湘西苗族建筑考察课件

上传人:我*** 文档编号:146219014 上传时间:2020-09-28 格式:PPT 页数:23 大小:7.91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湘西苗族建筑考察课件_第1页
第1页 / 共23页
湘西苗族建筑考察课件_第2页
第2页 / 共23页
湘西苗族建筑考察课件_第3页
第3页 / 共23页
湘西苗族建筑考察课件_第4页
第4页 / 共23页
湘西苗族建筑考察课件_第5页
第5页 / 共23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湘西苗族建筑考察课件》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湘西苗族建筑考察课件(23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湘西苗族建筑考察,湘西考察报告概况,考察时间:2015年4月24日 4月30日 考察地点:吉首矮寨镇、凤凰古城 考察对象:沈从文墓碑、历史遗迹、民俗民风历史名人等 考察目的:通过参观文物、名胜古迹以增加对中国历史的感性认识,并将其与课堂所学理性知识相结合 摘要:2015年4月24日至30日,我们视觉传达专业的同学在老师的带领下前往湘西凤凰进行了为期一周的考察 关键词:湘西 吊脚楼 服饰 苗绣 文化保护 考察方向:民间艺术的演变、创作题材、造型方法、装饰纹样、色彩、风格、功能、寓意等视觉表现形式和文化内涵的分析。,一、考察目的: 了解学习湘西文化,湘西是一片神奇迷人的土地,这里的灵山秀水养育了勤

2、劳智慧的湘西人民。 他们用自己的勤劳勇敢和聪明才智创造了湘西灿烂的历史文化及其奇特浓郁的民俗风情。 学习感受其多样的文化形态、 丰厚的文化内涵、独特的文化精神、质朴灵动的文化气息是我们学习考察的主要目的。,二、考察概况 (一)湘西凤凰基本概况 凤凰,隶属于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东与泸溪县交界,南与麻阳县相连,西同贵州省铜仁市、松桃苗族自治县接壤,北和吉首市、花垣县毗邻,史称“西托云贵,东控辰沅,北制川鄂,南扼桂边”。 凤凰古城建于清康熙四十三年,已有300年的历史。凤凰县辖24个乡镇,355个村委会。2012年底凤凰县总人口421557人。2012年,凤凰县生产总值为469596万元,增长10

3、.2%。 凤凰县是国家历史文化名城、首批中国旅游强县、国家AAAA级景区、湖南省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所辖八县市之一。曾被新西兰著名作家路易艾黎称赞为中国最美丽的小城。,凤凰是一个苗族、土家族为主的少数民族聚集县。这里与吉首的德夯苗寨、永顺 的猛洞河、贵州的梵净山相毗邻,是怀化、吉首、贵州铜仁三地之间的必经之路。 相传天方国神鸟“菲尼克司”满五百岁后集香木自焚,后从死灰中复生,鲜美异常不再死,此鸟即中国百鸟之王凤凰也。 凤凰西南有一山酷似展翅而飞的凤凰,故以此而得名。湘西凤凰自然资源丰富山、水、洞风光无限。风景秀丽,历史悠久,名胜古迹甚多。城内古代城楼、明清古院风采依然。古老朴实的沱江静静地流淌

4、,城外有南华山国家森林公园,城下有艺术宫殿奇梁洞, 建于唐代的黄丝桥古城,举世瞩目的南方长城风景名胜装点湘西凤凰奇幻无穷的大地,给湘西凤凰增添了无穷的魅力。 这里不仅风景优美,且人杰地灵名贤辈出。涌现出一批将军、高级领导干部、作家、书画家、工艺美术家。有为了维护民族尊严怒斩外国不法传教士,一品钦差大臣贵州提督田兴恕, 定海浴血抗英,万古流芳的民族英雄郑国鸿,民国第一任民选内阁总理、政治家、慈善家、教育家熊希龄,文学巨匠沈从文,国画大师黄永玉等让这个美丽的小镇散发着更加迷人的魅力,令人流连忘返。,(二)湘西文化,(二)湘西文化 作为一座国家历史文化名城凤凰自然的、人文的特质有机融合到一处。透视后

5、的沉重感也许正是其吸引八方游人的魅力之精髓。 湘西凤凰古城现有文物古建筑68处古遗址,116处明清两代,特色民居建筑120多栋。还有明清石板古街道20多条。保存完好的唐朝旧县治黄丝桥古城是中国保存最完整的石头城之一。 始建于明朝将其万历年间的中国南方长城“湘西边墙”让人不得不惊叹古人无穷的智慧与魅力。原汁原味的楚巫文化、韵味独特的湘西凤凰土话、别具一格 的苗族服饰、苦辣咸酸的饮食习惯以及玻璃吹画、蜡染、纸扎、苗族银饰等格调清新高古的民间工艺,构成湘西凤凰独具特点的民族民俗风情。,吊脚楼,吊脚楼是苗族传统建筑是中国南方特有的古老建筑形式,楼上住人,楼下架空,被现代建筑学家认为是最佳的生态建筑形式

6、。 吊脚楼是苗乡的建筑一绝,它依山傍水,鳞次栉比,层叠而上。吊脚楼的形成有历史的原因,也有自然的原因。据建筑学家说,苗族吊脚楼是干栏式建筑,在山地条件下富有特色的创造属于歇山式穿斗挑梁木架干栏式楼房。 从历史来看,苗族的建筑文化可以追溯到上古时期。苗族祖先蚩尤所在的九黎部落集团肇始于环太湖地区,他们参与了环太湖地区河姆渡文化和良渚文化的创造。 河姆渡文化和良渚文化的考古发现,证实了苗族先民的民居就是干栏式建筑。 这些充满了苗族艺术意象的吊脚木楼给苗族人民艰辛的生活提供了永恒的生命激情。,丰富多彩的苗族装饰艺术,是苗族文化发展的特殊载体,是苗族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的结晶,是社会历史条件下的文化产物

7、。苗族装饰艺术经过上千年的积淀,折射出苗族的历史发展过程,蕴含着深刻的社会文化内涵。其在发生、变化、发展、演进的过程中与地理生态环境、宗教(巫术)、哲学、民俗等领域相互影响、相互渗透,形成独具特色的苗族装饰文化。我们可以通过氏族崇拜、部族崇拜和氏族组合的各式各样的艺术标徽,了解苗族的部族组成和发展状况,知晓苗族的历史美学观、实用美学观和生活美学观,透析苗族的观念意识和心理素质。,自然环境是文化产生的必要条件,任何文化都是在一定区域出现,再逐渐形成、传播、发展。当然,自然环境也是产生民族民间美术的重要因素之一。汉书地理志中讲到:“凡民禀五常之胜,而有刚柔缓急,声有不同,系水土之风气,故谓之风 ;

8、好恶取舍,动静无常,随君上之清欲,故谓之俗。”由此阐明了民间美术同习俗的形成一样,是受自然环境影响的,同时也受到社会环境(人文环境)的影响。 换句话说,民间美术不仅受到自然环境的制约,还要受到来自经济、宗教、伦理道德、民风民俗、审美趣味和传播等的影响,是对传统文化及远古文化基因的保留、传承。“一方水土养一方人”,不同的水土养育出不同的人,不同的人创造出丰富多彩的文化。苗族是个悠久古老的民族。由于组成苗族的氏族部落较多,居住分布的特点是大分散、小聚居。,苗族装饰艺术可以说是自然环境的产物。由于自然环境的恶劣和猛兽的袭击,苗族先祖形成了雕体文身的习俗,目的是在生活中避免野兽的伤害。礼王制中载 :“

9、东方曰夷,被发文身,有不火食者矣。”疏 :“越俗断发文身,以避蛟龙之害,故刻其肌,以丹青涅之。”“雕,谓刻也。题,谓额也。谓以丹青雕刻其额。”讲的是苗族祖先仿照危害人的生物花草和想象中的鬼神形象,在人身上用刺刺破皮,再涂上朱砂或其他色彩,伪装自己以躲避猛兽侵害。随着社会的进步,生产力的提高,纺织业出现,人们就在纺织品上描绘花纹来伪装自己。经过几千年的积淀形成了如今丰富多彩的苗族装饰艺术,它美化着苗族人民生活的各个方面。社会环境(人文环境)的变化,也促进了苗族装饰艺术的繁荣发展。,苗族图案在平面设计中的运用分析,随着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平面设计,在社会上的地位日益提高,越来越多的平面设计开始追求

10、民族与文化相结合。民族文化中的元素在现在设计中的运用也越来越普遍。 苗族图案作为历史悠久的一个本土民族元素,在现如今的平面设计中越来越被挖掘和应用。苗族图案的构思、造型、色彩不仅凝聚了苗族人民的文化和历史,还展现了苗族人民的智慧。 我们只有发现我国的民族本土文化,才能推动我国的平面设计,体现自身优势把平面设计推向国际化。,湘西苗族装饰纹样的设计灵感 现代社会,设计潮流总是峰回路转。当下偏重自然的设计主流,室内设计的民族风本土风越来越浓厚,展示着一种传统文化的回归。由于我本人就一直对民族传统风格的陈设设计情有独钟,所以在此次毕业设计中我仍坚持利用民族传统装饰纹样为出发点,进行设计与制作作品。我的

11、毕业设计具体就是一组以苗乡装饰艺术为特色的陈设作品,由此表达我内心的对这片土地的喜爱和当地文化的欣赏,从雕刻、建筑装饰、陈设品、现代设计材料等各个方面结合现代室内设计的潮流走势,设计出一个陈设小景并运用传统的蓝印花布,麻绳,苗族特有的吊脚楼元素将湘西民族装饰元素自然地融合到室内设计的空间之中,使其既具有美观行更重要的是要同时具有很好的实用效果,从而构建出一整套具有民族特色的室内装饰艺术空间。,建筑纹样欣赏,美好的祝福和愿望。将这些造型组合在一起,雕刻 细致,窗花纹样错落有致。凤凰苗寨的木门雕花,几何形、花朵以及苗族常用的“卍”字吉祥纹样,来源于佛教,意思是生生不息的生命。还有最象征的扎染蓝印花

12、布的装饰效果表现,也是湘西苗族的最大特点之一,通过扎染的方式把纹样展示在蓝色布上,极富有民族的传统特色,以及苗族特色的刺绣等。本案设计的是对苗乡厨房餐厅的设计,对于以上图案在大量搜集基础上,加以整理和重新选择,选择符合本案设计特点的具有吉祥含义的传统纹样,并结合现代设计理念运用到具体的设计作品中。,屋檐,总结: 这几天的游览和考察让我不仅欣赏了凤凰优美的风景,感受了文化名人的气息还对凤凰古城民风异俗、历史文物以及历史文人有了深刻的了解和认识。但是我个人感觉凤凰古城太过过于商业化了!有些古文化都被人们遗忘在了历史的角落,这也提醒我们今后在开发古文化的过程中要注意保护文化,要做到和谐共荣,同时我们也学习到了跟多的湘西民族的文化,对于我们艺术设计专业的学生来说是一个很好的设计素材,民族的东西永远不会落后。,再 见,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PPT模板库 > PPT素材/模板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