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历史 第1单元 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 第1课 从百家争鸣到独尊儒术教师用书 北师大版必修3

上传人:迷**** 文档编号:147604872 上传时间:2020-10-11 格式:DOC 页数:8 大小:311.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中历史 第1单元 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 第1课 从百家争鸣到独尊儒术教师用书 北师大版必修3_第1页
第1页 / 共8页
高中历史 第1单元 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 第1课 从百家争鸣到独尊儒术教师用书 北师大版必修3_第2页
第2页 / 共8页
高中历史 第1单元 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 第1课 从百家争鸣到独尊儒术教师用书 北师大版必修3_第3页
第3页 / 共8页
高中历史 第1单元 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 第1课 从百家争鸣到独尊儒术教师用书 北师大版必修3_第4页
第4页 / 共8页
高中历史 第1单元 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 第1课 从百家争鸣到独尊儒术教师用书 北师大版必修3_第5页
第5页 / 共8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高中历史 第1单元 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 第1课 从百家争鸣到独尊儒术教师用书 北师大版必修3》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中历史 第1单元 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 第1课 从百家争鸣到独尊儒术教师用书 北师大版必修3(8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第1课从百家争鸣到独尊儒术学习目标:1.知道诸子百家,认识春秋战国时期百家争鸣局面形成的重要意义。2.了解孔子、孟子和荀子等思想家以及儒家思想的形成。3.知道汉代儒学成为正统思想的史实。1.重点:儒家、道家、法家、墨家的代表人物及主要思想;百家争鸣形成的历史意义。2.难点:董仲舒新儒学的主张及其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教材整理1老子和孔子的思想1老子(1)主张思想体系的核心和派生万物的根源都是“道”。朴素的辩证法思想:万物都有对立面,对立的双方相互依存,相互转化。政治主张:“无为而治”。(2)地位:道家学派的创始人。2孔子(1)主张思想体系的核心:“仁”“礼”。政治主张:强调统治者要“为政以德”

2、。人际关系倡导“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教育:兴办私学,主张“因材施教”、“有教无类”等。(2)地位:儒家学派的创始人。图示法理解孔子的思想体系及其关系教材整理2百家争鸣1背景春秋战国是社会大变革的时期,各派政治势力按照各自的利益和要求积极发表意见,提出治国济世的主张,从而形成“百家争鸣”的局面。2主要学派及代表人物(1)儒家孟子继承并发展了孔子的学说,以“仁”、“义”为核心,主张性善论,认为仁、义、礼、智是人先天固有的;提倡“仁政”、“保民”,他的学说主要反映在孟子一书中。荀子沿袭儒家的重民思想,持性恶论,他的学说主要反映在荀子一书中。(2)道家:庄子著有庄子一书。相对主义是庄子哲学的主要特点

3、。(3)墨家:主张“兼爱”、“非攻”、“节用”、“薄葬”,反对浪费。墨家信徒多为劳动人民出身,生活较为艰苦朴素。(4)法家:法家是反映战国时期新兴地主阶级利益的思想流派。韩非子是法家思想的集大成者,主张以“法”治国。3影响(1)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大大促进了思想学术的活跃和繁荣。(2)对中国封建社会的政治和文化都产生了深远影响。教材整理3董仲舒的新儒学和“罢黜百家”1新儒学体系的形成董仲舒以儒家宗法思想为中心,杂以阴阳五行等学说,把神权、君权、父权、夫权贯穿起来,形成新的儒学体系。2内容(1)宣扬“君权神授”,提出“天人合一”、“天人感应”学说。(2)提出“三纲五常”的道德准则。(3)提出

4、“春秋大一统”和“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主张。3影响(1)董仲舒的新儒学,适应了汉武帝加强中央集权的需要,对巩固封建国家的统一有积极作用。(2)儒学从此成为中国两千多年封建社会的正统思想。董仲舒的新儒学一个核心:天人感应。一个实质:文化专制。两个目的:适应大一统和中央集权的需要。三点主张:“春秋大一统”和“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天人合一”和“天人感应”;“三纲五常”。知识网络史论要旨1.春秋战国时期,社会大变革导致“百家争鸣”局面的形成,促进了我国思想文化的繁荣,奠定了我国思想文化发展的基础。2.儒家提倡“德治”、“仁政”;老庄之学崇尚自然,主张“无为”;法家主张奖励耕战,推行严刑峻法;墨家

5、提倡“兼爱”、“非攻”、“节用”、“尚贤”。它们都影响了中国文化进步的历程。3.“罢黜百家,独尊儒术”适应了西汉政府加强中央集权统治的需要。儒家正统地位在汉代确立后,儒家思想逐渐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思想。探究点一诸子百家的思想主张史 料解 读史料一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共(拱)之。子为政,焉用杀,子欲善而民善矣。论语为政不仁而得国者,有之矣;不仁而得天下者,未之有也,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孟子尽心下根据关键信息“为政以德”、“仁”、“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来归纳孔子和孟子的治国主张。史料二我无为而民自化;我好静而民自正;我无事而民自富;我无欲而民自朴。小国寡民。 甘其食,美

6、其服,安其居,乐其俗。邻国相望,鸡犬之声相闻,民至老死不相往来。道德经结合史料二中“无为”、“小国寡民”的作用来分析老子的治国理念。史料三以法为本,法不阿贵。事在四方,要在中央;圣人执要,四方来效。夫严刑者,民之所畏也;重罚者,民之所恶也 是以国安而暴乱不起。韩非子由史料三中的“以法为本”、“要在中央”、“严刑”、“重罚”来分析韩非子的主张。【史料应用】1史料一中,孔子和孟子在治国方面分别提出了怎样的主张?【提示】孔子主张为政以德,提倡“仁”;孟子主张“仁政”,提出“民贵君轻”的学说。2根据史料二,分析老子提出了怎样的治国理念。【提示】老子主张“无为而治”、“小国寡民”。3根据史料三分析,针对

7、春秋战国时期的社会变革,韩非子提出了哪些主张?【提示】以法治国,加强君主权力,实行严刑峻法。【史论拓展】诸子百家思想的差异(1)在治国上,儒家主张“仁政”,反对严刑峻法,而法家主张法治,强调严刑峻法。(2)在人性上,孟子主张“性本善”,而荀子主张“性本恶”。(3)在对人与自然的关系上,荀子主张“制天命”,而庄子主张“顺自然”。(4)在人生态度上,儒家主张积极入世,强调社会责任,而道家则主张“逍遥”的人生态度,强调“超脱”。探究点二董仲舒的新儒学史 料解 读史料一惟天子受命于天,天下受命于天子,一国则受命于君王者承天意以行事,与天同者,大治;与天异者,大乱。董仲舒春秋繁露省略号前的关键词是“受命

8、”,省略号后强调“承天意以行事”。史料二春秋大一统者,天地之常经,古今之通谊也。今师异道,人异论,百家殊方,指意不同,是以上亡以持一统;法制数变,下不知所守。臣愚以为诸不在六艺之科、孔子之术者,皆绝其道,勿使并进。邪辟之说灭息,然后统纪可一,而法度可明,民知所从矣。汉书董仲舒传关注史料二开头和结尾,从关键词“大一统”、“邪辟之说灭息”中归纳其主张。【史料应用】1在史料一中,董仲舒提出了什么思想?有何作用?【提示】思想:“ 君权神授”、“天人感应”。作用:维护了君主权威,加强了君权,同时又限制了君主暴政。2史料二体现了董仲舒的什么思想观点?【提示】“春秋大一统”、“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史论拓

9、展】董仲舒新儒学的特点及评价(1)特点以维护皇权的绝对性为最终目的,完全沦为官方的统治哲学。核心是“天人感应”,在此基础上以阴阳灾异解说时事政治。强调王权的合理合法性,即“君权神授”。以神权限制王权。(2)评价主张评价“春秋大一统”“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春秋大一统”虽然充满唯心主义色彩,但有利于加强中央集权,巩固了大一统的国家,稳定了社会秩序,是中国历史发展的主流;但扼杀其他不同学派的做法不可取“君权神授”“天人感应”是唯心主义,但要求统治者爱护百姓,实施仁政,有利于封建统治的长久 “三纲五常”宣扬纲常伦理是为了维护封建专制和等级制度,应该批判;“五常”中有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的部分内容,对此部

10、分应该弘扬唐太宗在总结其治国经验时,提出“国以人为本,人以衣食为本”的理念,同时又认为“夫安人宁国,惟在于君,君无为则人乐,君多欲则人苦,朕所以抑情损欲,克己自励耳”。唐太宗的治国经验体现了中国古代哪些学派的主张()A儒家、法家B儒家、道家C墨家、儒家D法家、道家【解题模板】抓关键题干中 “以人为本”、“无为”、“抑情损欲,克己自励”等是解题的关键词,然后再结合诸子百家思想进行判断排易误法家思想主张用严刑峻法来维护统治;墨家则是主张“兼爱”、“非攻”,与唐太宗的治国主张不符,由此排除A、C、D三项验结论唐太宗主张治国“以人为本”、“无为、无欲”,这分别体现了儒家思想以民为本和道家主张无为、寡欲

11、相一致【答案】B1提出“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这一观点的思想家还主张()A“民贵君轻”B“无为而治”C以法治国D“兼爱”、“非攻”【解析】根据题干提供的信息和所学史实可知是春秋时期著名思想家老子的辩证法思想,老子还主张“无为而治”。【答案】B2(2016浙江高中学业水平考试)有学者援引“漠然无为而无不为也,澹然无治而无不治也”以总结汉初统治思想。据此判断,汉初统治者吸收了先秦时期()A法家思想B道家思想C墨家思想D儒家思想【解析】材料关键信息是“无为而无不为”“无治而无不治”,先秦道家思想提倡“无为而治”,汉初就是采用的这种治国思想,故正确答案为B项。【答案】B3某年春节联欢晚会上出

12、现这样一副对联:“百善孝为先,常回家看看;千秋民作本,多俯首听听。”与此下联思想吻合是()A“非攻”“尚贤”B中央集权C“罢黜百家,独尊儒术”D民贵君轻【解析】下联的关键信息是“民作本”“俯首听”,由此可知这是“民贵君轻”思想。【答案】D4(2015广东学业水平测试)“奉法者强,则国强;奉法者弱,则国弱”。提出这一看法的学派是()A墨家B法家C道家D儒家【解析】题干古文的大意为:各国皆有法度,关键是能否秉公执法。如果君主若能坚决推行法治,国家就能强盛,反之,国家就会衰弱。结合所学可知,题干是法家的思想主张,选择B项符合题意。【答案】B5董仲舒的新儒学为汉武帝加强中央集权奠定了理论基础,主要是因

13、为他提出了()【导学号:00910001】A“大一统”思想B“罢黜百家,独尊儒术”C“天人感应”D“三纲五常”【解析】儒家的“大一统”思想通过君权神授竭力为君权的合理性做出证明,树立了君主的绝对权威,起到了神化皇权的作用,从而加强了中央集权。【答案】A6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导学号:00910002】材料一道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而无耻;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材料二古者圣王之为政,列德而尚贤。自贵且智者为政乎愚且贱者则治,自愚且贱者为政乎贵且智者则乱,是以尚贤之为政本也。材料三不尚贤,使民不争大道废,存仁义法令滋章,盗贼多有。故圣人云:“我无为而民自化,我好静而民自正,我无事而民自

14、富,我无欲而民自朴。”材料四夫严刑者,民之所畏也;重罚者,民之所恶也。故圣人陈其所畏以禁其邪,设其所恶以防其奸,是以国安而暴乱不起。吾以是明仁义爱惠之不足用,而严刑重罚之可以治国也。中国通史参考资料(1)以上言论都是围绕着什么中心问题展开的?每则材料所主张的核心是什么?(2)为什么在同一问题上,当时社会出现各种不同的主张?(3)上述材料中的主张哪种对当时的影响最大?原因是什么?哪种对后世影响最大?【解析】本题通过“如何治理国家”这一主题,考查不同学派学术的观点。解题的关键在于熟记各个学派的基本思想主张,同时还要注意:一要结合时代背景去理解和分析各派所持思想观点的原因,二要理解“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社会意识是社会存在的反映”的基本观点。【答案】(1)中心问题:如何治理国家才能巩固统治。核心:材料一主张“德”和“礼”;材料二主张尚贤;材料三主张无为;材料四主张严刑重罚。(2)当时处于社会大变革时期;代表不同阶层的士人提出不同的主张。(3)材料四严刑重罚的主张。原因:适应了新兴地主阶级的需要,有利于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材料一的主张。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幼儿/小学教育 > 幼儿教育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