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考语文诗歌鉴赏+现代文阅读题20套(带答案)及解析(20200926132109)

上传人:雨水 文档编号:146559114 上传时间:2020-10-02 格式:PDF 页数:32 大小:93.75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中考语文诗歌鉴赏+现代文阅读题20套(带答案)及解析(20200926132109)_第1页
第1页 / 共32页
中考语文诗歌鉴赏+现代文阅读题20套(带答案)及解析(20200926132109)_第2页
第2页 / 共32页
中考语文诗歌鉴赏+现代文阅读题20套(带答案)及解析(20200926132109)_第3页
第3页 / 共32页
亲,该文档总共32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中考语文诗歌鉴赏+现代文阅读题20套(带答案)及解析(20200926132109)》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中考语文诗歌鉴赏+现代文阅读题20套(带答案)及解析(20200926132109)(32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中考语文诗歌鉴赏 +现代文阅读题 20套(带答案 ) 及解析 一、中考语文诗歌鉴赏训练 1阅读名著艾青诗选,完成下面的题目。 (1)20 世纪30 年代艾青诗歌的主要意象是_和_。他的长诗向太阳 火把借歌颂太阳、索求火把,表达了驱逐黑暗、坚持斗争、争取胜利的美好愿望,诗 人也因此被称为“_ 与 _” 的歌手。 (2)文段 一个浪,一个浪 无休止地扑过来 每一个浪都在它脚下 被打成碎沫、散开 它的脸上和身上 像刀砍过一样 但它依然站在那里 含着微笑,看着海岸 这首礁石运用了_、 _和对偶的修辞手法,用“ 礁石 ” 象征了 _, 热情歌颂了面对厄运,仍然坚强不屈的乐观精神与豁达的胸襟。 【答案】

2、(1)土地;光明;太阳;火把 (2)拟人;比喻;敢于面对一切厄运而又顽强不屈的人。 【解析】 【分析】( 1)艾青,原名蒋正涵,字养源,号海澄。出生于浙江金华,被认为是 中国现代诗的代表诗人之一。主要作品有大堰河我的保姆艾青诗选等。他在 20 世纪30 年代这一时期的诗歌总是充满“ 土地的忧郁 ” ,多写国家民族的苦难、悲伤与反 抗,具有非常凝重、深厚而又大气的风格,而且善于通过印象、感觉的捕捉来表达浓烈的 的情思,形式上倾向朴素、自然,不拘泥外形的束缚,把新诗推向一个新阶段。这一时 期,艾青的诗歌中主要意象是“ 土地 ” 和“ 光明 ” 。其代表作品是长诗向太阳火把, 借助太阳、索求火把,表

3、达了驱逐黑暗、坚持斗争、争取胜利的美好愿望,诗人也因此被 称为 “ 太阳 ” 和“ 火把 ” 的歌手。 (2)礁石是艾青于1954 年 7 月创作的一首新诗。诗人通过此诗表达了对这种坚韧顽 强的生命存在的由衷赞美,亦对正处在种种困扰和挤压中的祖国人民以深切的鼓舞。此诗 所描绘的礁石的形象,正像一个久经斗争考验的人,无论东西南北风,无论多少的伤害打 击,都不能让它移动一步,都不会让它失生活的信念和信心。诗歌采用了比拟的手法,如 第一、二句: “ 一个浪,一个浪,无休止地扑过来” ,用 “ 扑过来 ” 描写浪花,是把“ 浪花 ” 比喻 成“ 人 ” 的写法,本来没有生命的浪花,好像也有主观意志,能

4、主动对礁石发起攻击。而接 下来的是写礁石“ 打碎 ” 浪花,同样把礁石拟人化了,客观事物的相磨相荡,仿佛是人与人 的斗争。据此,结合诗句分析概括填写作答。 故答案为: 土地;光明;太阳;火把; 拟人;比喻;敢于面对一切厄运而又顽强不屈的人。 【点评】 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内容的理解与掌握。作答此类题目,一定要认真阅读诗 作,正确理解其意思,然后结合题目的要求作答; 现代诗歌的鉴赏主要从以下几方面入手:(一)诗歌的语言由于体裁的特点,诗歌的语 言要求能用最简洁的词句来传达尽可能丰富的内容,这就形成诗歌语言凝练、含蓄、跳跃 性强的特点。(二)诗歌的形象鉴赏诗歌必须准确把握诗歌中的艺术形象。要把握诗歌

5、的 形象,就要抓住诗歌形象。(三)根据诗歌内容,正确理解诗歌的主旨。 2阅读下面两首古诗,回答问题。 秋望 (明)高启 霜后芙蓉落远洲,雁行初过客登楼。 荒烟平楚苍茫处,极目江南总是秋。 秋望 (明)李梦阳 黄河水绕汉边墙,河上秋风雁几行。 客子过濠追野马,将军弢箭射天狼。 黄尘古渡迷飞挽 , 白日横空冷战常。 闻道朔方多勇略,只今谁是郭汾阳 。 【注】 飞挽:是 “ 飞刍(草)挽粟(粮)” 的省略,指迅速运送粮草。 郭汾阳:即郭子 仪,唐代名将,曾任朔方节度使,以功封汾阳郡王。 (1)高诗中一词点明题目中的“ 望” 字,李诗中的“ 天狼 ” 原为星宿名,此处喻指_。 (2)两首诗都借秋望所见

6、之景抒情,但抒发的感情却不相同,请作具体分析。 【答案】 (1)敌人(侵略者) (2)高诗中通过描写诗人独自登楼远眺所见的凄凉苍茫的江南秋景,抒发了游子浓浓的思 乡(孤独、悲伤)之情。李诗中通过描写战云密布下凄清肃杀的塞上风光,抒发了诗人渴 望有如郭子仪这样安边卫国的良将再现,体现了诗人忧国伤时的忠贞情怀。 【解析】 【分析】( 1)“ 客子过壕追野马,将军弢箭射天狼” :士兵们跨过护城河时尘沙阵 阵,将军从弓袋中拔箭射敌军。天狼:指天狼星,古人以为此星出现预示有外敌入侵,“ 射 天狼 ” 即抗击入侵之敌。 (2)高诗结句以“ 总是秋 ” 三字把自己感情融入“ 秋” 中,诗人没有明说“ 秋”

7、是什么,但诗人 已经借所写秋景将“ 秋” 对诗人而言意味着的怀乡之情抒写出来,借景抒情。“ 总是秋 ” 三字 含蓄而又伤感地抒写诗人的思乡之情。李诗首联以黄河、长城、秋风、飞雁等,构成北方 边陲特有景象,气象开阔而略带萧瑟之感。颔联写前方将士踌躇满志的勇武形象,与首联 相映衬,烘托战事将起的紧张气氛。颈联分别选取战前紧张忙碌场面与冷月当空的凄清之 境,对比强烈,引人遐思。尾联由此生发,借助郭子仪之典,表达诗人深深的隐忧与热切 期待,情感复杂而耐人寻味。抒发了诗人强烈的忧国之情。 故答案为: 敌人(侵略者); 高诗中通过描写诗人独自登楼远眺所见的凄凉苍茫的江南秋景,抒发了游子浓浓的思乡 (孤独、

8、悲伤)之情。李诗中通过描写战云密布下凄清肃杀的塞上风光,抒发了诗人渴望 有如郭子仪这样安边卫国的良将再现,体现了诗人忧国伤时的忠贞情怀。 【点评】 本题考查理解词义的能力。学生在平时的学习中,一定要多积累、运用词语, 提高自己理解词语的能力。做题时,一定要结合语言环境理解词义。 本题考查学生对诗人思想感情把握的能力。把握诗中诗人的思想感情,要结合诗歌的写 作背景,作者所处的时代及诗歌的具体内容来理解、分析作者的感情基调,同时,要联系 诗中的景、物、意象来体会。 3阅读下面两首古诗,完成小题。 过叶威仲不值 (宋)叶适 菊苗新擢马兰丛,柳老吹花拂掠空。 闻说先生过山去,钓丝无主系东风。 访沈逸人

9、不遇 (明)吴兆 闲寻芳草到门迟,云水无心本不期。 枕畔残书犹自在,主人出户未多时。 (1)访友 “ 不值 ”“不遇 ” ,两诗都流露出诗人些许_的心情。 (2)这两首诗都运用了侧面描写来衬托主人形象,请作分析。 【答案】 (1)失望(惆怅、遗憾) (2)叶适看到友人叶威仲鱼杆已下,鱼线任由东风吹拂,人却已过山去了,侧面描写了友 人的闲适自在;吴兆看到沈逸人不在家,枕畔的书还摊开在那里,侧面描写了友人的闲适 自在,情趣高雅。 【解析】 【分析】( 1)“ 不值 ” 和“ 不遇 ” 都是指诗人去拜访朋友,但是朋友都没有在家,都 没有遇上,这样的情况下,诗人的心情肯定是失落的。 (2)本题考查对侧

10、面描写的分析。首先要找到侧面描写的句子,然后分析对刻画主人形 象的作用。这两首诗都没有直接描写主人,但是我们却可以从诗中感受到主人的洒脱、飘 逸,而主人的形象是通过诗人的描述刻画出来的,诗人眼中看到的优美的自然环境来,这 是主人的居住环境,通过这样的环境描写,可以衬托主人的高雅情操。 故答案为:( 1) 失望(惆怅、遗憾) (2) 叶适看到友人叶威仲鱼杆已下,鱼线任由东风吹拂,人却已过山去了,侧面描写了 友人的闲适自在;吴兆看到沈逸人不在家,枕畔的书还摊开在那里,侧面描写了友人的闲 适自在,情趣高雅。 【点评】 本题考查对诗人心情的分析。要结合具体的诗歌内容和关键词来理解。 本题是根据具体词句

11、分析人物形象。先要理解具体字词的含义及在文中的作用,再根据 文中故事情节以及人物的言行举止具体分析,并从人物的性格和思想品质方面进行概括, 找出人物的共同点。 4阅读下面唐诗,回答问题。 南湖早春 (唐)白居易 风回云断雨初晴,返照湖边暖复明。 乱点碎红山杏发 , 平铺新绿水蘋生。 翅低白雁飞仍重,舌涩 黄鹂语未成。 不道 江南春不好,年年衰病 减心情。 【注】 本诗白居易遭到贬谪后在江州时所留下的作品。 发:开花。 舌涩:指言语 不流利。涩,形容叫声艰涩,尚不连惯婉转。 不道:不是说。 衰病:衰老。 (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本诗前六句描写南湖早春景象,最后两句主要

12、是直接抒发作者对南湖早春景象的喜爱。 B. 颔联 “ 乱点 ” 将杏花随意开放、随处点染的神态活画出来。“ 乱” 并非杂乱、零乱,而是自 然、随意,诗人写西湖春景时亦说“ 乱花渐欲迷人眼” (钱塘湖春行),异曲同工,都 从“ 乱” 中见出天然情趣,毫无人工的矫揉。 C. 第四句中 “ 平” 字作用有二:一是描述水蘋的整齐,其次它与“ 铺” 字合用,有平展、阔大 无边的意思,令人想见湖面的阔远与水蘋的茂盛。 D. 颈联 “ 翅低白雁飞仍重,舌涩黄鹂语未成” 抓住最具生命活力的动物来写,白雁因为身上 雨水未干,翅膀变得沉重,不得不低空飞行;同样由于雨水的淋浇,黄鹂的舌头也颇有些 生涩不听使唤之感。

13、 (2)请从情景关系的角度鉴赏这首诗。 【答案】 (1)A (2)以乐景写哀情。诗前六句描写南湖早春,春雨初晴,阳光返照,山杏吐艳,水蘋争 绿,白雁低飞,黄鹂语涩的景象。渲染了清新明丽、生趣盎然的氛围。末两句突然一转, 抒发仕途不顺的忧闷心情,以乐衬哀,造成反差强烈的艺术效果。 【解析】 【分析】( 1)A 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 主要是直接抒发作者对南湖早春景象 的喜爱 ” 不准确,有喜爱,但主要表达的是遭到贬谪后消沉郁闷的心情。 ( 2)诗前六句描写南湖早春明媚动人的景物,描绘的是多彩多姿、生趣盎然的春天画 卷。末两句突然一转,抒发忧闷心情,造成反差强烈的艺术效果。诗人正是以南湖早春景

14、色的生机勃勃、明媚可爱,反衬诗人遭贬后的衰病不堪,抒发了诗人面对美景却无心欣赏 的消沉郁闷的心情。 故答案为: A; 以乐景写哀情。诗前六句描写南湖早春,春雨初晴,阳光返照,山杏吐艳,水蘋争绿, 白雁低飞,黄鹂语涩的景象。渲染了清新明丽、生趣盎然的氛围。末两句突然一转,抒发 仕途不顺的忧闷心情,以乐衬哀,造成反差强烈的艺术效果。 【点评】 本题考查对诗歌总体把握能力。解答此题, 是要熟读并了解整首诗歌内容, 是要理解重点词语及诗句表达的意思, 是要能够理解诗歌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是 要分析诗歌的表现手法和语言特点。答题时需在对这首词总体把握的基础上,根据选项逐 一比对。 本题考查从写作手法的角

15、度赏析古诗的能力。古诗的写作手法有:动静结合、虚实结 合、联想想象、借物抒情、用典等。答题时要在熟悉诗歌内容的基础上通过分析诗歌中的 景物描写体会诗人表达的思想感情。 5阅读诗歌,回答问题。 无题 (唐)李商隐 相见时难别亦难,东风无力百花残。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 晓镜但愁云鬓改,夜吟应觉月光塞。蓬山此去无多路,青鸟殷勤为探看。 (1)下面对本诗理解、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无题诗一般意旨隐晦,作者别有寄托,不愿或不便标明作品的题目。这首无题一般 认为是伤感离别的爱情诗。 B. 颔联诗人用象征的手法,借春蚕、蜡炬这两个典型意象所蕴含的执著精神既表明至死不 渝的爱情观又表明对无

16、私奉献精神的推崇。 C. 颈联设想对方伤感久别的种种情景。“ 但愁云鬓改” 是对青春年华的逝去表示忧虑。“ 改” 字,见出别离之久,相思之苦。“ 应觉月光寒 ” 忖度对方的感受,一往情深。 D. 尾联中将对方住处比作“ 蓬山 ” ,含有可望不可即之意,其间必有难以逾越的障碍。 (2)清人冯班云曾经称赞这首无题“ 秒在首联 ” ,你能结合景物分析首联中“ 东风无力 百花残 ” 一句的妙处么? 【答案】 (1)B (2)“ 无力的东风 ” 、“ 凋残的百花 ” 两个典型意象,既交代了时令:暮春时节,又渲染了离 别时凄楚的气氛。另外,这句诗将别离的伤感与痛苦自然而然寄寓在了景物描写之中,做 到了情景交融。 【解析】 【分析】( 1)B“ 颔联诗人用象征的手法” 对本诗理解、分析不正确。“ 春蚕到死丝 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 :春蚕结茧到死时丝才吐完,蜡烛要烧成灰烬时像泪一样的蜡油才 能滴干。运用了生动的比喻(双关),借用春蚕到死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幼儿/小学教育 > 其它小学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