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年级语文阅读,写人类文章的阅读指导与训练

上传人:猪子****y 文档编号:146057460 上传时间:2020-09-26 格式:DOC 页数:15 大小:28.57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三年级语文阅读,写人类文章的阅读指导与训练_第1页
第1页 / 共15页
三年级语文阅读,写人类文章的阅读指导与训练_第2页
第2页 / 共15页
三年级语文阅读,写人类文章的阅读指导与训练_第3页
第3页 / 共15页
亲,该文档总共15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三年级语文阅读,写人类文章的阅读指导与训练》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三年级语文阅读,写人类文章的阅读指导与训练(15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第七章:写人类文章的阅读指导与训练一、基础知识 写人类文章,就是以人物描写为主的文章。写人的文章着眼于描写人物的言行举止、心理活动等。人物是主要描写对象,事是为突出人物的性格特点、思想品质服务的。1、熟悉文章所写的事情2、分析人物的描写方法3、了解选材特点,抓关键字词语句。 二、热点题型1、抓住人物的外表特征,体会人物的个性和品质;2、注意人物的语言、动作和心理活动的描写,体会人物的思想感情和内心世界;3、通过典型事例,分析人物特点;4、分析人物特点,把握文章内容;5、联系上下文,理解关键词。三、答题技巧1、归纳概括:在读懂文章的基础上,概括文章主要内容或其他指定的部分,明白通过什么事例来表现

2、人物什么品质。2、语境分析:结合文章,理解某一句话的意思以及在文章中的作用;分析某个词语在文章中的含义以及作用。3、主观题:写自己的感想、想象和主张。要求我们在分析人物品质的基础上,有自己的感悟。四、典例分析缴电话费的老妇人 一天,我到电信大楼营业厅去缴电话费,队伍排得老长,只有慢慢地等。终于轮到我是第二个了,站在我前面的是一位头发花白的老妇人,从步履神态上看好像已经年逾六旬。 “请问您的电话号码是多少?”营业员问老妇人。老妇人脱口就说出一个电话号码。 营业员在电脑上点出之后,又问:“是叫李东吗?”老妇人说:“不是的,这是我儿子的名字!”然后她又说了一个电话号码,还是脱口而出,没有一点犹豫。

3、营业员在电脑上点出之后,又问:“是叫李敏吗?”老妇人说:“不是的,这是我女儿的名字!” 营业员说:“对不起,阿姨!你们家的电话到底是什么?”老人歪着头在柜台前想了足足有几分钟,就是想不起来。后面的人开始不耐烦了,叽叽喳喳有些骚动。 可能是她觉察到了后面的骚动,便转过身来,半是自言自语半是道歉地对大家说:“没有记住自家的电话,老了,忘事啦。孩子家的倒是记住了,不打磕绊,主要是成天往他们家打,问问孙子外孙。” 她刚想走,好像又想起了什么:“刚才那两个电话没缴费吧?”“没缴。”“那我给他们缴了吧,省得他们再跑一趟。”于是老人歉意地一笑,又排在了我前面。这次,后面一片寂静。1、第一自然段中画横线的句子

4、属于_描写,其中“年逾六旬”的意思是指_。最后一个自然段中画横线的句子属于_描写。2、“老妇人脱口就说出一个电话号码。”那是_的电话号码。“然后她又说了一个电话号码,还是脱口而出,没有一点犹豫。”那是_的电话号码。“老人歪着头在柜台前想了足足有几分钟,就是想不起来”老人想不起_的电话号码。从这里可以看出作者运用了_的手法来表现人物。3、老妇人第一次缴费时“后面的人开始不耐烦了,叽叽喳喳有些骚动”,这是因为_;第二次缴费时“后面一片寂静”是因为_。4、你从这位缴电话费的老妇人身上体会到_。由此你想到了一句什么诗句或谚语,请写下来。_解题思路1、此题考查的是对描写手法的认知。 “站在我前面的是一位

5、头发花白的老妇人,从步履神态上看好像已经年逾六旬。”这句话中“头发花白”描写了老人的样子,“年逾六旬”指年龄超过了六十岁,介绍了老人的年龄。由此可见,整句话是人物的外貌描写。“刚才那两个电话没缴费吧?”直接引用老人说的话,当然是人物的语言描写。 外貌描写也称肖像描写。即是对人物的外貌特征(包括人物的容貌、衣服、神情、体型、姿态等)进行描写,加深读者对人物的印象。语言描写包括人物的独白和对话。对话可以是两个人的对话,也可以是几个人的相互交谈。2、此题考查的是对对比手法的理解。 对比是把对立的意思或事物、或把事物的两个方面放在一起作比较,让读者在比较中更深刻地了解文章内容。 这道题的前三个空不难理

6、解,从中可以看出老人对儿女的关心。“老人歪着头在柜台前想了足足有几分钟,就是想不起来。”老人想不起来自己家的电话号码。最后一个空要在前面的基础上来分析,老人爱儿女胜过爱自己,就知道采用了对比手法。3、此题考查的是对文章内容的理解。 这道题也与对比有关。结合上下文可知,“后面的人开始不耐烦了,叽叽喳喳有些骚动”,这是因为老妇人总是说不上电话号码,后面的人群又急着缴电话费,有些抱怨。 “后面一片寂静”是因为老人爱儿女胜过爱自己,令人敬重。 4、此题考查的是对文章主旨的把握。 在读懂文章的的基础上,我们已经被文章的内涵所打动。老人对女儿的电话号码脱口而出,却始终想不起自己家里的电话号码,这就是深深的

7、母爱。后面的空是一道拓展作业,结合平时的积累,但要与母爱有关。 如游子吟中的“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又如谚语“可怜天下父母心”等。五、高效训练选文1我不能忘掉祖国 1908年,宋庆龄15岁,就进了佐治亚洲梅肯市的威斯里安女子大学,她是个文静而沉思的女孩子。她想到将来要为穷苦的祖国人民做事,就更加勤奋地学习。 有一次,班里要讨论历史方面的问题,她认真地(搜 收)集资料,认真地思索,做了充分准备。 在讨论会上,一位美国学生站起来发言。他说:“我认为历史的发展是难以估计的。你们看,所谓文明古国,譬如亚洲的中国,已经被历史淘汰(to ti)了,人类的希望在欧洲,在美洲,在我们这里” 这时,坐在前排

8、的宋庆龄不以为然地摇了摇头。她紧锁双眉,耐心地听着美国同学的发言。 那位同学刚讲完,宋庆龄就站起身来。教室里立刻静下来了。宋庆龄显得有些激动,但她仍然用(温和 柔和)的声调说:“历史确实是在不断变化的,但它永远属于亿万大众。具有五千年文明历史的中国,没有被淘汰,也不可能被淘汰。有人说中国像一头沉睡的狮子,但它决不会永远沉睡下去。总有一天,东亚睡狮的吼声将(震动 振动)全世界!因为它有广阔的土地,勤劳的人民,悠久的历史,富饶的物产,无数革命志士,为了它的振兴正进行着艰苦卓(zhu)绝的斗争!” 教室里响起了热烈的掌声。大家交口称赞:“说得好,以理服人。”“这些话多么有力量!” 宋庆龄虽然身在国外

9、,但她时时刻刻关心着国内的情况,她常对同学说:“我不能忘掉祖国,我对祖国充满了理想和希望!”1、联系上下文解释下列词语的意思。淘汰:_交口称赞:_2宋庆龄说:“中国没有被淘汰,也不可能被淘汰”的理由是什么?_3、大家为什么对宋庆龄的发言“交口称赞”?_4、你觉得文中的宋庆龄是个怎样的人?( )A.爱国,时刻关心祖国命运。 B.文静而爱沉思。选文2郑板桥 郑板桥是清朝一位书画家。小时候,他聪明好学,但家里很穷,夜里读书没钱买灯油,他经常到附近一个庙里,借着佛灯读书,后来中了进士,当了县令。 郑板桥一生最突出杰出的成就是在诗书画方面独树一帜,号称“诗书画三绝” 。他的诗大都来自现实,来自生活,言之

10、有物,读起来妙趣横生。 他写的字大大小小,歪歪斜斜,如乱石铺路,但是给人以一种特殊的美感,自成一家,这就是他的“板桥体”。如今还有不少人在摹仿他的书法呢! 郑板桥的画也闻名于世。他特别喜欢画兰、竹、石。他认为兰花四时不谢,竹子百年长青,石头万古不移,是值得歌颂的。 郑板桥在潍县当县令时,因那里闹灾荒,他私自开仓救济老百姓而被罢官。从此,他回到家乡以卖画为主。可他有个怪脾气,一些财主、官吏(l)依仗财势叫他画,他却偏不画。 郑板桥卖字画所得的钱,大多数给了穷人。他身背一个长口袋,卖画的银子放在里面,一路散发给劳苦百姓,走到家银子也散发光了。 郑板桥活到七十三岁。他的一生给我们留下了许多宝贵财富,

11、永远值得我们怀念。1、把意思相应的词语连一连。(1)美妙的情趣,充分地表现出来。 杰出(2)才能和成就出众。 闻名于世(3)在世上很有名。 妙趣横生(4)自己独创的,别人所没有的。 独树一帜2、用“”画出文中的比喻句。3、根据文章回答问题。(1)郑板桥一生杰出的成就是_(2)郑板桥特别喜欢兰、竹、石的原因是什么?_(3)“板桥体”的特点是_4、简要概括郑板桥同情穷苦百姓的两件事。第一件:_第二件:_选文3张海迪住院期间节选 张海迪在总医院里所做的工作,远远不只是读书写作,只要有可能,她总想多干些事情。一天中午,她正躺在床上学习,忽然听到对面病房里传来清脆的破碎声,经了解,是一位叫小高的患者,因

12、药物反应,关节疼痛难忍,浑身一个劲地打颤,失手将碗碰翻了。海迪立即要求医护人员推她去探望。她来到小高的床前,挽(wn)起自己的衣袖,用准确而熟练的方法,为他按摩起来。半小时过去了,豆粒大的汗珠,一颗颗从海迪的额上渗出来整个病房,除了海迪按摩发出的声音,一切似乎停止了生命。这出奇的安静,使小高感到异样,他睁开紧闭的双眼,一下子惊呆了。他猛地跨下床,热泪盈眶地喊道:“海迪姐!我的好姐姐!”1、给下列词找近义词。 安静( ) 立即( ) 探望( )2、对面病房里为什么传来清脆的破碎声?请在文中找到相应的句子,并画上横线。张海迪当时怎么做的?请把描写她动作的句子画上波浪线。3、从哪句话可以看出张海迪为小高按摩很不容易?_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幼儿/小学教育 > 小学考试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