按照新的时代要求和素 质教育理念,力求体现新的课程观、教材观、教学观,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 实践能力为重点,以提高学生综合素质为目标,坚持以课本为基础,倡导学生自 主参与、探究发现、合作交流的学习方式,注重学生的经验与学习兴趣,改变课 堂实施过程中过分依赖教材、过于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现状, 更要远离“一步到位”和“题海战术”。为此我在教学过程中作了如下尝试:

3、1、重视探究性实验教学,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著名心理学家皮亚杰认为,一切有成效的工作必须以某种兴趣为先决条件。 兴趣是思维的导火线, 是学习的内动力, 它可以使学生的求知欲由潜伏状态转化 为激活状态。 积极培养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使学生自始至终喜爱学化学,从而 发挥学生学习化学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促进智力的发展, 是提高化学教学质量的 关键。加强实验教学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最有效手段。 化学是一门实验科学, 所以实验是实现中学化学教学目的的重要而有效的途 径和方法,贯穿于中学化学的全过程。 旧教材验证性实验偏多, 探索性实验偏少, 二者比例关系失衡, 导致各自的作用的发挥受到限制, 新教材在此下了

4、大力调整, 创设了一些新的化学实验形式,如“生活化学实验”如:天然水的净化、海带中 碘的测定及“家庭小实验”等,同时创设了“趣味实验”这一新的化学实验形 式,并注意总结、梳理已有的一些做法,使趣味实验系列化。如“指纹检查”、 “滴水生烟”、“吹气生火”等。更加贴近生活、贴近社会,使学生深切体验到 收集课题资料、设计实验方案、运用科学方法的重要性。整个过程由学生自由、 独立、开放的去探究,去发现,去创造,而教师则真正成为学生探究的引导者、 鼓励着、支持者。这样不仅体现了“教为主导、学为主体”的关系,而且大大激 发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使他们受到科学过程和科学方法的训练、形成 科学的态度、情

5、感和价值观,有利于激发学生兴趣。 2、注重开展讨论式教学 新课程标准认为, 教学过程是开放的, 不是封闭的;是生成的,不是预设的。 教师要有较强的课程资源意识, 及时捕捉、利用生成性的教学资源。 “交流研讨” 活动中,师生、生生互动,最易生成教学资源。学生活动常常不是一帆风顺的, 显得比较“涩”,在艰难的探索中出现的种种困难,都可能是很好的教学资源。 教师切忌不要为了表面的顺畅而造成“滑过”现象。所以教师要充分调动学生积 极参与,这不仅能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养成良好的归纳总结的习惯,而且 能培养学生应用化学知识和方法解释和解决化学问题的思想意识,学生还可领悟 到化学知识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

6、 更重要的是在讨论问题的教学中通过学生与学 生、 学生与老师间平等的思维碰撞, 要让学生体验到“科学家解决问题的过程”, 培养学生积极探索的精神,从教师和其他同学身上学到研究和思考问题的方法。 3、注重学生自学能力的培养 自学能力是建立在观察、思维、记忆等能力之上的综合能力,使学生具有 独立的探求新知识的能力,是社会发展的要求,也是教育的最终目标。高中阶段 开始,教师就应着手对学生进行科学的学法和给予方法指导,矫正在初中阶段形 成的不良思维定势,重视自学能力、思维能力的培养,注意科学方法的训练,以 达到素质教育重在开发人的身心潜能,以提高、完善人的全面素质为目的。新教 材在内容、难度上已大为降

7、低,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要改变“一讲到底”的旧模式, 而是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 让学生在探索之中享受成功, 培养学生自学能力。 4、充分利用插图、注解、阅读材料、选学内容,培养学生学习的志趣 图文并茂是新课程化学教材的重要特点之一。在教学中我们要让它发挥出自 身的价值,实现教材的编排意图,有意识引导学生观看插图、注解,帮助学生理 解教材内容,利用课余时间指导学生学习阅读材料、 选学内容以及一些科普读物, 并交谈读后感,以开拓学生视野,扩展知识面,培养学生分析问题、思考问题能 力,并充分发挥学生的想象力。 二、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一) 、充分利用新理念、新教法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 创新意识是学

8、生进行创新活动的基础。在应试教育条件下, 学生处于受支配 的地位,在学习中循规蹈矩,不礅越雷池半步,这种“不是习惯的习惯”紧紧地 禁锢了学生的创新思维,制约了化学教学的发展。所以要推进新课程改革,实施 创新教育,我们就必须打破这种被动的学习方式,让学生渴望创新,追求创新, 参与创新。 1、用学科整合的方法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 新课改中提出了 “学科整合”的理念, 使化学学习成为以探索化学规律为核 心,以发现科学技术、社会生态、日常生活等的现象为外延的放射性学习过程, 这为学生化学创新素养的形成、创新能力的培养、 健康人格的塑造提供了有力的 保障。 “学科整合”的理念,建构了知识间的紧密连接,形

9、成了信息的互补融合, 学生打破了学科的界限, 畅游于不同的知识领域, 为创造能力的培养提供了丰富 的知识基础。 2、用探究的方法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 探究的方法改变了传统教学中学生被动接受知识传输的模式,形成了重视解 决实际问题、 对知识进行主动探求的学习方式,对于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 能力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在化学教学中应当注重让学生“在兴趣中探究,在自 主中学习”,带给学生一种创造的激情。 (二) 、用立体的、多变的教学手段学生的创新情趣 现代的教育手段使教学由平面到立体,由静止到运用, 由文字到声音、图像, 极大地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热情,带给学生的除了丰富的知识, 更重要的是一种创 造

10、的意识和空间,有助于课堂教学走进生活,走向科技。例如在学习原子的构 成一课中,可以利用多媒体展示看不到、摸不着的原子结构模型以及核外电子 在原子核外的模拟运动, 丰富的画面带来了强烈的视觉冲击,学生在欣赏中由宏 观世界进入了微观,大大地活跃了课堂气氛,也激发了学生的学习激情。 同时还应该有意识地让学生走上讲台,用课件、绘画、实验等自己喜欢的形 式发表自己在学习中的真切体会, 从中充分激发学生的创造意识以及在创造背后 所隐藏着的鲜明的个性。 立体的、多变的教学手段的应用,培养了学生获取信息、运用信息和处理信 息的能力,创设了超时空的化学课堂,学生不仅可以学习到丰富的化学知识,更 能够陶冶情操、感

11、受生活、感悟世界。这样,极大的激发了学生创新的情趣:培 养了学生的创造能力。提供广阔的实践空间尊重学生的创新个性。 蔡元培曾说:“知教育者,与其尚成法,毋宁尚自然;与其求划一,毋宁展 个性。 ”可见,抒心灵、展个性是教育教学成功的关键。创新能力强的人,一定 是获得良好个性发展的人。 所以要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 我们就必须尊重学生的 创新个性,提供张扬个性的自由空间。 化学教材中所选实验, 多是基本操作, 但每个人对于实验的设计和评价也是 不一样的。所以在讲解新课之前,教师应该给学生一个开放的空间,让学生根据 自己的理解,用自己的智慧对课题中的实验进行设计、评价,而创造的灵感就在 其中闪现。例如

12、讲 二氧化碳的实验室制法时,在气体实验室制取的思路和方法 指导下,学生自学实验室制取二氧化碳的反应原理、装置、制取等内容后,积极 引导学生进一步探究: 能否用碳酸钠代替大理石、 用硫酸代替稀盐酸制取二氧化 碳及其原因。让学生在分组实验过程中, 仔细观察实验现象, 通过讨论得出结论。 这样一环扣一环,步步设疑,步步深入,步步点拨,使学生参与整个学习过程, 增强了学生学习兴趣。同时,学生在实验中积极探索,设计方案,充分实践,激 发了学生的创造个性。 “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 ,学生们在实践中思索,在思索中创 造,不仅开阔了视野,积累了知识,而且进一步认识了自己、认识了社会,提高 了对事物

13、的判断力和实际操作能力,学到了书本上所缺少而生活中真止需要的知 识与能力,从而培养了学生的创新能力。 (三) 、开展研究性学习,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开展研究性学习,结合化学学科的自身特点,进行研究性课题的研究学习,这是 新教材的一个特色。 让学生联系社会实际,通过亲身体验进行学习,培养学生的 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适应社会生活的能力和终身学习的能力。 在研究性课题实施的过程中, 教师由知识的传播者转变成了学生的组织 者、指导者和参与者, 学生由单纯接受教师传授间接知识转变成了自由学习,主 动探究,大量获取直接经验的学习主体。在具体操作过程中, 教师要指导学生对 调查、收集的信息进行整理、筛选、归

14、类、综合、提炼、分析研讨,撰写论文报 告。同时我们教师更应该注重将研究性学习的探索意识带进课堂,如:在焰色反 应的过程中,有的学生联想到舞场布景的烟雾到底是什么?我不直接回答他们, 而是顺兴而上,抛出小课题- 场景探迷,让学生自己去探索,查找资料、市场调 查、购买药品、制作家庭小实验、撰写出小论文。 研究性课题的实践操作过程,使每个学生的兴趣、爱好和特长得以发挥,为 学生提供了一个多渠道获得知识,激活学生的创造潜能,聪明才智得到了展示, 感受到了学习研究的乐趣,体验到成功的喜悦,培养了学生科学研究的志趣、态 度和初步方法,使学生体验过程,学会学习,培养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和 创新精神、创新能力。这不但培养了学生自主探究的习惯和终身学习的方法,还 在无形中激发了学生学习的兴趣。 总之,我们要适应新形式下的教育制度和新教材的实施,认真学习和研究新 大纲,切实把握新大纲所确定的教学要求,把握教学内容和深度。 不断钻研教材, 全面把握初、高中教材的知识体系,加强初、高中知识的衔接,使知识体系化、 网络化。使刚进入高中学习的高一学生立足于教材、注重基础、培养能力、开展 研究性课程、发挥主观能动性、提高综合素质。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幼儿/小学教育 > 其它小学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