检验科生化项目临床意义幻灯片

上传人:日度 文档编号:145852412 上传时间:2020-09-23 格式:PPT 页数:89 大小:2.52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检验科生化项目临床意义幻灯片_第1页
第1页 / 共89页
检验科生化项目临床意义幻灯片_第2页
第2页 / 共89页
检验科生化项目临床意义幻灯片_第3页
第3页 / 共89页
检验科生化项目临床意义幻灯片_第4页
第4页 / 共89页
检验科生化项目临床意义幻灯片_第5页
第5页 / 共89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检验科生化项目临床意义幻灯片》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检验科生化项目临床意义幻灯片(89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实验室检验与临床,1,检验医学与临床的关系,现代医学中,临床工作和检验工作的关系日趋密切,二者相辅相成,互相促进。检验科要更好地发展,必须得到临床学科及医生的支持;同时,临床诊断的准确性越来越取决于临床检验的敏感性和特异性。临床实验室每天提供的实验检测信息关系到对患者正确诊断、疗效观察、病情转归、人体健康状况评估等。据统计,临床实验室提供的检测信息占到临床诊断、临床治疗等辅助信息的50%以上。,2,为什么要空腹验血?,所谓空腹,是指晚饭后不再进食,第二天早晨不吃早点,在这种情况下抽血检查,效果最好。有些验血项目,随时都可以查,例如查红细胞、白细胞、血小板等。而有些验血项目则要求在清晨空腹(不吃

2、早餐)抽血检查,如肾功能、肝功能、血沉、血糖等。这是因为: 一、避免饮食等因素对血液内一些成分的影响。因为食物是由胃肠道吸收进入血液,再由血液运送到全身的,因此,会使血液中某些成分的浓度增高,影响检查结果的准确性。 二、进食后,各种经消化后的食物乳糜微粒,被很快地吸收到血液中,使血液显得浑浊,通常称为“脂肪血”,使检查者无法观察清楚。 三、清晨情绪比较稳定,机体处于基础代谢状态,所得结果,能比较真实地反映实际情况。,3,各项目的临床意义,为了使我体检中心开展的检验项目能高效运用于临床诊断工作中,我为各位老师及同事对各新项目做了简要的总结整理,以便共同学习。,4,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一种

3、参与人体蛋白质新陈代谢的酶(相当于工业生产中的催化剂),起加快体内蛋白质氨基酸在体内转化的作用,它广泛存在于人体各种组织.器官.肌肉.骨骼中,以肝脏细胞的细胞浆中最多,血清中ALT的正常含量参考区间: (男9-51U/L,女8-41U/L)。 当人体内各组织器官活动或病变时,就会把其中的ALT释放到血液中,使血清ALT含量增加。例如,肝脏发炎时,转氨酶就会从肝细胞释放到血液中,肝脏有病,血清转氨酶一定增高,当肝细胞千分之一有炎症时,血清转氨酶含量就会增高一倍以上,因此,血清转氨酶数量是肝脏病变程度的重要指标。,5,丙氨酸氨基转移酶的临床意义,谷丙转氨酶升高临床意义就在于对急性乙型肝炎、慢性肝炎

4、、HBV携带者、重型肝炎以及肝硬化、肝癌等一系列病毒性肝炎的诊断和分析,ALT的升高只表示肝脏可能受到了损害。除了肝炎,其他很多疾病都能引起谷丙转氨酶转氨酶升高。 在急性肝炎及慢性肝炎与肝硬化活动,肝细胞膜的通透性改变,谷丙转氨酶就从细胞内溢出到循环血液中去,这样抽血检查结果就偏高,转氨酶反映肝细胞损害程度。但谷丙转氨酶缺乏特异性,有多种原因能造成肝细胞膜通透性的改变,如:疲劳、饮酒、感冒甚至情绪因素等等。上述原因造成的转氨酶增高一般不会高于60个单位,转氨酶值高于80个单位就有诊断价值,需到医院就诊。另外需要注意,谷丙转氨酶活性变化与肝脏病理组织改变缺乏一致性,有的严重肝损患者谷丙转氨酶并不

5、升高。因此肝功能损害需要综合其他情况来判断。,6,谷草转氨酶(AST),谷草转氨酶,英文缩写 (AST或GOT),又名天门冬氨酸氨基转移酶,是转氨酶中比较重要的一种。它是医学临床上肝功能检查的指标,用来判断肝脏是否受到损害。一个健康人正常情况下,谷草转氨酶的正常参考区间为(440U/L)。,7,谷草转氨酶的临床意义,谷草转氨酶在心肌细胞中含量最高,但肝脏损害时其血清浓度也可升高,临床一般常作为心肌梗塞和心肌炎的辅助检查。谷草转氨酶的参考区间为050/L,当谷丙转氨酶(ALT)明显升高,谷草(AST)/谷丙(ALT)比值1时,就提示有肝实质的损害。 谷草转氨酶(AST):位于细胞线粒体中。AST

6、升高的意义在诊断肝炎方面与谷丙转氨酶(ALT)相似,在一般情况下,其升高幅度不及ALT,如果AST值高于ALT,说明肝细胞损伤、坏死的程度比较严重。 健康人的谷草转氨酶水平也有可能暂时超出正常范围。剧烈运动、过于劳累或者近期吃过油腻食物,都可能使谷草转氨酶暂时偏高。如果在检查肝功能前一晚加班工作,没睡好觉,或是体检前早餐时吃了油炸的东西,检查结果中谷草转氨酶可能就会超出正常范围。,8,-谷氨酰氨基转移酶(GGT),GGT是指谷氨酰氨基转移酶,存在于肾、胰、肝、脾、肠、脑、肺、骨骼肌和心肌等组织中,肾内最多,其次为胰和肝,胚胎期则以肝内最多,在肝内主要存在于肝细胞浆和肝内胆管上皮中。正常人血清中

7、GGT主要来自肝脏,参考区间为 (350U/L)。谷氨酰转肽酶在急性肝炎、慢性活动性肝炎及肝硬化失代偿时仅轻中度升高。但当阻塞性黄疸时,谷氨酰转肽酶因排泄障碍而逆流入血;原发性肝癌时,此酶在肝内合成亢进,均可引起血中转肽酶显着升高,甚至达正常的10倍以上。谷氨酰转肽酶升高除了肝病患者肝脏受损引起,也有健康人群在服用安眠药、抗糖尿病药物时等引起的升高。,9,谷氨酰氨基转移酶的临床意义,(1)原发性或转移性肝癌时,血中GGT明显升高。其原因是癌细胞产生的GGT增多和癌组织本身或其周围的炎症刺激作用,使肝细胞膜的通透性增加,以致血中GGT增高。 (2)阻塞性黄疸、急性肝炎、慢性肝炎活动期、胆道感染、

8、肝硬化等都可使GGT升高。 (3)其他疾病如心肌梗塞、急性胰腺炎及某些药物等均可使血中GGT升高 (4)酒精中毒者GGT亦明显升高,有助于诊断酒精性肝病。,10,碱性磷酸酶(ALP),碱性磷酸酶( ALP 或 AKP )是广泛分布于人体肝脏、骨骼、肠、肾和胎盘等组织经肝脏向胆外排出的一种酶。这种酶能催化核酸分子脱掉5磷酸基团,从而使DNA或RNA片段的5-P末端转换成5-OH末端。但它不是单一的酶,而是一组同功酶。目前已发现有 AKP1、 AKP2、 AKP3、 AKP4、 AKP5与 AKP6六种同功酶。其中第1、2、6种均来自肝脏,第3种来自骨细胞,第4种产生于胎盘及癌细胞,而第5种则来自

9、小肠绒毛上皮与成纤维细胞,11,碱性磷酸酶的临床意义,1生理性增高:儿童在生理性的骨骼发育期,碱性磷酸酶活力可比正常人高12倍,孕妇、骨折愈合期,这些情况下骨组织中的碱性磷酸酶很活跃,所以检测时值也会偏高。2病理性升高:(1)骨骼疾病如佝偻病、软骨病、骨恶性肿瘤、恶性肿瘤骨转移等;(2)肝胆疾病如肝外胆道阻塞、肝癌、肝硬化、毛细胆管性肝炎等;(3)其他疾病如甲状旁腺机能亢进。 3病理性降低:见于重症慢性肾炎、儿童甲状腺机能不全、贫血等。,12,总蛋白(TP),总蛋白(简称TP)由白蛋白和球蛋白组成。总蛋白高可见于腹泻、呕吐、休克、高热、大量出汗等,此外还有多发性骨髓瘤,巨球蛋白血症等。 总蛋白

10、参考区间如下: 新生儿4670g/L(从出生1周 4476g/L); 7个月1岁 5173g/L; 12岁 5675g/L; 3岁以上 6076g/L; 成年男性:6882g/L,成年女性:6781g/L 假如超出以上范围,说明肝脏有一定的受损。,13,总蛋白的临床意义,1、增高:主要是血清中水分减少,使总蛋白浓度相对增高,如高度脱水所致血液浓缩(腹泻、呕吐、休克、高热、大量出汗)及多发性骨髓瘤、巨球蛋白血症等;慢性肾上腺皮质功能减退时,钠丢失继发水分丢失,进而促使血浆出现浓缩现象。 2、降低:各种原因引起的水钠潴留,使血浆被稀释,或静脉注射过多的低渗溶液而形成血浆中总蛋白降低。 肝功能障碍,

11、则肝脏合成蛋白质减少,主要以白蛋白的下降明显。 蛋白质丢失,如严重大面积烧伤、大量血浆渗出、大出血;肾病综合征时,尿液中蛋白质长期被丢失;溃疡性结肠炎时,可随粪便排出一定量的蛋白质。 营养不良或消耗增加,如长期食物中蛋白质含量不足或慢性肠道疾患所致吸收不良,患有慢性消耗性疾病如结核病、恶性肿瘤、肝硬化等。,14,白蛋白(ALB),白蛋白又称清蛋白(ALB)是由肝实质细胞合成,在血浆中的半寿期约为15-19天,是血浆中含量最多的蛋白质,占血浆总蛋白的40%-60%。其合成率虽然受食物中蛋白质含量的影响,但主要受血浆中水平调节,在肝细胞中几乎没有储存,在所有细胞外液中都含有微量的白蛋白。关于白蛋白

12、在肾小球中的滤过情况,一般认为在正常情况下其量甚微,约为血浆中白蛋白的0.04%,按此计算每天从肾小球滤过液中排出的白蛋白即可达3.6g,为终尿中蛋白质排出量的30-40倍,可见滤过液中多数白蛋白是可被肾小管重新吸收的。有实验证实白蛋白在近曲小管中吸收,在小管细胞中被溶酶体中的水解酶降解为小分子片段而进入血循环。白蛋白可以在不同组织中被细胞内吞而摄取,其氨基酸可被用为组织修补。,15,白蛋白的临床意义,增高:主要由于血液浓缩而致相对性增高,此外白蛋白偏高也可受到饮食中蛋白质摄入量影响,在一定程度上可以作为个体营养状态的评价指标。有时血液浓缩时可导致蛋白浓度相对增高,腹泻、呕吐、高热时急剧失水也

13、可导致血清中白蛋白浓度增高,从而引起白蛋白偏高。 减低:见于肝硬变合并腹水及其他肝功能严重损害(如急性肝坏死、中毒性肝炎等)营养不良、慢性消耗性疾病、糖尿病、严重出血、肾病综合征等。当降低至25g/L以下易产生腹水。,16,总胆红素(TBIL),总胆红素英文缩写TBIL或STB。参考值:3.417.1mol/L。总胆红素是直接胆红素和间接胆红素二者的总和。总胆红素升高就是人们常说的黄疸。总胆红素主要用来诊断是否有肝脏疾病或胆道是否发生异常,总胆红素正常值在3.420.5mol/L之间;17.1-34.2mol/L可视为隐性黄疸;34.2-170mol/L之间为轻度黄疸;170-340mol/L

14、为中度黄疸;大于340mol/L则为重度黄疸。,17,总胆红素的临床意义,胆红素增高见于:生理性升高:新生儿黄疸。 (1)肝脏疾患:急性黄疸型肝炎、急性黄色肝坏死、慢性活动性肝炎、肝硬化等。 (2)肝外的疾病:溶血型黄疸、血型不合的输血反应、胆石症等。 (3)饮食不当会造成总胆红素偏高。 病理性降低:见于癌症或慢性肾炎引起的贫血和再生障碍性贫血,厌食的人如果缺锌,也会引起总胆红素偏低,18,直接胆红素(DBIL),直接胆红素又称结合胆红素。未结合胆红素在肝细胞内转化,与葡糖醛酸结合形成结合胆红素,结合胆红素用凡登伯定性试验呈直接反应,故将这种胆红素称为直接胆红素。测定直接胆红素主要用于鉴别黄疸

15、的类型。 参考值:08 mol/L。,19,直接胆红素的临床意义,直接胆红素增高,属阻塞性黄疸、肝细胞性黄疸。以直接胆红素升高为主常见于原发性胆汁型肝硬化、胆道梗阻等。肝炎与肝硬化病人的直接胆红素都可以升高。,20,总胆汁酸(TBA),人体血清总胆汁酸(TBA)是由肝脏合成并分解代谢,从而维持人体胆汁酸的相对稳定,它的调控是肝脏的一个主要功能。当肝细胞发生病变或患胆管疾病时可引起胆汁的代谢障碍,使进入血中的胆汁酸含量显著升高,血清TBA升高与肝细胞损伤程度成正比。 因而血清TBA水平是反映肝实质损伤的一项重要指标。 TBA测定比传统肝功能指标任何一项都敏感。,21,总胆汁酸的临床应用,急性肝炎

16、与慢性肝炎的TBA有差异: 急性肝炎时患者血清TBA与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一样,呈显著增高,平均增高幅度是正常的31倍,说明TBA对急性肝炎早期诊断价值与ALT(阳性率100%)测定相同,经积极治疗后随肝细胞损害的控制很快转为正常,而TBA则随肝功能的恢复逐渐转为正常。慢性肝炎时,TBA阳性率为65.7%,平均升高幅度为正常的10倍。 肝癌、肝硬化时,由于肝脏对TBA代谢功能下降,故血清TBA在不同阶段都增高。当肝癌时,TBA阳性率为100%,而肝硬化TBA阳性率为88%,亦高于其他指标。当转氨酶、胆红素及碱性磷酸酶等其他指标转为正常情况下,血清中TBA水平仍很高,这可能由于肝细胞功能失调,肝实质细胞减少等原因有关。,22,葡萄糖(GLU),空腹葡萄糖检测: 肝调节糖代谢,维持血糖的动态平衡。检测方法:邻甲苯胺法、氧化酶法、已糖激酶法参考值:3.9-6.1mmol/L增高:1. 糖尿病2. 内分泌疾病:巨人症、皮质醇增多症、甲亢、嗜铬细胞瘤3. 应激性高血糖:颅脑损伤、心梗4. 药物影响:噻嗪类利尿剂、口服避孕药5. 妊娠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总结/报告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