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西省南康、于都两校2019届高三下学期第二次联考语文试题-Word版含标准答案

上传人:012****78 文档编号:147310312 上传时间:2020-10-08 格式:DOC 页数:17 大小:704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江西省南康、于都两校2019届高三下学期第二次联考语文试题-Word版含标准答案_第1页
第1页 / 共17页
江西省南康、于都两校2019届高三下学期第二次联考语文试题-Word版含标准答案_第2页
第2页 / 共17页
江西省南康、于都两校2019届高三下学期第二次联考语文试题-Word版含标准答案_第3页
第3页 / 共17页
江西省南康、于都两校2019届高三下学期第二次联考语文试题-Word版含标准答案_第4页
第4页 / 共17页
江西省南康、于都两校2019届高三下学期第二次联考语文试题-Word版含标准答案_第5页
第5页 / 共17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江西省南康、于都两校2019届高三下学期第二次联考语文试题-Word版含标准答案》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江西省南康、于都两校2019届高三下学期第二次联考语文试题-Word版含标准答案(17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南康中学高三第二次大考(于都中学联考)语 文 试 卷一、现代文阅读(36分)(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不久前,复旦大学出土文献与古文字研究中心裘锡圭教授发表声明,称自己2012年发表的一篇论文“可谓毫无是处,自应作废”,此事引发一片叫好声。人们为裘先生叫好,既表达了对裘老先生自我批评精神的敬佩,也透露出对健康学术批评生态的渴盼。严于律己,虚心听取他人意见,是裘先生一贯的治学态度。在几十年的学术生涯中,他很多次公开承认自己的错误。拿裘锡圭学术文集来说,在此书出版前,裘先生不仅请同事、学生为自己挑错,而且通过互联网向网友征求意见。该书对旧作中的错误的修订

2、随处可见,而且都以适当的形式进行了说明,不少地方甚至措辞严厉。比如,1977年发表的在安阳殷墟五号墓座谈会上的发言,他认为“当时对殷墟青铜器时代的看法是错误的,强不知以为知,很不应该”。这次,他在自己供职的学术机构的官网发表学术论文时,加了几句话,向读者说明此前撰写的那篇论文存在错误,希望通过这篇新作“稍赎前愆”。这称不上大张旗鼓地发布声明,只是有心的媒体把相关内容“发掘”出来,才引起众人的关注。良性的学术批评是推动学术进步的重要动力。然而,“世人皆晓神仙好,唯有功名忘不了”。学者虽然推崇裘先生的严于律己、实事求是,但也只是“心向往之”,真正能够效法实践的又有几人?在各种学术著作的前言或后记中

3、,作者大多会客气地写上一句“敬请批评指正”,事实上却难有“闻过则喜”的大度,特别是对公开的批评心存芥蒂,更别说自我批评了。究其原因,很多学者发表学术成果,不仅是为了交流学问,也是为评职称、评项目、评奖项等诸多学术之外的现实考虑。公开的批评,有可能会成为他们达成这些目的的绊脚石。在这种情况下,即使是正常的学术批评,往往也会被怀疑别有用心。“你好我好大家好”的“不批评”,成了“学术共同体”的一种默契。不过,这样的一团和气,让学术界少了几分生气。除了“不批评”,借学术批评之名行排挤打击之实的“乱批评”也不罕见。而你要挑我的错,我就挖你的“黑历史”,你来我往,相互攻讦,有时甚至拉帮结伙,将其上升为不同

4、师承、不同学术团体间的“集体作战”。这种变了味儿的学术批评,难免让学界乌烟瘴气。梁启超曾如此概括清代的“朴学”:“所见不合,则相辩诘,虽弟子驳难本师,亦所不避,受之者从不以为忤。”“辩诘以本问题为范围,词旨务笃实温厚。虽不肯枉自己意见,同时仍尊重别人意见。有盛气凌轹,或支离牵涉,或影射讥笑者,认为不德。”这样健康的学术批评生态,是学界共同向往的“桃花源”。我们希望“桃花源”从理想成为现实,希望学者多一些“为学问而学问”的纯粹,少一点“为批评而批评”的戾气,我们更希望社会环境给批评者足够的空间,对被批评者有全面准确的判断,让学术回归学术,而不能让正常的学术批评堵死被批评者的学术之路。在这样的“桃

5、花源”里,像裘先生这样的人应该更多一些。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裘锡圭教授在裘锡圭学术文集出版前后曾多次请同事、学生挑错,并进行多次修订。B.裘锡圭教授勇于自我批评,这是令人敬佩的,但现代学术界缺乏健康的学术批评生态。C.不少学术著作的前言或后记中都有“敬请批评指正”等文字,但真正能接受批评的人很少。D.无论是“不批评”,还是“乱批评”都是不可取的,应该多一些“为学问而学问”的纯粹。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文章第二段引用了具体的事例,证明裘锡圭教授严于律己、实事求是,且虚心听取他人意见。B.文章从裘锡圭教授敢于自我

6、批评推广到所有学者,进行正反对比,指出学术界存在的问题。C.文章第三段介绍当前学术批评情况,正面证明了良性的学术批评能推动学术进步的观点。D.文章最后一段引用了梁启超关于清代“朴学”的阐述,并且对学术界的学者提出了希望。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如果批评者不敢对学术论文进行批评,或趁机排挤打击他人,将不利于学术的健康发展。B.批评别人可以,但如果被别人批评可就难以接受了,学者需要在个人涵养上多下功夫。C.批评者不盛气凌人,不影射讥笑,被批评者尊重别人的意见,这是学术界向往的“桃花源”。D.当学问附加上名誉和利益时,往往会被怀疑别有用心,因此学问不能与名誉和利益挂

7、钩。(二)文学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5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46题。旅伴李国文你走过夜路吗?没有旅伴,只有你一个人踽踽独行?那时,你会感到孤独。你会觉得一个人生活在世上,是不可能、也不应该完全与社会隔绝的。人需要人,和人需要阳光、空气一样重要。假如,这时在你身后的漆黑中,有一星光亮,虽然你会忐忑,谁知后面来的是好人还是歹徒?但你将不会再有孤单的那空荡荡的心悸。真正的被人为地孤独起来,是一种折磨。我先听到身后有些微弱的动静,回头看到一盏明灭不定的光亮,我能判断,那不是飞舞的流萤。我驻足,转过身去,任那还带着秋阳温暖的河水,漫上来,浸湿我的脚。我等待着,希望有一个旅伴。在记忆中的那个夜晚,

8、我在一条人烟稀少的丹河河谷里赶路。月明星稀,秋虫啁鸣,凉风飒飒,若不是我那时的政治境遇,那秋夜实在是宜人的。灯近了些,也许影影绰绰地发现了我,那灯火,便停在原地了,那是若干年前的事了,如今回想起来,当时的辛酸,渐渐地不占很重要的位置。相反,阳光下的山,山阴里的河,河谷间人与人在劳动中的友情,倒似雾似梦的经常在心头泛起。对那些本非善类的鹰犬,当然不是麻木,更不是淡忘。只是岁月悠悠,青春不再,太看重了这些丑类,倒成了对他们的抬爱。还不如在脑海里,多保留一点往日的温馨情爱。丹河到了柿子红熟的深秋,便清澈平缓地在你身边流过。路就在曲曲弯弯、高高低低的河沿上,是由放羊人走出来的。若顺盘山公路,我将赶不上

9、明天一早的火车。等我继续赶路向前走去的时候,那并不很亮的松明,迟疑了一会儿,又随着脚步的高低,一跳一跳地走动了。如果不是厄运袭来的话,我也不会拋妻别子来到这群山深处。当然,我更不会一辆顺路车子都搭不上。那时候,那些鹰犬作践人时,远胜于从河畔草丛里蹿出来的狼。因为狼出现的话,我手中有一根可以防身的木棒。可是对着那些变着办法折磨人的人,我却无能为力。他们挥舞无形的鞭子,把所有人都驱赶得远远地躲开我。这样,我只能踽踽独行在这河边的小路上。虽然,我离开山村的时候,有一辆运料的卡车下山,那司机不敢叫我上他的车,我一点也不怪他,他有他的难处。同样,我能体谅隔着帐篷说话人的苦心,他大声地,不知在问谁:“秋后

10、还闹狼吗?”没有回答。他又说:“我可夜里听见过狼嚎的。”这分明是在提醒我。这些人都是我劳动时的伙伴,他们都是些普普通通的工人,只是在那些歹毒的眼睛不狠狠盯着的一会儿,悄悄地说上一句半句。人是感情动物,日久天长,朝夕相处,慢慢地,他们虽然害怕那无形的鞭子所代表的权力,可并不相信那鞭子就是真理。不知哪位好心朋友,有意识地扔一根白蜡杆在路口,那是一种韧性很强、轻易不断的木棍。我心里谢了,俯身捡了起来,上路了。夜深露重,茕然独行,不过有了身后这位若即若离的行路人,我不再寂寞,也不担心野兽。尽管那人(我也不知是一个人,还是两个人)始终跟我保持距离,不过我已感激不尽了。过了山,上了公路,不远便是山下的一片

11、平川,那星星点点的灯火闪烁处,就是火车站了。这时,我发现那辆卡车才开了过来,想不到比我这步行的人还慢,真是太奇怪了。那位师傅发现我,刹住车,从车窗里探出头来。也许在这里没有了顾忌,他甚至埋怨我:“你啊你啊,我在公路上等了你小半夜,想不到你竟敢抄近道,顺河边走,幸好没出什么事。快上车吧!”我正想告诉他这一路好歹有个伴时,那些手持松明的人,也跟了上来。在模糊的光影里,我发现至少有三个人。见我往车上爬,他们也停下来。然后,我惊讶地看到,他们立刻调头,顺着来的方向往回走了。那明灭不定的松明,随着他们加快的脚步,轻捷地跳动,愈走愈远。“谁?”师傅问我。我不知道是谁。直到今天,我还是不知道那几位好心的旅伴

12、是谁。师傅告诉我,要是只有一个两个人的话,狼敢扑上来的。听到这里,我心里感到一股热,这世界还有这样的温馨!天还未亮,坐在驾驶室里激动不已的我,索性由那滚烫的泪水痛快地流着。从此,我深信,只要忠诚于自己,忠诚于朋友,哪怕是一条漆黑的夜路,一定会有旅伴与我一路同行,绝不会孤独,也不会寂寞的。若干年后,我回想起那似雾似梦的情景,仍忍不住要问:那是谁呢?这些怕我被狼吃掉,在默默中送我一路的旅伴,成了一个永远然而温馨的谜。但对美好的世界来说,难道一定需要一个答案吗?美好,不就够了吗?赶路吧!我总是对自己鞭策着,旅伴在等待着呢!(有删改)4下列对文章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3分)(

13、)A.以 “你走过夜路吗?没有旅伴,只有你一个人踽踽独行?”开篇,既巧妙地引出下文“我”在丹河河谷里独行的描写,又引起读者的思考。B.“他们虽然害怕那无形的鞭子所代表的权力,可并不相信那鞭子就是真理”一句中,“鞭子”比喻那些歹毒的人在非常时期对人们的迫害。C.“但对美好的世界来说,难道一定需要一个答案吗?美好,不就够了吗?”这些话,意指“我”不再念想当年默默送“我”一路的旅伴到底是谁了。D.文章以第一人称为主,辅以第二人称。多种人称的使用既丰富了叙事手段,又拉近了和读者的距离,使文章亲切,有感染力。5. 文章题目为“旅伴”,请解释“旅伴”在文中的含义。(6分)答:6. 本文是记事散文,但不乏精

14、彩的议论,如文中的画线部分。请分析文中画线部分议论的作用。(6分)答:(三)实用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2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79题。材料一:鸦片战争以后,中国国势日蹙,备受列强欺凌,从曾经的“九天阊阖开宫殿,万国衣冠拜冕旒”,跌到“万万人齐下泪,天涯何处是神州”的谷底,自尊心大损。经过四十年的改革开放,我国综合国力大增,比历史上任何时期都更接近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目标。一百多年来的中国历史及我们对中国文化的态度,从“打倒孔家店”“全盘西化”的呼喊。到重拾文化自信,我们从中可以悟出很多道理。(摘编自沈金浩文化自信、文化自省与文化自新)材料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是坚定文化自信的强大支撑。

15、文化自信必须要有中华民族的文化标识和特有印记,这种文化标识和特有印记源自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具体而言表现为三个方面。一是数千年连绵不断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它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发展创新之源。习近平总书记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比作“根”和“精神命脉”,他在同北京大学师生座谈时深刻指出,“我们作为中华儿女要了解中华民族历史,秉承中华文化基因,有民族自豪感和文化自信心”。二是党领导人民群众在革命斗争中形成的革命文化,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井冈山精神和苏区精神是我们党的宝贵精神财富,要永远铭记世代传承”,并以此教育引导广大党员、干部在思想上正本清源、固根守魂,始终保持共产党人政治本色。三是社会主义先进

16、文化,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体现了当代中国的社会性质和政治理念,是增强全党全国各族人民精神力量的重要源泉。可以说,文化自信在古今社会每一个方面均有呈现,它是中华民族数千年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的重要原因,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供了强劲动力,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作为坚定文化自信的强大支撑,需要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摘编自郭加利、于钦明为文化自信注人时代内涵)材料三:互联网的普及,使青少年能接触互联网,又能够通过互联网与世界各国各种各样的文化相接触。如何坚定文化自信,让他们更热爱、更好地融入中国的传统文化?中国美术学院院长许江表示,要引导孩予来认识他们的家园,认识我们的传统,不是简单地让他们受到社会潮流的影响。“多少年前我提出来要在中小学开设中国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幼儿/小学教育 > 小学教育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