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1-6年级上册古诗文译文注释赏析

上传人:雨水 文档编号:147986700 上传时间:2020-10-15 格式:PDF 页数:18 大小:43.26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人教版1-6年级上册古诗文译文注释赏析_第1页
第1页 / 共18页
人教版1-6年级上册古诗文译文注释赏析_第2页
第2页 / 共18页
人教版1-6年级上册古诗文译文注释赏析_第3页
第3页 / 共18页
亲,该文档总共18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人教版1-6年级上册古诗文译文注释赏析》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人教版1-6年级上册古诗文译文注释赏析(18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人教版古诗文鉴赏 古诗文译文、注释、赏析 【小学一年级】 上册: 一去二三里yq r s n l 【宋】 邵雍【s ng 】sh oy ng 一去二三里, yq r s n l 烟村四五家。 y n c n sw ji 亭台六七座, t ng t i liq zu 八九十枝花。 bjishzhhu 【注释】 去:从这里走出去的意思。 里:我国原用的长度单位,一里等于500 米。 烟村:炊烟缭绕的村子。 亭台:供游人观赏、眺望和休息的亭子。 枝:通常是细长的从树主干或大枝上长出的细茎或者由植物芽苞长出的嫩茎或部分。 【题解】 这是一首儿歌。 此诗选取诗的第一句作标题,这是古诗标题的一种方法。“一

2、去二三里” ,即 从这里走出去几里路远的意思。“二三”表概数,并非实指。下文中的数字也是这种用法。 【译诗】 从这里走出去几里路, 看见炊烟袅袅的小村庄住着几户人家。 村庄里还有一些亭台, 亭边村旁开满了许多美丽的野花。 【赏析】 这是儿歌中的数数歌。内容简单,又画面生动。富有节奏、韵律感,读来琅琅上口。诗句由 一至十这十个数字串起来,却又描绘出了一幅宁静优雅、富有生气的乡村生活图。 画hu 【唐】 王维【t ng 】w ng w i 远看山有色, yu n k n sh n y u s 近听水无声。 j n t ng shuwsh ng 春去花还在, ch n qhuh iz i 人来鸟不惊

3、。 r n l i ni o b j ng 【注释】 色:颜色 ,也有景色之意 惊 :吃惊 ,害怕 . 【译文】 在远处可以看清山有青翠的颜色, 在近处却听不到流水的声音。 春天过去了但花儿还是常开不败, 人走近枝头上的鸟儿却纹丝不动。 (看远处的山往往是模糊的,但画上的山色却很清楚。在近处听流水,应当听到水声, 但画 上的流水却无声。在春天盛开的花,随着春天的逝去就凋谢了;而画上的花,不管在什么季 节,它都盛开着。人走近停在枝头上的鸟,它就会受惊飞走;但画上的鸟,即使你走近了, 它也不会惊飞。 全诗读起来似乎行行违反自然规律,其实正是暗中设谜,写出了画的特点。 ) 【赏析】 远看山有色,远山

4、含笑,有色便是好山,何为有色?清秀俊朗红湿绿垂是色,寒色苍苍亦是 佳色,奇傀峭拔也是异色,只因其距离而产生美感,让人觉其有无限的风光。此乃是“静境”, 静境之美出乎首句,在于有静心者能品之。这就好比是阳春白雪,一开始就将下里巴人给赶 出了艺术空间。 取消了浮躁者的欣赏美的资格。在这里,任何的浮躁都不行,有的只是心静 如水 .但不是死水而是活水.你看画中有水呢?一汪春水有着挡不住的盛情倾泻而出.一种流动 之美跳跃于诗人的眼中. 近听水无声。 源头活水本是 “动境”,而无声二字又进入静境,宁静致远 .和首句并无矛盾之处.动静的取舍 上诗人可以说是能够做到游刃有余.是什么如此神奇?静的如此让人难以放

5、弃去一探究竟, 这样,我们就会接近此诗此画,这样心神和山水便靠近了。一切的妙处只是因为“无声”, 无声是一种美。王羲之的诗中有“在山阴道上行,如在镜中游”,便也是这种美。有声无声 都溶在一起,完美的天籁之声!庄子所提的“天籁”之声就是如此,当“天籁”与“人籁” “地籁”一起时,便共同构成一个常人无法言语的自然之声。 春去花还在,人来鸟不惊。 花儿在那个最美的季节里尽情的开放,并最终将自己的生命燃烧般的开到最美。美到极致后, 飘然而去。 但此中花儿不谢,只因在画中。 仅仅是如此吗?写的近近是画中的花吗?是春尽 之时,花儿尽逝,无处得美而伤怀的感触在里面。 鸟儿不惊,不知青春已尽,岁月已逝。徒留下

6、多少悔恨? 诗中的画似乎代表着一种梦想,一种可见而不可得的梦想,但那种梦想只是在人的心灵处于 一种安静的状态中我们才能够想起。但不可得已是事实,诗人唯有带着淡淡的幽思去寻觅世 间最后的能够寄托情怀的东西。人已去,空留花,鸟未惊,人又来,没有永恒的美丽,而一 切的美丽都将隐于虚幻。而我们又将归往何方?去追寻什么呢? 【链接】 中国画:简称“国画” ,它用毛笔、墨,和中国画颜料,在特制的宣纸或绢上作画。并与诗 词、款赋、书法篆刻相结合,达到形神兼备、气韵生动的效果。 静夜思 j ng ys 【唐】 李白【 t ng 】 lb i 床前明月光, chu ng qi nm ng yugu ng 疑是地

7、上霜。 yshdsh ngshu ng 举头望明月, j t u w ng m ng yu 低头思故乡。 dt u sg xi ng 【注释】 静夜思:宁静的夜晚所引起的乡思。 疑:好像。以为。 举:抬,仰。 【译文】 床前有明亮的月光,好像地上寒冷的清霜。抬头望着天上的明月,低头思念着自己的家乡。 名句赏析“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本诗是首千古传诵的名篇。平实朴素的语言,生动地表现出游子的思乡之情,全诗仅20 个 字,已从时间、环境、气氛及对人物的细微动作的描绘,写出了游子对故乡的深切思念。语 言明白,音韵流利自然,似信手拈来,毫不费力,但却含蓄深沉,引人深思。 【小学二年级】 上册:

8、赠刘景文 z ng lij ng w n 【宋】苏轼【 s ng 】ssh 荷尽已无擎雨盖,hj n y w q ng yg i 菊残犹有傲霜枝。jc n y u y u o shu ng zh 一年好景君须记,yni n h o j ng jun1xj 正是橙黄橘绿时。zh ng shch ng hu ng jlsh 【注释】 (1)擎:举,向上托。 (擎雨盖:喻指荷叶) ( 2)傲霜:不怕霜冻,坚强不屈。( 3)最:一 作“正” (4)君:你,指刘景文。 【译文】 荷叶败尽,像一把遮雨的伞似的叶子和根茎上再也不像夏天那样亭亭玉立;菊花也已枯萎, 但那傲霜挺拔的菊枝在寒风中依然显得生机勃勃。

9、别以为一年的好景将尽,你必须记住, 最 美的景是在初冬橙黄橘绿的时节啊! 【赏析】 这首诗是诗人写赠给好友的刘景文(名季孙)的。诗的前两句写景,抓住“荷尽”、 “菊残” 描绘出秋末冬初的萧瑟景象。“已无”与“犹有”形成强烈对比,突出菊花傲霜斗寒的形象。 后两句议景, 揭示赠诗的目的。说明冬景虽然萧瑟冷落,但也有硕果累累、成熟丰收的一面, 而这一点恰恰是其他季节无法相比的。诗人这样写,是用来比喻人到壮年,虽已青春流逝, 但也是人生成熟、大有作为的黄金阶段,勉励朋友珍惜这大好时光,乐观向上、努力不懈, 切不要意志消沉、妄自菲薄。 苏轼的赠刘景文 ,是在元佑五年(1090)苏轼在杭州任知州时作的。苕

10、溪渔隐丛话说此 诗咏初冬景致, “曲尽其妙” 。诗虽为赠刘景文而作,所咏却是初冬景物,了无一字涉及刘氏 本人的道德文章。这似乎不是题中应有之义,但实际上, 作者的高明之处正在于将对刘氏品 格和节操的称颂,不着痕迹地糅合在对初冬景物的描写中。因为在作者看来,一年中最美好 的风光, 莫过于橙黄橘绿的初冬景色。而橘树和松柏一样,是最足以代表人的高尚品格和坚 贞的节操。 古人写秋景,大多气象衰飒,渗透悲秋情绪。然此处却一反常情,写出了深秋时节的丰硕景 象,显露了勃勃生机,给人以昂扬之感。 因此宋人胡仔以之与韩愈早春呈水部张十八员外 诗中“最是一年春好处,绝胜烟柳满皇都”两句相提并论,说是“二诗意思颇同

11、而词殊,皆 曲尽其妙”( 苕溪渔隐丛话 ) 。 【品味】 荷与菊是历代诗家的吟咏对象,常给人留下美好的印象,可是为什么此诗一开头却高度概括 地描绘了荷败菊残的形象,展示了一幅深秋的画面?这全然是为了强调和突出一年之中的最 好景象:橙黄橘绿之时。虽然橙和橘相提并论,但事实上市人正偏重于橘,因为“橘”象征 着许多美德,故屈原写橘颂而颂之,主要赞其“独立不迁”、 “精色内白” 、 “秉德无私” 、 “行比伯夷” 。此诗的结句正有此意,在表达上熔写景、咏物、赞人于一炉,含蓄地赞扬了 刘景文的品格和秉性。 山行 sh n h ng 【唐】杜牧【 t ng 】dm 远上寒山石径斜,yu n sh ng h

12、 n sh n shj ng xi 白云生处有人家。b i y n sh ngchy u r n ji 停车坐爱枫林晚,t ng chzu if ng l n w n 霜叶红于二月花。shu ng yh ng yr yuhu 【注释】 寒山:深秋天凉,山带寒意。 石径:石头砌成的小路。 斜:为了押韵,这里可以按古音读作xi。 白云生处:山向远处伸展。 坐:因为。 红于:比还要红。 【译文】 石路蜿蜒远远地伸向山崖,白云升腾处依稀有些人家。停车只因喜爱傍晚的枫林,经霜枫叶 竟红过二月的鲜花。 名句赏析“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 “远上寒山石径斜” ,写山,写山路。一条弯弯曲曲的小路蜿蜒

13、伸向山头。“远”字写出 了山路的绵长, “斜”字与“上”字呼应,写出了高而缓的山势。 “白云生处有人家” ,写云,写人家。诗人的目光顺着这条山路一直向上望去,在白云飘浮 的地方, 有几处石彻成的石屋石墙。让这片片白云遮住读者的视线,却给留下了想象的余地: 在那白云之上,云外有山,定会有另一种景色吧。 那山路、白云、 人家都没有使诗人动心,这枫林晚景却使得他惊喜之情难以抑制。为了要停 下来领略这山林风光,竟然顾不得驱车赶路。前两句所写的景物质已经很美,但诗人爱的却 是枫林。通过前后映衬,已经为描写枫林铺平垫稳,蓄势已足,于是水到渠成,引出了第四 句,说明喜爱枫林的原因。 “霜叶红于二月花” ,把

14、第三句补足,一片深秋枫林美景具体展现在我们面前了。诗人惊喜 地发现在夕晖晚照下,枫叶流丹,层林如染,真是满山云锦,如烁彩霞,它比江南二月的春 花还要火红,难能可贵的是,诗人通过这一片红色,看到了秋天有春天一样的生命力,使秋 天的山林呈现一种热烈的、生机勃勃的景象。 回乡偶书hu xi ng u sh 【唐】贺知章【t ng 】hzh zh ng 少小离家老大回,sh o xi o ljil o dhu 乡音无改鬓毛衰。xi ng y n wg i b n m o shu i 儿童相见不相识, r t ng xi ng ji n b xi ng sh 笑问客从何处来。xi o w n k c n

15、g hchl i 【注释】 偶书:偶然写出来的。 鬓:耳边的头发。 衰:古音读作cu。指鬓发稀疏、斑白。 【译文】 小时候我离开了家乡,到老年才回来, 家乡的口音没有改变而鬓发却已斑白。孩子们看见 我却没有人认识我,笑着询问我是从哪里来的。 名句赏析“乡音无改鬓毛衰” 这首诗看似平淡,却内蕴丰富。 前两句写游子重回故乡,淡淡的叙述中含有不可言说的 兴奋和激动,诗人置身于故乡熟悉而又陌生的环境之中,一路走来,心情颇不平静:当年离 家,风化正茂;今日返归,鬓毛疏落,不禁感慨系之。三四句从充满感慨的一幅自画像,转 而为富于戏剧性的儿童笑问的场面。“笑问客从何处来” 。在儿童,这只是淡淡的一问,言尽

16、而意让;在诗人,却成了重重的一击,引出了他的无穷感慨,自己的年迈衰颓与反主为宾的 悲哀, 尽都包含在这看似平淡的一问中了。全诗就在这有问答处悄然作结,而弦外之音却如 空谷传响, 哀婉备至,久久不绝。以如此简短的语言写出了所有游子的共同感受,这就是本 诗千百年引起人们心灵震颤的重要原因。 赠汪伦 z ng w ng l n 【唐】李白【 t ng 】lb i 李白乘舟将欲行,lb i ch ng zh u ji ng yh ng 忽闻岸上踏歌声。hw n n sh ngt gsh ng 桃花潭水深千尺,t o hu t n shush n qi n ch 不及汪伦送我情。bj w ng l ns ng wq ng 【注释】 汪伦: 安徽泾县桃花潭附近的一位村民。踏歌: 古代民间的一种歌唱形式,歌唱时以脚踏 地为节拍。 桃花潭:在今安徽泾县西南。 不及:比不上。 【译文】 李白坐船正准备出行,忽然听到岸上的以脚踏为节拍的唱歌声。桃花潭的水深达千尺,比不 上汪伦送我的深情。 名句赏析“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 此诗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幼儿/小学教育 > 其它小学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