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新方案】高中历史 第二单元 第7课 忽必烈改制课件 岳麓版选修1.ppt

上传人:marr****208 文档编号:146997001 上传时间:2020-10-05 格式:PPT 页数:36 大小:2.28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创新方案】高中历史 第二单元 第7课 忽必烈改制课件 岳麓版选修1.ppt_第1页
第1页 / 共36页
【创新方案】高中历史 第二单元 第7课 忽必烈改制课件 岳麓版选修1.ppt_第2页
第2页 / 共36页
【创新方案】高中历史 第二单元 第7课 忽必烈改制课件 岳麓版选修1.ppt_第3页
第3页 / 共36页
【创新方案】高中历史 第二单元 第7课 忽必烈改制课件 岳麓版选修1.ppt_第4页
第4页 / 共36页
【创新方案】高中历史 第二单元 第7课 忽必烈改制课件 岳麓版选修1.ppt_第5页
第5页 / 共3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创新方案】高中历史 第二单元 第7课 忽必烈改制课件 岳麓版选修1.ppt》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创新方案】高中历史 第二单元 第7课 忽必烈改制课件 岳麓版选修1.ppt(36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第二单元,第 7 课,新知预习巧设计,名师课堂一点通,高频考点巧解密,课后习题解答,创新演练大冲关,一、背景 1立志变通创新 (1)1260年,忽必烈即汗位, 成为立志变通创新的 宣言。 (2)1271年定国号为大元,确定“山以南,国之根本也”,表明了以 为基础推进改革的决心。 2“汉法”与“旧俗”之争 (1)表现: 、世袭制。 (2)结果:粉碎了 的挑战,确立“国家当行 ”的治国方略。 (3)试验: 地区成功实践。,即位诏,改革,中原文明,屠杀政策,汉法,邢州,顽固派,名词注解 “汉法”与“旧俗” “汉法”指中原农业经济和在此基础上的封建中央集权的统治措施。“旧俗”指落后的奴隶主意识和游牧生

2、产方式形成的偏见,使蒙古社会保留了大量野蛮落后的习俗,即社会管理方式实行军政合一,社会生活方式主要以游牧为主。,二、主要内容 1政治方面 (1)中央: 设置中书省、枢密院、御史台三大系统, 为最高行政机关。 设 ,管理全国宗教事务和 ,藏族地区正式列入中国版图。,中书省,宣政院,西藏地区,(2)地方: 设置 ,加强中央对地方的统辖。 设 ,管辖澎湖和琉球,加强了台湾和大陆的联系。 选派赛典赤赡思丁治理开发 ,加强了中原和西南民族的联系。 在全国设 ,建立驿站制度。,行中书省,澎湖巡检司,云南行省,通政院,2经济方面 (1)确立以 的方针。 (2)保护土地: 严禁蒙古贵族强占民田、废 为牧场。

3、组织军民在边疆地区 ,发展农业。,农桑立国,耕田,屯田,(3)完善机制: 中央设 ,专掌全国农桑水利。 明确规定 赏罚之法。 颁布“ ”,详细规定农业生产。 编写农桑辑要等农书指导生产。 3军事:实行 ,并废除世袭制。,大司农司,劝课农桑,农桑之制,兵民分治,拓展升华 先进生产方式和文化具有不可征服的能力,先进战胜落后既是历史发展的要求,也是统治者巩固统治的必然途径。作为少数民族统治者,推行汉制是唯一的选择。,三、改制影响 1有利于农业生产的发展,社会经济全面复苏。 2加强了中央集权、加强了对边远地区的管辖,促进了 和中外交流。 3实现了更大范围的 ,促进了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 和发展。,民族交

4、往,大一统,巩固,一、忽必烈使用汉法的原因和条件有哪些? 1原因 (1)蒙古贵族对被征服地区实行残酷的屠杀政策,给中原地区带来巨大的灾难; (2)随着蒙古汗国在军事上的扩张,蒙古贵族把游牧地区的旧俗带到中原,对中原农耕经济造成极大破坏。 2条件 (1)忽必烈粉碎了顽固守旧派的挑战; (2)忽必烈决心变通创新; (3)局部地区的成功实践。,1元世祖忽必烈1260年他继承汗位,建年号“中统”。这 一年号体现着忽必烈 () A称雄四方的野心B问鼎中原的决心 C对汉文化的仰慕 D游牧民族的胸怀 解析:“中统”意在强调新政权位居中朝正统、天下一家的地位,也表明他以中原文明为基础,在全国范围内推行改革的决

5、心。 答案:C,二、元世祖忽必烈的历史贡献及元朝的历史地位是怎 样的? 1历史贡献 (1)长期征战,结束了自唐末五代以来长期分裂割据的局面,重新实现了国家统一,是元、明、清统一局面的开创者。 (2)在西藏设宣政院,在澎湖设巡检司等措施,使中国发展成为幅员辽阔的国家。 (3)首创行省制度,这是历史上从中央到地方行政管理制度的一项重大改革,又是强化中央集权的一项新举措,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历史影响。,(4)确立以农桑立国的方针,将汉族的生产方式作为基本国策,大大加速了以蒙古族为代表的北方各少数民族的封建化进程。 (5)将边疆各族和汉族相互迁徙,既开发了边疆,又加强了民族融合,使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得到发

6、展。,2元朝的历史地位 (1)元朝是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由少数民族创建的统一的封建王朝,它存在虽不足百年,但具有承上启下、继往开来的历史地位。 (2)元朝也曾实行过民族分化政策,加强了蒙古贵族对各族人民的统治。,2在忽必烈改制中对后世影响最大的措施是 () A在中央设中书省作为最高行政机关 B在地方推行行省制 C重视发展农业 D实行兵民分治 解析:主要考查学生对忽必烈改制的理解能力。A、C、D三项只是对当时起作用,而B项中的行省制度奠定了后来省级行政区划的基础。 答案:B,示例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元朝初年,一位蒙古贵族奏曰:“汉人无补于国,可悉空其人以为牧地。” 元史 材料二世祖皇帝建元中统以来

7、,始采取故老诸儒之言,考求前代之典,立朝廷而建官府,辅相者曰:“中书省”夫外之郡县,其朝廷远者,则镇之以行中书省 经世大典叙录官制,材料三世祖即位之初颁农桑辑要之书于民,俾民崇本抑末。中统元年(1260年)命各路宣抚司择通晓农事者,充随处劝农官巡行郡邑,察举勤惰。 元史食货志农桑 请回答: (1)材料一反映了什么观点?从材料二、三看元朝统治者采纳了这种观点吗? (2)材料二中“中书省”、“行中书省”是什么机构?元朝建立这种制度的依据是什么?请引用材料中的话予以说明。 (3)材料三中元世祖“俾民崇本抑末”采取了哪些措施? (4)材料二、三的措施对蒙古产生什么影响?,解析本题考查了“汉法”与“旧俗

8、”之争的过程和结果。注意从材料中提炼有效信息,并要与忽必烈改制的具体措施相结合来分析影响。 答案(1)认为汉人对“本朝”无益,要彻底排斥汉人,把农耕地区全部变成牧场。没有采纳。 (2)元朝中书省是全国最高行政机构,行中书省是地方最高行政机构。“采取故老诸儒之言,考求前代之典”。 (3)元世祖让有关部门搜集古今农书,采集民间的实践经验编辑成农桑辑要指导农业生产,派劝农官到各地检查,把农业生产好坏作为评定地方官政绩优劣的一个依据。 (4)加速蒙古族封建化进程,促进了民族融合,巩固了统一的多民族的封建国家。,探究示例 材料一,材料二,材料三忽必烈竭力维护蒙古贵族利益,实行民族分治,将元朝人分为蒙古人

9、、色目人(除蒙古族以外的西北、西域各族人)、汉人(淮河以北原金朝境内的汉族和契丹、女真等族以及云南、四川人等)、南人(原南宋境内的汉族和其他民族)四等。他在元大都皇宫内引种漠北“誓俭草”,以“示子孙无忘草地”。,问题生成 (1)据材料二和所学知识,总结为巩固统一,忽必烈采取了哪些措施? (2)材料三说明了什么? (3)据以上三则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评价元世祖。 探究思路 第(1)问,主要是考查忽必烈在政治上的改革措施;第(2)问,注意运用阶段分析法理解忽必烈推行民族分治的目的;第(3)问,对人物的评价,要注意一分为二地分析其在历史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尝试解答 (1)在中央:设中书省、枢密院、御

10、史台三大系统。设宣政院,管理全国宗教事务和西藏地区。在地方:设行中书省,加强对地方的管辖。设澎湖巡检司,管辖澎湖和琉球。设官开发云南。其他:实行兵民分治,废除世袭。设通政院,建立驿站制度。 (2)忽必烈竭力维护蒙古贵族的利益。忽必烈在推行汉法的同时不忘蒙古渊源的心态。,(3)元世祖在统一过程中,挥戈征杀,给人民带来痛苦,也在一定时期内破坏了社会经济的发展。实行民族分化政策,加剧了民族矛盾,导致人民反抗。但促使国家统一,有利于多民族国家的发展与民族融合,实行行省制度,加强了对边疆的管理。元世祖在多民族国家统一与巩固上所做的贡献是应肯定的。元世祖功大于过,是杰出的少数民族政治家、军事家。评价他,我

11、们要全面地看待,不能片面地否定他的主要政绩。,一、阅读与思考 提示:比较野蛮的征服者之所以称之为“野蛮”,是因为其经济文化的落后。而其征服的地区,文明程度远远高于自己。征服者若要在被征服地区长期统治下去,除了接受被征服地区的先进文明之外,别无选择。,二、解析与探究 1提示:因为中原地区文明程度高于北方入主中原的少数民族,入主中原者接受“汉法”,顺应了历史发展的潮流。 2提示:不全面。最主要的原因是随着北方民族的汉化,民族间的差异逐渐缩小,民族融合加快。,三、自我测评 1提示:围绕“推行汉法”,主要从两方面进行总结:政体更新。转变立国之本。 在政治方面,按照中原王朝的体制构建政权:在中央设中书省、枢密院、御史台,又设宣政院;在地方上实行行省制度。在经济上,实行农桑立国的方针,保护农业生产,设置指导农业生产的机构,编成农桑辑要。,2提示:按中原王朝体制构建政权机构。在中央设置中书省、枢密院、御史台三大机构,在地方设置行中书省。把藏族地区纳入中国版图,加强大陆与台湾的联系及中原与西南民族的联系。实行兵民分治。高度重视推广先进的科学技术。 通过忽必烈改制,最终在中原文明的基础上实现了更大范围的大一统局面,促进了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巩固和发展。,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教学课件 > 高中课件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