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品}2006-2013年四川高考语文逐题汇编及详解之“诗歌鉴赏”

上传人:小**** 文档编号:146251089 上传时间:2020-09-28 格式:PDF 页数:10 大小:309.49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精品}2006-2013年四川高考语文逐题汇编及详解之“诗歌鉴赏”_第1页
第1页 / 共10页
{精品}2006-2013年四川高考语文逐题汇编及详解之“诗歌鉴赏”_第2页
第2页 / 共10页
{精品}2006-2013年四川高考语文逐题汇编及详解之“诗歌鉴赏”_第3页
第3页 / 共10页
亲,该文档总共10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精品}2006-2013年四川高考语文逐题汇编及详解之“诗歌鉴赏”》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精品}2006-2013年四川高考语文逐题汇编及详解之“诗歌鉴赏”(10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2006-2013年四川高考语文逐题汇编及详解之“诗歌鉴赏” 06 年12阅读下面一首宋诗,然后回答问题。(8分) 夜 归 周密 夜深归客依筇行,冷燐依萤聚土塍。 村店月昏泥径滑,竹窗斜漏补衣灯。 注筇:此代指竹杖。 (1)本诗是怎样以“夜归”统摄全篇的?结合全诗简要赏析。 (2)“竹窗斜漏补衣灯”这一耐人寻味的画面中蕴含了哪些感情?请简 要赏析。 【答案】(1)本诗写景扣住“夜”字,写情扣住“归”字。首句直接点 明“夜深”,刻画出“归客”拄杖而行的疲惫之态。随后,诗人以“冷 磷”、“萤”、“月”等意象渲染夜色的凄凉,以夜深仍在田塍、泥径中孤 身前行的艰难表现出归家的心切。而最末一句以深夜犹见

2、“补衣灯”的感 人画面收束全诗,与先前的艰难和凄清形成反差,更烘托出游子深夜归 家的复杂心情,意味深长。 (2)这幅画面描绘的是诗人想象(见到)的情景:竹篱茅舍中,一缕 昏黄的灯光从竹窗里斜漏出来。青灯之下,诗人日思夜盼的妻子(母 亲)正在一针一线地缝补着衣服。诗人那怀乡思归的急切心情,家中亲 人对游子的关切和思念之情,正从这幅画面中流溢出来。 【解析】本诗用“夜归”统摄全篇,应把握时令是“夜”和事件是“归”,因 此要找出“夜”中的意象,和“归”中意境。既然已“夜深”了,还要归家, 那么思家怀乡之切自不必说;“竹窗斜漏补衣灯”,这是游子(夜行人) 快至家门时所见,夜已深了,家里还亮着“补衣灯”

3、,家中亲人对游子的 关切和思念之情,扑面而来。 【赏析】 这首七言绝句诗描写深夜归家的情景。 一开篇“夜深归客”四字,点明了诗题“夜归”。为什么要连夜赶回去呢? 诗中没有交代,但是联系以下几句,读者可以想象,大约是一位出门已 久的游子,思家心切,到了归途的最后一段路程,便不愿在投宿多耽搁一 夜,而宁愿日夜兼程,摸黑赶路,以致深夜到家。诗中撷取的正是将到未到 的情景。“倚筇行”三字勾画出归客的形象。透过归客倚杖蹒跚而行的身 影,可以想见深夜行路的艰难,也可以推知游子劳累的旅况和近乡情切 的心理。 第二句看来是写走过村外野地的情景:田野里的土埂子上,影影绰绰的 鬼火、星星点点的流萤。通过深夜荒径冷

4、气森森、幽光闪烁的环境,烘 托出归客孤身夜行的凄凉,也反衬出归客不顾一切、急切回家的心境。 途中越是阴冷,就越是令人急于早点回到温暖的家中。 第三句写终于进村了,首先看到的村店。在昏暗的月色衬托下,村店显得 寂静而冷漠,但在归客的眼中,家乡的村店却给深夜的荒野带来了生机,一 种家在咫尺的亲切感油然而生。转过村店,不就快到家了?“泥径滑”三 字,正是写归客脚下加快步伐,因而更感觉到路滑难行。他就在这一步一 滑中,匆匆转过村店,越走越近盼望已久的家门。 随着画面的延伸,一幅充满亲情的图景展现在归客眼前“竹窗斜漏补 衣灯”。这是多么的出人意外!夜那么深了四周黑黝黝的,全村都人睡了, 可是唯独自家竹窗

5、还透出灯火,隐约可见灯下补衣的身影。啊,那不是他 所思念、温暖的家吗?此刻那熟悉的身影强列叩击着归客的心扉。 全诗至此,戛然停笔,然而曲终情在,透过有尽的语言,诗人表现的是 一种百感交集、难以诉诸言表的复杂感情:有经过长途奔劳终于顺利抵 家的兴奋,有对辛勤操劳的妻子的爱怜,也隐含因自己久出以致家境清 寒的歉疚 这首诗除了第一句点题并交代主人公外,后三句移步换形,写主人公越 走离家越近,环境景物不断变化,人物心情也不断变化发展,通过具有 典型特征的形象描绘:倚筇的归客、凄冷的磷萤、昏月下的村店、竹窗 斜漏的灯光,写景句句叩住“夜”字,写情句句步离“归”字,从而景真情切 地写出了远出的归客在深夜赶

6、路和即将回到温暖的家的感受,读来亲切 动人。 07年12阅读下面一首宋诗,然后回答问题(8分)(07) 葛溪驿 王安石 缺月昏昏漏未央,一灯明来照秋床。 病身最觉风露早,归梦不知山水长。 坐感岁时歌慷慨,起看天地色凄凉。 鸣蝉更乱行人耳,正抱疏桐叶半黄。 (1)本诗首联描绘了一幅画面,请为这幅画面拟一个小标题。(2分) (2)诗人的心绪集中体现在“乱”字上,全诗是怎样表现的?请简要分 析。(6分) 【答案】:(1)驿站秋夜难眠图 (2)本诗以“乱”为诗眼,情景交融,抒写了诗人的家国之思。首联借 残月、滴漏、昏暗的灯光暗写诗人心烦意乱。颔联直写身体之病、羁旅 之困、怀乡之愁,点明“乱”的部分原因

7、,为进一步写“乱”蓄势。颈联用 衬托手法,借疏桐蝉鸣将诗人的烦乱渲染到极致。 【解析】本大题重点考查考生鉴赏文学作品的能力,能力层级为E级。 皇祐二年(1050)秋天,诗人从故乡江西临川赴杭州,途经弋阳,写下这 首诗。这时的诗人正患着病,身体十分虚弱,写出了病中行役又值晚秋 夜寒切肤透骨的感觉。这首诗是写他在驿站中看到的自然景物,引起乡 思和岁时已晚的感觉,从而抒发对国事的感怀。 开头,“缺月昏昏漏未央,一灯明灭照秋床”,全联是说,在一个秋天的 深夜,天边缺月,暗淡无光。旅舍的床边,一盏油灯,半明半 暗。“漏”,古代计时的仪器,漏未央即夜未尽,夜很深的意思。但无论 是月色还是灯光,都不是皎洁明

8、亮,而是一片昏惨暗淡,表现出旅舍中 的清寂冷落。这就为后面的抒情描写很好地渲染了环境气氛。 “病身最觉风露早,”自己身体有病,最容易感到风露侵人,气候转变的 早;“归梦不知山水长”,是虚写,在梦境中回到家乡,就不觉得山高水 长。在这里,回到家乡只是梦境。但是,梦境的恍恍惚惚,一下子在遥 远的异乡,一下子又回到家中,不但很合乎梦境的情况,而且这样表现 怀乡的感情,比实写收到的艺术效果更好。同时用梦境的美好反衬现实 的凄凉和不美好。 “坐感岁时歌慷慨,起看天地色凄凉”,是接前一联的意思来说的。上句 接“风露早”,因为感到岁时已晚而慷慨悲歌;下句接“山水长”,从梦境 回到现实,看到天地的景色,是一片

9、苍茫凄凉。诗中写的岁时已晚,自 然界是一片凄凉,引起作者悲歌慷慨,可见诗中的真正的含义不仅仅是 写自然界的变化,而主要还是写国事的艰难。 最后,又回过来写秋天大自然的声音,“鸣蝉更乱行人耳,正抱疏桐叶 半黄”,说蝉声聒噪,使得旅途中的人心烦意乱,但是,鸣蝉所停的梧 桐,已是树叶半黄了。这里的鸣蝉,是不是另有所指,是否与他政治改 革中受到种种阻挠干扰有关?结合他在政治活动中的遭遇来理解,就可 体会到他的这些借物寓意的语言,意味是深长的。 全诗以客行为线索,从乡思到忧时,既贯穿一气,又推转变化。前半写 景,感觉真切,后半抒情,笔力充沛,一直被认为是王安石七律中的上 乘之作。 08年12阅读下面这首

10、元散曲,然后回答问题。(8分)(08) 双调雁儿落带过得胜令 吴西逸 春花闻杜鹃,秋月看归雁。人情薄似云,风景疾如箭。留下买花钱,趱 入种桑园。 茅苫三间厦,秧肥数顷田。床边,放一册冷淡渊明传;窗前,钞几联 清新杜甫篇。 注吴西逸:生平不详,曾当过小官,终看破红尘归隐。此曲为归隐 前后所作。趱:赶快。苫:用草覆盖。 (1)从归隐角度看,这首元散曲写了几个层次?请简要分析。 【答案】(4分)写了两个层次。前四句为第一层次,主要写向往归隐 的理由。由春花秋月引起先阴如箭之叹,由鸟啼雁归生出人情淡薄之 慨。 后几句为第二层次,主要写向往中的隐居生活。其中又分为两层,“留 下”句至“秧肥”句为第一层,

11、写归隐后的物质生活:“床边”之后的几句 为第二层,写归隐后的精神生活 【解析】考查考生读诗的能力和概括能力,要鉴赏诗歌,读懂诗歌是最 基本的,也是目前考生鉴赏诗歌的瓶颈。前四句写景,抒发时光飞逝的 情感;后四句写事,抒发悠闲的田园生活。 (2)这首元散曲主要运用了哪些修辞方法?试作赏析。 【答案】(4分)对偶,如“秋月”句对“春花”句等;比喻,如将“人 情”比作“云”,“风景”比为“箭”等;夸张,将“风景”比为“箭”的同时又 兼用了夸张的方法。 【解析】诗歌的表达技巧一直是诗歌鉴赏的重点,答题格式一般为:指 出表达技巧,在诗歌中找到具体诗句,加以阐释,再说表达技巧的效 果。 08延12阅读下面

12、这首古诗,然后回答问题。(8分) 野夕答孙郎擢 (何逊) 山中气色满,墟上生烟露。杳杳星出云,啾啾雀隐树。 虚信无宾客,幽居乏欢趣。思君意不穷,长如流水注。 注孙郎擢:孙擢,何逊的友人,生平不详。何逊(?一约 518):南朝梁诗人。字仲言,东海郯(今山东郯城)人。曾任尚书水 部郎、庐陵王记室等职。 (1)诗题为“野夕答孙郎擢”,诗的前四句是怎样写“野”、“夕”的?请简 要分析。 (2)这首诗表现出诗人什么样的心情?末句中的“流水”比喻什么? 【答案】 (1)(5分)“山中”、“墟上”把“野”具体化了;“气色满”、“生烟 露”则是环绕着“夕”字,将傍晚的景色展现了出来;写星星从云中钻 出,又以昏

13、暗的“杳杳”作背景,更让我们感到了“夕”色;我们听到鸟 雀在“啾啾”地鸣叫,但却不见踪影,因为它们归巢深藏在树林之中,这 既为我们描绘出“野”景,又替“野”景抹上了一层“夕”色!(据题干要 求,要从前四句中分别分析如何写“野外”、“夕气”,回答包括画面的营 造(内容),表达技巧的运用两方面。采分点:要结合诗句分析,答出 1点1分,两点3分,三点满分。) (2)(3分)表现出诗人因“幽居”、“无宾客”而“乏欢趣”的心情。诗人 末句中用“流水”来比喻对朋友的一种连绵不断的思念之情。(第一问要 回答心情的依据(据原文);末句的含义要答出“思念”(1分)和该情 感的情状(如流水般连绵不断)(1分)。采

14、分点:第一问1分,第二问 2分) 09年12阅读下面这首宋诗,然后回答问题。(8分) 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其二) 陆 游 三万里河东入海,五千仞岳上摩天。 遗民泪尽胡尘里,南望王师又一年。 (1)请谈谈这首诗前两句中“入”字和“摩”字的表达效果。(2分) (2)这首诗丰富的感情蕴涵在景物与人物活动的描写之中。结合全 诗,对此作简要分析。(6分) 【答案】(1)“入”字表现出河的生气,“摩”字突出了山的高峻。 (2)这首诗前两句用夸张手法写祖国山河的雄阔壮丽,饱含热爱之 情,并为进一步抒情作了铺垫;第三句“泪尽”二字将亡国之恨宣泄无 遗;第四句一个“望”字写出遗民对南宋军队收复失地的企盼,一

15、 个“又”字则曲折地表达出对苟且偷安的南宋朝廷迟迟没有收复失地的失 望与埋怨。 【解析】第一问答题步骤:第一步,指出该字,或解释该字在句中的含 义。第二步,简要分析:展开联想,把该字放入原句中描述景象,或点 出该字烘托了怎样的意境,或表达了什么感情。 炼字(用词巧妙),风格特色,意境。 “炼字”多炼动词和形容词,可以 炼数词,也可以炼特殊词,还可以活用词语。 【解析】思想感情答题步骤:第一步,调动积累,读品诗(词),理解 内容,分析情感。第二步,有机整合,准确表述。 【思路分析】第一问:“炼字”,提问方式:某联上下两句中最精练(生 动)传神的分别是哪一个字?请作简要赏析。提问变式:1、某字历来

16、 为人称道,你认为它好在哪里?2、某句中的某字,你认为写得好不 好?为什么?3、甲诗中的某个词与乙诗中的某个词,哪个更好?为什 么?请简要赏析。 第二问:第二问:赏析“表达技巧”和“思想感情” 答题步骤:表达技巧答 题步骤:第一步,准确指出用了何种手法。第二步,结合诗句阐释为什 么是用了这种手法。第三步,指出此手法有效传达出诗人怎样的感情。 【赏析】 创作背景:六十八岁的放翁,罢归山阴故里已经四年。但平静的村居生 活并不能使老人的心平静下来。此时虽值初秋,暑威仍厉,天气的热闷 与心头的煎沸,使他不能安睡。将晓之际,他步出篱门,以舒烦热,心 头怅触,写下两首诗。这里选了其中一首。 内容评析:诗一开始劈空而来,气象森严。山河本来是不动的,由于用 了入、摩二字,就使人感到这黄河、华山不仅雄伟,而且虎虎 有生气。但大好河山,陷于敌手,怎能不使人感到无比愤慨!这两句意 境阔大深沉,对仗工整。 遗民泪尽胡尘里的尽字,更含无限酸辛。眼泪流了六十多年, 怎能不尽?但即使眼枯终见血,那些心怀故国的遗民依然企望南 天;金人马队扬起的灰尘,隔不断他们苦盼王师的视线。以胡尘作 泪尽的背景,感情愈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工作范文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