计算机发展教学设计.doc

上传人:marr****208 文档编号:146338612 上传时间:2020-09-30 格式:DOC 页数:7 大小:4.58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计算机发展教学设计.doc_第1页
第1页 / 共7页
计算机发展教学设计.doc_第2页
第2页 / 共7页
计算机发展教学设计.doc_第3页
第3页 / 共7页
计算机发展教学设计.doc_第4页
第4页 / 共7页
计算机发展教学设计.doc_第5页
第5页 / 共7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计算机发展教学设计.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计算机发展教学设计.doc(7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计算机发展教学设计背景材料: 1946年,第一台计算机诞生,在短短几十年的时间里,计算机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其功能从简单到复杂、从低级到高级,形态也从巨型机器到现在个人电脑。目前,计算机已经渗透到人类社会的各个领域,从科研生产、国防、文化、教育直到家庭生活,它与现在我们的生活已经密不可分。在学习计算机知识之前,让学生了解计算机的发展是很有必要的。下面就是我本课的教学设计。教学设计一、 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目标:了解计算机的产生和发展,了解我国计算机的发展状况,计算机的特点与具体应用。2 过程与方法目标:培养学生分析,自主探究学习的能力。3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培养学生协作精神,形成积极

2、主动的学习和使用信息技术、参与信息活动的态度。二、教学重点:计算机发展的四个历史阶段三、教学难点: 计算机具体应用四、课前准备: 多媒体机房,相关资料(图片),教学课件五、教学过程:(一) 引入新知现代社会,计算机在人们的生活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计算工具的要求越来越高,主要表现为:运算量大,精度要求高、速度要求快以及能进行自动控制、管理、检索。于是着手于研制更为先进的计算工具。图例:现代计算机 (二)计算机发展的四个历史阶段科技的发展推动了计算机的产生和进步。计算机基本运算部件发展从机械齿轮、电子管、晶体管、集成电路向超大规模集成电路发展。迄今为止,计算机发展经历了四

3、代。1.第一代计算机用电子管作为主要元件的计算机,称为第一代计算机。特点:体积大,笨重,运算速度慢。世界第一台计算机“埃尼阿克”(ENIAC)。埃尼阿克电子管2.第二代计算机兴起于四、五十年代,用晶体管作为主要元件的计算机,称为第二代计算机。晶体管与电子管相比,体积小、寿命长、功耗小,可靠性高。第二代计算机晶体管3.第三代计算机六、七十年代,集成电路迅速发展。以集成电路为主要元件的计算机即第三代电子计算机。第三代计算机集成电路4.第四代计算机七十年代,微电子技术迅速发展,出现大规模集成电路和超大规模集成电路。以它们组成成的计算机就叫第四代计算机。大规模集成电路第四代计算机计算机发展四个阶段比较

4、发展阶段基本元件运行速度第一代计算机19461957电子管几千次/秒至几万次/秒第二代计算机19581964晶体管几万次/秒至几十万次/秒第三代计算机19651970中小规模集成电路几十万次/秒至几百万次/秒第四代计算机1971年至今大规模、超大规模集成电路几百万次/秒至几亿次/秒或更高(三)、多种多样的现代计算机按何种方式分类按应用范围通用计算机与专用计算机如工业控制计算机,收款机按规模大小和处理信息能力 巨型机、大型机、中型机、 小型机、微型机。如家庭用的微机。各种各样的计算机(四)、计算机发展展望计算机经历了四个发展阶段后,正朝巨型化、微型化、网络化、智能化的第五代、第六代发展。巨型化目

5、前巨型计算机是指具有几百GB以上内存存储容量甚至上百上千TB,每秒万亿次运算速度,外设完备的计算机。微型化网络化网络化是指利用通信技术和计算机技术,把分散在不同地点的计算机互联起来,按照网络协议相互通信,以达到所用用户均可共享软、硬件和数据资源的目的。智能化智能化是要求计算机模拟人的思维功能和感观,即具有识别声音、图像的能力,有推理、联想、学习的功能。(五)、未来计算机未来计算机将是微电子技术、光学技术、超导技术和电子仿生技术相互结合的产物。(六)、学生互动,老师提问请同学们说一说计算机在我们平时生活中有哪些应用,让同学们积极发言。(七)课 堂 小 结1.迄今为止,计算机经历了4个主要发展阶段, 分别以电子管、晶体管、集成电路、大规模和 超大规模集成电路为电子元件。2.按应用范围分,计算机可分为通用和专用计算机。3.计算机朝巨型化、微型化、网络化、智能化发展。4.计算机的特点及广泛地应用。(八)、作业布置1、电子计算机的发展经历了哪几个阶段?1、电子计算机其应用领域主要包括哪些?试举例说明。(九)、教学反思: 本节课通过讲述法、讨论法,学生掌握情况比较好,使学生掌握了知识目标,并进一步激发学生对学习计算机的兴趣,达到了情感目标和方法目标的培养,使学生积极主动地探索和获取知识,完成了本节课的教学目标。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其它相关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