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字与中国文化专题课件三分析

上传人:我*** 文档编号:146138931 上传时间:2020-09-27 格式:PPT 页数:47 大小:743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汉字与中国文化专题课件三分析_第1页
第1页 / 共47页
汉字与中国文化专题课件三分析_第2页
第2页 / 共47页
汉字与中国文化专题课件三分析_第3页
第3页 / 共47页
汉字与中国文化专题课件三分析_第4页
第4页 / 共47页
汉字与中国文化专题课件三分析_第5页
第5页 / 共47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汉字与中国文化专题课件三分析》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汉字与中国文化专题课件三分析(47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谈语言禁忌,语言禁忌指的是人们在交际中出于某种原因不能、不敢或者不愿说出某些词语,这些词语有的被认为是危险、神圣、神奇,有的被认为是令人难堪,有的被认为是不堪入耳,它们往往只限于在某些人或者某种场合下使用。这一种现象称为语言禁忌。,语言禁忌是不同民族、不同地域、不同时代的人们共同的语言现象,具有时代性、地域性和民族性;语言禁忌产生了丰富的民俗文化;语言禁忌在文字使用上的影响是形成了大量的同义词;语言禁忌在历史上对文化的发展也产生了消极的影响。,我们若在中国大地上作一次周游,就会发现在很多地方当地人都不把舌头称为“舌头”,而改称其他。这是因为舌头的谐音就是“折头”,而做生意就是为了有“赚头”,

2、“折头”(舌头)是生意人的大忌,因此,为讨个吉利,都改变称法。有的地方就把“猪舌头”称为“口条”、“招财”。不称“舌头”而改叫其他,这就是语言的禁忌。,在尊长名字上的禁忌是避讳,它是中国传统文化所独有的一种语言禁忌现象,是由心理因素和社会因素共同形成的。而比避讳使用范围更广泛的,就是语言禁忌。语言禁忌并非汉民族所特有,而是不同时代、不同地域、不同民族所共有的语言现象,且具有很强的时代性、地域性和民族性。,一、何谓语言禁忌?,说为解字中说:“禁:忌也。”“忌:憎恶也。”“禁忌”连用,是指忌讳的、须避讳的事物。语言禁忌就是对那些人们认为不吉或不雅的事物的一种回避、改变称呼的语言现象。 语言禁忌不是

3、中国文化所特有的,它是人类社会一种普遍的文化现象。,语言禁忌的产生的原因,其一,是源自人类先民对自然的敬畏和泛神崇拜。 在上古,由于人类对自然认识的局限性,人们相信某种行为或言语若冒犯了神灵,就会给自己带来灾难,招致神灵等超自然力量的惩罚,所以就禁忌某些言行。现代社会,虽然科技的发展足以使人类对自然有一个清醒的认识,对神灵的存在不再持肯定的态度,但上古遗留下来的对神灵的敬畏心理已经浓厚地积淀在人类意识的深处。,如:一些地方风俗中,大年三十不允许小孩子乱说话,尤其不能称呼名字。小年的时候必须要送灶爷,让他回老家,然后还要买粘性很强的糖,为什么呢?原因除迷信说法是黏住灶王爷的嘴,让他能“上天言好事

4、,下界保平安”外,主要还在于黏住家中小孩子的嘴,不许小孩子乱说话,以免在“一家之主”灶王爷不在家时得罪神灵。到年三十时,要接灶王爷回家。对灶王爷,不能说“买”,必须说是“接”或者“请”。这种禁忌纯粹是古代对鬼神敬畏的遗留。,其二,是人性趋利避害的本能。 人性的本能总是趋利避害,语言禁忌也就是人类避害心理的一种表现形式。例如:即使不是佛教的信徒,但在寺庙或者佛像面前,总是禁忌一切不利言行。原因还是本能上的趋利避害,总不想因言行不当而给自己招致可能的“灾祸”。,其三,是源自趋雅避俗的心理,如:我国大部分方言区对“撒尿”、“拉屎”都不直接说,究其根源还是因为不雅,取而代之的是“解手”。有些地方为了把

5、这两件事情区别开来,更精确的解释为“解小手”、“解大手”。为什么大小便和“解手”有关呢?一种说法是“解手”一词来源于古代居民迁徙,中国历史上有过几次大的人口迁徙。统治者为了使百姓迁徙走,就用绳子把所有人的手拴在一起,路上如果有人想撒尿、拉屎,就必须请求押解的人员把他们的手解开。久而久之,“解手”就取代了大小便成为一种比较委婉的称呼。,二、语言禁忌的特征,语言禁忌现象有着深厚的社会文化历史背景,不同民族,不同地域,不同时代的人们,在语言禁忌的内容上和表现形式上又有所不同。 1、语言禁忌的民族性 各个民族由于生活习惯,居住环境,宗教信仰等的不同,在语言禁忌的内容上和形式上也有所不同。,比如:回族语

6、言中只用“壮”表示带脂肪的牛羊肉及一切可食动物的肉,而忌用“肥”表示这个概念。从宗教伦理上看,回族禁食猪肉,肥会让人联想到猪肉,给人以某种不适的感受,所以,为了从心理上严格区别牛羊肉与猪肉的界限,就忌用“肥”字。同样,回族语言中禁忌“杀牛”、“杀鸡”、“杀羊”,而代之以“宰牛”、“宰鸡”、“宰羊”。汉族的就基本没用什么忌讳。,在欧美的等西方信仰基督教的国家里,“13”是个令人恐惧不安的数字,因为在日常生活和工作中想法设法避开13:楼房层次、房间编号,甚至在学生考试也拒绝坐13号座位,尤其是宴客是避免十三个人同坐一桌,(因为在基督教中,最后的晚餐时13人,第二天犹大出卖了耶稣而使耶稣受难。所以,

7、西方信仰基督教的人们最忌讳只有十三个人共通进餐)。实在避免不了,就虚设一席,放置个布娃娃之类的东西,以改变13人共同进餐的局面。,俄罗斯人偏爱7,认为它是成功、美满的象征。 在东方,不同民族对数目字也有不同的喜爱和禁忌。例如:日本人在数字上禁忌4和9。因为4和“死”在日语中同音。9谐音“苦”也受忌讳。但日本人在数字上偏爱奇数3、5、7是日本人在祝贺中表示吉利的数字,在拜访或探望他人时,往往带3或5样礼物,忌讳4。 基督教忌讳星期五,若恰巧星期五又是13号,就被称作是“黑色星期五”。,中国古人在数字上不仅不忌4,而且还偏爱4,论事常凑4。自古就有“四大”之说,即“道大、天大、地大、王亦大。再如四

8、大发明、四大名著、四大名旦、四喜丸子、四书、四大天王等等。形容家庭中人口兴旺的最好的词语莫过于“四世同堂”了,最顺心的就是“事事如意”,中国人对“四”是情有独钟的。,2、语言禁忌的地域性,不同地域的人禁忌的内容可能不同,如“菊花”,因其傲霜斗雪,在中国自古就受到人们尤其是文人的喜爱,它的志向高洁的象征,如梅、兰、竹并称“四君子”。屈原就曾用“朝饮木兰之坠露兮,夕餐秋菊之落英”来表达自己不与奸佞同流合污的志向。在日本,菊花同样也是尊贵的象征。但菊花在西方许多国家却是悲哀的象征,多用于丧礼上。,有时候,即使是同一民族的人们,由于生活的地域不同而在语言禁忌的内容和形式上也可能不同。 古时人们谈虎色变

9、,很多地方忌言“虎”,如温州把“老虎”改称为“大猫”,山东称老虎为“大虫”。上海话中“鹅”和“我”同音,“杀鹅”听起来和“杀我”同音,因此上海人把“鹅”称作“白乌龟”。,3、语言禁忌的时代性,语言禁忌的文化特征体现在它的时代性上,它不是静止的,是随着时代的进步,经济的发展而变化的,我们可以通过禁忌来反观时代特点。 例如:在语言学上,古代的韵书或注疏中给汉字注音,都是用两个汉字拼出一个字音,表现形式上就是“某某反”,如“东”是“德红反”。,从宋代的韵书开始,注音改用“某某切”,据说宋代的统治者最忌讳“反”字,因为“反”就是造反,会危及其统治,所以把“反”一律改为“切”。因此,我们现在可以通过注音

10、形式用的是“反”还是“切”,来断定这个字是宋代以前的读音或者是宋代以后的读音。,“龟”在唐宋以前与龙、凤、麟合称为“四灵”神物,人们多把它们视为祥瑞。以龟命名的人也不少,如李龟年、陆龟蒙等。这一点从受汉唐文化影响较深的日本就能看出来,日本人姓名中就喜欢用“龟”字。 晋司马睿因有一天夜间出太阳而改年号为“永昌”,用义是为江山永固,取永照光明之意。结果事与愿违。当年司马睿就因朝中权力纷争、王敦兵变而忧愤至死。而后人认为,司马睿死亡的原因可能是改元昌为永昌:因为天无二日,国无二主,“昌”字可以拆分为二日,岂能永照?“昌”字字形犯了封建社会能确保江山永安的大忌。,在数目字上,传统的对“4”的偏爱,也随

11、着粤方言的禁忌而受到排斥。因为在粤语中,“4”的读音和“死”相近,粤方言忌“4”,车牌尾号若是“47”,谁都不要,因为它的谐音“死去”怎么听都不吉利。受粤方言的影响,现在不仅北方乃至全国也都忌讳4,就连结婚办喜事,日期绝不选4;反而8和“发”同音,反倒事事都选8,如开业的日子选18,是为了要发,选28是“都发”。,4和8的禁忌,三、语言禁忌和民俗,在全国范围内,各方言区的语言禁忌都有自己浓郁的人文色彩,成为丰富多彩的民俗文化的一部分。而各地为表达禁忌语又都有自己独特的对应词语,这也是传统文化在民俗语言中的一个表现特点。 1、语言禁忌与民俗 因“钟”和“终”同音,多数地方送礼都不送终,“送钟”谐

12、音“送终”,不吉利。,“梨”与“伞”,“伞”和“散”同音,很多地方都很忌讳它,朋友送礼一般不送伞,送伞就意味着要“绝交”或今后很难见面。 许多地方吃梨都不分着吃,因为“梨”和“离”同音,“分梨”就是“分离”。也正因为“分梨”音同“分离”,所以,有些地方只是在亲人分别可能不再相见的时候才“分梨”吃,可以说生死别离的无言表达。,南方许多地方过年时爱吃年糕,其实是取“糕”的同音字“高”,祈求来年“步步高”。如果谈话内容涉及问年糕还有没有的话,回答者一定要注意,如果没有的话,也不能说“没有”,那不吉利,一定要回答“满了”。同样,北方人过年吃饺子,若饺子煮烂了在锅里了,也不能说“烂了”,要说“挣了”,因

13、为“饺子”谐“交子”,“挣”是赚钱的意思。为了求得来年多赚钞票,生活富裕。,香港人的“快乐”和“剑兰”,香港人过年从来不说“新年快乐”,平时写信也不用“祝您快乐”。因为“快乐”与“快落”(失败、破败的意思)听、说起来都容易混淆,是犯忌讳的词语。 在香港,走亲访友都爱送鲜花,但是送花也有禁忌。如探望病人时,忌讳送“剑兰”,因为“剑兰”与“见难”(意味日后难相见了)谐音(方言中n、l不分)。,七十三、八十四,阎王请去商量事,大多数人忌讳73、84,这来源于儒家文化,传统文化尊孔子为“圣人”,孟子为“亚圣”,传说孔子是73岁死的,孟子是84岁死的。因此,人们以为这两个岁数是人生的一大关口,连圣人都难

14、以逃避,更何况是一般人呢,所以都很忌讳。俗语中有“七十三、八十四,不死也是眼窝刺”,“七十三、八十四,阎王请去商量事”等一些说法。岁数逢此两数时,基本做法就是多说一岁。,2、语言禁忌与方言词,语言的禁忌在我国古已有之。礼记曲礼中说:“入境而问禁,入国而问俗,入门就问讳。”从禁忌的内容看,上至国家大事因为字形字义的不吉而更改年号,下到平民百姓的日常生活改“舌头”为“赚头”,都涉及因语言禁忌而改变原有说法的例证。,方言禁忌,“干”是没有油水,什么也没有,也不吉利,做生意人很忌讳干。 “药”因为会让人联想到生病也不吉利,所以有的地方把中药叫“茶”。 “煤”谐音“没”,有谐音“霉”,有些地方如新疆就把

15、煤改称为“炭”。 袁世凯改“元宵”为“汤圆”,也是因为“元宵”谐音“袁消”。,3、语言禁忌与新词,语言禁忌还会导致新词的产生。如“筷子”一词,就是由于禁忌而产生的。人们吃饭用的筷子,古代叫“箸”,史记十二诸侯年表中记载:“纣为象箸,而萁子唏。”“象箸”即是象牙筷子,萁子因纣王奢靡到吃饭用象牙筷子而感到国将不日而亡,所以唏。在书面语中“箸”的使用一直到清代。“筷”的出现大概是在明代。,四、语言禁忌与委婉词,禁忌心理使人们心理上不愿说出某些让人忌讳的语言,但在非说不可的情况下,只好用另一种委婉的说法表达出来。这种委婉大意识汉民族传统的语言心理,与儒家思想讲究温良恭俭让的影响有关,委婉语古已有之。委

16、婉表达不仅仅在表达禁忌语时才用,在其他各个方面都可以用,可以说是汉语表达的一个技巧。,1、战争的委婉用词,战争是残忍的,所以对战争,古人讳言直接提及而用外交辞令委婉迂回的表达出来。在古代,虽然两军对峙,剑拔弩张,兵戎相见,即将发生的是一场血战,可能很多生命从此而结束,但在外交谈判的场合,使臣们说的言辞还是很和缓、和客气的,而且话说得很委婉(如用“涉”委婉道出“侵略”的意思)。,2、死的委婉用语,死是一个人生命的结束。人的生命只有一次,正常情况下,谁也不愿意死,说到“死”时,总以委婉语代指。这点不仅仅是中国人如此,西方人也是一样,英语中就有数百种代替“death”和“die”的词语。汉语中各种泛指“死”的词有“亡”、“丧”、“殁”、“殇”、“夭折”等。中国古代等级森严,根据人的地位不同,使用死的委婉语也有不同。,礼记曲礼:“天子死曰崩,诸侯死曰薨,大夫曰卒,士曰不禄,庶人曰死。” 唐书百官志:“凡丧,二品以上曰薨,五品以上曰卒,自六品达于庶人称死。” 古代文学作品中代指“死”的词语很多,如: 诸葛亮出师表:“先帝创业未半,而中道崩殂。”用“崩殂”婉指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PPT模板库 > PPT素材/模板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